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荀子的思想总结评述荀子(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30年),姓荀名况,字卿,晋国(今山西)人。
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人性本质两个领域。
他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主张政治应依据道德伦理来决策和管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安定。
他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性之恶是天生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他强调了礼崩乐坏的危害,认为礼制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
荀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他的“性恶论”观点对于人性的分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人的本性固然有恶的一面,但也有善的一面,所以在教育中应加强善的教育,让善的一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使人的行为更加向善。
此外,荀子的强调礼制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
社会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以避免人们的过度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他过于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往往将伦理道德完全归结于政治。
这种倾向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过度扩张和个人利益的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观点相对偏激,将人性中的恶夸大了,忽视了人性中的善和人性的复杂性。
人的本性中既有恶,也有善,只有人性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荀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具有一定的束缚和约束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价值观更为重要,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过度维持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
总体来说,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种重要的观点。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伦理和人性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然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发展。
只有将荀子的思想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真正发现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荀子思想评述总结感悟

荀子思想评述总结感悟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原。
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荀子思想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人性的恶和教化的重要性。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思考都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荀子思想的评述、总结和感悟。
荀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性恶。
他认为人性本恶,天生有自私自利的本性,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这与孟子的人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荀子的观点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因为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激化,人心不安,道德滑坡严重。
荀子的观点提醒了人们认识到人性的阴暗面,并努力加以约束和纠正。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性得以改造和提升。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结合观点,即认为人性虽然本恶,但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得人性善行。
他提出了“教化”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从利己主义者转变为公益主义者,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道德伦理方面,荀子主张“性理乖舛”,即人的本性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而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弥补这种差距。
他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动摇,而是能坚守正确的道德原则并有自律的自觉。
荀子还在政治方面提出了“王道”和“霸道”的思想。
他主张通过强力的政治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国家的统一。
他认为君主需要以德治国并且通过权力集中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的这种思想立场反映了战国时期强权政治的现实。
荀子思想的影响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荀子过分强调人性的恶,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统治者的专权和暴力行为。
最后,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主和创新,过于强调了权威和规范。
在我个人的思考中,荀子思想给了我许多启示和启发。
他提出的“性恶论”让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本能。
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我可以弥补和改善我的本性。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世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为方便阅读,将其分为道德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恶的,并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纪律、礼仪和道德来塑造人的行为规范。
在纪律方面,荀子强调要严格遵守规范,如家庭成员要按照等级关系相互尊重;在礼仪方面,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强调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在道德方面,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强调要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道德情感的培养。
荀子的智育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应当注重思考和学习,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来培养自己的智慧。
他指出,教育应当注重思维的培养,培养人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他强调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此外,荀子还提到教育的内容应当注重实际应用,而非空洞的理论知识。
荀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意志品质,如坚持不懈的训练,锻炼人的毅力和决心。
同时,他也强调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勇气、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统一,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智慧和身心素质,达到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领着人们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荀学,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人性观上,并以强调人性恶、重视教化和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
下面将对荀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最本质的特点是邪恶的,人的本性是贪欲无止境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明确教化的方法才能约束和引导人性,使人们追求公正的道德行为。
