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以下是满足需求的 9 条内容:
1. “主谓宾呀要分清,就像走路找路径。
”例子:“吾爱汝”,这里“吾”是主语,“爱”是谓语,“汝”是宾语,断句自然清。
2. “名词常是断句点,好比登山有停歇。
”例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赵”都是名词,断句一目了然。
3. “虚词就像信号灯,提示断句在哪里。
”例子:“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焉”这个虚词就是个关键点。
4. “对话之词要留意,如同耳边话语起。
”例子:“曰:‘吾能为之。
’”一个“曰”字就该断开啦。
5. “排比句式有规律,仿若队列整齐立。
”例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显的排比,断句轻松呀。
6. “对称结构左右看,恰似镜子照两边。
”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结构对称很容易断句呀。
7. “修辞手法藏玄机,好似宝藏等你觅。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手法能帮助断句呢。
8. “特殊句式要记牢,就像钥匙开宝箱。
”例子:“何陋之有”,这是个特殊句式,断句可不能错。
9. “古代文化常关联,犹如绳索串珠链。
”例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里面包含着传统文化内涵,断句也得考虑到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文断句虽然有点难,但掌握了这些技巧顺口溜和六大规律,就像有了秘密武器,大家加油学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配套练习

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一)一、方法指津(一)通文意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 “于是”“向使” “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
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五)知语法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1、抓实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断句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运用断句规则,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a. 按照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b. 遵循句子结构规律,主谓宾、定状补。
c. 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等。
2. 示范讲解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a. 以具体的文言文句子为例,展示断句的过程。
b. 分析句子中的停顿和语气词,如“也”、“乎”等。
c.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进行断句。
3. 学生练习断句,教师点评和指导。
a. 提供一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
b.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断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c. 针对学生的断句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教学反思与拓展: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断句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文言文断句的要点和技巧,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3. 推荐一些文言文断句的练习材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4.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规则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识别和应用文言文特殊断句现象的能力。
3. 通过断句实践,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特殊文言文断句现象的识别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对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断句处理。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案例、讨论手册。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1.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断句现象。
a. 列举常见的特殊断句现象,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断句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断句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意义单位、语气词、虚词等。
2.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语法分析、标点符号、语感判断等。
3. 实践练习:对给定的文言文进行断句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断句练习来提高断句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断句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
3.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断句技巧,提醒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断句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断句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他们进行阅读和断句练习。
2. 比赛活动:组织文言文断句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文化讲解:讲解一些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词汇含义,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断句教材或教辅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断句练习和相关信息。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文言文断句的参考书籍。
九、教学建议:1.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文言文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断句技巧。
2. 反复练习:断句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鼓励学生多做练习。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方法详解+案例分析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方法详解+案例分析O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1.解析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日”字的情况。
2.案例分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日",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0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1.解析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见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如下: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后都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一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第一章:文言文断句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断句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1.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断句的概念和意义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断句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举例示范,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二章: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2.2 教学内容语义原则:根据句子的语义关系进行断句语法原则: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断句修辞原则:根据句子的修辞手法进行断句2.3 教学活动讲解语义原则,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句子的语义关系进行断句讲解语法原则,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断句讲解修辞原则,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句子的修辞手法进行断句2.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原则进行断句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三章:文言文断句的技巧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3.2 教学内容利用虚词进行断句:虚词如“也”、“乎”、“矣”等,常用于表示停顿或语气,可作为断句的参考利用句式结构进行断句:文言文中存在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可根据这些结构进行断句利用上下文进行断句:通过分析上下文的意思和语境,判断句子的断句位置3.3 教学活动讲解利用虚词进行断句的技巧,举例示范讲解利用句式结构进行断句的技巧,举例示范讲解利用上下文进行断句的技巧,举例示范3.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断句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四章:文言文断句实例分析4.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所学原则和技巧进行文言文断句4.2 教学内容分析文言文断句实例,运用所学原则和技巧进行断句4.3 教学活动给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进行断句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断句方法和结果4.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文言文断句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五章:文言文断句的练习与提高5.1 学习目标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5.2 教学内容进行文言文断句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5.3 教学活动给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断句心得和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5.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继续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六章:文言文断句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6.1 学习目标学会在阅读理解中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6.