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古史传说的时代
燧人氏
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
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
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中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国 古
神农氏
取农诸业时身代,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小结
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
4. 空间观念:等级, 中央与四方
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6。重要建筑实例: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建
筑
大地
史
2.重要建筑遗存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三重城 宫城北部有池苑,南部为宫殿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早商最大的单体建筑遗址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郑州商城
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城内:宫殿,宗庙 城外:作坊,住宅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女神庙全景,自北向南看
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 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 ◆ 室内墙面装饰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原始(北穴居南巢居)●长江:干阑建筑。
eg.浙江余姚河姆渡(榫卯结构)●黄河:木骨泥墙。
eg.仰韶文化(母系)、龙山文化(父系)●最早室内装饰——白墙刻画图案——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最早古老神庙——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女神像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1.夏(茅茨土阶时期)前2070-前1600年●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高台)●意义: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土架夯土建筑,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走向定型。
2.商前1600-前1046年●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亳(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的宫殿遗址●青铜器工艺成熟,甲骨文3.西周(从茅茨土阶进入瓦屋)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市建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
●实例:陕西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意义: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原因是瓦的发明与使用)●最早的四合院●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群组●第一个完全对称的群组●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照壁,补充:照壁位于大门之内,影壁位于大门之外)●建筑技术●瓦的发明与使用●出现半瓦当、铺地方砖、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斗拱的出现(在青铜器上有栌斗形象而非在建筑上发现)4.春秋前770~前476年●理论:老子《道德经》中有,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实例:秦宗庙建筑遗址。
由单体建筑围合的四合院,轴线完全控制建筑和院落空间。
●建筑技术●瓦开始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砖也开始被使用●抬梁式构架已经出现●建筑装饰与色彩发展三、封建社会初期的建筑1.战国前475~前221年●理论:《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08 封建社会建筑-1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战国以 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 明己逐渐应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 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一种层层叠垒的 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 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 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 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 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云:"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 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但真正练易字而臻于化境者, 其唯渊明乎!
•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 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始皇陵墓建筑豪侈,亦前所未 有。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 天下,天下徙送诣七十余万 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 观,百宫,奇器珍怪,从臧清 之”[见注1]。“合采金石,冶铜 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 玉,饰以翡翠”[3]。“以水银为 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 具天文,下具地理。..树草木 以象山”[4],以为可与天地同 久;然仅三年,项羽入关,即 被掘盗取其财物。
白虎
朱雀
漢並天下 青龙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 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 “魏晋玄学” •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建筑状况:
n 薄葬 n 园林——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 n 佛教建筑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 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经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此建筑表 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 明地面建筑已从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反映出 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房间 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 的建筑。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 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 成,可称为“百工之事”。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 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
《 周 礼 考 工 记 》 中 的 王 城 图 解
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
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 残头像面敷红彩, 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
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山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 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1、社会背景 2、建筑状况
修建沟渠;建筑城郭;修建监狱; 修筑宫室台榭-高台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最早的庭院建筑
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型(夏至商早期)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2、建筑状况 •洛阳永宁寺(北魏最大的佛寺) 永宁寺塔(最高的塔) 《洛阳伽兰记》记载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现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最早的石窟 •石刻技艺水平提高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 581年-1279年)
一、隋(581-618年) 1、建设成就
兴修水利—大运河 大兴城—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宇文恺—比例尺,制作模型
2)抬梁式(叠梁式) 屋基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架梁,梁
两端承檩,层叠而上至最上层中间立脊瓜柱承脊檩。
梁柱结构体系 •室内少柱或无柱, 空间大且相对灵活。 •用材大,耗材较多。
3)井干式 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成矩形木框,层层累
叠为承重墙体。
• 耗材量大,空间受限制,封闭。
2、斗栱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1368年) 1、社会背景
2、木构技术变革
草率、简洁
3、宗教建筑兴盛
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藏传佛教)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福建泉州清净寺(元代重建)
4、元大都
二、明(1368-1644年)
1、社会背景 2、建筑状况
宫殿 陵墓 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
中国古建筑史资料文档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一、宫殿的起源及其演化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 此处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此后一直大隋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 所谓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乃外朝— —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歧山风雏南周宫室,已明显 成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如图: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
