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礼治思想
荀子礼治思想解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荀子礼治思想解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荀子是一位重要的东周礼治思想家,他鲜明地反映了古代礼法规范下的社会政
治实践价值,他的礼治思想受到了实践家们的高度重视。
荀子在《礼论》中,主张依据礼仪来制约人们,应强调其根本原则,以礼仪去健全人伦。
他认为,礼仪就是一种有着自然属性的道德,它追求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实现,为的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荀子强调,礼仪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遵循规范,才能让社会有序
运作,进行和谐发展。
在荀子看来,只有通过设立礼仪,让人们安全、有序地生活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另外,荀子也强调了礼仪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遵循礼仪,才能提高社会层次,保护社会关系,有助于凝聚民族感情形成社会共识。
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礼仪的实施也受到影响,一些地方存在着变形的礼仪,也存在一些礼仪被忽视的焦虑。
但是,当代人们仍可以从荀子的礼治思想中得到启示。
第一,人们应该积极地学习传统礼仪,以良好的礼仪礼节去接受社会变化;第二,社会应当重视礼仪的实施,建立起礼乐的良好环境;第三,应当引导公众把礼仪中的美德值视为精神底蕴,增强文明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今天,我们应该做好礼仪普及,以实践荀子礼治思想,从而促进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荀子礼治思想解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荀子礼治思想解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所不能丢弃的。
而礼仪又分文明礼仪和野蛮礼仪。
而荀子礼治思想便是对于文明礼仪,这种礼仪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
一、荀子礼治思想概述孔子在西周时代的典章制度方面曾做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受到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的束缚,他并没有深入到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中去,因此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看法。
而荀子则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超越了孔子。
首先,他通过对古代礼乐文献的仔细考证,研究了礼的本质及其功能,认为礼乐是为了“尽其心”,以满足“明天”,使“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可见,礼乐不仅是区别贵贱的标志,而且是使天下人各得其所的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礼就是要把人们之间的差异缩小,把等级关系变得平等起来,这样才符合儒家的“仁”的精神。
因为,礼所要求的与仁相应,与义相应。
因此,礼本身也具有了最高的价值,成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工具。
荀子对于礼的性质及其功能作了精辟的论述:礼是与仁、义相配合的,它能够使个体内在的潜在品质外显出来,如果人人都能循着礼的规范行事,那么天下就自然太平。
在历史上,大凡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在礼治方面都是很有成绩的。
其中,周公和孔子都属于礼治的典范。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是说,过分恭敬而无礼则有失劳苦,过分谨慎而无礼则有害羞怯,过分勇敢而无礼则会导致纷乱,坦率而无礼则会导致暴躁。
荀子正是站在礼治思想的立场上,来探讨如何保证礼的实施。
其次,荀子认为礼有三种基本原则:即“制、义、法”。
[2]他说:“夫礼者,制也,君子制也;义者,宜也,君子宜也;法者,度也,君子度也。
”[3]就是说,礼既有约定俗成的普遍形式,又有严格的程序;既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要讲求礼乐的法度。
这就是说,礼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闻志立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荀子政治思想为礼治思想,孟子则为仁政思想。
前者出发点是性恶论,后者为行善论。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因两人实现“善”的出发点不同,又因各自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不同,具体到政治方面也就产生了异同。
首先,所举政治范本。
孟子仁政范本是“法先王”,即夏商周以前的社会——尧舜时代,提出夏商周三代以来政治兴亡根本原因是不行仁政。
而荀子则提出“法后王”,以夏商周三代为礼治范本,提出治国根本是隆礼。
但两者相同的是思想核心都是复古,同样提出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只是复古范本不同而已。
其次,政治思想侧重点。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提倡推广、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主要着眼于道德教化。
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吸收了法家的思想。
但荀子的礼法并用主张是建立在礼义为根本,法处于次要地位前提上的,故而与孟子的仁政本源相同,皆为孔子的仁义。
第三,对施行条件对象的要求。
孟子的仁政思想施行主要要求的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继而君主可以道德感召,进而君民同乐。
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则要求统治者能够尚贤使能,并提出君主要善于择相。
但两者传承的都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只不过孟子继承的是前半部分——“克己”,而荀子继承的是后半部分——“复礼”,并结合“举贤才”思想。
第四,国家和人民财富分配。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制民之产”,让人民有恒产,主张井田制、平均赋税和保护工商业,通过这样使统治者不和人民争利,有一定的幻想性。
而荀子虽也提出“国富民富”的主张,但其满足人民富有的方法却是以礼调节人的物质欲求,并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和薄税敛政策,通过这些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荀子“礼治”思想的内蕴及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 《 苟子 ・ 礼论》 ) 。“ 人之 生固小人 , 无师 、 无法 , 则唯利之见也” ( 《 苟子 ・ 荣辱 》 ) , “ 凡人之性 者 , 尧 舜之 与桀跖 , 其性一也 ; 君子之与小人 , 其性一 也 ” ( 《 苟子 ・ 性 恶》 ) , “ 夫贵为天 子 , 富有天下 , 是人
法律 的 信 仰 的 法 规 是 僵 化 的 教 条 ; 其 三, 用“ 礼治” 收拾“ 人 心”、 “ 道心” , 用“ 法治” 引领 社会 的价 值观 导 向; 其
四, 创造性转化荀 子的礼治思想必须放在 现代 性视域 中加 以反思批判 , 在双 向展开 中继பைடு நூலகம்和 弘扬 苟子 的礼 治
思想精髓。 关键词 : 苟子 ; “ 礼治” ; 依法治 国
中图分类 号 : B 2 2 2 .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5 3 8 1 ( 2 0 1 5 ) 0 4— 0 1 1 0— 0 7
苟子 ( 公元前 3 1 3 — 2 3 8年 ) 堪称儒家杰 出的唯物主义 思想家 , 现存 《 苟子} 3 2篇 主要论 述 了他
No . 4. 2 01 5
( 总第 1 5 8期)
( S e i r l a N o . 1 5 8 )
