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参数
ct扫描参数

ct扫描参数
CT扫描参数是指在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时所设置的各项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
1. 管电压(kVp):管电压决定扫描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对图像的对比度和解剖细节有影响。
2. 曝光时间(mA):曝光时间决定扫描过程中所释放的X射线束强度,对图像的亮度和噪声水平有影响。
3. 螺旋扫描速度(mm/s):螺旋扫描速度决定扫描过程中X 射线束相对于患者的运动速度,影响图像重建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4. 层厚(mm):层厚决定了扫描中每个切片的厚度,较薄的层厚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但会消耗更多的X射线剂量。
5. 螺距(pitch):螺距是指X射线束每转一圈扫描进一次前进的距离,较高的螺距可以提供更快的扫描速度,但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
6. 重建算法:重建算法可以影响图像的质量和对比度,一些常见的重建算法包括滤波重建算法、迭代重建算法和模拟重建算法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需求和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诊断效果。
CT检查的基本参数

CT检查的基本参数
CT检查是一种无创的软组织扫描技术,它具有非常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占用空间小,噪声低,成像速度快等优点,为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CT检查的基本参数有:
1. 重量分辨率:CT检查重量分辨率是指检查的精细程度,单位为mm。
2. 可检查的深度:CT检查的深度可以到达可检查介质的最大深度。
3. 扫描范围:CT检查的扫描范围一般为10-15 cm,一般大于核磁共振的扫描范围,可以更好地探测受检者的部位情况和情况变化。
4.曝光量:CT检查的曝光量一般为0.1 mGy-15 mGy,一般比核磁共振要低,但是曝光量也可能随着病灶的大小、检查的复杂度而有所不同。
5. 螺旋转速:CT检查的螺旋转速一般为0.5-4 mm/s,螺旋转速越快,检查时间越短,成像质量也越高。
6.像素尺寸:CT检查的像素尺寸一般为0.3-0.5 mm,像素尺寸越小,成像质量越高,可以提高CT检查的软组织对比度。
- 1 -。
(优质医学)CT检查技术参数

曝光条件
• 管电压(kV) 100~140kV • 管电流(mA) 70~260mA • 扫描时间(s) 6~20s • X线剂量降低:噪声增大,图像质量降低。 • 必须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并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
减少病人所接受的X线剂量。
4
视野(field of view FOV)
• 扫描视野(scanning field of view,SFOV) • 显示视野(displaying field of view, DFOV) • 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显示视野大小重建图像
提高图像质量
15
心电门控(cardiac gating)
• 前瞻性心电门控 心电图R波 心电触发(triggering technique)
• 回顾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图像重建心电门控
16
扫描架倾斜角度
• 被检组织器官的扫描层面与水平面不相垂直的时候,需将扫描 架倾斜一定角度进行扫描。
• ±30° • 许多设备设置需在扫描机架的控制面板上操作,有的设备设置
CT检查技术参数
1
CT检查技术参数
扫描类型 曝光条件 视野 矩阵 准直 层厚 层距
重建间隔 螺距 旋转速度 心电门控 扫描架倾斜角度 算法
2
扫描类型
• 非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 • 非螺旋扫描检查时间较长,扫描数据通常不适于重建,图像信
噪比较高 • 螺旋扫描速度快,数据适于扫描后重建 • 通常颅脑、椎间盘扫描选用非螺旋扫描 • 胸部、腹部扫描及增强扫描选用螺旋扫描
• 各参数的确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19
THANK YOU
20
• 多层螺旋CT X线束的厚度与多个层面的厚度之和一致, 层厚=一个采集通道所对应的全部体层的厚度
常规增强CT规范(个人经验)

