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中体现的心理学

合集下载

荀子“君道”论的现代心理学意蕴

荀子“君道”论的现代心理学意蕴

聊 生 。 至 于 “ 盗 贼 ”,苟 子 没 有 对 其 作 进 一 步 的 禁
展 开 说 明 ,但 我 们 可 以 想 见 它 ,如 果 让 它 表 现 出来 并 且 促 进 而 不 是 压 抑 它 ,让 它 指 引 我 们 的 生 活 , 我 们 就 会 成 长 为 健康 的 、富 有 成 效 的 和 快 乐 的人 ; 当然 ,作 为潜
需 要 ,如 吃 饭 、穿 衣 、住 宅 等 等 , 它 在 所 有 需 要 中 占绝 对 优 势 。 第 二 , 安 全 需 要 。它 指 人 们 希 望 生 活 在 一 个 安 全 、有 序 的 世 界 里 以远 离 痛 苦 和 恐 惧 。 第 三 ,归 属 和 爱 的需 要 。 这 指 人 们 渴 望 友 爱 ,渴 望 同 他 人 建 立 一 种 关 系 , 渴 望 在 他 的 团体 与 家 庭 中 拥 有
理 、安全 、 归属和 爱 、 自尊 以及 自我 实现 等 五个 方 面的基 本 需要 的理论 有相 通之 处。
[ 关键词] 荀子 ;君 道 ;人 的基 本 需要
[ 中图分类号 】B 2 . [ 献标识码 ]A 2 26 文 [ 文章编号 ]10 -0 3 (0 0 4 3 —o 0 4- 6 3 2 1 )0 7 4 能 ,人 的 内 部 天 性 的 实 现 和 健 康 成 长 要 受 到 包 括 自 然 、社 会 和 生 理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环 境 条 件 的 制 约 , 其 中 ,基 本 需 要 的 满 足 是 无 法 绕 过 的一 环 。 以这 一 理 论 作 参 照 , 苟 子 所 谓 的 “ 生 养 善 人 ”、“ 班 治 人 ”、 “ 显 设 人 ”、 “ 藩 饰 人 ” 到 善 善 善 底 指 涉并要 满 足人 的哪 些基 本需 要 呢?君 主 又如何

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心理学的关联

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心理学的关联

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心理学的关联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现代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与心理学的关联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与传统儒家学说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因为人们的欲望无穷无尽,追求个人利益,缺乏道德约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无法改变的,但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和奖惩机制的影响,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其次,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有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他提出了“性恶”与“性善”之间的斗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来抑制自己的恶性,追求道德的善性。

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相呼应。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意志力和自律来抑制冲动和欲望,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行为的自主性。

荀子的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此外,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有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由于人们的欲望无穷无尽,追求个人利益。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的欲望得到约束和调控。

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相呼应。

动机是指个体内部的驱动力,推动个体行动的力量。

现代心理学中的驱动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欲望和动机是推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合理的调控和管理,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现代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自我控制理论和动机理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2016年第6期(总第149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6/GeneralNo 149/November《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孙燕青【摘要】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

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

“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

《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

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关键词】性;恶端;伪;化;礼治中图分类号:B22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6-0118-05 之所以以“《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而非“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为题,是因为本文研究的不是荀子这个思想家的人性论,而是流传于今、名为《荀子》这部著作的人性论。

冯友兰在论述荀况与《荀子》的关系时提到:“先秦传下来的私人著作,题为某子某子者,都是经过汉朝人,特别是刘向、刘歆编辑过的。

题为某子,意思不过是说,这是以某人为首的某一个流派的人所作的文章。

它实际上是一个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别集。

所以其中有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和论点。

”①《荀子》中的部分篇章尤其是《大略》以下五篇可能出自荀学后人,以《荀子》为题,可能在表述上更加严谨。

同时,以《荀子》而不是以荀子为题,也在相当程度上避开了作者考证能力欠缺的局限。

从《荀子》而非荀子的视角出发,其人性论的逻辑理路如下:一、《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 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性质,是人性论问题的重要前提。