尽管荀子的人性观点相对悲观,但这一观念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孟子强调人性善的观点提供了对立的对比,促进了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其次,荀子强调“性与教”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得以改变和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恶可教”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但是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人性中的善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倡国家应该实行全面的教育制度,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荀子关于政治的思考和治国理念也非常重要。
他强调政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认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荀子主张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来约束人性的恶,同时通过明君的治理和德政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提倡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做一个以德治国的君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塑造和引导人民的品德。
荀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荀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并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争议。
他的思想过于悲观地判断了人性的本质,并且对教育的重视过于强调威严和权力。
一些学者认为,在荀子的思想中缺乏关于个体的尊重和自由的考虑。
然而,荀子的思想以其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多地被视为儒家传统中重视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的代表。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念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念荀子(约公元前313年—约公元前238年),字况,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荀学,强调人性恶劣,主张通过教育和刑罚加以约束来实现社会秩序与个体道德的塑造。
荀子的思想内容丰富,观念独特,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通过对人性的观察,提出了“性恶论”,即认为人性本身是恶劣的。
他认为,人性既有崇高的情感和道德,又有低级的欲望和冲动,人们在面临诱惑和刺激时,往往倾向于追求个人私利,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因此,荀子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严厉的刑法来约束和调整,才能使人们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通过种种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荀子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王道论”,即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和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同时,政治制度也应该建立在某种理念的基础上,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主张国家应该通过设立官僚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刑罚来惩治罪恶行为。
他认为,人们普遍会徇私舞弊,违背行为规范,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服从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此外,荀子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他认为,人类是万物之中最具有智慧和意志的存在,人类的行为可以影响天地之间的运行变化。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修养心性,以达到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境地。
同时,他也强调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认为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方面应该自主思考和作出选择,而不是盲从和机械地服从命运的安排。
总体而言,荀子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负面的,因为他过分强调了人性的恶劣和人们追求自私利益的倾向,忽视了人性的善良和崇高的情感。
他的教育观念也过于机械和约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
此外,他对君主的要求过于苛刻,忽视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荀子思想评述总结

荀子思想评述总结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文若,河南长垣人。
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劝学篇》、《天论》等。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包括人性本恶论、尊德性论、政治伦理思想等方面。
荀子的思想核心是人性本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追求利益和满足欲望是人的天性。
他强调人性的恶,是为了警示人们不能追求个人私利,而应该追求德性的修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荀子认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们追求道德,通过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荀子的尊德性论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认为,德性高尚的人应该被尊重和追求,而不是以其身份地位或财富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他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才能使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政治伦理思想方面,荀子提出了“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长少序、友与信”的五伦观念,强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道德秩序。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还提出了“王道”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道德规范和仁义之心治理国家,以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总体来说,荀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广阔的影响力。
他的人性本恶论警示人们不能沉迷于个人私利,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尊德性论提出了以品德为核心的人生观,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伦理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君主应以道德为准则治理国家。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伟大宗师之一。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荀子思想观点的总结和评述。
第一部分: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欲自私、蛮横残忍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引用天道来解释人性的邪恶,并提出了人性三恶的观点:“无不发于性,无不备于道,无不属于义”。
荀子认为人性中的三种邪恶,即无度恶、无厌恶和无道恶,使得人们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紊乱。
荀子还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为了克服人性的恶,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性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性恶可伏”和“教化可改”的理论,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化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来控制和改变。
第二部分:王道治国荀子的思想观点重视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认为只有国家政权的正当管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他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中心,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秩序、平等和公正。
荀子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君主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他提出了提倡礼乐的控制和约束措施,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他还强调君主的榜样作用,只有君主自身道德高尚,才能影响和感染整个国家。
