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1.联合利华收购恒天然1989年,英国跨国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收购了日本公司恒天然。

此次并购案标志着联合利华进军亚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在并购之前,恒天然作为一家日本的传统食品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份额。

然而,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相比之下,联合利华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和全球市场网络。

通过收购恒天然,联合利华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并获得恒天然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和产品资源。

这次并购案还体现了联合利华公司在市场规模和产品多样性方面的优势。

通过与恒天然的并购,联合利华公司得以扩展其产品线,涵盖日本传统食品领域,进一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这次并购案也给联合利华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经营管理经验。

由于文化背景和运营方式的不同,联合利华在并购后面临了一些管理问题。

然而,通过与恒天然的合作,联合利华不仅学习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获得了亚洲市场的市场洞察力,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2.AT&T收购时代华纳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和娱乐公司时代华纳。

这次并购案堪称是媒体和通信行业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AT&T作为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与时代华纳的业务高度互补。

通过收购时代华纳,AT&T巩固了其在内容生产和分发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时代华纳公司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渠道,推动其优质内容在移动和在线领域的传播。

这次并购案还能为AT&T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通信和媒体行业越来越融合,通过整合时代华纳的资源和内容创作能力,AT&T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媒体和娱乐内容的需求。

此外,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作,AT&T 还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数字广告和用户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这次并购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并不同文化和运营方式的难度非常大。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或者与其他企业合并,以实现业务拓展、资源整合或增加市场份额等目标的行为。

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种经营战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下面将以2024年中国最大的并购案例,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分析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和影响。

中国化工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之一,其业务涵盖化工、石油和天然气等多个领域。

2024年2月,中国化工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这是中国化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和影响。

首先,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核心动机之一是扩大公司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全球影响力。

瑞士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之一,具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同时在全球各地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

中国化工通过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迅速进入先正达在欧洲和其他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加强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其次,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

中国化工和瑞士先正达在产品线和市场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整合两家公司的资源和业务,可以形成更加完整和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

此外,两家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互补性也可以获得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再次,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引进。

瑞士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拥有众多的专利和技术创新,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具有强大的能力。

通过收购瑞士先正达,中国化工可以获得先进的化工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快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地位。

最后,此次并购对中国化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公司层面,还会对整个中国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成功案例,向其他中国化工企业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化工企业具备实力和资源实现全球并购,也显示了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国门,与全球化工巨头竞争的决心。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来实现企业整合的行为。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公司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司并购案例,来探讨公司并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案例背景。

2018年,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公司,而B公司是一家传统的银行业巨头。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传统银行业的竞争压力,B公司决定通过并购A公司来实现业务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并购过程。

在并购过程中,B公司首先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尽职调查,以确保A公司的业务和资产符合其发展战略,并且不存在重大风险。

随后,双方进行了谈判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并购协议。

在协议达成后,B公司进行了资产评估和股权交易,完成了对A公司的收购。

影响分析。

通过并购A公司,B公司得以快速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

同时,A公司的创新技术和团队也为B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另外,通过并购,B公司还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成本节约,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挑战与应对。

然而,并购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组织文化融合、人才流失、业务整合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挑战,B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制定详细的业务整合计划等,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实现预期目标。

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并购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并购不仅可以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和客户资源,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并购也需要谨慎对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并购能够取得成功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

综上所述,公司并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战略行为,需要企业充分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并谨慎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相信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司并购将继续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1. AT&T并购Time Warner在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宣布以854亿美元收购媒体巨头Time Warner,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并购案之一、该交易旨在将传统电信和媒体相结合,创造一个全面整合的娱乐、通信和广告平台。

然而,该交易引起了反垄断风险和监管机构的担忧。

最终,交易在2024年获得批准并完成。

2. 微软收购LinkExchange在1998年,微软以2.65亿美元收购了互联网广告公司LinkExchange。

这是微软早期追求在线广告市场的战略举措之一、然而,这个并购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微软很快放弃了LinkExchange的业务,将重点转向其他领域。

3. Facebook收购Instagram在2024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

这笔交易被认为是Facebook为了扩大其社交媒体帝国而进行的策略性收购。

Instagram在交易后继续保持其独立运营,并成为Facebook的一个重要增长引擎。

4.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在2024年,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移动设备业务。

这笔交易是为了获取摩托罗拉的专利组合,以加强谷歌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这个并购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谷歌最终在2024年将Motorola Mobility出售给联想集团。

