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写作指导--分解观察法
指导小学生用观察法写好作文

指导小学生用观察法写好作文指导小学生用观察法写好作文作文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核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更是学习作文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作文技巧,不仅仅是规范的语言表达,还要具备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适当的例证或事实、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合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作文方法,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用观察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一、明确中心思想写好一篇作文,首先需要明确中心思想,这也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中心思想应该简明扼要,并在全文中贯穿始终,让读者一目了然。
例如,我们可以以观察一只小麻雀为例,明确中心思想:“小麻雀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生命”。
二、适当引用例证或事实为了让作文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例证或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或者用自己的想象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以观察小麻雀为例,我们可以描述小麻雀是如何吃食物的,或者是它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
三、流畅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一篇作文能否得到读者认可的关键之一。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语言得体、流畅、优美、通顺、生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加强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让作文更有说服力。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对小麻雀的观察,来描述它美丽的羽毛、灵活的身体以及活泼的性格等。
四、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具备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这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观点。
以小麻雀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来谈论如何学习小麻雀聚食的行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
五、合理的篇章结构一篇作文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和观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写作,即首先明确中心思想,然后阐述支持观点的不同例证、事实、证据等,最后进行总结。
第一讲:小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观察法

第一讲:小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观察法
有些家长总觉得自家的孩子会说话,那作文一定没有问题,但一看到考试时写的那个作文简直惨不忍睹,分分钟让家长怀疑这孩子不是亲生的。
其实这个作文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别以为能说会道就一定可以写好作文,也别认为文静内向的孩子就写不好作文。
作文说简单点就是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
但难就难在怎么写。
快来看看吧,今天心心老师就教大家一个写作方法——观察法。
让你的孩子随时随地写出好作文。
分解法让作文更具体

这白色的小花,着实可爱。翠绿的花蒂,高擎 着谈黄的花蕊。花蕊的中心是洁白的世界,叫人敢 望而不敢碰。花边弯弯曲曲的,将六个花瓣连成一 个整体。靠近花心的地方,黄色转变为白色。花瓣 的表层,嫩嫩的,仿佛用手指一戳就要破似的;对 着阳光看它,就更加神奇了。一道道花纹,就像天 空火星上的灌溉水渠一样,牵牵连连,纵横交错; 似乎还有高低不平的陆地与大海。其实是花瓣身体 中的动脉与静脉,里面流淌着她的血液,荡漾着她 的情思。 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这些花儿好像都变成 了翩翩起舞的蝴蝶,让人意乱情迷。我的心儿也不 由得晃动起来........
在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分解的空间有 限,不断变换角度就会有广阔的分解空 间,请看下面几个角度:
从部位角度看,可分为花、叶、干、枝等; 从距离角度看,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等; 从方位角度看,可分为仰视、俯视、环视等; 从动静角度看,可分为动景与静景; 从虚实角度看,可分为实写与虚写(比喻、夸张、比拟等); 从时间角度看,可分为早晨、白天、黄昏、夜晚或春、夏、 秋、冬等; 从生长角度看,可分为发芽、开花、结果等 ; 从光线角度看,可分为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等;
Hale Waihona Puke 一些中学生写景状物“粗制滥造”的倾向比较 严重,主要表现在观察笼统而不细致,描写概 括而不具体,当然谈不上“完美地表现”自己 的思想感情。要克服这样的毛病,首先应该学 会“分解”,即在整体观察与写作的基础上学 会分解观察与分解描写。
“分解法”使水仙更加娇艳
例文:(第一稿) 水仙花的学名叫做“凌波仙子”,据说因为她高雅姣美才取 这个名字的。我家阳台上就放养着一盆“凌波仙子”。这尊水仙 花盆的直径虽然大约只有30厘米,但是这束花却给我们家带来 了无限的美感。 我每次回到家都要首先到阳台上来,打开窗户,把看她个 够 。“久违了,可爱的仙子!”她总是轻轻地点点头,好像给 我回礼似的。你仔细看她 :高挑挑的个儿,洁白的身子,绿色 的叶子,纯洁高雅,娇美动人。 她长在水里,站在水上,是标标准准的“凌波”的“仙子”。 花盆里的鹅卵石簇拥着水仙的根须,扶持着这尊美丽动人的仙子, 五颜六色的模样陪衬着水仙的风姿。 她在开花的时候,就显得更加美丽。绿色的叶片上,“拖着” 一枚枚黄色的小花,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她那迷人的风采。 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这些花儿好像都变成了翩翩起舞的 蝴蝶,让人意乱情迷。我的心儿也不由得晃动起 来........
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发现规律,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对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1. 观察文字材料: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写作的句子或段落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特点,如结构、语气、词汇、语法等,以便更好地模仿和写作。
2. 观察名篇佳作: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优秀文学价值的名篇佳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其语言表现和结构特点,以便积累写作的素材和技巧。
3. 观察同学作品: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放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观点,发现不足和可借鉴的地方,以便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观察实际对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景象、人物等,从自己的感性认知中提炼出具体形象和情感色彩,以便用于写作表达。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技能。
通过对文字、名篇、同学作品和实际对象的观察,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写作的结构和语言表现,同时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文素养。
通过对名篇佳作的观察和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3. 开展合作学习和交流思想。
通过对同学作品的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了合作学习和交流思想的发展。
4.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观察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对各种具体对象和情景的观察,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分类明确。
教师在进行观察法教学时需对观察材料进行分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 重在实践。
观察法需贯彻实践主义教学思想,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素材。
3. 引导思考。
教师在观察法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和本质,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
4. 多元评价。
观察法教学需要多元评价,即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实际写作水平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写作小技巧——文章拆解法

