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13-2 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二)古诗词赏析
14.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答案】(1)思乡(怀乡
(2)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含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含解析黄石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
【答案】13. C 14. 〈〈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
〈〈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 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C项表述错误, 〈〈天净沙•秋思》意在表现天涯游子之悲,描绘的深秋晚景图起陪衬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比较分析两首词曲的思想情感可知,〈〈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渔家傲范仲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51页)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23 •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 _____ ”,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 _______ ”,结果2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3.(1)锦(红)衣(2)春游(3)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24.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意对即可)【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诗歌、理清所写人物,事件及结果等.诗歌可以大致翻译为: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口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圧稼T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口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结合翻译.很容易得出答案24.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品味语言,从“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 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二、【2018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峡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峡(ji )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 “杏子肥”“ _____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 _ ”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专题.docx

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诗词鉴赏专题淮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 6 题。
(6 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 4 分)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 分)【答案】 5. 写“潇潇暮雨” ,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是借水能西流,抒发人不应为年华老大而悲哀之情。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在宫中的怨情。
【解析】5.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潇潇暮雨”是纯粹的环境描写。
可从创设情境,从反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态度的角度考虑答案。
一般诗歌前面几句写景,是为了介绍所处环境,烘托气氛,再触景生情,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自我感情抒发上。
6.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分析好“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很明显抒发的是不要为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悲哀的思想态度。
同时,要分析好“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的“深宫尽日闲”一句,表达的是“宫怨”之情。
连云港二、阅读·赏析(60 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 题。
( 5 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7.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8.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二、阅读·赏析(60 分)(一)( 5 分)7.( 2 分)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3_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7.(1)窦宪勒石燕然,(2)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3)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18.示例1: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2: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借用典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二、【2018年中考广西柳州卷】古诗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本词中“孙郎”指的是①。
②上阙描写的是的场景。
15.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
2018全国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

2018全国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2018福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故C项分析不正确。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
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的景象。
【2018白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聽踏烂麦青青。
23. 填空。
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骑着“骄聽”,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3. (1). 锦(红)衣(2). 春游(3). 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24. 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意对即可)【解析】2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和把握。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赏析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赏析杭州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曰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哇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6)蝶;蝴蝶(1)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诗通过“梅子金黄” “杏子肥”“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 ”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 “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盘然情趣。
【解析】(1)本题考察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2)本题考察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51页)

诗歌鉴赏一、【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后边小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民辛苦役,骄骢踏烂麦青青。
23.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结果“______”。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23.(1)锦(红)衣(2)春游(3)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24.作者对贵公子春游破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王孙公子的恶行。
(意对即可)【分析】24.本题考察学生对是个感情的理解和掌握。
品尝语言,从“不识农民辛苦役,骄骢踏烂麦青青。
”一句中能够得出作者对贵公子春游破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王孙公子的恶行。
二、【2018 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边两首古诗,达成(1)( 2)两小题。
夏季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光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绘的是江南阴历四月农忙节气的情况。
②蛱(ji )蝶:蝴蝶。
(1)范诗经过“梅子金黄”“杏子肥”“ 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乡村初夏的情况;高诗中“____”三宇,突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寂静,也从侧面表露出初夏农事忙碌、农民早出晚归的状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绽放的情况,表现了西园的勃勃活力和盎然情味。
【分析】试题剖析:( 1)本题考察诗句剖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风景,详细描绘风景的诗句为三、【2018 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边这首古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1)不尽长江滚滚流(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7.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二、【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C 5.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三、【2018年贵阳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9.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10.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
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四、【2018年中考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9.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0.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答案】9.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10.“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五、【2018年中考海南卷】古诗词阅读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和___。
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6.(1)时间缘由(2)人有悲欢离合,(3)月有阴晴圆缺。
7.C【解析】6.试题分析:考查对词中小序和诗句内容的理解。
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此词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丙辰中秋”是交代时间;“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缘由。
“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上文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答案就在问题处。
读懂此句是作答的关键。
7.试题分析:C项“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六、【2018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5.D6.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七、【2018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对下面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
“兴,百姓八、【2018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十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0.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1.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答案】19.C20.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
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21.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者一轮圆圆的落日。
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解析】1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九、【2018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