《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其性不具备形上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人性,《荀子·正名》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1. 引言1.1 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意义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意义在于其对于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的深刻探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荀子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时刻受到主观偏见和客观干扰的影响,使得人们无法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产生了“掩蔽”之误。

荀子提出了“解蔽”之说,指出人们通过“解蔽”,即通过反思主观偏见和客观干扰,才能够达到真知的境界。

荀子的“解蔽”认识论强调了反思和自我调整的重要性,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自我偏见和外界干扰对认识的影响,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质量。

荀子的“解蔽”认识论对于当代哲学和认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认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于古代思想的贡献,更在于其对于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通过对荀子“解蔽”的概念、内涵以及对认识论的启示进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荀子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其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局限性。

通过对荀子“解蔽”认识论的价值、对当代认识论的启示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对荀子哲学思想的新视角,同时也对当代认识论的发展提出启示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荀子“解蔽”认识论,探讨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并试图寻找其在当代哲学中的价值和启示。

【2000字】2. 正文2.1 荀子“解蔽”的概念荀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解蔽”的概念,这个概念在荀子的认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所谓“解蔽”,指的是人的本性受到外部环境和诱惑的干扰而产生的一种掩盖或遮蔽状态。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被欲望、功利等因素所迷惑,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荀子强调通过学习并修养自己,可以逐渐摆脱“解蔽”的束缚,找回自己的本性。

荀子心理学思想

荀子心理学思想

荀子学习思想浅析———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摘要:荀子的学习思想以其人性思想为根基。

基于人的天性隐含善恶两端,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荀子十分重视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以礼为先,重视后天努力,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着眼于对后天人性的改造,力求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

而在学习目标上,荀子的学习思想包含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亦是人性向善的路向上的不同层次的体现。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亦是集春秋战国时期诸家之大成的总结性思想家。

对其学习思想的探究,有利于对诸子学习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作为荀子思想体系基石之一的人性思想,无疑对其学习思想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其学习思想的论述,从根本上是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展开的。

儒家学派历来重视学习,从孔子开始就是如此,“好学”乃是孔子评价弟子及时人的最高标准之一。

到《荀子》,更是在将学习贯彻全书的同时,复以《劝学》篇专论学习问题。

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儒效》学习是唯一能够提高地位、提升智慧、获取财富的途径。

不仅如此,在荀子看来,学习,既有学成(甚至为圣人)的可能性,也有通过学习来限制人性之中恶端的发展以达到改恶从善的必要。

对人性的认识,是荀子整个人性思想与学习思想的基石。

在荀子看来,人出生之后,天性是相人性本身虽然同时包含着善端与恶端,但恶端却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使人性向善,就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限制恶端的发展。

而这种手段就是礼义师法的教化,“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进行教化,人性就会变善。

这种礼义师法的教化,无疑就是学习。

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十分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对《礼》的学习,礼论更是荀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普通人可以限制恶端,从而使得人性在发展的两个潜在路向上选择善端,最终出现善的人性。

可以看出,人性之中有善端,提供了人通过学习向善的可能性;人性之中更有恶端,只有通过学习来限制恶端的发展,才能达到人性向善。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

例如: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实知篇》)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思而得之则深。

