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合集下载

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莫 言小学未 毕业 即辍学 ,沈 从文十 四五 岁时便浪迹他 乡,按现在 的说法就是他们 没有受过正规 的学校教育 。但
学奖,中国人莫言终于拿到了本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 1
1 9 5 5 年 出生在 山东 高密 的农 民莫言 ,小 学未毕业就辍 他们在 文学上却 取得如此大 的成就 ,不禁 让人 肃然起敬 。
【 4 ] 王淑梅 等. 论 大学语 文教 学方法 的创新 【 J 】 . 河北农业 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 0 0 9 ,( 0 2 ) . 直接推 动语文教 学改革 ,促 进语文教 育教学 的发展 。通过 (
[ 5 ] 叶 圣陶. 叶 圣陶语 文教 育论 集 【 M ] . 北京 :教 育 科学 出版社 ,
开发课程 资源,灵活运用 多种教 学策 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 遇 、真实 的欢 乐与痛苦 ,品味作品的意境 ,思考作 品的意 中学会学 习,要增强 学生在各种场 合学习语文 、运 用语文 义 ;要细心地 去体味 、沉吟 、把玩文学大 师笔下具有 生命
的意 识 ,多 方 面提 高 学 生 的语 文 能 力 。
( 陈露
张晨
解放军信息工程 大学理学院 4 5 0 0 0 1 )
2 01 3 . O“ 折 腾 ” 语 文 , 让 语 文 理 性 地 己 的 言 行 日趋 高 雅 。 回归 !

在 阅读 中提 升写作 ,在 写作 中领悟 阅读 。学好语文 ,
0 1 0 ,( 0 8 ) . 语文专 题化 的教材 不一致 ,这些 需要学校方 面的统一 ,任 育 ,2
重 而道 远 。
大 学语 文 想走 出边 缘 ,改 革 势在 必行 ,改 革 “ 贵在 得法 ”。俗话说 : “ 教学有 法 ,教无 定法 ,贵在 得法 ”, 教学方 式有很 多,世界上没 有放之 四海而 皆准 的最佳教学 方法 ,要因材施教 ,结合课 程特 点和 自己的特长 ,开拓 思 路 ,大胆尝试 ,这样才 能使大学语文的改革越走越远 !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摘要:“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由阅读和解析各种文体的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本来构成内容主体。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方向;内容构建;“好文章”一、“语文”的原初含义与“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内容定位,其争议和相应的试验历有年所,各持己见。

有的意见,甚至主张“根本改造”。

表现于教材编写上,就有学者将近年关于语文“人文性”的提倡发挥到极致,推出“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有的学者则添加进更多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号为“高等语文”。

后来更有“大学文学”之倡,震动亦不小。

这些教材,或为人文思想论集,或为文化史讲座,或为纯文学选本。

有媒体在宣传时称欲以此“取代”传统“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学界引发了疑惑和争议。

这实在牵涉到“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内容构建、语文教学的独立价值和独特功用等复杂问题,是需要详加讨论的。

首先,不论如何改革,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行体制下,“大学语文”课程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同于中文系的专业课程。

它应当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接受语文教育后的实际水平,服从于各类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习及培养目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切实提高语文修养和能力。

这一点应该是这门课程的标准探索者、教材编写者、课堂讲授者的基本认知和共同出发点。

我们不可忽视大学生亟待培育高级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当务之急和专项之需,无限制地扩充领地,致其无所不涉、无所不包。