荀子的王道思想也表现为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
他认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工和地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提出“各得其所”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第三部分:人性向善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也认为人性可以向善转变。
他相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力量可以改善个人的恶习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培养德性和修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荀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克服个人的恶习和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
【摘要】荀子思想哲学之基础,包括天论,正名论,性恶论及礼论。
由天论可见荀子富有科学精神,破除盲目崇拜自然及畏惧鬼神之错误观念,建立人事信念。
正名论为定名分继承孔子正名主义,治国之道,首在定名,名定而后物称,物称而后名实,则率民而一焉。
性恶论是荀子论性之创见,旨在建立礼之纟统。
其性恶论,因注重后天人为,辨合符验,以为人可以为善,但非性善。
礼论为荀子政治思想中心,以礼治国,为儒家本色。
【关键词】荀子思想述评
荀子简介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号为卿。
战国时代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要发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
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
在思想上,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论,因而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主张通过礼来“化性起伪”。
著有《荀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代有着重要影响。
一、人性本恶论
荀子历来被归入儒家,但实际上荀子的思想孔孟的思想虽然也有许多相似之点,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人性观上,孟子是一个坚定的人性本善主义者,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而荀子却始终主张人性本恶: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性者,天之就也,性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荀子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
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焉,而谷禄莫厚焉。
(《荀子王霸》)应当说,无论古今中外的哲学史上,人性善恶问题始终都是一个聚讼纷纭、千古难决的问题,研究古今中外的人性论史,可以发现五种主要观点: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论,人性善恶兼具论,人性之善恶存在个体差异论。
当然,在以上五种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许多其他观点,比如宋儒就在人性本善论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孟子学说的不足,提出了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理之性本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圣人禀得天地清明之气,故善,愚不屑禀得天地乖戾之气,故恶。
但无论人性本善论也好,人性本恶论也好,人性无善无恶论也好,人性有善有恶论也好,以及人性之善恶存在个体差异论也好,虽然似乎都能自圆其说,却从无一个答案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
之所以出现此种状况,并非那些探究人性的哲人们不够聪明,不够深刻,而是人性的表现之复杂,天地间再无任何事物可与之相比,即便以整个宇宙的复杂性来与人性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也许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还会永远地进行下去,也许永远永远得不出一个公认的结论。
即便如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察,都会发现荀子的人性本恶观比孟子的人性本善观要更深刻,也更合乎人性的本质。
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良知良能之人只是寥若晨星,而贪欲无耻之徒却是多于过江之鲫。
可以说,人性本恶论就是荀子哲学的出发点。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强调教育,强调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性之恶。
二、化性起伪,礼的重要作用
正出于对人性之恶的清醒认识,所以荀子的政治、社会以及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别于孔孟。
虽说,儒家的孔孟荀都重视“仁”、“义”、“礼”,但相对而言侧重点各不相同,如果说孔子重视“仁”,孟子重视“义”,那么荀子特别重视“化性起伪”,荀子说: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
这里所说的“伪”,并非虚伪之义,而是后天修养。
“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
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因此,荀子十分重视“礼”在建立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
(《荀子性恶》)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对于礼,固然有许多人倡导,但反对者也不乏其人。
总之,我们认为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需要辩证地看待。
三、等级之治的倡导者
同时,为了遏止人类的争夺,荀子主张等级之治: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
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
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
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
争则乱,乱则穷矣!(《荀子王制》)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器械。
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
(《荀子荣辱》)
荀子反对人类的绝对平等,未必没有道理。
因为人类的绝对平等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种空想而已。
所以荀子提倡卑尊有序,贤者居上,不屑者居下,也许出发点不全然是坏的。
虽说荀子比那些心怀悲悯因而主张众生平等却无术以致之的宗教家的境界要低些,但至少比那些高喊绝对平等口号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野心,满足自己卑劣情欲的野心家要光明正大得多。
若荀子的主张果真能实现,人类社会必能太平。
但人类的困境在于:不但绝对平等只能永远是空中楼阁,可又有什么靠得住的办法“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吗?没有!恐怕永远也不会有。
而贤者居下,不肖者居上才是人类各国历史中极其普遍的情况。
所以,荀子的下述观点就荒谬可笑之极了:
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
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除悍也。
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必将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将刍豢稻梁、五味芬芳以塞其口。
(《荀子富国》)
从古到今,那些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刍豢稻梁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的人,除了可能有万分之一的例外,都不过是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货色罢了。
如果说这些人命好,固然是有道理;若说这些人是应该享福的能者、贤者,则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了。
所以荀子的学说在许多情况下,只不过成了某些窃居高位的卑劣小人的护符而已。
尽管无能无德,但他们敢于大言不惭恬不知耻地宣称自己就是能者、贤者,认为自己获得“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刍豢稻梁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的享受乃是天经地义的,却根本不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些尸位素餐的无耻之徒而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主张等级之治的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梁启雄撰.《荀子简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3]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