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反对不义之举。
伦理价值:尊重生命、维护正义
05
论语中的哲学观念
人生观:乐观、积极、向上
总结词:孔子认为人生应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进步。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内在的品德和修养与外在的成就和贡献的统一上。
总结词
孔子提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注重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道德品质,才能进一步追求事业和功名。同时,他也强调“学而优则仕”,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一个人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孔子的价值观中,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成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详细描述
价值观:追求内在修养与外在成就的统一
孔子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总结词
在孔子的思想中,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暴政
反对暴政
以德治国
尊重礼法
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依靠礼法,君主和百姓都应该遵守礼法,维护社会稳定。
反对权谋
反对使用权谋和欺诈手段来获取个人利益或达到政治目的,主张诚信和正直的品德。
政治态度:尊重礼法、反对权谋
04
论语中的伦理观念
伦理原则:仁、义、礼、智、信


正当性原则,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理性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爱人之心,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通假字1. 错:同“措”,放置2. 乡:同“向”,刚才、词类活用1. 直:正直人,形作名2. 立:使.... 站得住3. 达:使……行得通4. 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重点字词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8、 盍:何不兼词逾:逾越,矩:规矩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闻:名望,名声色:外表,取:趋向、求怀:留恋、通假字 有:同“又”三、词类活用2、立身处世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使动安:使•使……信任 怀: :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在… …之后6. 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名作动,立志 1.吾 信:同“凋”7. 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 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 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 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 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 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选择:还是)(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3.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 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 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 抑:还是,或是,连词2. 恶(w u)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 造次:匆忙,仓促4. 处(ch 口):接受5. 颠沛:动乱6.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 文:文饰,修饰8. 得:贪得9. 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 狎(xi a):轻侮,不尊重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 .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 •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疋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 ,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 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 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 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 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 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 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 狂:急躁、狂妄9. 侗:tOng,幼稚无知10. 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ong,诚恳的样子12. 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 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 祗:只15. 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 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 参:列,显现18.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 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 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 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 远耻辱远:使...... 远离4. 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 动:使……严肃6. 正:使……端正7. 主:以……为根本8. 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兵刖:1. 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 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乐2 yu e13. 骄乐(I e):骄傲放纵佚(y i)游:放纵游荡晏乐(I e):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容众:包容普通人嘉:赞美 矜:同情词类活用 主:以……为主 意动用法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意动用法 友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异乎吾所闻 (状后)乎:跟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句)13、敏而好学重点词语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修:培养,进修 讲:讲究,探求 及:赶上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唯我独是 其回也与! 其:语气副词,大概 愈:超过,好一些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尤:责怪、怨恨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5.16.17. 二_ 、 1. 2.3.三、 1. 2. 3. 4.5. 、1.2.3.4.5.6.7.8.9.10.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 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兵刖: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 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 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 a 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 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 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 善:使 ... 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 利:使…… 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 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论语》选读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二、《克己复礼》
• 1.“礼”的内涵 •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 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 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 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 社会秩序。 •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 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 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 矩。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 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1.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 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 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用行舍藏”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 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 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 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 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 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
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 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 耻之心而走正道。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 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 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 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 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一、《论语》的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 《论语》共有20篇,主要探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论语》的作者-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也可能来自孔子的学生。

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仁:《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特指有德行的优秀人物。

- 教育:《论语》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德育为主,强调孔子对学生的言教与榜样的影响力。

四、《论语》中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 学而篇: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们的研究态度。

- 为政篇:探讨了良好的政治领导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 八佾篇:揭示了礼仪和仪式的意义。

- 泰伯篇: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 阳货篇:反映了孔子对经商活动的看法。

五、《论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研读《论语》,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和教育经验。

六、为什么《论语》是必考知识点-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 考察《论语》可以考验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如何备考《论语》- 阅读《论语》的原版,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 研究《论语》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评论和解读。

- 多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论语》知识点集锦

《论语》知识点集锦

《论语》知识点集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阐述。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论语》的主要知识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的内容。

一、人的修养与自律1.仁:《论语》重视仁,强调人的道德修养。

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对他人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2.诚:《论语》提倡诚实守信的品德,认为虚伪和虚假的言行是可耻的。

3.谦逊:孔子强调要做到宽容谦卑,不要自负和傲慢。

4.学习:《论语》强调学习是人生不断进步和提高的途径,学习应该持续不断,终生不息。

二、政治与社会伦理1.君子:孔子强调君子的品德和能力,认为他们应该担负起领导和权力的责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政治伦理:《论语》对政治伦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君子应当以德治国,推崇仁政。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认为个人修身可以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平治。

