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光学领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技能,熟悉本专业国际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研、高教或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2.激光物理3.信息光电子学4. 集成光学5. 激光光谱学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专业学制2-3年,总学分为36-40学分。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6学分)(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可交叉选修)(三)任意选修课程(可从交叉方向指定选修课程中选修)五、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可为:辅导本、专科学生课程;辅导本、专科学生实验;辅导本、专科学生论文。
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为四周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主要形式:调查各自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参加科技咨询与开发;参加学术会议。
应写出调研报告。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1篇论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论文应体现作者对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有较全面的了解;(2)通过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使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对所研究的课题(问题)应有独立见解,成果有所创新;(4)论文达到相应专业刊物发表的水平。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形式:讲授、自学、讨论、课程论文等相结合,具体形式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安排。
研究课题在导师和专业指导小组(以导师为主)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九、其它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在光电子技术和信息工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光电器件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课程内容。
1.光电子学:光电子学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光的产生、传播、探测、测量以及与电子技术的结合等基本理论和技术。
课程内容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现象,以及光电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光信号的调制、放大和检测等技术。
2.光电子器件与系统: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光电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光电系统的组成和性能评估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光电器件的分类和特性,如半导体激光器、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以及光电系统的光源、光路设计和系统参数优化等技术。
3.光学信息处理:光学信息处理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另一门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解用光学方法进行图像处理、光子计算、光学存储和光学通信等相关技术。
学生将学习光学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傅里叶光学、相干光处理、光学图像处理和光学存储器等。
4.激光技术与应用:激光技术与应用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激光的产生原理、激光的放大和调谐技术,以及激光在材料加工、医疗、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激光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方法,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
5.光通信与光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光通信和光网络成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热点领域。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光纤传输、光波分复用和光网络结构等。
此外,还将介绍光纤传感和光微纳电子等相关技术的应用。
以上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掌握光电子学和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1.《天线理论与技术》 卢万铮编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
辅助教材及参考书:
2. 《Antenna Theory and Design》(英文)
SECOND EDITION, Warren L. Stutzman, Gary A. Thiele, 1998.
3.《天线原理与设计》康行健,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
第八章微带天线和阵列天线 (4学时)
传输线、空腔模型,积分方程方法,微带天线元技术,微带天线阵,相控阵天线和多波束阵列天线
第九章自适应天线(2学)
LMS阵,Applebaum阵,离散自适应阵,矩阵求逆方法。
第一十章天线辐射的电磁数值计算与仿真技术(2学时)
电磁数值计算方法简介,电磁仿真软件介绍,电偶极子的电磁数值计算和仿真
4.《天线理论基础》任朗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980年
5.《天线原理与技术》 谢处方等编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5年)
第四章宽频带天线(4学时)
非频变天线(螺旋、对数周期天线等),行波天线和超频带天线
第五章波导天线和喇叭天线(2学时)
角锥、园锥天线,表面波和透镜天线
第六章反射面天线(2学时)
单反射面天线,旋转抛物面天线,双反射面天线和反射面天线新技术(多波束、多频段等)
第七章缝隙天线(2学时)
矩形缝隙天线,导电圆柱缝隙天线和矩形波导馈电的缝隙天线
表
课程名称:近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课程代码:181.706
英文名称:Modern Antenna Theory and Techniques
课程类型: 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其它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微波技术与微波电路-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5 噪音、非线性失真和动态范围 5.1 微波电路的噪声 5.2 谐波、互调与交调失真 5.3 动态范围
6 微波放大器 6.1 稳定性分析 6.2 最大增益设计 6.3 等噪声系数圆 6.4 功率放大器 6. 5 功放线性化技术
7 微波控制电路 7.1 PIN 二极管 7.2 微波开关 7.3 微波移相器 7.4 微波衰减器及限幅器
专家组长 专家
年月
日
本课程涵盖了微波技术及微波电路的主要内容,包括微波无源、有源电路、微波系统以 及微波新技术,适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
上述内容是在本科阶段《射频电路设计》、《无源微波器件原理及设计》等相关课程基础 上的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新增了微波有源电路、微波系统等内容。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一直从事微波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多年建设,本课程已 形成稳定的授课教师队伍。
3. Practical RF System Design, William F.EGAN, JOHN WILEY & SONS, INC.2003. 4. 微波技术与微波电路,范寿康、卢春兰、李平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munications,Héctor J. De Los Santos,
2 阻抗变换与阻抗匹配 2.1 Smith 圆图 2.2 集总元件匹配网络 2.3 短截线匹配技术 2.4 Bode-Fano 约束条件
3 微波功分器/耦合器 3.1 多端口微波网络 3.2 Wilkinson 功分器 3.3 耦合线和分支线耦合器
4 微波滤波器 4.1 概述 4.2 滤波器设计方法 4.3 微波滤波器 4.4 可调滤波器技术
附 3. 光学与电子信息 学院(系) 硕士 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微波技术与微波电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课程设置

顾昌鑫
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ELEC6003
纳米电子学
3
54
第二
材料系
陈国荣
物理电子学
ELEC6005
VLSI集成技术原理
4
72
第一
信息学院
闵 昊等
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ELEC6007
离散数学与最优决策
4
72
第一
信息学院
倪卫明等
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电系统与控制技术
第一
材料系
李越生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MATE6006
高分子物理(II)
3
54
第一
材料系
范仲勇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MATE6008
半导体器件物理(II)
3
54
第三
材料系
邵丙铣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PHYS6038
等离子体物理
3
54
第一
光源系
张善端
物理电子学
二、硕士学位专业课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学