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断句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6.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断句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举例示范,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6.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运用所学断句技巧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七章:文言文断句在翻译中的应用7.1 学习目标学会在翻译中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7.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断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翻译准确性7.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断句在翻译中的作用举例示范,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翻译准确性7.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翻译中运用所学断句技巧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八章:文言文断句在古代文学鉴赏中的应用8.1 学习目标学会在古代文学鉴赏中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断句在古代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古代文学鉴赏能力8.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断句在古代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举例示范,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古代文学鉴赏能力8.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古代文学鉴赏中运用所学断句技巧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九章:文言文断句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9.1 学习目标学会在学术研究中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9.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断句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学术研究质量9.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断句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举例示范,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如何运用断句技巧提高学术研究质量9.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运用所学断句技巧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第十章:文言文断句的综合运用与拓展10.1 学习目标学会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断句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运用如何拓展文言文断句的学习和应用10.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断句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运用分享文言文断句的学习资源和拓展方法10.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所学断句技巧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言文断句的概念和意义解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句题+答案1.【答案】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画对两处得1分,共5分)【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尊重什么?”管仲说:“应尊重天。
”桓公抬头望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
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反对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
”3【答案】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参考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臣并不忠,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3.【答案】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
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4.【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
现在听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学说却没有尽力去实现,这就是把先王所流传下来的学说废弃了。
”5.【答案】顾彦先平生好琴 / 及丧 / 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 张季鹰往哭之 / 不胜其恸 /遂径上床鼓琴 / 作数曲 / 竟 / 抚琴曰 /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 因又大恸 / 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参考译文】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把琴放在灵床上。
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
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6.【答案】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
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7.【答案】余乃穿涧水而西。
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
余东下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矣。
【参考译文】我穿过涧水向西。
得见一面石壁,平地而出,天然形成,下面拥围着石基。
我从东面下去站立观看,见水帘山泉泠泠作响在其左侧流出,数十株桃柳郁郁葱葱在其右侧围绕。
于是我便倚靠石壁建造山亭,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有四根石柱,直接插入石基,插入深度一尺八寸,上面覆盖石板。
建造起这个亭子,可以万年不坏。
永远让登泰山的人中途得以休息。
8.【答案】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参考译文】鱼在水中游就快乐,(但如果)池塘决口,池水流干,(鱼)就会被蚂蚁吃掉。
(如果)有人掌管整修它的堤防,补好它的缺口漏洞,那么鱼就可以有水并且由此获利。
国家有存在的基础,人有生存的条件。
国家存在所凭借的,是仁义;人生存所凭借的,是做好事。
国家(如果)没有仁义,即使强大也必定灭亡;人(如果)没有行善之心,即使勇猛也必定会受到伤害。
9.【答案】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参考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就铸成平的,镜子小就铸成凸的。
凡是镜面凹的照出人脸就大,镜面凸的照出人脸就小。
小镜子不能完全看到人脸,所以让它稍微凸些,照人脸让脸变小,那么镜子虽小却能够完全容下人脸。
(造镜时)反复测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凹的程度,总是使人脸和镜子大小互相符合。
这就是铸镜工人的机巧与智慧,后人不能铸造出来。
10.【答案】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参考译文】楚共王外出打猎,丢失了他的弓。
身边的人请求(去)寻找弓,楚共王说:“别去了,(我这个)楚国人丢了弓,(别的)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呢?”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他(的胸怀还)不(够)大,应该说‘(这个)人丢了弓(那个)人得到它’就可以了,为什么(得到弓的)一定(是)楚国人呢。
”孔子所说的(是)大公啊。
11.【答案】至于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运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12.【答案】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
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参考译文】被世人看重的东西,与世人同样看重这些东西就叫做顺应风俗习惯;被世人所使用的东西,与世人同样使用这些东西就叫做物尽其用。
如果违背众人的意愿,就会遭到习惯势力的反对;如果伤害了众人的感情,就会被习惯势力所摒弃。
因此,人们的心思尽管不同,但行为却能互相一致;人们的爱好尽管各异,但所使用的东西却能相同。
这就是风俗习惯对人们所起的统一作用,也是物质对人们所起的修治作用。
所以,对风俗习惯的作用不可不慎重对待,对物质的修治作用不可不认真加以选择。
13.【答案】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参考译文】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14.【答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参考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
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
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
《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答案】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
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参考译文】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
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
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
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16.【答案】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
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参考译文】从前你走路,得力于脚,而受着心的支配。
把这个道理运用到驾车上,就是用缰绳和嚼口协调驾车的马,用吆喝的声调调整马的进退徐疾,胸中有一定的尺度,手里掌握着适当的节奏。
在内得之于自己的心意,在外能与马的意愿相契合,这样,就能进退合乎标准,使车马旋转拐弯合乎规矩,跑了很远的路还气力绰绰有余,便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
17.【答案】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参考译文】因此,古代从事著述的人全力投身在写作里,思想感情表现在著作中,不借助优秀史官的文辞,不倚靠显赫人物的势力,声望名气自然而然传到了后世。
所以西伯虽然被拘囚,还推演出《易》,周旦虽然很显贵,仍然写作了《礼》。
他们不因为贫穷而不努力,不因为安乐而转变想法。
这样看來,古人轻视尺长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阴,就是害怕时间白白地过了。
18.注①尸:尸祝,主持祭祀的人。
【答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参考译文】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
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