三、教育与学习1.教育观念:孔子强调教育对于培养君子的重要性,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能力。

2.学习方法:《论语》提供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如反复训练、实践、思辨和分享。

3.师德:孔子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父子关系:孔子非常强调父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父亲应该教育和引导儿子,儿子则应该尊敬和孝顺父亲。

2.兄弟关系:《论语》强调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友爱和支持。

3.友谊:孔子强调朋友之间应该真诚相待,相互扶持和帮助。

五、案例与经典语录1.孔子的言行:《论语》通过孔子的言行来传达他的思想和观点,如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与政治家的对话等。

2.经典语录:《论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语录,如“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语录精炼、简洁地表达了孔子的思想。

六、宗教观与道德理念1.孔子的宗教观:孔子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宗教观念,但他强调对上天的尊重与崇拜,认为善良的行为是上天赏赐的结果。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正己、举贤、富 民、教民
正己(自身要正)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
13.6子曰:“其身正己,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姓”被感化、被折服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 之复习目标:
①背诵18.5和18.7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 分。
②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
③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背诵18.5和18.7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 分
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②子已路而曰:!“已不仕而无!义。长今幼之之节从政者,殆不可
教材内容梳列
• 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 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 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 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 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 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 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 • 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 第十三课:师生关系 • 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复习目标:
为政以德
①背诵相关章节 ②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 ③为政者的基本素质 ④ “均无贫”的含义
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刑:用法令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惩罚为 手段加以实施。 德、礼: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教育熏陶为手 段加以实施。
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以仁为基础,并指导仁。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一、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

子曰:“知人。

”知1:智慧,名词知2: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二、通假字1.错:同“措”,放置2.乡:同“向”,刚才三、词类活用1.直:正直人,形作名2.立:使……站得住3.达:使……行得通4.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六、名句: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立身处世一、重点字词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惑:迷惑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逾越,矩:规矩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远大,毅:意志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闻:名望,名声6、色取仁而行违色:外表,取:趋向、求7、士而怀居怀:留恋8、盍:何不。

兼词二、通假字有:同“又”彫同“凋”三、词类活用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名作动,立志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动作名名望3.敝之而无憾使动使……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名作状在……之后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任重而道远 (并列:并且)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之: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六、名句: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01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⑶无乃尔是过与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⑵曰:“富.之。

”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04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1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B.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C.而谁以易之易:交换D.耰而不辍赋:停止11.C【易:改变,改革】12.选出下列加黑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①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②趋而辟之B.①是鲁孔丘与②丘不与易也C.①何德之衰②不得与之言D.①而谁以易之②子路行以告12.A【A均表表修饰,可译为“着”;B①通“欤”,吗,②跟,同;C①这样,②他;D①跟,同,②把,“行以告”是“行以之告子”的省略。

】1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3.B【应是把孔子比作凤凰】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①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答:②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荡不安,那么(你)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③飞禽走兽是不能跟它们同群共处的,(我)如果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能跟谁呢?(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18题。

子路从(夫子)而后,遇丈人①,以杖②荷蓧③。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④。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5.你能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吗?(1)植其杖而芸(芸—耘)(2)使子路反见之(反—返)16.解释文中加点字词:(1)植.其杖而芸(插立)(2)止.子路宿(留)(3)欲洁.其身(使……洁)17.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答:(1)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答: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答: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做他应该做的事。

18.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隐居不仕的高人。

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

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给予严厉的批评。

05仁者爱人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06君子之风一、知识梳理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3.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12•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7•38)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⑴士不可不弘毅.(意志坚定)⑵何以文.为(修饰)⑶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⑷恭而安.(安详)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⑴可惜啊,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⑵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10.据本段文意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①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②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

08周而不比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7)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2•24)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言论可取就选用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可取就气绝他的言论。

⑵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侍奉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8.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请你据选文分点概括晏平仲这交友之道。

答: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⑵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⑶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⑷适度交往,保持距离;⑸忠告善道,适可而止9.请你谈谈你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句话的理解。

答: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如果朋友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11诲人不倦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20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①如或.知尔( ) ②比.及三年( ) ③如.五六十( ) ④夫子哂.之( ) 16.【①或 (有人) ②比 (等到) ③如 (或者) ④哂(微笑)】17.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A.①②不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也同17.(B)【乎:①介词,于,比;乎:②介词,于,在;③方:义,名词;④方:纵横,方圆,动词】18.对文中加点的四个“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④加之以.师旅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③④全相同 C.①③同,②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18.(D)【①②连词,因为;③动词,用,做;④介词,用,拿】19.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①居则曰:“不吾知也!”①【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③非曰能之,愿学焉③【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