尝试自是不妨,但如果根本改造的结果是削弱、偏离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或使其面貌模糊不清,名存实亡,则委实不妥。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人:**系部主任:韩文根**人:***编制日期:2014年月日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目录(本页的目录内容是参考,实际做时请自动生成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二)课程设计(三)考核方案设计(四)教学组织形式(五)教学材料(六)说明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1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内容2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三)教学内容3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若还有内容,请往下增加)《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大学语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学时:36学时课程类型:基础课学分:2学分所属系部:基础部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如下: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勾 勒 文 学 史 发 展 脉 络 为 知 识 基 础 . 以 深入 揭 示 文 学 史 发 展 脉 “ 交 型 ” 间 氛 围 , 学 生 就 学 于 课 内 益 于课 外 . 而 达 到 立 空 使 得 从
络 中展 现 的 人 文 精 神 为精 髓 , 正 感 染 学 生 升 人 文 素 质 真 提
哲 兼 修 有 一 定 的 困难 , 这 至 少 应 该 是 高 校 努 力 的 方 向 . 样 与 中学 语 文 重 复 , 师 哀 叹 老 课 文 无 法 使课 堂 教 学 焕 发 魅 力 。 但 这 教
做 不 仅 对 学 生 有 益 、对 社 会 有 益 .而 且 对 现 今 大 学 过 分 学 科 学 生 抱 怨 大 学 语 文课 类 似 高 四 语 文 . 是 乎 . 学 语 文 教 学 在 于 大
种 方 法 : 师 讲 课 应 有别 于 中 学 的 讲 授 方 式 . 教 可采 取 专 题 学 术
人文 精 神 是 大 学语 文 教 学 的 灵 魂 ,是 大 学 语 文 与现 实 人 报 告 形 式 附 加 答 疑 讨 论 ,这 样 既 有 利 于 把 最 新 的 知识 教 给 学
生产 生 联 系 的 桥 梁 , 大 学 语 文 产 生 实 质性 教 学 效 果 的 关 键 是
化 、 业化 的偏 向也 可 以起 到 纠 偏 的作 用 专
因 而 ,大 学 语 文教 学 真 正 的教 学 任 务 应 该 是 促 进 人 文 精

片声 讨 中处 于 尴 尬 的 境 地
其 实 ,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看 , 生 经 过 中学 阶段 较 长 时 间 的 从 学
神 的 教 育 。 学 生在 文学 作 品 中得 到美 的陶 ) 让 他 们 学 会 欣 学 习, 本 掌 握 了 阅 读 现 代 文 和 浅 显 文 言 文 的 能 力 . 掌 握 了 让 台. 基 也 赏 、 会 品味 , 学 让作 品 中 的人 文精 神 深 入 到 生 命 的底 层 比 如 ,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文学学院目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

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

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

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

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要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教学内容改革改革前,一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内容比较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制三年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撰写教师李双双专业负责人王小玲系主任刘河元教务处二○一七年十月课程基本信息表1、课程定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自开设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提升、母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宏观上承担着记录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血脉、凝聚民族力量等重大使命;微观上是民族内部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分工、从事社会工作的必须工具。

而对于天津科技大学来讲,它更是理工科学生在具备硬知识的情况下,夯实软实力的必须课程。

在夯实理工科学生软实力、体会汉语言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塑造新世纪人才的目标下,上接中国古代“文”的传统,下接新媒体新平台配合下的任务型学习——将课本剧表演、诗文朗诵、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当中,理解、品读,感受汉语、感受母语文章的魅力,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表达输出,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大学语文》绝不是传统语文课程的高教版,它一定是新思路、新方法、新平台融合后的将知识、能力、德育作为三位一体目标的全面教学升级,课程思政正是这样目标追寻中,自然地融入课堂。

首先是作家作品的选择。

一个学期的作品讲授中不乏名家名作。

这其中有“人民艺术家”王蒙,跟随王蒙,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与建设;有著名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他的笔下,我们重温“西南联大精神”;有现代诗派“诗坛领袖”戴望舒,在他的写作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作家从困惑于“小我”到书写“大我”的成长。