5.万达收购AMC影院在2024年,中国房地产巨头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电影院经营商AMC影院。

这个并购标志着中国公司进军建设娱乐产业,并使万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经营商之一6.阿里巴巴收购天猫在2024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30亿美元收购了电子商务网站天猫。

这个并购巩固了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并推动了阿里巴巴集团的进一步扩张。

7.惠普收购康柏在2002年,惠普以187亿美元收购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康柏。

企业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企业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稳定的客户群体。

乙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2018年,甲公司决定并购乙公司,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于2018年10月达成一致意见,甲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100%的股权。

2019年1月,并购正式完成,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二、案例分析(一)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 估值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估值是一个关键问题。

甲公司聘请了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乙公司进行估值,评估结果为1.2亿元。

然而,乙公司认为该估值偏低,双方就估值问题产生了分歧。

最终,双方通过协商,甲公司同意支付1.3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

2. 交易结构设计在交易结构设计方面,甲公司采取了股权收购的方式。

具体来说,甲公司以现金支付1.3亿元,购买乙公司100%的股权。

在交易过程中,甲公司还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股权过户登记:甲公司需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乙公司股权过户登记手续。

(2)债权债务处理:甲公司需对乙公司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调查,并明确约定债权债务的归属和承担。

(3)知识产权转让:若乙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甲公司需与乙公司协商知识产权的转让事宜。

3. 合同签订与审批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甲公司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合同条款应包括交易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时间、违约责任等。

(2)合同审批程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甲公司需将股权转让协议报送给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3)合同效力:甲公司需确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案例分析近年来,企业并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旨在实现规模扩大、资源整合、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然而,并购交易并不总是能够取得成功,其中存在着种种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并购案例,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并购策略,并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全球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

这次并购被认为是一次巧妙的战略举措,谷歌将Youtube的用户网络与其自身的搜索引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线视频广告市场份额。

谷歌在并购后保持了YouTube的独立运营,这一策略使得用户持续增长并赢得用户的口碑。

通过并购,谷歌成功地扩大了其在线媒体业务,并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地位。

案例二:迪士尼收购漫威在2009年,迪士尼以约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娱乐公司,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

迪士尼将漫威的知名品牌和热门角色融入其传媒帝国中,并有效地促进了品牌的整合。

迪士尼除了改编漫画为电影等传统作法外,还将漫威的人物角色推广至公园、娱乐节目等领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通过迪士尼的广泛推广和精心打造,漫威漫画与电影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加深了消费者对漫威品牌的认可度。

案例三: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大约20亿美元收购了盒马鲜生,这是一家以线下超市和新零售为主的公司。

这次收购战略被视为是阿里巴巴在线上线下整合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通过收购盒马鲜生,阿里巴巴进一步拓展了其电商业务,并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购物整合在一起。

阿里巴巴与盒马鲜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选择。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

首先,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注重战略契合度,确保双方具有互补性以及可以实现资源整合。

其次,成功的并购需要注重品牌整合和推广,将并购目标的知名品牌与自身业务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

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

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考虑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快速扩张和提升竞争力。

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实施过程以及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

1. 并购重组案例一:XX集团收购YY公司XX集团是中国一家知名的民营企业,主要经营XXX行业。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力,XX集团决定收购YY公司,后者是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市场份额扩大。

通过收购YY公司,XX集团能够快速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其次,资源整合。

YY公司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而XX集团在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方面更为强大。

通过并购,双方能够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整合,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最后,风险分散。

市场竞争激烈,经济环境不稳定,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分散风险,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2. 并购重组案例二:ZZ企业与WW企业合并ZZ企业和WW企业都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业务领域相似并有一定竞争关系。

两家企业决定通过合并来提升整体实力,并实现共同发展。

合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市场扩展。

ZZ企业和WW企业通过合并可以实现市场的跨越式扩展,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

其次,资源整合。

两家企业在技术、产品、人才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通过合并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势的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最后,降低成本。

合并后,两家企业可以共享采购、研发等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 并购重组案例三:AA公司收购BB公司部分资产AA公司是中国一家知名的民营企业集团,业务涵盖多个领域,而BB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AA公司进行部分资产收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弥补自身短板。

AA公司通过收购BB公司的部分资产,能够弥补自身在特定领域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一.引言(空两格,下同)二.文献综述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

并购企业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企业并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充满了利益角力与合纵的精彩故事,总是在无尽的传言和反复的拉锯之中,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目光。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额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画出上市公司并购的蓝图。

