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合集下载

26487987_多因素耦合:新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的深层次逻辑——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26487987_多因素耦合:新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的深层次逻辑——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2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E-mail :*****************;唐书清(ORCID :0000-0002-6145-470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 :*********************。

摘要:[目的/意义]政策议程设置考量政府的回应性和公众的参与性,在建设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政策议程设置也会随着一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学界对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和路径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却缺乏对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多因素研究。

[方法/过程]本文运用政策科学的多源流理论,将政策议程设置视作一个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决策过程,选取46 个政策个案,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个维度,选取了焦点事件、智库发声、主流媒体支持、群体抗议、政府变更等五种因素作为条件变量,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政府政策议程设置的因素。

[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多因素耦合才是新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的逻辑。

本文为新时代背景下政策议程设置提供了系统化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政策议程设置 多源流理论 定性比较分析分类号:G521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1.05.04和政治流三个维度。

本文通过分析整合相关文献和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基于2004—2021年46个具有代表性的我国政府政策议程设置案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方法,探究推动政策议程设置的动因以及动因组合路径。

一方面,基于多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政府政策议程设置的内在动力,找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组合;另一方面,运用QCA这种对多案例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策议程设置,拓展了QCA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对政策议程设置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尤其是弥补了单一政策、单一案例研究的不足。

中国城市电视问政创新扩散的多元路径分析——基于组态效应QCA方法的研究

中国城市电视问政创新扩散的多元路径分析——基于组态效应QCA方法的研究

中国城市电视问政创新扩散的多元路径分析*———基于组态效应QCA方法的研究徐换歌**【摘要】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陆续开通了电视问政节目,探究这种大规模的城市治理方式的创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建立了35个大中城市的电视问政数据库,在创新扩散理论和TOE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务发展实践,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从组态效应的视角考察了电视问政兴起的原因。

研究表明,电视问政节目的创新扩散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并基于清晰集的结果概念化出五种前因构型模式。

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情境下政务实践创新扩散发生的机理。

【关键词】电视问政;创新扩散;TOE框架;组态效应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电视问政作为政府即时回应的剧场实验逐渐在中国城市兴起(曾婧婧等,2016)。

作为我国电视问政的雏形,2002年郑州电视台的《周末面对面》节目最早拉开了电视问政的序幕。

随着电视问政的逐渐发展,问政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强化。

它不仅开辟了我国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新渠道,创立了监督的新方式,也成为地方政府实现政府服务创新和治庸问责的重要手段。

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政务服务创新不仅提高了政府自身的效能,也降低了民众的行政负担,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感和***本文受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深化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地方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责优化配置的视角”(项目批准号:18VSJ027)、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政府治理绩效如何影响居民幸福感:基于‘放管服’改革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CXJJ-2019-376)资助。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宝贵意见。

文责自负。

徐换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政府创新,xuhg0616@ foxmail.com。

92公共管理评论2020年第3期满意度(马亮,2019)。

从电视问政的内容来看,涉及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市场监管以及教育发展、医疗保障等方方面面。

组态视角下高校专利创新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组态视角下高校专利创新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为此,本刊特推出“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研究”专题,以飨读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高校治理结构的权力逻辑与制度建构”(BFA190056)。

人才一体推进研究◇专题:高校教育、科技、组态视角下高校专利创新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尤 莉,王 瑞[摘 要]高质量专利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基于组态视角,探索影响我国65 所“双一流”高校专利成果产出的复杂因果机制,从而挖掘激发高校专利创新结果的溯因逻辑及其形成的前因组合。

研究发现,知识基础、研发投入、科研人员规模、产学联系、国际科技交流是影响高校专利成果水平的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

对比分析组态的中间解和时空演变差异,高水平专利创新有科研人员规模—产学联系型、科研人员规模—国际科技交流型、科研人员规模—产学联系—研发投入型、产学联系—国际科技交流型4类,多重条件间并发协同效应显著。

面向未来,应充分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加速高价值专利运营转化,深化高校内部专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高校成为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情报学报2021年4月第40卷第4期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Apr.2021,40(4):424-434DOI:10.3772/j.issn.1000-0135.2021.04.009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池毛毛1,杜运周2,王伟军3(1.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8;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89;3.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摘要本文对近期图书情报学领域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包括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两类。

由于传统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研究方法)基于还原论思想,难以分析自变量相互作用对于结果变量的复杂作用机理。

本文将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引入图书情报学领域,组态视角和QCA是基于整体与系统的分析逻辑,从组态的角度来分析结果的“配方”原因,进而解决多维度、多变量诱因的因果复杂性问题。

本文对组态视角与QCA的基本原理、QCA分析流程进行梳理,结合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问题介绍QCA 的具体应用。

