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第十二章主要考点如下:
1. 学而不厌:指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而不应该停止学习或满足于当前的成就。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在与他人交往中,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改进自己。

3.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通过教学可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技能或才能,而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5. 学而知不足: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不能满足,应该继续学习。

6. 师友相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师友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7. 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还要有持续的反复练习和巩固。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人们应该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9.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应该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10. 君子务本:君子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根本素质,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利禄。

以上是论语第十二章的主要考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理解这些内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论语论:通“伦”,伦理二、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逝者如斯5、不舍昼夜6、三人行,必有我师7、择善而从8、匹夫不可夺志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1)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五、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六、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关系的连词)(2)人不知而不愠为(表转折)(3)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特殊句式七、省略句:(1)人不知()而()不愠。

(前者省略了宾主“我”,后者省略了主语“我”)(2)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第12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观点和教诲。

1. 君臣关系
- 孔子提倡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德行和明智来治理国家,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和尽职来辅佐君主。

- 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忠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君主应该珍惜忠诚的臣子,而臣子也应该尽忠职守,为君主尽心尽力。

2. 父子关系
- 孔子强调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的关系。

父亲对孩子应该给予关怀和教育,孩子则应该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

- 父子关系的优劣也体现了家庭的道德品质,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将会有良好的家风家训。

3. 朋友关系
- 孔子指出朋友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实和真心相待,能够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互相支持。

- 孔子强调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真正的朋友,一个人将会在困境中孤独无助。

总之,第12章的内容强调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

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
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
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
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论语〉十二章》必备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必备知识点

02.文体知识
语录体
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 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 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 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 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 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之作。
(2)侧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都有“无理强辩”的意思。但“诡辩” 侧重在“诡”,即“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 的推论来为自己的谬误辩护”;“狡辩”则侧重在“狡”, 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错误的言行 进行辩护”。
(3)所指范围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 垦”指“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以耕种的土地”,“开拓” 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充”,两者所指范围较小; “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所指范围较大。
着未来你更期
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真题链接
点拨: “焦躁”指着急而烦躁;“焦虑”指焦急忧虑。由横线后的“平息” 可知,第一空应填“焦躁”。“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 宽敞明亮,比喻(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或领悟一 个道理;“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 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故第二空应填“豁然开朗”。“困惑” 指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疑惑”指怀疑困惑,根据上下文可 知,第三空应选“困惑”。“蕴藏”是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蕴 含”指包含,由上下文可知,第四空应填“蕴藏”。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

《论语》十二章整理第一章:学而篇在学而篇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习的鼓励。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和快乐。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意思是说,君主应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心声,与人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关于仪式和礼节的章节。

孔子认为,仪式和礼节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范。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就要先从自己做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说,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人,才能影响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的篇章。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章:雍也篇在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学习并乐于学习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是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的篇章。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取得了他的智慧。

第八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说:“及之,择乎中庸。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选择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保持平衡。

第九章:乡党篇乡党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一、字形字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不愠yùn
传chuán不习乎三省xǐnɡ
罔wǎnɡ
殆dài 焉yān
恕shù
逾yú矩jǔ
一箪dān食
一瓢piáo饮
好hào之者
曲肱ɡōnɡ
笃dǔ志
如斯夫fú
匹pǐ夫
雍yōng也
子罕hǎn
二、词语归纳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①可以:古义为“可以凭……” (“可以为师矣”),今义为“能够”。

②三:古义为多,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义为数字三。

③疏:古义为“粗劣” (饭疏食饮水),今义为“疏通、疏散”。

④水:古义为“冷水”(饭疏食饮水),今义为无色无味无臭的
液体。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今
义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
心”。

(三)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意动。

以……为乐
(四)常见虚词“而”
1.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2.表修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3.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重点词语解释及全文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
习:复习或者实习
说:同悦,愉快
不亦……乎:句式,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曾子:曾参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为:替,给
谋:谋划,办事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志:立志
立:站得住,文中指独立做事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听得见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形容词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贤:品德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之:它。

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于: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
焉: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其:他们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川:河流
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斯:这,指“川”,即河水
夫:语气助词
舍: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夺:丧失,改变
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笃:忠实,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