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有关的成语

项羽有关的成语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战国时期与刘邦争霸天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骄人的战绩。
项羽留下了许多与他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鸿门宴是指刘邦在项羽的势力范围内举办的一个宴会,宴会结束后,项羽被刘邦困在鸿门,最终在这里战败。
鸿门宴成为形容临阵倒戈、背信弃义的行为。
这个成语源于项羽在鸿门之会中对刘邦“不杀傅国君,我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量江东父老之忍辱负重而不能自断于临波之困耶?”等话语。
2.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巨鹿之战时的壮举。
项羽率领军队围攻巨鹿城,为了鼓舞士气,他率先破釜沉舟,用火焚烧了所有的船只和行李,表示与刘邦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形容下定决心,坚决去做一件事,不留后路。
3. 前车之鉴(qián chē zhī jiàn)前车之鉴是从项羽的经历中引申出的成语。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遭受连遭失败,最终战败于刘邦。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别人的失败、教训或者前人的经验可以给人以警示和借鉴。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ù rù hǔ xué, yān dé hǔ zǐ)项羽在战国时期称霸一方,他面对的对手刘邦被誉为“汉烈楚艳”,但刘邦却能够羁糜自守,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了帝国的大业。
这个成语形容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5. 虎符(hǔ fú)虎符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个象征。
虎符是战国时期君主派遣将领的一种令牌,有权威和命令作用。
项羽在鸿门宴时将自己的虎符授给刘邦,象征着将权力转交给刘邦,成就了刘项合作的决定。
后来,虎符这个词就被引申为权力的交接、传承或者证明。
6. 狼子野心(láng zǐ yě xīn)狼子野心是指野心勃勃,野心极大,有着极高的政治目标和欲望。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是指项羽的事迹和故事。
以下是几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故事: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相传项羽自诩为霸王,不满刘邦
称帝,决定征服刘邦。
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备,而刘备却在宴席上表演琵琶,惹得项羽大怒,最终导致项羽兵败被擒。
这个成语形容主人公在他人设下的圈套中自讨苦吃。
2. 挥泪斩马谡(huī lèi zhǎn mǎ sì):相传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刘邦包围,而马谡是他的谋士。
马谡在项羽心急如焚、泪如泉涌的情况下,提出放火诱敌,但项羽以为他要上交皇帝的御印,愤怒之下处死了他。
这个成语形容出于忍无可忍而亲手杀掉忠心耿耿的人。
3. 十面埋伏(shímiàn mái fú):项羽曾设下十面伏兵的计谋,以期在刘邦军队行进到一定地点后,一举歼灭。
然而刘邦得知了这个计谋,派出了韩信等将领进行转战,最终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部队。
这个成语形容对敌人设下重重陷阱,以期一举击败对手。
4.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项羽在巨鹿之战时,为了激
励士兵战斗到底,下令破釜沉舟,禁止退军,表示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个成语形容做出决心,坚定地与敌人斗争到底。
这些成语故事都与项羽的事迹密切相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流传的精彩典故。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
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
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
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
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有许多故事和典故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经典成语及其故事背景:1.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时,为了表示士兵们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命令兵士们打破锅、凿沉船、烧掉营房,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不顾一切地追求目标。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
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毛遂自荐并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援赵。
4.完璧归赵:源自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于是假装要以15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璧。
当赵国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时,秦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却避而不谈城池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设计骗回了和氏璧,并成功地将其带回了赵国。
因此,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比喻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其原本的主人。
5.指鹿为马:源自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场景,赵高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此成语后来就被广泛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6.渑池之会: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成语本指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为赵国立下功勋,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胆识。
项羽的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

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1、霸王别姬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
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2、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作壁上观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大,而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
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
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4、沐猴而冠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
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5、先发制人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
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
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
”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
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关于项羽的四字成语典故大全

关于项羽的四字成语典故大全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项羽小时候,秦始皇五十岁那年巡游东南,祭祀完大禹陵后率众经过浙江吴中回咸阳,街道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项羽和叔父响亮也一起去看热闹,当项羽看到秦始皇车辆驶过的盛况时,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那时候的项羽就志存高远的●破釜沉舟这个应该是项羽最有名的一个故事了吧,大概就是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助,楚王派项羽带二十万大军支援,他带领主力大军过了河以后就让将士们带上三天的干粮,然后就把锅碗都砸了,把船凿沉,跟将士们说:我们就是“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了,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他这样做大大的鼓舞了士气,真的把秦军打得落败而逃。
从此他也大名远扬了!●先发制人秦朝末年的时候,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很受百姓的敬仰。
项梁认为各地义军纷纷起义,这热乎劲上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先发动起义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所以赶早不赶晚,应该早动手。
可是,殷通性格有点懦弱,项梁觉得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
然后,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后来项羽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了。
●暗度陈仓这个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后,把刘邦安排到了荒凉的巴蜀,立为汉王。
张良就又给刘邦出主意了,不过话说这个张良真的是应该多领点俸禄,这一天天的给刘邦出了多少好点子。
张良建议刘邦,在巴蜀养精蓄锐,等待合适的机会再挥师干掉项羽。
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便按照韩信给他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他一月内修好。
这样浩大的工程就是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刘邦的精锐部队顺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从此拉开了刘邦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2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故事】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解释】(出征前)打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解释】当:相当。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故事】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解释】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
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
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
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
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
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成语故事】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
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
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
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
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自称,“公”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故事】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
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故事】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
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故事】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
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12.妇人之仁【解释】仕:仁慈。
妇女的软心肠。
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故事】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
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
“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13.扛鼎拔山(或:拔山盖世)【解释】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故事】《》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
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在他的履历中,、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14.锦衣夜行【解释】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成语故事】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
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