更不要说跟随苏轼在江边吟诵《临江仙》,揭开《蝶恋花》的迷雾,品读王国维人间词中第一篇……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对教学专题的设计,在单元教学《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我们以“思维·语言·文学”启发学生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其启发学生警惕语言的“陷阱”,警惕语言暴力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在单元教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们以幽默表达为主题,一步一步向学生展示:所谓“幽默”其实是痛苦和泪水中长出的花朵,它是思考和追问的智慧;在单元教学《金岳霖先生》中,我们带领学生重温“西南联大”精神。

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层次

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层次

读写方法 , 不只是在课文分析 中提及 , 也可单独 介绍理论 知识 。比如 , 在比较集中地选 讲 几首古诗 后 , 由篇章引出
理论 , 讲授一些古典诗歌理 论和 古诗欣赏方法 , 这可以让
学 生 在 知 识 的获 得 上 能 从 感 性 上 升 到 理 性 , 正 习 得 一 真 种方法。
美理论知识 , 让学生掌握 基本 的文 学欣 赏方 法和一些主 试观念。可 以尝试综 合几种考试 方式 , 以笔记 为主 的 要 的读写方法 , 如 使他们 形成 良好 的读写 习惯 。这 就不仅 自助考试 的构 想。这里 的所 谓笔 记 , 是集 听课 、 阅读 作 以课文本身感染学生 , 更以 系统的文化、 知识丰富学生的 品、 理解作品 、 课堂讨 论述评 、 课后 心得 感受、 课下练笔 习 作于一体 , 是对课程基 本理论 、 本规律 、 基 基本方法 运用 和阐释 。这种笔记 式的 自助 考试只有 统一要求 、 没有统
作为一门课程 , 学语文应该 以一定 的知识体 系贯 大 能否实现。传 统 的语文教 学长 期以来 受应 试教 育 的影 穿在课文教学 中, 实现 知识的 系统化 。在 以课文为最 小 响, 学生 的学 习效果 , 仅仅是通过 一次考试 、 一张试 卷来 教学单元的教学 中 , 要通 过课 文间 的组 合以及课 文的向
个知识板块的教学 。
具体地说 , 要尽量传授系统的人 文知识 , 最终力求做 到让大学生对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化 有个概 貌认 识和了解。 同时 , 通过文本的阅读教 学 , 归纳 出一 些系统 的语 文、 审
正确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 。这种 考试形式 , 不可 能调动 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积极性与创 造性 , 也培养不 出创新 型的人才。因此 , 必须改变传统 的考核评价体 系 , 更新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摘要:大学语文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实际课时安排的有限性,形成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突破困境,很多教师和学校不谋而合,寻找出一条有效路径——大学语文教学专题化。

专题化教学应及时适应形式所需,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编写配套教材,建设网络课堂,改革考试方式。

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专题化;课程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新学科、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随着各学科的日益交叉与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日益精细和特色化,越来越多的新课程走进大学课堂。

推陈出新本是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有了新课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老课程。

作为“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被边缘似乎也在情理。

单从课时上来讲,纷纷从原来的三四周时减为2周时。

大学语文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方面大学语文要传播古今中外无数经典名篇,所谓“语文真大”;另一方面是越来越被压缩的课时,又所谓“我真小”①。

为解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时而生,即用一个专题带多篇课文的教学形式,以打通古今,融合中外,增加课堂容量。

一、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正逐渐成为大学语文界共识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全国各地类似这种提法的不乏其人,也有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和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最早应该是徐中玉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②,以及王步高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思想[1],其共同的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通过多渠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信息量的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特别是教材的大容量,上百篇美文,若还像如中学两课时学习一篇文章的做法,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学课堂的需求了,“徐中玉教授终于在此阶段突破了所谓‘少而精’的传统观念,让课本相对较‘大’而‘深‘。

这样一来,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得。

同时将之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老师有很大选择空间,不必都教,也不指望学生百分之百掌握,但希望这个教材时时取读,总有所得”[2],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了教材的创造性融合,创造了“以文学史带文选”、“以作家带文选”、“以专题带文选”等的教学模式[3],或“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割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4],以实现一堂课学习多篇课文,加大课堂容量的教学目的。

