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怀古》的原文诗词及赏析
关于襄樊风情的诗

关于襄樊风情的诗
关于襄樊风情的诗有:
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襄阳舟夜
唐·白居易
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
秋风截江起,寒浪连天白。
本是多愁人,复此风波夕。
3.登襄阳城
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4.乐哉襄阳人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
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
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岷。
罗索纤丽药物珍,枇杷甘桔荐清樽。
磊落金盘烂璘璘,蓰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捣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
锦苞玉笋味争新,凤林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碧瓦鳞鳞。
岘首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沄沄。
斜阳返照白鸟群,两岸桑柘架耕耘。
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
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
嗟尔乐哉襄阳人,道
扶白发抱幼孙。
远迎刘侯望朱轮,刘侯年少气甚淳。
诗书学问若寒士,樽俎谈笑多嘉宾。
【岘山怀古李白】《岘山怀古》古诗赏析

【岘山怀古李白】《岘山怀古》古诗赏析岘山怀古唐代: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译文」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注释」⑴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⑵秣马:喂马,放马。
临:临近。
这里是来到之意。
荒甸:郊远。
⑶旧都:指古襄阳城。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⑷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
这里即指碑)。
⑸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应专指《隆中对》。
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⑺“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⑻“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
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⑼“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⑽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⑾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鉴赏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
咏史怀古类古诗10首鉴赏

十首经典咏史怀古诗赏析以下是10首咏史怀古诗以及它们的鉴赏:1.《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凭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通过描写月夜江景的美丽,勾勒出当年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
3.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写作者登上幽州台远望山河的广阔,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4.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路途的描绘,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5.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通过描绘折戟沉沙的景象,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6.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描绘,表达出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和人生的悲凉之感。
7.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同时又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乐观态度。
李白《襄阳歌》全诗赏析

李白《襄阳歌》全诗赏析李白《襄阳歌》全诗赏析《襄阳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醉歌”。
诗人触事遣兴,借人写己,充分表现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放浪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流露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襄阳歌⑴落日欲没岘山西⑵,倒著接蓠花下迷⑶。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⑷。
鸬鹚杓,鹦鹉杯⑸。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⑹,恰似葡萄初酦醅⑺。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⑻。
千金骏马换小妾⑼,笑坐雕鞍歌落梅⑽。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⑾。
咸阳市中叹黄犬⑿,何如月下倾金罍⒀?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⒁,龟头剥落生莓苔⒂。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⒃。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⒄,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⒅,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注释】⑴襄阳歌:为李白创辞,属杂歌谣辞。
襄阳:唐县名,今属湖北。
⑵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
⑶倒著接蓠:用山简事。
山简(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人,山涛第五子。
生于曹魏齐王曹芳嘉平五年,卒于晋怀帝永嘉六年,终年六十岁。
山简性温雅,有父风。
山涛起初不知其山简的才华,山简叹道:”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与嵇绍、刘谟、杨淮齐名。
初为太子舍人。
永嘉中,嗜酒,每游习家园,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
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
洛阳陷落后(311年),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
卒于镇,追赠征南大将军。
山简作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今佚。
⑷山翁:即山简。
《全唐诗》校:”一作山公。
”⑸鸬鹚杓(sháo):形如鸬鹚颈的长柄酒杓。
鹦鹉杯: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
⑹鸭头绿:当时染色业的术语,指一种像鸭头上的绿毛一般的颜色。
⑺酸醅:重酿而没有滤过的酒。
⑻垒:堆积。
魏:俗称酒母,即酿酒时所用的发酵糖化剂。
糟丘台:酒糟堆成的山丘高台。
陈子昂《岘山怀古》原文翻译鉴赏