写作小技巧——文章拆解法
文章拆解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梳理主题句、分析段落结构、总
结段落关系和扩展话题。
第二,要分析段落结构。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组织单元,每个段落一般
只表达一个主题或讨论一个观点。
通过分析段落结构,我们可以了解每个
段落的概念、论证和例证等内容。
在分析段落结构时,我们可以注意段落
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句和关键词的使用,以及段落中论证和例证的逻辑关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段落的组织结构和论证逻辑。
通过文章拆解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使我们能
够更清晰地表达思路,并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证。
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升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因此,掌握文章拆解法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尤其对于学术写作和论文写作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教你分解作文叙事作文的写法

教你分解作文叙事作文的写法
同学们文章写得不具体,主要表现在把事情的经过写得过于简单笼统。
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分解法”——将过程“分解”了写。
1、分解“阶段”
把事情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来写,将重点阶段详写。
比如写参加学校收获橘子的劳动,可以分为“奔向橘园——采摘橘子——搬运橘子——品尝橘子”等阶段,重点写“采摘橘子”的情景。
这样写来,就具体清楚了。
2、分解“环节”
面对一个复杂的阶段,如果感到无从下手,可以把“大阶段”分解成一个个“小环节”。
比如写“采摘橘子”的情景,可以分为“按两人一组分工——男生爬树摘——女生在树下捡”等环节。
这样就能写得具体而有条理了。
3、分解“动作”
对于事情的某一环节,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就能写得具体、生动。
如:“要说爬树摘果子,那可是男生们的‘拿手戏’。
他们攀着树枝上上下下,一手把树一手摘,各个比小猴儿还敏捷。
”这里“攀”“上”“下”“把”“摘”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男生爬树摘橘子的情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观察法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和学习困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观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观察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观察学生的语文习作写作能力,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二、观察学生的写作过程和策略
观察学生在进行语文习作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可以看到学生的写作流程、写作思维和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有的学生在写作之前会进行构思,有的学生会注重文笔的优美,有的学生会注意段落的结构等。
三、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观察学生在语文习作写作过程中对于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有的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有的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合理地组织语言,有的学生在写作中能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等。
四、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改进能力
观察学生在语文习作写作完成后的自我评价和改进能力,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写作的认识和对自己写作水平的评价。
有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通过观察学生在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特点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和辅导。
观察法也可以促使学生从自身的表现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改进和提高。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观察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和了解事物实质的研究方法。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观察法可以被广泛运用,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对语言表达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观察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观察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事物。
观察和体验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真实而深入的感受,学生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观察、体验、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或场景,如花朵的绽放、树叶的变化、动物的行为等,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体验并把所见所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其次,观察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能力。
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对于表达情感和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节信息,如一个人的表情、一个事物的颜色、一个声音的特点等,要求学生观察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写。
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的细节观察和把握能力会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习作更加生动、具体。
最后,观察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语言表达的敏感性。