随之,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进而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南通大学从2004年始进行“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尝试[5],湖北经济学院也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本学期开始,承担我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新闻传播学系开始对语文课进行改革,推出了专题化教学模式。

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要讲授的课文融合到十二个专题的理论框架中。

‘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道德经》与道家文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教学篇目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每一个专题都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的知识一步步拓展。

学生使用的教材也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6]。

很多学校都成为专题化教学的受益者,一致认为“这种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解决课堂沉闷、课时量不够等诸多问题”[7]。

二、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纵观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个体教师或整体学校,目前共同的层面是立足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与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改革仅限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仅限于对徐中玉版,或王步高版,或后来的陈洪版大学语文教材的二次专题化,并没有深入到整个课程建设的高级层面。

即没有从学科定位、教材、网络建设、考试改革等的整体上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专题化教学改革。

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有的学校对教师使用教材有严格的限制,必须是某些出版社出版的方可使用,限制了部分学校进行教材的整体改革。

有的学校师资队伍尚弱,还没有力量编写出一部能体现专题化教学思想的高质量教材来。

有的学校大学语文统考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专题教学等。

针对教材制约问题,认为:(1)高教社可充分调研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组织专家力量编写相关教材,进行课程建设,为学校大学语文的深入改革创造条件。

(2)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不搞一刀切,支持学校老师自编教材,进行学校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或联合同层次的几所学校,用几所学校的力量解决教材编写等课程建设的质量问题。

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专题化教学尝试。

前期改革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也专限于对原有教材的重新整合与梳理,且每个老师专题化的渠道和方法都不一样。

这样做的结果是,各个班教学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网络课堂建设不便统一开展,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到了语文考核更不知如何兼顾。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团队达成共识,认为应倾全体教师力量编写一本专题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一个专题化教学网站,进行专题化教学考试改革和研究。

新教材已于2010年6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写体例完全按照专题教学要求进行选文。

除了兼顾经典文质兼美的特点外,更注重各篇文章的内在
专题联系。

而且,专题的设置针对一个学期17个教学计划周安排了17个专题,一周2课时一个专题,便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落实。

17个专题分别是:
1. 风雅精神·比兴传统:从《诗经》起源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文学传统。

2. 香草美人·寓有兴寄:从屈原楚辞发端的香草美人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3.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和取得的文学成就。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积极入世精神。

5. 来自底层百姓的歌唱:汉乐府以来文人作品对底层弱势百姓的人文关怀。

6. 廪实知礼·商业都会:经济社会特色,商业经济思想。

7.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群特殊的人,一篇篇富有人情人性的锦绣华章。

8. 山水田园·人类至朋:人类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9. 月亮是文人的醉眼:自古以来文人与月亮的情结与诗意表达。

10. 诗歌巅峰·诗坛巨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对比研讨。

11.问世间,情为何物:古今爱情名篇,文学永恒的主题,人类至美的体验。

12. 歌咏宋词·陶情养性:至美宋词,妖娆天下。

舞动的音符,都是词人驿动的词心。

13. 五四精神·民间启蒙:新文学新文化的呐喊,要将黑屋子里的人们催醒。

14.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文人与文人、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与精神传承。

15. 信仰与人生: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16. 女性世界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成果和对女性文学的影响。

17. 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的实用问题运用。

17个专题以文学史为经,从文学起源《诗经》,历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到现当代诗文,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便于帮助学生梳理文学
史,培养学生的文学史观。

以人文素质目标为纬,专题安排有侧重文学史的,比如专题一、专题二,追索传统,在文学史中走来回。

有侧重文体的,如专题九、专题十,一个诗歌专题,一个宋词专题。

还有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的,如专题四、专题五,培养学生有所担当,关注社稷苍生,百姓民生。

另外,爱情、友情、女性问题等,也都单独编排专题,可直接用文人的榜样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