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代建筑艺术也独具特色,发展出了多种建筑风格和类型。
本篇文档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建筑、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封建社会城市建筑以及明清园林建筑等方面。
一、原始社会建筑中国的原始社会建筑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
这些建筑多以土木为材料,采用半地穴式或地面木架结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土木结构的房屋、窖穴、墓葬等建筑遗迹。
此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不少土木结构的大型建筑遗址。
二、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中国的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木材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或穿斗式结构。
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其气势恢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色。
三、封建社会城市建筑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城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化,包括塔、楼、亭、阁、廊、殿等不同类型。
城市布局也逐渐形成了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和坊市为骨架的城市格局。
其中,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其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魅力。
四、明清园林建筑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注重意境和自然美,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江南地区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亭台、花木等元素,形成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致。
同时,北方地区的园林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韵味。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跨越了数千年,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都独具特色。
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 宫殿遗址: 面积
比一号小,同样也是 门、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 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 的常规布局方式,中 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3、斗拱的演进
柱枋规格化
人字拱盛行
昂的出现
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
•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81年~1279年)
•
一、 隋、唐
(581年~907年)
1、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的城市
◆都城:隋大兴 城
(唐长安 城)
采用里坊制, 严整宏大的繁荣大 都市。日本的平城 京、平安京规划都 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新型建材----瓦的出现和使用;
出现四合院建筑
代表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陕西扶凤召陈遗址(复原)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实现了建筑的升级; 瓦保护了屋顶,同时也助推了木构架的发展。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前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二、细石器时代---巨石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聚落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育萌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古代建筑

普通台基
故 宫 三 大 殿 台 基
屋身
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 檩条,形成梁架。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 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 封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 面而呈阶梯形。 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 “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 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 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 万多平方米。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 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外坛墙 周长约为2015米,内坛墙周长约945米,红色墙身,黄琉 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方形石 柱和木柱个一个,象征“社主”和“稷主”,现已无存。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 砖。
天坛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古代建筑(公元前2100年-公元907年)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和居住建
筑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的殷墟遗址,其宫殿建筑遗址和祭祀建筑群体
展示了当时的建筑特色。
在后来的周朝时期,出现了宫殿和寺庙与住宅区
分明的建筑群体,同时秦始皇陵的出现也标志着古代中国建筑的鼎盛时期。
古典建筑(公元907年-1840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黄金时代,建筑风格逐渐转向砖石结构。
大型宫殿建筑如大明宫和宋代的东京城都是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宫
廷建筑的规模和恢弘。
此外,佛寺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唐代的大雁塔和开元寺。
明代时期,古典建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明代
的故宫和紫禁城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遗产。
民族建筑(1840年-1949年)
清代以来,中国古典建筑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台湾和海外华侨地区,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仍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
此外,民间民族建筑也开始
兴起,如江南园林和福建土楼等,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代建筑(1949年至今)
总结: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和文化的持续
追求和创新。
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受到政治、宗教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 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 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 陵墓。结构主体的木构架 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 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 式多样化,庑殿、歇山、 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 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 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 有了新的发展。
北宋细腻、纤巧建筑
• 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 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高潮
•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 • 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 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 • 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 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 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 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 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 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 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 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 及全国的佛教寺塔光辉华章。
明时期帝王苑囿:故宫
清时期的圆明园
清承德避暑山庄
• 始建于1703年,为 中国著名的古代帝 王宫苑。最大的特 色是它园中有山, 山中有园。避暑山 庄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在总体规划布 局和园林建筑设计 上都充分利用了原 有的自然山水的景 观特点和有利条件, 吸取唐、宋、明历 代造园的优秀传统 和江南园林的创作 经验,加以综合、 提高,把园林艺术 与技术水准推向了 空前的高度,成为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 高典范。
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 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 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 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 的面积。元大都道路规划整 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 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 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 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 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 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 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 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 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 外壮观。
喇嘛庙
西安半坡遗址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 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 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 造台。 •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此时木构技术较之 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 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 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宫殿布置在城内, 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 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 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 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 的基础。
• 代表建筑:
• 阿房宫遗址 • 秦始皇陵兵马俑 • 长城
阿房宫
秦始皇陵兵马俑
长城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 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 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 所。 • 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 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 • 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 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隋朝都城大兴城
• 五台山佛光寺
西安大雁塔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
•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建筑也 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 与宫殿了。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 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 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 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 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 也更加讲究。 •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 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 善的建筑技术专书。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 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 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反 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 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 河中游的氏族部落, 利用黄土层为墙壁, 用木构架、草泥建造 半穴居住所,进而发 展为地面上的建筑, 并形成聚落。长江流 域,因潮湿多雨,常 有水患兽害,因而发 展为杆栏式建筑 。古 代文献中也多有「构 木为巢,以避群害」、 「上者为巢,下者营 窟」
• 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 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 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 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 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 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 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 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东汉、北魏、南朝的佛寺
石窟寺:大同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 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 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 隋朝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 (扬州)。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 大石桥安济桥。 • 唐代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 •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 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 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 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 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 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高潮
(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 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 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 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 辽宁、贵州、广东、湖 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 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