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 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其中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 房屋。晚期,穴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方式。
(四)古代建筑的色彩有一定的等级从金-红-绿-蓝-青-黑依次递减。 从春秋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但随着民族和 地区的不同又有若干差别。
第二讲 城市建设
发展概况 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
也是统治集团的安乐窝,同时,城市有集中体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 的规模对于一个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从汉以后,只发展后者,各个朝 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 国城。 筑城的办法,夏商时期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水冲刷,唐以后 用砖包夯土墙,明代砖的产量增加,开始普及。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 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一、规划思想 1、城市的概念: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通常是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厚580—750mm 墙皮 厚10mm 屋顶 厚70—80mm 台基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柱础 立柱 深度 -
召陈建筑遗址 厚800mm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
年代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从盛唐(8世纪) 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的 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 已稳定下来。
建筑 大兴城、赵州安济桥
人物 李春
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 佛塔、石桥、皇陵、园林、宫殿 人物 喻皓、沈括、李诫 著作 《木经》、《梦溪笔谈》、《营造法式》 进步 减柱法、移柱法;斗拱作用减弱;拱高柱高比例减小
宋代文物
宋代湖田窑影青南瓜壶
宋代官窑粉盒
哥窑双贯耳八棱瓶
宋代建筑特征
北方屋顶较陡;南方较平缓,出檐深 建筑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 有些昂被斜袱代替 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
新石器时期——榫卯结构
新石器时期遗址
河姆渡遗址
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西河遗址
广西平乐县遗址
新石器时期建筑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更向前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繁荣的氏族公社遍及全 国各地,从母系的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的氏族公社以至于逐渐解体,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发 展的整个过程,并终于创造了青铜器文化,进入了阶级社会。
新石器时期文物
磨制石器
中外建筑史第2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资料文档

(1)阿房宫: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兴建 史大的一组宫殿——朝宫。其前殿就是历史上有 名的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 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 山……。”
(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 品,是中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史称“骊山” 的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现存陂体为三 层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
构架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 攒尖和歇山。
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两晋和南北朝300年里,南、北方在生产的 发展上比较 缓慢,在建筑上也没有太多的创造和 革新,主要是沿袭和继承了汉代的成就。但由于 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开始兴起,如佛塔和石窟 等。
最早的中国寺庙——洛阳白马寺
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 鸿胪寺、光禄寺等。白马寺在兴建后也成为此类 机构,有如特设的外宾招待所。于是后世便相沿 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中国人建寺, 走的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 式。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 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 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 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 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 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 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 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南北朝时期, 凿崖造 寺之风遍及全国。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 洛阳龙门、敦煌鸣沙山、天水麦积山等。从建筑 功能布局看,石窟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 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国(AD1911-AD1949)
统一帝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域差异
民族差异
文化差异
空间观念
1、中心与边缘
“天子中而处。”《管子》 “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
2、方位与轴线
水
后玄武
北
金
西 中土 东
木
右白虎
南
左青龙
前朱雀
火
3、等级观念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2、结构体系
中原:木架夯土 长江流域:干阑
3、商代城址
A、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遗址
B、郑州商城遗址
C、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4、建筑技术
A、瓦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B、陶水管,解决了地面排水问题 C、三合土抹面 D、斗栱 E、夯土技术
1911
清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时期 1644
明
二、考古遗存
1、仰韶文化时期 A、聚落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大房子
北组
大房子
西组
大房子
中心广场
东组
大房子
大房南子 组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穴居
a、早期半穴居
b、中期木骨泥墙
c、白灰抹面
2、龙山文化时期 “吕”字形平面
3、河姆渡文化时期 木构干阑式建筑
4、红山文化
A、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D、以材份为模数的木构架设计方法基本定型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匠——专门掌握用绳墨绘制图样,并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人
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 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 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 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 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 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梓 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
按 时
中 国 建
间筑
发
展
概
况
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70% 考勤、作业:30%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1-5,潘谷西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4、《华夏意匠》,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 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6、《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几个基本概念
1、平面
一榀屋架 间
2、剖面
屋面 椽子 檩条
1步架
3、斗栱
4、结构类型
5、屋顶形式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一、起源:
神话时代:
燧人氏 有巢氏 伏羲氏 神农氏 轩辕氏
《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韩非子•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空间观念、社会秩序都被整合进礼仪制度中,使建筑 也表现出宗法礼制与等级制度的特点。
三、建筑现象
1、院落
A、夏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B、西周 a、合院形式 b、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c、已使用了瓦 d、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平城京(奈良)
平安京(京都)
二、五代十国
1、砖木塔
2、石塔
3、铁塔
4、前蜀王建墓
三、宋朝建筑及其特征
文官统治 士大夫意识形态的复兴与强化 商业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李诫:《营造法式》AD1103 1)、《营造法式》的性质:
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 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四、汉朝建筑及其特征: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期
1、汉长安城:城市建设的新格局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2、宫殿建筑
前
椒
殿
房
3、大木结构的定型
A、木构架建筑技术渐趋成熟
B、高建筑——多层木柱梁式塔楼出现
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
2、建筑史是什么?