常规增强CT规范(个人经验)各部位常规增强CT检查参数颅脑CT增强扫描参数:1.对比剂用量:60-8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注射速率:3ml/秒3.扫描时间:60秒-70秒,如有必要可延迟3-10分钟颈部(甲状腺)CT增强扫描参数:1.对比剂用量:8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注射速率:3ml/秒3.扫描时间:第一期:30秒-35秒第二期:70秒-80秒胸部CT增强扫描参数:1.对比剂用量:8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注射速率:2ml/秒3.扫描时间:第一期:40秒第二期:70秒-90秒必要时可延迟3-10分钟上腹部(全腹部)CT增强扫描参数:1. 对比剂用量:80ml-10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 注射速率:3ml/秒3. 扫描时间:动脉期:25秒-30秒静脉期60秒-80秒延迟期:3-10分钟肾脏CT增强扫描参数:1. 对比剂用量:80ml-10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 注射速率:3ml/秒3. 扫描时间:皮质期:35秒秒实质期80秒-120秒肾盂期:5-10分钟4. CTU时,延迟至5分钟-15分钟,扫描全尿路图像胰腺CT增强扫描参数:1. 1. 对比剂用量:80ml-10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 注射速率:3ml/秒3. 扫描时间:动脉期:25秒秒胰实质期40秒-50秒静脉期:60秒-80秒盆腔CT增强扫描参数:1. 对比剂用量:80ml-100ml (典必乐300)30ml 生理盐水2. 注射速率:3ml/秒3. 扫描时间:动脉期:35秒-40秒静脉期60秒-80秒延迟期:3-10分钟。
CT检查技术参数

CT检查技术参数在进行CT检查时,有很多技术参数需要注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 检查技术参数的介绍。
1.扫描方式CT扫描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常见的包括螺旋式扫描和连续平扫。
螺旋式扫描是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板来进行扫描,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
而连续平扫是通过连续地以固定位置扫描来获取图像,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2.剂量控制CT扫描使用的X射线会暴露患者于辐射,因此剂量控制非常重要。
常见的剂量控制技术包括自适应剂量控制(ATCM)和剂量模量产品(DLP)。
ATCM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体型和需求来调节辐射剂量,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DLP则是一个计算值,用于评估X射线的总辐射剂量。
3.管电流和电压管电流和电压是CT扫描中的两个重要参数。
管电流控制X射线的强度,而电压控制X射线的能量。
不同的扫描部位和患者需要不同的管电流和电压,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4.扫描时间扫描时间指的是CT扫描所需的时间。
较短的扫描时间可以减少运动造成的伪影,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同时也可以减少辐射剂量的暴露。
5.分辨率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显示的最小对象的能力。
在CT扫描中,分辨率可以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度。
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信息。
6.对比度对比度是指图像中不同组织之间的不同程度的能力。
在CT扫描中,对比度决定了不同组织结构(如肌肉、骨骼和血管)的能够被区分出来的程度。
7.核心层数和重建间隔CT扫描中的核心层数是指扫描过程中每个切片的厚度。
重建间隔则是指生成图像时所使用的切片间的间隔。
核心层数和重建间隔的选择会影响到图像的分辨率和诊断能力。
总结起来,CT检查的技术参数包括扫描方式、剂量控制、管电流和电压、扫描时间、分辨率、对比度、核心层数和重建间隔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对于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和准确的诊断结果非常重要。
因此,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合理设置这些技术参数。
CT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详细给您介绍