时
开课
学期
现代传感检测技术
3
54
第三
光源系
李福生
光电系统与控制技术
ELEC7047
先进光源前沿讲座
2
36
第三
光源系
Georges Zissis
物理电子学、光电系统与控制技术
ELEC7048
绿色照明与人体功效学前沿讲座
2
36
第四
光源系
Wout van Bommel
物理电子学、光电系统与控制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课程设置

高分子凝聚态
3
54
第二
材料系
范仲勇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PHYS6039
等离子体诊断
3
54
第三
光源系
陈育明
物理电子学
三、硕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分
学
时
开课
学期
开课院系
任课教师
适用专业
BIOM7004
现代医学信息处理
3
54
第三
信息学院
汪源源
电路与系统
ELEC6037
气体放电物理II
3
54
第二
信息学院
张卫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ELEC6031
现代集成电路分析方法
3
54
第一
信息学院
曾璇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ELEC6032
现代电路理论
3
54
第二
信息学院
李锋
电路与系统
ELEC6033
空间遥感信息理论
3
54
第二
信息学院
金亚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ELEC6034
计算电磁学
3
54
第一
信息学院
刘鹏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ELEC6040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
3
54
第一
光源系
刘木清
光电系统与控制技术
ELEC6041
控制理论与技术
3
54
第一
光源系
孙耀杰
光电系统与控制技术
ELEC6048
高功率电子学
3
54
第一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一、培养目标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前沿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和应用创新,具备成为行业专家、科研骨干或高级管理人才的潜力。
二、课程设置1. 学术课程(1)电子信息理论基础该课程涵盖了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内容。
学生将通过系统的学习,建立起对电子信息基础理论的牢固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数字信号处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数字滤波、离散傅里叶变换、自适应滤波等内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力。
(3)通信网络该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
学生将学习局域网、广域网、无线通信等内容,了解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协议以及常用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应用。
2. 实践课程(1)电子电路实验该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电路实验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将通过组网、测量电路参数、分析电路特性等实验内容,提高对电子电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
学生将进行电子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实际制作,学习硬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及焊接工艺等关键技术。
三、论文要求1. 论文选题学生在第一学年末确定论文选题,并于第二学年完成论文的选题申请。
选题应紧密围绕电子信息专业学科前沿和研究方向,具备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
2. 论文撰写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论文撰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文献综述学生应对选题进行广泛的文献查阅和综述,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2)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根据选题的需要,学生应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验证研究假设并得出科学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将对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进行详细介绍。
一、学科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科设置主要涵盖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控制与自动化四个主要领域。
1. 电路与系统学科电路与系统学科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核心学科之一。
该学科主要研究电子元器件、线路及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优化,培养学生掌握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电子系统的设计。
2.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具备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和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学生将学习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专业课程,为电子信息系统的信号处理和信息提取提供专业支持。
3. 通信与网络学科通信与网络学科涉及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通信网络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应用。
该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在通信与网络系统方面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通信与网络系统的研发和运营管理。
4. 控制与自动化学科控制与自动化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建模和控制算法设计方面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控制理论、控制工程实践、智能控制等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的控制、调试和管理提供专业支持。
二、课程体系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层次。
1.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础。
这些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导论、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核心课程,学生将建立起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基础。
2. 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学生可以选择在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控制与自动化等方向中深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并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组长
专家年月日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秋季
总学时/讲授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专长
徐海峰
副教授
光电子
50
光电信号处理
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光电信息系统概论
§1.1光电系统的信息论分析基础
§1.2光电系统的信号探测与恢复
§1.3光电系统的应用分析简介
第二章光学信息处理与应用
§2.1光学信息中的光波表达
§2.2光学傅立叶变换与应用原理
§2.3空间光电相关处理及应用
§2.4非相干光学相关处理简介
第三章光电测控仪器的分析与应用
§3.1新型光电复合系统
§3.2光电探测过程与信息输出
§3.3微粒的光学测量应用
§3.4激光干涉测量
§3.5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第四章光电系统的应用分析
§4.1常见光学变换
§4.2 OTF原理与测量分析
§4.3光电传感与通信系统
第五章光电系统设计基础
§5.3光学与辐射成像系统分析
§5.4新型光电仪器及其发展
使用教材:
自编课件
主要参考书:
1、[意]西尔瓦诺.多纳特著,光电仪器:激光传感与测量,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张敬贤等编著,微光与红外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向世明、倪国强编著,光电子成像器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4、杨振寰,光电子信息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5、J. W.顾德门著,詹达山等译,傅立叶光学导论(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J. W. Goodman, Introduction of Fourier Optics, 3thEdition in Simplified Chinese,Beijing: The Press of Science
附
课程名称:光电信息与通信系统
课程代码:182.513
英文名称: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课程类型:□高水平课程□国际化课程□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一般课程
课程类别:□一级学科基础程□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