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全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全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B、建筑结构 强化柱、梁的 直接。
2、 民间建筑水 平提高
明代南方未经 过多战乱,未受 元朝阻断,建筑 中保留较多古老 作法,有“宋 风”,建筑水平 高于北方。
◆ 民间建筑技术 书: 《鲁般营 造正式》
3、建筑群布置 更为成熟 代表实例: ◆ 北京宫殿 ◆ 北京天坛 ◆ 明十三陵
4、砖普遍用 于民间建筑, 琉璃普及。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21世纪)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陶盘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 是原始社会氏族 是由全盛到衰落 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 的出现为划时代 的标志,表明已 由依赖自然的渔 猎经济跃进到改 造自然的生产经 济。磨制石器、 制陶和纺织出现, 也是这一时代的
建筑技术: 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 所发展。
建筑实例:砖木混合 结构,◆ 苏州云岩 寺虎丘塔
砖石塔 ◆ 杭州闸口白塔 ◆南京栖霞舍利塔
铁塔 ◆ 广州光孝寺铁塔
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
三、宋、辽、金
1、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
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
A、 李诫《营造法式》是古代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 模数制: “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3、装饰与技术 ◆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式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
带的建筑类型。 ◆ 斗栱的雏形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色彩的等级制。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原始(北穴居南巢居)●长江:干阑建筑。

eg.浙江余姚河姆渡(榫卯结构)●黄河:木骨泥墙。

eg.仰韶文化(母系)、龙山文化(父系)●最早室内装饰——白墙刻画图案——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最早古老神庙——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女神像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1.夏(茅茨土阶时期)前2070-前1600年●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高台)●意义: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土架夯土建筑,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走向定型。

2.商前1600-前1046年●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亳(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的宫殿遗址●青铜器工艺成熟,甲骨文3.西周(从茅茨土阶进入瓦屋)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市建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

●实例:陕西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意义: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原因是瓦的发明与使用)●最早的四合院●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群组●第一个完全对称的群组●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照壁,补充:照壁位于大门之内,影壁位于大门之外)●建筑技术●瓦的发明与使用●出现半瓦当、铺地方砖、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斗拱的出现(在青铜器上有栌斗形象而非在建筑上发现)4.春秋前770~前476年●理论:老子《道德经》中有,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实例:秦宗庙建筑遗址。

由单体建筑围合的四合院,轴线完全控制建筑和院落空间。

●建筑技术●瓦开始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砖也开始被使用●抬梁式构架已经出现●建筑装饰与色彩发展三、封建社会初期的建筑1.战国前475~前221年●理论:《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3)石窟寺:是从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 在我国汉代已有大量崖墓,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 术,从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寺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 播开来,最早——新疆,以后——甘肃,陕西、山西、河 南、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 只置佛象, 将中心柱刻 • 石窟可分为三种: 不做塔 成佛塔形象
陶屋
广东广州汉墓明器
三合院式陶屋
• • • • • • • 三合院式陶屋 制造年代: 汉 材料: 陶 规格: 长31.6厘米,宽25.6厘米,高23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汉画像石的反映对象——三合院落,在同时代陶雕中也有所反映。 材质虽不同,但用意殊途同归。三合式房屋建筑是汉代岭南一带 房屋建筑类型之一。这种建筑主要由三幢房子组成一个“凹”字 形平面,前面一幢作横的长方形,其余两幢对称于背面的两侧, 当中用矮墙连接,构成后院。房屋两侧(或一侧)有走廊,在此 设斜梯通往后屋。后面的两屋,一为厕所,一是畜舍,有的畜舍 和院落沟通。三合式陶屋多数是在东汉中期以后的大型砖墓中发 现,说明主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两座规模巨大的崖墓,开凿石方量达5700米3,墓穴高达7.9米,进深达51.7米。 ③石墓(主有2种) 石梁板墓:其中东汉末年三国间的东山沂南石墓,系梁柱和石板构成。 (T1-33) 石拱券墓:其砌法与砖拱券墓相似.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了中国 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 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卷 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
• 2、商:在商朝我国已经有了文字记 载的历史。 • ①、 殷墟实例: • a、台基和“四阿顶”俱成为标准的 形式。 • b、房屋采用木骨架结构; • c、出现了院落群体 • ②、甲骨文记载,可看出各种形象。 表明建筑的全面发展。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 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经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此建筑表 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 明地面建筑已从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反映出 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房间 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 的建筑。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 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 成,可称为“百工之事”。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 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
《 周 礼 考 工 记 》 中 的 王 城 图 解
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
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 残头像面敷红彩, 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
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山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 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一)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二)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三)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四)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五)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六)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

(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 宫殿遗址: 面积
比一号小,同样也是 门、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 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 的常规布局方式,中 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3、斗拱的演进


柱枋规格化
人字拱盛行

昂的出现
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81年~1279年)

一、 隋、唐
(581年~907年)
1、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的城市
◆都城:隋大兴 城
(唐长安 城)
采用里坊制, 严整宏大的繁荣大 都市。日本的平城 京、平安京规划都 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新型建材----瓦的出现和使用;
出现四合院建筑
代表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陕西扶凤召陈遗址(复原)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实现了建筑的升级; 瓦保护了屋顶,同时也助推了木构架的发展。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前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二、细石器时代---巨石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聚落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育萌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建筑: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宋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1、旧石器时代:(1)、打制石器时代(800万年前——6000~7000年前)8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直立行走——旧石器时代初期;1.7万年前——山顶洞人——细小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旧石器中晚期出现氏族(2)、建筑形式:穴居、巢居;史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