观察不仅包括对现实事物的观察,还包括对语言的观察。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只有通过对语言的观察,学生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和奥妙,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名家的作品,分析其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通过学习一些名言警句,体会其中的深意和哲理,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语言资源。
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会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的习作更富有情感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作文导写(分解观察法)
1.什么是分解观察法
这种观察法要求同学们将自己所要描写的动物、植物或静物按一定顺序分解成几个部分进行观察,然后再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做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内容具体、形象生动。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将杨梅分解为枝条、叶子和果实三个部分,以果实为重点,不同程度地加以描写。
枝条又分解为颜色和姿态:颜色是绿色的;姿态是“伸展的”。
叶子分解为形状和姿态:形状是“狭长”的;姿态是“在雨雾中欢笑着”。
果实分解为形、颜色和滋味:形状是“圆圆的”,“遍身小刺”,熟了,“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放进嘴里感觉是平滑、细腻、柔软的;颜色是“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咬开,果肉是“新鲜红嫩的”,“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滋味是“没有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
理解了杨梅的分解描写方法,其他植物也就好描写了。
绝大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花和果实五个部分。
如果按照这些部分仔细观察,辨别异同,区分形状、姿态、颜色、大小和气味,哪有不具体、不形象、不生动之理呢?当然,分解时要切忌面面俱到,失去重点。
再如《翠鸟》,将描写对象分解为颜色、形态、眼神三个部分。
颜色是“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一双小爪子是“红色”的;形态是“小巧玲珑”;嘴是“细长”的;眼神是“透明灵活”的。
这样分解描写,不就绘形、绘态、绘
色、传神了吗?真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了。
2.范例评析
扫帚梅
一棵扫帚梅,好像是一把倒立着的扫帚。
每个枝杈上面,顶着一朵梅花似的花朵。
这也许是扫帚梅得名的原因吧!
扫帚梅的根不算太深,可是须根繁多,把扫帚梅牢牢地固定在泥土里。
扫帚梅的主茎很粗很高,主茎四周伸出许多枝杈,每个枝杈上都可以开花,所以一棵扫帚梅能开出几十朵花,甚至上百朵。
扫帚梅的叶子是互生的,很像柏树的叶子。
扫帚梅花虽然不十分鲜艳,但却值得一看。
八九个花瓣平铺开,仿佛是一只彩色的盘子。
粉色或白色的花瓣中间,有橘黄色的花蕊,好像撒在彩盘里的碎金。
你走到花前,便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扫帚梅花开得较晚,可是它一旦开起花来,就会没完没了。
别的花已经凋谢了,但扫帚梅仍是鲜花怒放,一直到有霜冻的时候,它才和人们告别。
扫帚梅,生命力极强的一种花,我爱你!
评析:这篇习作,既写了整体,又把整体分解为根、茎、叶、花四个部分。
整体是“好像一把倒立着的扫帚”,“生命力极强的一种花”。
根:“很粗很高”,“主茎四周伸出许多枝杈,每个枝杈上都可以开花,”“一棵扫帚梅能开几十多花,甚至上百朵花”;叶子:“是互生的,很像柏树的叶子”;花:“八九个花瓣平铺开,仿佛是一只彩色盘子。
粉色或白色的花瓣中间橘黄的花蕊,好像撒在彩盘里的碎金。
你走到花前,便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一旦开起花来,就会没完没了,别的花已凋谢了,但扫帚梅仍是鲜花怒放,一直到有霜冻的时候,它才和人们告别。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条理清晰,扫帚梅犹如生长在眼前一样。
3.技法指导
同学们平时喜欢具体生动的景象,但在表达时却又易犯笼统的毛病。
因此,作文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的事物,三言两语,就没有东西写了;比较复杂的内容,虽然写得很长,却似蜻蜓点水,浮在表面,深入不了,粗而不细。
这主要是观察不细造成的。
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就要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而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分解观察的方法。
也就是说,不能笼统地看,要把事物分解开来。
即对于静止的事物,要按照它的构成,把它分解成几个面,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看,然后再综合起来;对于变化的事物,要按照它变化的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看,然后再综合起来看。
这样,就能看细看全,写的时候也才能写细写全,变空洞干瘪为具体丰满了。
(1)用分解法观察物体。
比如一分钱硬币吧,它是圆形的,有正、反两面。
一面标明了它的面值,一面是国徽图案。
面值部分,是由四部分构成的:上面是阿拉伯数字“1”,中间是中文仿宋体美术字“壹分”,它们被两支麦穗的图案包围着,最下面是阿拉伯数字表明的制造年份。
国徽图案部分,包括上方仿宋体美术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徽两个内容。
国徽图案是由天安门、一大四小的五颗星、环形麦穗、绸带和齿构成的。
这样逐一分解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就能看得很细、很具体,描写起来,就不会空洞干瘪了。
(2)用分解法观察人物动作。
比如说,喀麦隆足球队的老将米拉,机智地从哥伦比亚守门员脚下截获了足球,把它踢进了球门,真令人叫绝。
按正常速度放映,我们很不容易看清楚,可是电视重放的慢镜头里面,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米拉机智的表现,精彩的表演:只见老将米拉转身向守门员跑去,身体一晃伸脚一捅,
球从守门员脚下滚过,他轻轻一跃,越过守门员的脚,向前跑了几步,左脚把球往右一磕;右脚弓向前一推,球直向空门滚去。
待对方守门员转身追球时,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望球兴叹了。
前面的一“转”,以“跑”,一“晃”,一“捅”,一“跳”,一“磕”,一“推”,就是对他瞬间机智表现的过程的分解。
具体生动地把他的高超的球艺、精彩的表演,展现出来了。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笼统的了。
(3)用分解法观察事物发展过程。
如某同学考试获得了好成绩,拿到卷子以后十分高兴。
如果笼统地写高兴,就太空洞了。
但是运用分解方法就不同了。
他有哪些高兴的动作,高兴的神态,高兴的语言,把这些一一写出来,我们的作文就具体生动多了。
善于对事物发展过程,对构成事物的各方面及构成细节的各因素,加以分解观察,化模糊为清晰,这是克服观察粗糙,描写空洞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