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初三4班张祎然一、节日1.除夕和春节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汉族人民最为重视的。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真正意义上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期间,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寒食节和清明节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

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一、古代文化1.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1.2 古代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1.3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二、古代习俗2.1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2.2 礼仪习俗:婚礼、丧葬、生子、成人礼等2.3 传统习俗:生肖、八字、风水、算命等三、古代宗教信仰3.1 道教:道教思想、道教经典、道教人物等3.2 佛教:佛教教义、佛教经典、佛教人物等3.3 儒家: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儒家人物等四、古代社会制度4.1 封建制度:皇帝、诸侯、贵族等4.2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状元、进士等4.3 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家谱、家族礼仪等五、古代经济生活5.1 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农业工具等5.2 手工业:纺织、陶瓷、冶金、建筑等5.3 商业:货币、市场、商贾、贸易等六、古代政治制度6.1 封建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等6.2 官制:宰相、尚书、侍郎等6.3 法律制度:刑律、刑法、司法机构等七、古代教育制度7.1 私塾:启蒙教育、四书五经等7.2 官学:太学、国子监等7.3 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八、古代军事制度8.1 兵制:征兵制、世兵制等8.2 武器装备:冷兵器、火器等8.3 军事组织:军队、将领、士兵等九、古代民间风俗9.1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9.2 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杂技、戏曲等9.3 民间信仰:土地公、城隍、妈祖等十、古代地域文化10.1 地域差异:南北方文化、东西文化等10.2 地方特色:方言、美食、工艺品等10.3 地域名人:各地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等以上内容涵盖了古代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下列哪项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答案:A. 指南针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查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程度的题目。

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电话明显不是古代的发明,所以选A。

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风俗习惯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1. 年夜饭:中国人过年时都会吃年夜饭,这是一顿团圆的晚餐。

不同地方的年夜饭风俗也不同,比如南方人吃饺子,北方人吃饺子和炖羊肉。

2. 舞龙舞狮:这是一种流传于中国的传统表演形式,通常在新春佳节和其他重要场合表演。

龙和狮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3. 红包:在中国,送红包是一种传统的方式,通常在节日或者庆祝活动中使用。

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祝福和财富。

4. 风筝:中国是风筝的起源地之一,风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每年的清明节,中国人会放风筝,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

5. 燃放爆竹:在中国,燃放爆竹是一种庆祝活动,通常在新年期间使用。

爆竹的声音象征着驱除厄运和带来好运。

6. 赏花灯: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活动,人们一起赏花灯,感受节日的氛围。

7. 走亲访友:中国人习惯在节日或者重要的日子里走亲访友,这是一种表达友情和亲情的方式。

以上是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这些传统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底蕴。

- 1 -。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

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

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

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代相传至今。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大全: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时庆祝。

庆祝方式包括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以及舞龙舞狮等。

此外,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传统。

元宵节: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夜晚走街串巷观赏灯笼,同时也会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庆祝。

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还会采摘嫩绿的野菜,以追忆逝去的亲人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传统由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七夕节: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福求爱,女孩们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技巧。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通常在秋季的满月之夜。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拜月、赏桂花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佩兰花和草药,并祝福长寿和康健。

除夕夜:除夕夜是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新年的前夜。

人们会看春晚、放鞭炮,等待新年的到来。

午夜时分,庆祝新年的钟声会敲响。

小年: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农历年的前一天。

人们会祭祀祖先,并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腊八节:腊八节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人们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杂粮煮成的特色节日食品。

这些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更是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人们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祈福传承下去,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那么中国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
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中国的传统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社日节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
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