1.2、新石器时代(6、7000年前—-21世纪)一、古史传说的时代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神农氏——农业时代轩辕氏——黄帝,炎黄子孙《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在黄河流域,即使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具备黄土地带条件,总是采取穴居的方式。

“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是古代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说明远古曾经存在过巢居。

但是,真正发明巢居的应不是个别人,而是氏族集体,是世世代代营造经验积累的结果。

巢居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早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

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

1。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穴居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2)陕西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南:居住区2)陕西半坡村遗址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2)陕西半坡村遗址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3)郑州大河村F1-4—木骨泥墙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类发现并使用最早的居住场所天然的岩洞 • 开始村落的初步规划布局 • 开始出现木柱支撑、西沙抹面、做防水层、设置排烟口等营造技术 • 塑像、彩画、线条的装饰开始在祭坛或神庙中出现
•黄 河 流 域 木 骨 泥 墙 房 屋 •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的用法
•其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其 许多构建上都带有榫(sun)卯,是我国已 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 一个实例。
• 商朝中期城址代表:郑州商城、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和湖北武汉附近黄 坡县盘龙城遗址
• 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居住区为聚 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圆形整齐地排列。
• 仰韶初期聚落遗址主要是东贾柏村遗址 • 仰韶晚期聚落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是渭水流域西安半坡村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平面
•姜寨遗址
抬梁式构架, 承重的土墙,穿斗构架,斗拱合理 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阁楼创造 出中国阁楼式建筑的特殊风格
琉璃砖瓦应用、砖石建筑
封建社 会后期
元、明、清
庄严、大气
元大清殿 、 明北京城
、故宫清三 海
拱券技术、砖石应用更广泛
考工记》
•2
•原始社会建筑
• 原始人类的出现,距今有200~300万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最 早的是距今10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周口猿人——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到 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达到鼎盛,产生了两种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 干阑式和木骨泥墙房屋。
时期
代表建筑类型 及建筑
建筑风格
社会背景
主要建筑思想理念
建筑著作
原始社 会
奴隶社 会
干阑式和木骨 泥墙房屋
夏、商二里头 遗址、西周陕 西岐山凤雏
木质建筑 穴居
木构建筑初具形态的阶段,瓦的普 遍使用,高台建筑的出现。陶制材 料和青铜制品使用
母系氏族和 父系氏族仰 韶文化和龙 山文化
夏、商、西 周、春秋时 期
•夏代人类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而考古发 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期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带。
•二里头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比较大的 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这些实例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 落式建筑群布局已经开始走向定型期。
•二 里 头 宫 殿 遗 址 平 面
•夏
• 商代建筑正处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初具形态的阶段
•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 北部,距今6600-6400年 ,属于仰韶文化。
• 整个居住区面积近2 公顷,西南临河,其他三 面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 。其中1-5号位置是大房 子,以此为中心周围的 100多处房屋形成五个组 团,房屋的门均开向广场 。
•龙山文化
• 村落是那时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 • 龙山文化居住的遗址多数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屋内多为白
• 西周(前1046-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 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到西周 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抹面。
• 春秋(前771-前476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公输般( 鲁班)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1
•前言
•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 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建筑是中国灿烂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了中国木构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体 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逐渐掌握了营建地面建筑的技术,由此中国 木构建筑有了萌芽。进入奴隶社会,由于奴隶的劳动和青铜器 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出现了都城 、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此时木构建筑已初步形成。而后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完整的、 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城市建设、个体建筑、群体建筑、园林造 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具有 卓越的创造和贡献。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西方建 筑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不断出现,改变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 向,打破了中国建筑固有的格局,从而使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 期。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便是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一起组成了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仰韶文化“复原图”
•半地穴建筑
•地面建 筑
•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
• 用木柱将建筑架空, 面积有160平方米,它是 靠隼卯连接木结构,以梁 柱承重,用芦席充当墙地 。
半坡遗址复原图
•仰韶文化
• 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 仰韶文化的氏族在这里生息生活。仰韶文化之后是龙山文化。
灰面的居住面 •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
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屋已广泛 应用。
•龙 山 文 化 房 屋 遗 址
•3
•奴隶社会建筑
•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宫殿建筑和封闭庭院的首次出现,建筑形式为 木架夯土。
• 商(前1600-前1046年)建筑技术明显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阶”。商朝后期 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城市的形成。
•穴居经历了竖穴,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害,”----韩非《五蠹(du)篇》
•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树杆为“桩”,树枝为“梁”,再用树条绳索绑扎成 楼板和屋顶的骨架,敷以茅草形成。
•巢居形式是干阑式的原形。
能够居住生活;村落开始初步的区 划布局;
周朝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已形成了理 史书《考
论和制度
工记》
封建前 期
封建中 期
战国秦咸阳宫 殿、汉长安未 央宫、三国魏 邺城
隋、唐、五代 时期
雄浑而带巧丽,钢筋而带柔美的倾 战国秦、汉

、魏
简朴、雄壮 柔和、秀丽 华丽
隋朝大兴城 和唐长安城
河南开封佑 国寺塔
北宋泉州万 安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