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主张
历史趣谈《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导语: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下面仅举三例加以说明:(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生活常识分享。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 (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 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
•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
答案 (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
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 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 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
• 1.上述文字中,成语“ ”即源出于 此。 (2 分)
〖参考答案〗
1. 郢书燕说 • 2. 韩非在寓言的结尾发出的感慨:“治则治矣,
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是说当时的 学者为了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依据,同时博得各国 国君的青睐,多曲解古代典籍。 • 作者的感慨,点明了这则寓言意在批评当时学者 牵强附会解释古代典籍的现象。郢人和郢人的书 信,即比喻古代学者和他们的著作;而燕相的形 象,则是比喻当世的学者。 • 韩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对古代典籍中 的许多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学习目标
• 了解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提高文化经典阅读解题能力。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 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 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主张礼 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 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 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 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 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使然,强调想要成大事的 人可以借助于“人性好利”这一本性。
• 2、人性是否可变之异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认为 要改造人性,使之由恶向善,仁义礼智信是可以通过后天 的教化学习得到的。 韩非子不仅认为人性不可变,而 且无须变。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荀子的思想主张生平简介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荀子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荀子塑像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帝王之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后世评论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还有一些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荀子简介PPT课件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主张 君主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礼制,通过礼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荀子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荀子虽然强调礼治,但也认识到法治的 重要性,主张礼法并重,以法治保证礼 制的实施。
VS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 本,法是保障。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制 度,以法治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 的正常运转。同时,法律也应符合礼义, 不能违背道德伦理。
荀子的人性论
总结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礼制来改造人性。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生来具有贪婪、自私等不良本性。然而,他也认为人 性可以通过教化和礼制得到改造。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规范,人们可 以逐渐克服自身的恶本性,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荀子的伦理观
总结词
荀子强调道德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即道德行为应该能够带来实际的好 处和利益。同时,他也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即人们应该遵循社会的规 范和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03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理念
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礼制的实施。
荀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荀子强调礼制和法度,提倡“性恶论”, 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荀子的思想也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谦虚、诚实、勤奋等美德,这些思想对于现 代社会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荀子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强调“仁”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善待人、宽待人。
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即追求均衡、中正、适度的境界,在各个方面都应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此外,孔子非常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
他还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萱,尊称孟子,是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主张。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良知和道义感,认为人们都有追求仁爱、仁义之心。
他批评社会不公的现象,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君主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牺牲。
孟子还强调立身修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修身养性,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庄子(公元前369年-c.公元286年),名周,字子产,庄子被称作“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主张“逍遥游”和“自然而然”。
“道”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注重观察和思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寓言和幻想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诗意理解。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正则,荀子身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学说被称为荀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客观规律和礼法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他强调人应该有追求道义和仁爱的行为准则,通过德育的方式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荀子还强调政治思想,主张君主应该负责任地执政,以求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荀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

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简介: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成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思想。
1、“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2、“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克服改变自然,不要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教育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
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
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
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主要观点: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
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
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
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
端而言,儒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
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
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
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
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
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
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
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
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荀子说”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
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在劝学中,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圣心备焉。
”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
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史书对荀子的生平经历记述不多。
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的记述只有220字。
在荀子的《儒效》《议兵》《强国》等几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劝谏齐相、论政于秦,议兵于赵的一些事实。
但都对荀子的祖籍、经历和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
而在后来研究荀子的一些书籍中众说不一。
我在编辑《苍山名人》时,对荀子这个名人进行了认真负责地考证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赵人。
”1999年版《辞海》记:“荀子,赵国人”。
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属地。
但是人们公认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么县却说法不一。
有的说在今临漪县的,有的说在今安泽县的。
然而,从近年来出版的《临漪县志》和《安泽县志》中,却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新绛县志》人物卷第一节人物传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
传中对荀子的祖籍,作了这样的记述。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
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
但因秦、赵、魏之间连年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
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
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和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
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
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许多传说。
再据1999年版《辞海》记:“郇,古国名。
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此。
在今山西临漪。
春秋时为晋地。
”又记:“荀,古国名。
姬姓,春秋时为晋所灭。
在今山西新绛”。
这就充分证明,郇国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漪。
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吞并了郇邑,不许郇侯的子孙称公孙氏。
于是郇侯的后裔就按宣帝以来的旧传统以“荀氏”行世了。
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荀氏迁徙到距临漪东北约80公里的新绛另立荀国。
春秋后期,荀氏又在地主阶级的武装割据中失败,被晋所灭,荀邑属绛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员逃离晋国,依附赵氏。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荀邑绛州属魏地,但也曾属赵国。
因此,可以认定,荀子的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较为确切。
至于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说成是赵国邯郸人,则属附会之说。
二、荀子的经历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
但主要有二说。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
”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
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
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湣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
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的门下。
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
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
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
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
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
荀子是在这时由楚返回齐国的。
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
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第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
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
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
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第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
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
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
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
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
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