最后,本文对组态视角与QCA应用于图书情报学的五个研究机会进行展望,这是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关键词组态视角;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Analysis:The New Way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hi Maomao1,Du Yunzhou2and Wang Weijun3(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8;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211189;3.Key Laboratory of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Ministry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instream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inclu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As the traditional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particu‐larly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is based on reductionism,it is challenging to analyze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terac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interactions on the outcome variables.In this paper,both 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are introduced to the field of LIS.The 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 is holistic and systemic,and it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s of outc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ausal reci‐pes.”This perspective can explore causal complexity induced by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variable causal combina‐tions.Therefor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nciple,analysis process,and收稿日期:2020-02-05;修回日期:2020-1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商平台演化对平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71801104),“营商环境多生态要素的耦合机制:组态视角与方法的探究”(72072030),“面向青少年网络适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优化方法研究”(71974072)。

基于TOE_框架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专利战略化申请视角的分析

基于TOE_框架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专利战略化申请视角的分析

第24卷第1期2024年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4 No.1 Jan.2024基于TOE框架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专利战略化申请视角的分析刘岩1,贾涵博1,张如意2,高艳慧1(1.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创新质量的提升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实现效益可持续增长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专利数量与质量层面均呈现出显著的提升趋势。

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不再仅限于技术知识保护的单一目标,还包含了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声誉和增加谈判筹码等。

因此,我国企业以多动机并存的方式进行专利布局,而多元化的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对企业创新活动与结果产生了异质性影响。

以中国医疗制造型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探讨技术(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组织(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与深度)和外部环境(政府经费支持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多元影响路径。

研究发现:①企业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技术知识基础特性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联动匹配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与非高创新质量的组态结果呈现出因果非对称性关系;②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组态路径有技术与组织协同型(P1)及技术—组织—环境耦合型(P2、P3)共3条,以及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的阻挡动机与国际市场开拓动机是引致企业高创新质量的关键要素;③企业高创新质量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通过多种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企业的创新质量。

研究结论为企业在不同外部环境与内部知识资源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发明专利战略化申请动机,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以实现创新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管理启示。

关键词:专利战略化申请;技术知识基础;政府经费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质量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4)1-52-12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1.50 引言《“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21世纪初期管理学新发展的理论综述

21世纪初期管理学新发展的理论综述

21世纪初期管理学新发展的理论综述摘要:管理学是管理实践的升华。

管理活动自从人群出现便存在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管理学伴随时代的发展也走过了100年的岁月。

本文对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并列举了新世纪管理学的理论发展近况。

关键词:管理学范式发展以泰勒(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1911)以及法约尔(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作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刚到100年。

在这近100年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实践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管理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

虽经历百年发展,主流管理学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管理学距离成熟学科的标准还相去甚远。

一、研究范式理论的新发展管理学研究中所指的范式是由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术语。

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

他将其概括为一句话:“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科学范式是科学研究中广为接受的范例,包括科学定律和理论科学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技术,这些范式发挥模范作用据以形成特定而一贯的科学研究传统。

自管理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和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一直存在争议,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

研究对象的不统一,使管理学研究具有前范式特征。

在进入一个位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后现代转向”时期,管理学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是走向统一还是愈益疏远,妄下结论未时尚早,需要拭目以待。

管理理论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

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

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王佳兴;林韬杰;邱寒青【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24(44)6【摘要】根据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中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数字化指数偏低,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现象,然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

为助力政府科学精准地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破解中国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探索生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具体路径。

基于“社会-技术”理论框架,以《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中28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社会、技术和外部环境3个层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影响机制和驱动路径,并通过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实现路径。

结果发现: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总体结果一致,28个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呈现递减趋势;数字乡村发展本质上在于及时回应公众期望及诉求,实现政策服务供给与人民多元需求的相互匹配,其建设成效受到公共需求压力、社会舆论宣传、技术软实力、数字化服务能力、领导重视、财政支持等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技术创新驱动型、综合协调联动型、社会压力响应型是其实现高水平建设成效的3条驱动路径。

因此,中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要始终坚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数字乡村发展导向,持续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多种要素协同整合,并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性。

【总页数】10页(P177-186)【作者】王佳兴;林韬杰;邱寒青【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战略研究中心;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9;F224.2;G301【相关文献】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因素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2.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3.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基于37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4.TOE框架下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路径的组态研究与区域比较——基于全国76个数字乡村试点的定性比较分析5.组态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驱动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谢越诚挚,未来越成功?——基于fsQCA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与学术成果关系研究

致谢越诚挚,未来越成功?——基于fsQCA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与学术成果关系研究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引用行为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974030)、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基础研究领域颠覆性创新:精准识别、前瞻预测与智能评价”(项目编号:2022lslybkt-03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多源异构数据下研究前沿演化探测及科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项目编号:72164006)研究成果。