苟 子“ 礼治 ’ ’ 思 想 的 内蕴 及 对 “ 依法治 国” 的 启 示
邵龙 宝
( 同济 大学 , 上海 2 0 0 0 9 2)
摘
要: 荀子 强调 礼的制定 、 运行 、 遵 守都要合 符“ 道” , 这 是礼 治的 实质 。“ 礼治” 一方 面突 出仁 义和 礼
礼重法 ” , “ 礼治” 的实质是 “ 重法” , 故有 人认为 , 苟子虽 然属 于儒家 , 实际更像 墨家 和法家 , 与孑 L 孟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约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春秋末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以其对礼治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社会需要礼来约束人性,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的礼治思想对于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蕴含着一定的现代启示。
首先,荀子强调礼的作用是通过规范行为来约束个人的欲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的恶主要表现在对于欲望的无止境追求上。
而只有通过礼的规范来约束个人的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认为,礼是一种既行为化又仪式化的规范,可以教化人心,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使个人的欲望得到适度的满足,从而使社会得以维持。
其次,荀子强调礼之于国家的作用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他认为,礼可以使人民心向道德,并且通过积极的礼仪习惯,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在荀子看来,礼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和规范,有助于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人民从偷窃、杀戮等人性恶的行为中摆脱出来,培养出对于仁义道德的追求。
通过礼的规范,社会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荀子提倡君主以德治国,实施有序而有效的政治统治。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荀子认为,君主要通过自身的身教来影响人民,使人民从内心产生敬畏和服从的心理。
君主应该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行为,同时要树立权威,并严厉打击那些违背礼法纪律的行为。
只有以德治国,以规范的礼制来管理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荀子的礼治思想在当时对于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荀子的礼治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首先,现代社会依然面临着人性的困境。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展起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人们的欲望依然常常超越了法律的约束。
荀子的礼治思想提醒我们,应该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以礼制约束个人的欲望,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荀子礼法思想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摘要荀子乃诸子百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家,礼法思想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是第一个对礼法关系作了详细、系统说明的哲学家。
荀子站在时代的前端,融合各家学说,最终使礼法体系化。
本文阐述了荀子隆礼重法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荀子礼法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荀子礼法思想内容价值意义一、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中国一直是一个礼治国家,荀子的礼法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到了现代我们仍然在受它影响。
因此,对荀子礼法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知识的拓展,还对解决当代社会和谐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礼的内容和法的涵义荀子作为一位礼学大师,礼法思想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
在荀子《劝学篇》中道:“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所以,荀子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礼”。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荀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同时也强调法,主张礼法并用。
关于荀子的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先王之道,如“王者之法”。
二是政策、法令。
但他认为,法与礼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也就是说,礼是治国的根本。
荀子的礼治思想其实就是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
(二)、以”义”为核心的隆礼重法观的内容及特点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儒法对立交锋激烈期间,但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不能完全适合当时社会需要,荀子融合儒法两派观点,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更加实用。
此外荀子还以“义”作为礼法的核心,以义节制人心,加强礼法对人心的束缚,从而为在更根本上达到大治打下基础。
在荀子的隆礼重法观中,他关于“义”的思想值得一提。
义与利在荀子之前的思想中是对立的,义属于道德范畴,利属于经济范畴;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
然而荀子却把他们统一了起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他承认二者的合理性;而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对道德的追求高于了对经济的追求,公利应战胜私利,“义”应该适当节制“利”,先于利,“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的礼治思想

荀子的礼治思想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战国末年赵国人。
荀子的主体思想属于儒家,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看起来有点杂,但杂而不乱,反而显得浑厚、充实、容量大。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
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为一炉。
荀子的礼法一体论为两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所采纳。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认识基础之上的。
如何认识人,如何对待人,是荀子政治思想的起点、过程和归宿点。
荀子关于人与动物区别的看法是相当深刻的。
荀子不赞成庄子把人视为与万物相并的一种自然。
在荀子看来,人在自然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万物的主人。
