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唐朝的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兴建了大量佛教的寺、塔、石窟。 唐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木 柱粗壮,多用板门和和直棂窗,直棂窗便于室内采光,为泥土夯筑。整个建 筑风格庄重朴实,规模宏伟。
佛 光 寺
(四)宋朝,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朝在建筑方面:首先,城市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 其次,宋朝的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无论组群与单体建筑都没有唐 朝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颐
承
德
和
园
避 暑 山 庄
除了汉族建筑以外,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在不断发展。 北海九龙壁(局部)
公元1645年重建和扩建的布达拉宫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无论 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不过瓦的颜色和装饰受到封建社 会等级制度的限制,黄琉璃瓦只 能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
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 向上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 层间的斗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楼阁结构的整 体性上具有更大的优点,承德普宁寺的大乘 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翼角
斗拱 山西洪洞广胜寺
唐(上)
宋(中)
元(下)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 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斗拱 北京故宫角楼
第6章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 • • •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二、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初期)

中
国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 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中(春秋战 国时齐国人编撰,可认为是城市规划最早 的“则例”。)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涂,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王城每面边长九里,有三个城门。 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度为 “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 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 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处和市场的面积 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 宫城东墙 排水沟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西 汉 都 城 长 安 平 面 示 意 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 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 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 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 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 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 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 安南面安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 于“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 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圆形水沟, 就是所谓的辟雍。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 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面。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巢居与穴居的发展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 河 流 域 :穴居——木骨泥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 的 卯、启口等。其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 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 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穴居”与现代建筑设计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甲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 纹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 始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 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隋代大兴城和洛阳城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 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 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赵州桥是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山东历城神通 寺四门塔是最早石单层塔。
唐代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 有下列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
黄河流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 的定居生活,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 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 划布局。
到了仰韶文化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
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
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
2.歇山顶(九脊殿) 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 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特点:把庑殿顶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 形式上也有单檐和重檐。
故宫保和殿
3.悬山顶(挑山或出山) 是古代汉族民居建筑常见的一种屋顶样式。 特点: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西周青铜 器上的门
(三)封建社会时期 1.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铁工具和砖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木结构的发展, 秦汉时期木构架建筑日渐完善,两种主要的结构 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这一时期 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坛庙、陵墓、万里长城 和水利工程。至此,我国古代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请仔细观察以下两张图片,试着说一说两者的区 别。
抬 梁 式
穿斗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是继承与运用汉朝的成就。佛教的传入引起了 佛教建筑的发展,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 和石窟。 3.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隋朝开 凿的大运河,是中国建筑史上继长城之后的又一壮 举。
由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河北赵州安济桥,造型美 观,雕刻精美,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斗拱[dǒu gǒng]
4.宋朝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的发展: 第一,出现了建筑类文献《营造法式》。 第二,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形成了新的艺 术风格。建筑规模比唐朝小,但宋朝大量使用彩画 和琉璃瓦,在建筑风格上比唐朝更为秀丽。 第三,园林兴盛。
5.元朝 宗教建筑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建造了很多喇嘛教 寺院和塔。
妙应寺白塔
6.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最后一个高峰期。主要由以下特 征: 第一,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第二,砖的使用更加普遍,琉璃面砖和琉璃瓦应用 面更广。 第三,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兴盛。 第四,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
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
“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
“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
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
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
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
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
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
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
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
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
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
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
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
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
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
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
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
外观简朴,白色高墙。
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
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5、古代礼制性踏跺形式,西周时期“两阶制”的产物,附属于台基的砌体,位于堂的西侧。
《仪礼·士婚礼》中有:“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根据周代礼制,客人从西阶上堂,是对客人的尊重,“宾阶”也就是西阶。
四、简答(第1题9分,第2题10分,共19分)
1、汉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都已基本成熟。
特别是抬梁式,除了斗拱的出挑和角部处理外,其它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高层建筑木结构问题在东汉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并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楼阁式塔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问题。
陶质和石质建材,虽然它们构筑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地下墓葬或水道工程,但陶瓦在民居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且制造也逐渐走向定型。
以涡纹为主的瓦当材料,种类亦达百种以上,其中为民居使用者不在少数。
门以板门为主。
窗的形式除了固定的,还有可开闭的支窗。
窗孔有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窗棂格式样也有直棂、卧棂、方格、菱格、穿环等多种。
勾栏多用于楼阁的平座。
棂格式样大体与窗相似,但其种类与组合变化更多。
屋脊形式已有正脊、戗脊、搏脊和垂脊多种。
在两坡屋盖的垂脊之外,已出现相当完备的“排山”做法。
屋面装饰主要在脊头变化,在屋脊中部的脊饰亦出现。
2、宋代,合院式住宅进一步发展与盛行,城市里做得考究的四合院多进的平面布局,适合于官僚宅第或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商贾之类的住宅。
一般市民虽然也做成四合院多进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比较简陋。
小型住宅平面多为长方形,梁架、栏杆、格栅等,朴素而又灵活。
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引檐则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
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住建筑的形态差别比较明显,不仅是在结构上主要是在空间布局及经济文化上。
例如,农村住宅多是两间或者三间一组,形式比较简单,与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融合性。
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生产和经济的原因。
北宋时期,合院式宅舍已十分普遍。
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廊,而且东西厢房在宋代乡村也已盛行。
四合庭院以院为布局单位,按中轴线从前后布置大门、堂、寝,在堂寝的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当然官僚宅第、商贾之类与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市民还是有区别的。
《千里江山图》中的住宅出现了许多大量由前厅、穿廊和后寝组构的工字屋,宋画李成的《茂林远岫》、高克明的《雪意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也都表现了用于住宅园林中的工字屋。
这种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代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联成丁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都有耳房或偏房。
除宅第外,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样的布局方式。
宋代的住宅有单条形的、曲尺形的、丁字形的、工字形的、三合院的、多进四合院的,以及用廊庑等组合而成的大宅,表现的住宅形式非常全面。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已经定型,在一定的模式下系列化,可以用一定的方式拼接。
这就是一种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元代以后就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