3、如何学习建筑史?
········· ·····
·········· ·········· ··········
课程结构:
横向按类型
纵 向
城市;住宅与聚落;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园林;木构建筑技术
在木构架定型化的前提下,屋顶形式转向多变。整体 风格转向内向与精致化。
弥陀殿
3、建筑群体组合加强进深方 大悲阁 向的空间层次
转轮藏阁,慈氏阁 戒坛
摩尼殿
大觉六师殿遗址
山门 照壁
4、建筑装修和色彩有了很大发展
1)、色彩 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 宋代:华丽、以青、绿两色为主
天
四周星辰分布,
社
按五行规律运行
会
与
以“帝”为中心,臣属诸侯环绕
人
地
中国与四夷
天地人互相感应
占星术 风水
数字颜色的象征
天子:红、丹 诸侯:黑 大夫:苍
2、哲学思想的突破
1)儒家: A、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意义,
和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 能力,
B、 重视现实治理中的实用功利。
G、雕饰
画像砖上的雕饰
几何雕饰
金
1279
南宋
12111227 1234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127
1125 1115
北宋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1032
960
五代 十国
西夏
947
907
辽(契丹)
唐
618
隋
581
一、隋唐时期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A、以宫殿为代表的主流建筑完成从土木混合结构到全木构的转变
B、殿堂厅堂两种不同木构架已经形成 a、殿堂式: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有天花
C.屋架层
B.铺作层
A.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
b、厅堂式:内柱随屋面坡度而升高,室内无天花,作“彻上露明造”
佛光寺东大殿:殿堂式 南禅寺大殿:厅堂式
C、斗栱成熟,成为构架的组成部分
c、砖——拱券技术
C、台基
D、柱及柱础
E、门
F、窗
G、平作与栏杆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及特征
民族斗争和民族交融的时代
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崛起
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
2、宫殿建筑
式乾殿 太极殿 尚书省朝堂
3、佛教建筑的兴起
A、佛寺
B、佛塔
C、石窟寺
2)墨家:实用色彩强烈,以利益实现为追寻目标。
3)道家:以精神超越和人生永恒为追寻目标,强调人在自然中的存在。
4)法家:要以带有惩罚和奖励措施的,由权力与威势强制保证的“法” 来整理秩序。
汉代——独尊儒术
尊卑等级 君、权、神 礼仪制度
3、理论——《考工记》
齐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的专门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 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部分。
住宅 墓葬 陕西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住宅河姆渡文化 墓葬
4、建筑空间
建筑群,轴线
红山文化
大房子 复合平面陕西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长屋河姆渡文化第二节 奴社会时期建筑一、政治形势
二、文化成就
1、文字
2、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A、神权政治、阶级分划 B、祖先崇拜、宗法制度 C、空间观念的形成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A、隋,李春,第一座敞肩券拱桥
60度夹角
B、佛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B、佛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B、佛塔——小雁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7、京杭大运河
8、对外交流:
对外影响的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 影响的主要方面:城市、宫殿、佛教建筑等
5、墓葬
河南安阳殷墟墓遗址
第三节
1400
1200 1000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800
600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400
220 200
汉
公元0年
秦 206 200
221
春秋战国 400 600
770 800
1000
一、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在建筑中的影响
1、自然、社会与人的三位一体
以“北极”为中心,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陵墓保留游牧民族特 色,兼受汉族北方影 响。
砖石塔的仿木构技术已达登峰造极地步。
2、金:辽宋结合,雕刻细致,色彩华丽
山西朔县,崇福寺
木装修上向琐碎堆砌发展。
建筑不受成法约束,出现“减柱造”和“斜栱”等做 法。
3、宁夏: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宁夏青铜峡百八塔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