”(郑玄《郑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

”(韩愈《进学解》)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先易后难而渐入。

”(《郑玄《郑志》)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循循善诱。

”(《论语·子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荀子的礼乐本质
《乐论》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 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 音,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 ”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 乐舞的,因为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 在《王霸》中,对于人们感情的需要有更 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 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 此 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在《性恶》 中云:“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 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 情者也。 ”可见,这是荀子的核心思想“性 恶论”的具体体现。 如此,就要“制雅颂之 声以道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使夫 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 就是说要用向上 的音乐、 乐舞诱导人们向善, 而不能堵 塞、反对,因此,墨子的否定音乐就该受 到批评。 《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 化作用,“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 速”。 “乐者……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 因此,“乐中平,则民和 而 不 流 ;乐 肃 庄 ,则 民 齐 而 不 乱 ”; 反 之 ,
第一乐与情感直接相关是内心情感的外发人皆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情感不能压抑必须表达宣泄表达宣泄则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乐既能满足人快乐情感的表达又能转化人愤怒忧伤的情绪故乐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
文化广场
XINWEN AIHAOZHE 2009·10(下半月)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常丽文
荀 子 (约 公 元 前 313~前 238)名 况 ,字 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 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 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 陵 (今 山 东 兰 陵 )令 。 《荀 子·乐 论 》是 《荀 子》书中的一篇,战国后期儒家学派论述 音乐的专著。 《荀子》 书中论述音乐问题 的,除《乐论》全篇外,还有《富国》、《王霸》 等篇的部分文字。 这些文字的主旨在于肯 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同时批评墨家学派否 定音乐(见《墨子·非乐》)的观点。 《荀子· 乐论》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系统论述音乐 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是荀子在稷下学宫时 所作,是为齐国统治者提供“一天下”的理 论武器。 荀子站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立 场上,说明音乐对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 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

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1.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

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等都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涉及了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

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思想中体现的心理学论文
荀子名况,字卿,后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称荀卿。

荀子的文章以及寻子思想在教育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著作可谓是“百世之师”。

虽然心理学是从西方因过来的,常言道教育心里不分家,今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一下荀子的思想。

荀子思想中的认知、思维、动机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

首先解释一下心理学概念上的认知、思维和动机。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
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首先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这一个观点跟心理学是一样的符合科学的,是符合马克思科学思想的。

不以意识而改变物质世界。

荀子思想中与认知心理学。

荀子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说的认真的表情和后天学习获得的巨大学习的重要,也就是说认知的重要性对客观事物认知的重要性,获取信息属性的重要性。

唯有对事物的客观正确认识,方能了解它的属性和功能,并加以对其运用和应用。

使其正确的借助外物而帮到自己的作用。

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根据水的属性是平静的还是波涛汹涌的来决定今天是否外出打鱼。

君王根据百姓民情制定法律条文及充军,种植,收成,税收,军饷的确定。

如果君王不了解民情,认知不足国家的治理必然不会和谐,内忧外患,距亡已不远矣。

微服私访,体谅民生的皇帝自然会国泰民安。

我们的毛爷爷也是根据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认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有了革命的胜利。

学者文人为什么如此厉害,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异能,而是他们懂得运用外界事物使自己能力变强。

如“顺而呼”“而
闻者彰”。

既然君子是因为“善假于物也”才成为“君子”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学呢?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认知的过程,“致用”就是对认知的知识的一种思维并加以运用。

认知是思维的前提条件。

唯有认知与思维的结合才能实现创造性建设性的价值。

从此,学以致用强调了荀子思想中思维的重要性。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荀子不会轻易就接受别人的学说,在与其他夫子交流与辩论时荀子的大脑里进行筛选信息,然后语言思维组织反驳或著书立说。

说理透彻、结构谨严、重叠构成、辞采缤纷的著作潜移默化的体现了荀子对心理学思维的重视。

荀子亦强调环境因素。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君子应“居必择乡”,与文人雅士相处。

阐述环境对君子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寻子的环境因素思想随后衍生了“怀子三月,出具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忘听,声音滋润,以礼节之,藏著金柜”等文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虽受先天遗传影响,例如气质等等,但是就是双胞胎兄弟的人格也不同。

人格的形成与变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的观输与形成等有关。

寻子思想和心理学都强调后天条件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都证实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要我们青少年保持与君子为伍,不与小人社会小混混为伴,不看价值观扭曲以及色情暴力电影书籍刊物,与良师益友同,共同进步。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在荀子的生存年代出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动机基础之上的行动一般都不是外表友善的。

战国末期战争不断,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受到威胁。

前军粮,自卫杀人就变成了很平常的事。

有忧患意识的人都会为自己留后路想办法搞粮食,在别人攻击自己之前攻击别人,在战国末期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却都由内在动机,出于为了生存与安全的动机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