陈子昂《岘山怀古》原文|翻译|鉴赏《岘山怀古》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岘山怀古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岘山怀古》原文唐代: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岘山怀古》译文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岘山怀古》赏析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
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
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
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
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
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
怀古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怀古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怀古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怀古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
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
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
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
闹红楼,烟月千里。
春色岂关人世。
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翻译金陵乃位居险要之地,盘龙卧虎,历经六朝风雨。
曾经行人流连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
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
金陵城外断木残桩遍地,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
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
歌女唱着《后庭花》,不知亡国之痛的人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街市人声鼎沸,红楼热闹,烟月千里。
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野棠无主花散落,流莺对对,飞入那临春阁阁。
注释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
白门:金陵。
枯杙:指枯断之木橛。
临春:陈后主为自己荒唐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
赏析《西河》属三叠慢词,这是作者次韵北宋周美成(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的一首和作。
它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
上片总写号称六代豪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
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
首句起笔擒题,令一个三字句“龙虎地”,即以诸葛亮的赞语“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突出古城金陵乃位居险要、气象万千之地。
“六代繁华犹记”,这是对古城过去的繁华作空自回顾。
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在金陵建都,曾出现那些帝王统治下的繁华景象,故称六化豪华,可是今日词人眼下的金陵城已经“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了。
唐赵嘏《长安晚秋》中有“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故此处写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喻指当时六朝弦歌妙舞的盛况今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是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
有关襄阳的诗句

有关襄阳的诗句襄阳,这城滩地,以古邑传千古,八百里滨湖,历史悠久异常。
两千多年前,周序就把它作为一处鉴獭上围,以界禹治水务,贞观及唐朝时,更是中原三分之一区域的重镇,这里也是汉代与蒙古的接壤处,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引得许多名人赞美。
豪放洒脱,古风深厚,浩瀚的襄阳,一经描摹便赋予了其以一种历史感。
历史烙印中的古调,在诗句中更是靓丽惊艳,以下是有关襄阳的几首诗句:《把吴楚古邑承宣陵》谢灵运“把吴楚古邑承宣陵,曲营连横畔苍苔深。
山水间乔木满路幽,古今游人豪言相隔。
”谢灵运以此诗来描绘襄阳盛景,除了形容襄阳古邑声名显赫,也称赞曲营之景,草苔如布,树木葱茏,令人陶醉。
《襄阳怀古》文天祥“昔日仙桥水淹晓夕,今日古城色蔽晴空。
翠屏五山期归古朝,落日平湖恋欢风。
”文天祥在此诗中把襄阳的景点全部勾勒出来,仙桥水淹晓夕,古城色蔽晴空,五山归古朝,落日平湖欢风,令人留连忘返。
《襄阳宴》苏轼“豪放凤翥不弱沈振,威烈怀古正复谍言。
寒夜平湖惊回明,春山深处梦来先。
”苏轼以此诗来形容襄阳的美景,笔触豪放凤翥不弱,江湖轻轻袭人,襄阳威烈怀古,传承远古文化,他把此时此刻的襄阳,一改沈振,展现出明朗浩渺之路。
襄阳,这古邑传千古,那熊熊熊烈得,便是尘封古老的地方。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深远的历史底蕴,诗人多以它为创作素材。
蒙古、汉、吐蕃、宋、金、元、明、清,历数几千载岁月,看似一瞥,其中却真真切切流淌着时光的深沉,襄阳的历史文脉,被这些古人抒发的诗句镌刻流传,越发鲜活多彩。
今天,襄阳拥有一片变化繁荣的生机,一张多元素的藏书,一瓣朝气蓬勃的风情,一地文明进步的脚步。
今朝的襄阳,处处可看到历史的文化记载,历史的文脉不断汇集而成,融合着各时代的气息和光彩,襄阳这古邑,自古就是一片古老而如何深厚的土壤,它将继续不断创造历史新的精彩篇章。
岘山怀古

岘山怀古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陈子昂诗鉴赏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
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
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
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
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
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
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岂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呢?“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
《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
”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怀古》的原文诗词及赏析
《襄阳怀古》的原文诗词及赏析
原文
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
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赏析
从《全唐》所收鲍溶的三卷看,鲍溶到过南方很多地方,取道襄阳或许不止一次。
这是一首写襄阳的怀古咏史诗。
这首诗写了襄阳太守杜预沉碑的故事。
杜预,西晋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预本人极有才略,但是好名。
他曾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长期驻襄阳。
此诗前两句:“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
”沉碑,指杜预刻二碑记功之事。
襄阳城西北十里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
《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刻古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自此以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闻。
后两句:“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湘:系“襄”误。
这两句是说:襄江并未随着岁月的'推移变成山谷。
那沉入水底的碑文,应该还是清晰可见吧。
这里说明人的功业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