致谢越诚挚,未来越成功?——基于fsQCA 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与学术成果关系研究*梁晗,胡志刚,罗雯,黄福,侯海燕摘要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文本作为隐性知识的固化,可以体现博士生对导师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将其与学术成果结合分析,有助于理解博士培养模式和知识传承效果。

文章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情报学学科评估为A+的两所高校的157篇博士论文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利用可视化手段对情绪词和评价用词进行展示;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fsQCA ),对致谢文本中多个因素与毕业后学术成果数量进行组态视角因果分析,探究博士生对导师行为理解程度与其日后学术成果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求学生涯的艰苦奋斗记忆深刻以及对导师指导行为的细腻理解这两种因素,是所有组态中占据核心影响因素次数最多的条件;在两者同时缺位的情况下,对导师学术能力的认可是主要驱动因素;导师应增加指导机会以防止博士生良好的学术能力和知识共享意愿被埋没,博士生应提升对导师知识共享行为内控点的认识。

关键词论文致谢隐性知识学术成果内容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fsQCA )引用本文格式梁晗,胡志刚,罗雯,等.致谢越诚挚,未来越成功?——基于fsQCA 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与学术成果关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22,42(11):50-59.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knowledgements in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the Authors ’Future Academic Outcomes Based on FSQCALIANG Han ,HU Zhigang ,LUO Wen ,HUANG Fu &HOU HaiyanAbstractAs a kind of solidified tacit knowledge ,the acknowledgments in doctoral dissertations can reflect theauthors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ir tutors ’knowledge sharing.And a combined analysis of both the authors ’acknowledgments and their academic outcomes could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dels of doctoral training and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inheritance.This paper makes a multi-angl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otally 157Information Science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f two top universities ,and use visualization tools to display their emotional words and evaluation words.Then ,by means of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 ),it makes a configuration perspective causal analysis of multiple evaluation factors in the acknowledgments and the quantity of academic outcomes after graduation ,so as to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a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tutors ’behaviors and their own academic achievements after0引言近年博士论文致谢在社交媒体上频频走红,或质朴、或坚毅、或幽默的文字使致谢内容一次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博士群体提供了一个别致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揭示这一新兴方法如何为管理学研究开辟一条新道路。

组态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它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并理解各种组态(configurations)的存在与演变,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

而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对
案例的细致比较,深入揭示各种组态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本文将从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探讨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以期为未来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系统介绍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特点,阐述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过程,揭示其在解决复杂管理问题中的独特优势。

本文也将对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提醒研究者在应用中注意规避潜在问题。

本文将对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未来管理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进行展望,以期为管理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概述
在管理学研究中,传统的定性分析往往侧重于对单一案例的深入剖析,而定量分析则更多地关注大规模数据的统计规律。

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难以全面揭示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

近年来,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学者
们的关注。

组态视角强调将多个案例或条件组合起来,以探索不同条件组合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定性分析的单一案例限制,允许研究者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分析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同时,组态视角也弥补了定量分析的不足,因为它不仅关注统计规律,还关注案例中不同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方式。

定性比较分析(QCA)是组态视角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法。

它结合了定
性和定量的优势,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不同条件组合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QCA的核心在于构建真值表,将不同案例的条件组合进行编码和比较,以识别出导致特定结果的关键条件组合。

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定性分析的深入性和灵活性,又通过系统的比
较和编码提高了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还可以为管理实践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指导。

未来,随着这一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在管理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单一变量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管理现象的研究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管理学研究之中。

组态视角强调,管理现象是由多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组态,这些组态共同影响着管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组态视角要求研究者在分析管理现象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组合方式,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一因素的作用。

而定性比较分析(QCA)则是一种基于案例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从而揭示出管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QCA方法强调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和比较,而不是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归纳。

在管理学中,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组态视角与QCA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现象。

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只关注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组态视角与QCA则要求研究者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组合方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组态视角与QCA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深入对比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可能并不符合传统的理论框架,但却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组态视角与QCA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存在样本数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而组态视角与QCA则强调对多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现象,发现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还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信组态视角与QCA将会在更多的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理论探讨,我们深入理解了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在管理学的复杂现象中发挥作用。

组态视角强调了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组合效应,而非单一因素的独立影响。

这种视角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管理实践中的复杂现象,避免了过度简化或片面解读的问题。

同时,组态视角也提醒我们,在管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关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它们共同塑造管理现象的本质。

定性比较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规范的途径来探索组态视角下的管理现象。

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多
个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管理理论。

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管理实践中的挑战。

然而,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组态视角可能过于强调因素的组合效应,而忽略了某些单一因素的重要性。

定性比较分析在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效果。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来探索管理学
中的复杂现象。

通过运用这两种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管理实践的本质和规律,为管理学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