在并购越来越广泛的被企业采用的今天,正确认识企业的并购也显的越来越很重要。

考查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并购实践,有的企业并购后,预期目标与并购的期望相差甚远,甚至出现失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探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这一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 案例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共同宣布,雅虎已将其在中国的全部资产“打包”,同时再出资10亿美元以此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只有35%的投票权)。

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

阿里巴巴收购的雅虎中国资产包括:雅虎中国门户网站、搜索门户“一搜”、3721网络实名服务、雅虎的搜索与通讯服务、拍卖网站“一拍”中属于雅虎的部分,此外,还将共享雅虎遍布全球的渠道资源。

至此,如果再加上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巴巴中国网站、阿里巴巴中国网站国际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收购完成后,阿里巴巴公司新董事会共有4席,其中,阿里巴巴2席、雅虎公司1席、阿里巴巴的投资人日本软银公司1席,公司将由阿里巴巴直接管理,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仍将担任公司的CEO与董事会主席。

雅虎如果不想退出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该怎么办?对于阿里巴巴来说,eBay会不会利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在搜索上对淘宝痛下杀手?此外,eBay会不会避开头破血流的市场竞争,直接通过股权收购的非市场手段将淘宝“吞并”掉?毕竟阿里巴巴和淘宝的股东中都有渴望套现离场的风险投资商。

下面我们将.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三.分析(一)并购背景一方面于2003年,雅虎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搜索公司3721,并将雅虎中国的业务交由3721团队管理,本土化策略让雅虎的搜索业务在中国领先Google。

据艾瑞市场咨询报告,在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为30.2%,Google为22.4%。

但是,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据媒体报道,原3721团队认为雅虎中国在经营决策权和资金使用上受到雅虎总部过多限制,错失追赶百度争夺中国搜索市场老大的机会。

2005年初,原3721公司团队公开向雅虎“酋长”杨致远抛出了两难的问题:要利润还是要发展。

雅虎在中国苦苦耕耘七年,在互联网赚钱的业务之中只有搜索占到了一席之地,并面临百度和Google 的强大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在2003年,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在赢得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后,进军C2C(个人间电子商务)。

淘宝诞生之初,几乎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国际电子商务巨头eBay靠支付双倍广告费用在新浪、搜狐、网易、Tom等大型网站“封杀”淘宝。

不得已,淘宝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战方式,在中小网站广设弹出式网页,同时借力站台、灯箱和车身广告,展开线下宣传。

一系列的营销创新后,淘宝赢得了生存。

2005年10月,淘宝首次公布成交业绩称,其市场份额已超过60%;易观国际的报告也显示,2005年前三季,淘宝占据了57%的市场份额。

虽然eBay对此表示了强烈质疑,但淘宝的市场占有率份额节节攀升是不争事实。

虽然淘宝取得了市场占有率上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建立在淘宝免费而eBay收费的前提下,这让阿里巴巴一直承受着资金压力,在2003年投资1 亿元后,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3.5亿元。

2005年1月18日,eBay在其2004年第四季度财报中宣布:将对其中国公司eBay 易趣增加1亿美元的投资,巩固中国市场。

淘宝在现金只出不进的情况下,若没有继续的后备资源支撑,笑到最后的将是eBay。

同时,C2C市场因不断成熟,2005年也吸引了当当和腾讯杀入其中,竞争进一步加剧。

在将来的Web2.0时代,占领大型门户仅仅相当于封锁购物街上大的店面而已,而占领搜索则等于完全封锁整条购物街。

(二)并购动因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都需要借助一个外力来推动自己的发展,于是给两者并购提供了一个契机。

对阿里巴巴来说:1.技术融合,业务结构升级是最重要的原因阿里巴巴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领先的B2B业务以及亚洲领先的拍卖和网上安全支付体系。

但单靠自身的搜索,阿里巴巴离中国本土搜索第一、电子商务第一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众所周知,雅虎是一个综合门户网站,在内容、邮件和搜索等各方面都排在前列。

雅虎作为一个在国内搜索市场占据重要位置的搜索品牌,可以为阿里巴巴带来丰富产品:搜索技术、门户网站、即时通信软件。

阿里巴巴因此将获得雅虎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平台支持,以及强大的产品研发保障。

搜索技术的运用将在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阿里巴巴公司将运用全球领先的搜索技术,进一步丰富和扩大电子商务的内涵,在B2B、C2C领域继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为中国一亿多网民提供更优质有效的服务,为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发展渠道。