万物的生长与存在虽然是无目的的,但是都能为人所用,这是一种规律。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在其外化的过程中,要与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冲突和对抗。
荀子认为,任人性自由发展会带来不可收拾的恶果,因此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
最根本的是圣人起伪以化性。
改造性恶的另一个办法是靠老师的教育。
改造性恶的再一种办法是靠环境和习俗的熏陶。
改造性恶的办法还有修身。
礼、法的起源和本质。
礼、法是矫治人性的工具,是由圣人制作的。
圣人制作礼法又基于社会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以人的性欲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为基础而展开的。
礼义之分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分物以养体。
人的欲望不可能取消,离开物质条件就不能生存,然而物又是有限的,礼之分可以调节欲和物的矛盾,求得两者的平衡。
荀子说的养体当然并不是平均主义的。
它与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受等级制的制约。
所以礼之分又表现在等级规定上。
荀子对礼的起源与本质的论述,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较他人深刻之处在于他是从人与自然、欲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论述问题的。
荀子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
荀子主张礼治,同时又主张行法。
他常常把礼法并提。
荀子首先提出法义、法数和类三个概念。
法义相当今天所说的法学原理,或法哲学。
法数即具体的法律。
有法必依,不能以私乱法。
但是人并不是法的工具,这一点与法家有很大的差别。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在《荀子》这部经典著作中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荀子强调礼治思想,认为通过恰当地实施礼仪,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他的礼治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具有现代启示。
本文将从荀子礼治思想的基本观点、历史意义、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并且给出5个例子,以验证其现代启示。
一、荀子礼治思想的基本观点1、礼仪的作用荀子认为,礼仪可以促进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不同职业所需要遵守的礼仪不同,但所有的礼仪都是以一种方式塑造人性和社会。
2、权威的重要性荀子强调权威对于人性的塑造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权威是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的,可以使人们成为忠诚和合作的成员。
荀子还提出了“名教”的概念,即通过颁布名目或仪式来塑造人性。
3、道德观念的建立荀子认为,道德教育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荀子看来,道德准则应该是普适的,适用于任何情况。
这样才能建立强大的社会道德和规范。
二、荀子礼治思想的历史意义荀子的礼治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荀子的时代,正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苦。
荀子的礼治思想为战国时期的秩序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此外,荀子的礼治思想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等。
荀子认为,社会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制度,而孔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准则,强调建立道德规范。
三、荀子礼治思想的现代启示1、强调教育和培养道德才能荀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从儿童时期开始,应该以道德准则为指导,从事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培养道德才能。
2、推行制度规范荀子的礼治思想强调社会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制度,这与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制定规范和制度,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3、培养充满责任感的领导人荀子的礼治思想认为领导人要充满道德和责任感,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礼治思想
一,性恶论和对性的改造
荀子的政治思想建立在对人本性的认识之上。
(一)人性恶说
1、人怎么来到这个世间?(神、自然)
荀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有血性的东西,有“知”的东西;人和动物的区别人能群动物不能——社会性;人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性)
2、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内容?
感官欲望:目耳口眼
好利:超出感官的的自然要求、主观欲望
排他性和嫉妒心:是好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好利的外延
好荣恶辱:
这四项中第一项是人的自然性,其他三项是人的社会性延伸出来的(“无待而然”的本性)性恶表现在人的欲望扩展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财产和政权的稳定
(二)性的改造与人皆可以为尧舜
1、改造的途径
a根本的是圣人其伪以化性。
伪,后天的认为作用。
通过圣人后天改造生出礼义、法度。
b老师的教育
c环境和习俗的熏陶
d修身,以“理”、“道”节制本性。
遇事要时时注意以礼义克制自己,要用心思理智控制自己的欲望。
坚持和发扬善的本性,改造自己的恶性就能成为尧舜
二,礼治、法治和人治
(一)礼、法的起源和本质
礼法是矫治人性的工具,是圣人制造的。
圣人制作礼法是基于社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一人的情欲与自然、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为基础而展开的。
1矛盾首先表现在欲的无限与物的有限上的,其次表现在欲望的平等性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上。
社会只有分为贵贱上下,才能相互制约而形成秩序,欲望的平等性是这种制约关系的对立物和破坏者。
2、怎样解决矛盾?
礼法是最主要的手段。
人要有“群”和“分”的保障,群是人的本能,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礼义、法的基本精神在于“分”。
礼义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分物以养体,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用礼义来调节欲和物的基本矛盾,非平均主义);还表现在等级规定上,等级贵贱之分与财富占有的多寡相为表里(为政治等级和经济关系的等级分野做辩护);表现在职业分工上,农工士商。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把礼本质归结为“分”或“别”揭示了礼的政治本质和特征。
(二)关于法
荀子主张礼治同时又主张行法,礼法并提,法要以礼为依据。
荀子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
1、法义,法学原理、法哲学;法数,具体的法律。
法义是法数的指导,法数不管多么
详细具体也不可能将一切包纳,这就需要引类去处理。
类就是律例。
2、有法必依,不能以私乱法。
但是与法家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不是发的工具荀子提出
要处理好法、职、议、通。
法,是法律条文;职,是职责;议、通是指有灵活性。
法职具有确定性,但要有议通的补充。
3、严于执法是绝对必要的。
政治不能只依赖法,法不是万能的,在施法之前还必须进
行教育。
(三)有治人无治法
礼法是治国的工具,但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