CT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详细给您介绍CT从发明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近年来CT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早期的单排往复式CT发展到多层螺旋CT,随着CT技术不断进步,CT诊断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检查方式。
但是CT诊断结果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CT技术参数便是影响诊断结果的重要原因,那CT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下面笔者详细为您介绍CT的主要技术参数。
1、扫描类型实际上,在调整CT参数时首先选择的就是扫描类型。
CT的扫描类型可以分为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电影扫描。
(1)轴向扫描,在某一层面得到360°的投影数据后,再进床行下一层面扫描。
可以层面内获取更多更完整的的投影数据,图像质量相对较高。
但是全面观察投影数据时会发现有两个层面信息缺失。
也就是说,轴向扫描可以在轴位层面获取高质量CT图像,但在z轴方向存在断层现象,且这种扫描方法时间较长,比较容易出现运动伪影。
(2)螺旋扫描,即边扫描边进床,最终获得螺旋型的描轨迹,因为扫描和进床同时发生,所以在某一层面内得到的投影数据可能低于360°,图像质量相对较低,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层厚数据不准确。
但Z轴层面内投影数据连续,故不会出现断层。
(3)电影扫描,是指在某一层面或某范围,进行反复扫描,并将获取的多幅图像连续播放,主要用于动态分析。
螺旋扫描与轴向扫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螺旋扫描速度快,数据适于扫描后重建,轴向扫描数据不适于重建。
2.螺距螺距(pitch)是指探测器宽度和球管转一圈床进距离的比值,螺距=1时为无间隔扫描,曝光剂量、重建使用的数据量与非螺旋扫描持平;螺距>1时为间隔扫描,图像信噪比降低,扫描速度加快;螺距<1时为重叠扫描,图像质量提升,扫描时间变长。
由此可看出,螺距越小图像质量越高。
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小螺距,当螺距过小时,扫描时间延长,运动伪影出现的几率也就越高。
3、旋转转速旋转转速是指球管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一般0.5~1.0s/周,最快为0.35s/周,选择较快的扫描速度,能够降低运动伪影出现几率,避免漏扫,且缩短了扫描时间,在心脏扫描中一般将旋转转速调整为机器的最快转速,提高时间分辨率。
ct参数解读