除此之外,雅虎中国许多业务与阿里巴巴的业务是互补的。

阿里巴巴要给客户提供优秀的企业邮件的服务;同时,电子邮件、即时通可以与贸易通、支付宝完美结合。

现在阿里巴巴贸易通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超过16万,与雅虎通堪称完美的结合,无线服务更是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无疑将使阿里巴巴的业务结构得到全面的提升。

⒉(标题格式一致,全角半角一致)巨大的融资需求是另一重要原因。

从1999年,阿里巴巴从以高盛为首的风险投资机构获得500万美元风险投资。

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及其他公司再次筹集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占2000万美元。

2004年,为发展淘宝网,阿里巴巴再次从软银及其他公司募集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占6000万美元。

若高盛等风险投资机构以四倍溢价退出,可以计算出从l 999年到2005年近7年的时间内,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实际募集资金为8700万美元,按平均每年1500万美元计算,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已经再次面临资金压力,急需进行第四次融资。

因此,雅巴案发生的关键动因之一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为求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融资需求。

这次交易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大量的现金,与原有的几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存量相比,阿里巴巴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金来完成未来的目标,同时无疑将有助于开拓阿里巴巴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市场。

3.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并购有助于阿里巴巴谋求海外上市。

在互联网竞争激烈的时代,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的突出表现,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2004年雅虎同中国最大的网络门户新浪合资成立了拍卖网站一拍网,对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也造成一定的冲击。

而百度于美国时间2005年8月5日登陆纳斯达克,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上市潜力的网络企业,为应对激烈的竞争,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对雅虎来说;1.本地化发展的需求.雅虎作为全球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在欧洲、日本等市场已大获成功。

但从进人中国起,雅虎便遭遇一连串的“中国式"困难。

首先,作为一家外国公司,雅虎当时还没有获得ICP(互联网内容)牌照。

在美国网站上直接拿下来翻译成中文的新闻内容很多并不允许在中国内地网站上出现;另一方面,出于对政治风险的担心,中国的传统媒体不愿与一家国外互联网公司有“亲密合作”。

其次,由于中国当时带宽的限制,上网速度很慢,要登上雅虎远在美国的服务器,半天都打不开网页。

雅虎的邮箱当时是除Hotmail之外唯一能容纳过亿用户的邮箱,但在带宽限制下却无用武之地。

缺乏本地化的战略战术一直被认为是其难以获得成功的症结所在。

2003年年底,雅虎收购本地网络企业3721,并邀请3721创始人周鸿祎出任雅虎中国区总裁。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周鸿祎凭借丰富的本地化市场经验和强劲的市场攻势,帮助雅虎成功在搜索、邮件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但雅虎中国只是雅虎的1/20,在经营决策权和资金使用上受到雅虎总部过多限制,业务范围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 雅虎开始考虑放弃由总部控制的中国市场发展模式,而将未来在中国的前景全部系于一支中国本土团队。

与阿里巴巴的合并,是“雅虎进人中国市场的最好办法”,将极大增强并支持雅虎公司的全球战略和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并入阿里巴巴之后,雅虎中国将直接成为这家本地网络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进而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其发展的本地化问题,也将突破其在发展门户等业务上的政策限制。

2.市场份额扩大的需求. 欧美各地雅虎的门户都是当地第一,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雅虎更成功卡死Google,赶走eBay。

但在中国,即时通讯是QQ和MSN的天下;无线增值业务被Tom、新浪和QQ瓜分;广告被新浪、搜狐和网易围占;在线游戏是盛大、网易和第九城市的地盘……雅虎急于在中国找到像日本雅虎的那种合作机会,急于得到能引领中国互联网的领军型团队,而这正是阿里巴巴所拥有的。

阿里巴巴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

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从收购3721开始,雅虎高层在中国的战略意图就不再是简单地占有一席之地,雅虎想在中国的地位与其在国际的地位相匹配。

这次兼并是雅虎以退为进,向真正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方阵进军的动作,雅虎将得到一个在未来称雄中国互联网的机会。

在全球互联网格局,雅虎将通过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全球牵制eBay,在中国市场对抗Google和百度。

值得注意的是,雅虎获得的表决权和两家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东结构,给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变数,这样雅虎既保持了在中国的地位,又为雅虎中国更上一个台阶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三).并购形式企业并购形式可以有三种划分标准,首先,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关系,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第二,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第三,按照支付方式,可分为现金收购、换股方式收购和综合证券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