ct参数解读
左上角:从上到下分别代表姓名、性别、年龄、CT编号等。
左侧的R 代表右侧,CT片上的左右与现实中左右是相反的。
左下角:CT片上的参数X/Y表示鼠标所在点的坐标值。
目前的CT都是多排CT(MDCT),即Multi-detector CT或者可以写成Multi-row CT或者Multiple detector row CT。
重量分辨率:CT检查重量分辨率是指检查的精细程度,单位为mm。
可检查的深度:CT检查的深度可以到达可检查介质的最大深度。
影响密度分辨率的参数有很多,比如CT、观察者、扫描参数、重建参数、读取条件、模体、评价方法等,并非所有参数都与CT系统有关。
CT检查的顺序号,其中M为男性,F代表女性,还有检查的登记顺序,检查的日期顺序一般为年月日。
CT检查技术参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10.旋转速度
• 0.5~1.0s/周,最快可达0.35s/周 • 扫描速度快,减少了运动伪影,减少了因运动而 产生的漏扫,缩短了病人的检查时间 • 腹部增强扫描保证了多期扫描的时间更准确 • 时间分辨力提高,结合心电门控技术,适用于心 脏、大血管、冠状动脉等动态器官的检查 • 适于对急、重症病人检查 • 减慢扫描速度,曝光时间长,X线剂量增加,可 以增加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
• 前准直器 后准直器 • 采集通道输出信号 • 同时使用几个采集通道通常代表同时采集 几层图像。 • 多层螺旋CT机的“层数”实际上往往指该 CT机的最大通道数,而不一定是探测器的 排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6.层厚(slice thickness)
• 一幅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 • 图像空间分辨率 • 可以重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7.层距(slice gap)
• 层距概念一般用于非螺旋扫描,是指相邻 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 连续扫描 间断扫描 重叠扫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8.重建间隔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 被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长轴方 向的距离。近似于非螺旋CT扫描的层距 • 重建间隔=层厚,层面无遗漏、无重叠 • 重建间隔>层厚,部分层面未显示 • 重建间隔<层厚,重叠重建 30%~50%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检查技术
9.螺距(pitch)
• 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360°角)检查床运行的 距离与X线准直宽度的比值 • 无量纲 • pitch=1,曝光剂量、重建使用的数据量与非螺 旋扫描持平 • pitch>1,图像信噪比降低,扫描速度加快 • pitch<1,图像质量提高,扫描时间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检查技术参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1.扫描类型
• 非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 • 非螺旋扫描检查时间较长,扫描数据通常 不适于重建,图像信噪比较高 • 螺旋扫描速度快,数据适于扫描后重建 • 通常颅脑、椎间盘扫描选用非螺旋扫描 • 胸部、腹部扫描及增强扫描选用螺旋扫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6.层厚(slice thickness)
• 层厚小,纵向空间分辨力好,信噪比降低。 • 层厚大,信噪比提高,纵向空间分辨力下 降。 • 扫描层厚可从1~10mm 0.33mm • 检查内耳、颞骨乳突、眼眶、椎间盘、肾 上腺等须采取薄层扫描;观察软组织且范 围较大时,选择较大的层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13.算法
• CT图像重建的重建函数 • 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骨算法 • 标准算法均衡图像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 辨力 • 软组织算法突出密度分辨力 • 骨算法提高空间分辨力 • 螺旋扫描的容积数据可变换算法重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11.心电门控(cardiac gating)
• 前瞻性心电门控 心电图R波 心电触发(triggering technique) • 回顾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图像重建 心电门控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12.扫描架倾斜角度
• 被检组织器官的扫描层面与水平面不相垂 直的时候,需将扫描架倾斜一定角度进行 扫描。 • ±30° • 许多设备设置需在扫描机架的控制面板上 操作,有的设备设置也可在控制台上操作。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9.螺距(pitch)
• 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360°角)检查床运行的 距离与X线准直宽度的比值 • 无量纲 • pitch=1,曝光剂量、重建使用的数据量与非螺 旋扫描持平 • pitch>1,图像信噪比降低,扫描速度加快 • pitch<1,图像质量提高,扫描时间延长
• 前准直器 后准直器 • 采集通道输出信号 • 同时使用几个采集通道通常代表同时采集 几层图像。 • 多层螺旋CT机的“层数”实际上往往指该 CT机的最大通道数,而不一定是探测器的 排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6.层厚(slice thickness)
• 一幅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 • 图像空间分辨率 • 可以重建
• 在实际操作中,各参数的选择要受到CT机 性能的限制,还会受到病人的扫描部位、 扫描范围、X线剂量、诊断对图像的要求 等因素的制约。 • 各参数的确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考 虑,合理选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层厚0.5mm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6.层厚(slice thickness)
• 非螺旋、单层螺旋CT:层厚=前准直的宽度, 即扇形X线束的宽度 • 多层螺旋CT X线束的厚度与多个层面的厚 度之和一致,
层厚=一个采集通道所对应的全部体层的厚度
• 采集通道数目决定了旋转一周采集数据的 层数
4.矩阵(matrix)
• CT矩阵用于重建图像 • 256×256,512×512,1024×1024等,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512×512矩阵 • 相同的视野情况下,矩阵越大,空间分辨 力越高。 • 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矩阵重建图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5. 准直(collimation) 采集通道(acquisition channel)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10.旋转速度
• 0.5~1.0s/周,最快可达0.35s/周 • 扫描速度快,减少了运动伪影,减少了因运动而 产生的漏扫,缩短了病人的检查时间 • 腹部增强扫描保证了多期扫描的时间更准确 • 时间分辨力提高,结合心电门控技术,适用于心 脏、大血管、冠状动脉等动态器官的检查 • 适于对急、重症病人检查 • 减慢扫描速度,曝光时间长,X线剂量增加,可 以增加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
3.视野(field of view,FOV)
• 扫描视野(scanning field of view,SFOV) • 显示视野(displaying field of view, DFOV) • 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显示视野大小重建图像
颅脑显示视野25.0cm
胸部显示视野36.0cm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7.层距(slice gap)
• 层距概念一般用于非螺旋扫描,是指相邻 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 连续扫描 间断扫描 重叠扫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8.重建间隔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 被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长轴方 向的距离。近似于非螺旋CT扫描的层距 • 重建间隔=层厚,层面无遗漏、无重叠 • 重建间隔>层厚,部分层面未显示 • 重建间隔<层厚,重叠重建 30%~50%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2.曝光条件
• • • • • 管电压(kV) 100~140kV 管电流(mA) 70~260mA 扫描时间(s) 6~20s X线剂量降低:噪声增大,图像质量降低。 必须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并在保证影像 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病人所接受的X 线剂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二章 CT检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