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和孟子。

他们对于人性、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主张,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礼仪、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谐关系。

孔子主张人人都应该有教育机会,他提出了“以教民以礼义”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根本。

同时,孔子对于政治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君主应该仁政明理,以身作则,带领国家走向和平和繁荣。

其次,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了以天命为主的政治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服从天命,而臣民则应该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婪和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

荀子还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政治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他主张人性本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价值观。

孟子认为人们本能具备了善良和道德的本性,只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恶劣。

他主张以仁爱和忠诚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契约和责任。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心”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有爱心、善良和同情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

总体而言,孔子、荀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都强调了道德、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世的思想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伦理、教育和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相同之处
孔子、孟子、荀子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中国几千年的土建社会起至着助推促进作用,他们的思想存有共同之处: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就是“仁”和“民本”思想。

不同之处
(1)孔子明确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创建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著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撰成《论语》一书。

孔子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2)孟子:承继并充分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倡导“仁政”学说。

他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重”从而明确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孟子(前-前)战国时思想家。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3)荀子:荀子主张: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承继并深入细致探讨了儒家“礼”的思想。

他说道,自学的最低目标就是掌控“礼”。

荀子(前-前)战国后期思想家。

名况,赵国人。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一、儒家思想
1.创始者——孔子
主要思想:①仁“仁者,爱人”
②礼“克己复礼”
③德“为政以德”
④民“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开办私学
2.继承者——孟子、荀子
(1)孟子
主要思想: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
③性善论
(2)荀子
主要思想: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二、道家思想
1.创始者——老子
主要思想:①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小国寡民
④无为而治
2.继承者——庄子
主要思想: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大小、难易、贵贱等”
②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③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子
主要思想:①因时而变,提倡变革
②以法治国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加强君主权威
四、墨家思想
核心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①兼爱非攻
②尚贤尚同
③天志明鬼
④节用节葬。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荀子和孟子。

这三位思想家通过《论语》、《荀子》和《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其对人性、伦理和政治的思考,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深远。

下面将对孔子、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实现人的修养和道德。

他注重培养个体的德行和素质,提倡“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主张以家庭为基础,通过“君父”、“无用之用”、“敬老尊贤”等伦理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四个伦理关系,强调每个角色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发展。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天赋的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而只有通过教育和礼制的规范,才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主张要约束人性的弊端,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荀子认为天下之治取决于君主的明君政治,他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政策,主张通过合理的政策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德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扩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这种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发展出来。

他提出了“四端论”,主张通过四种德行(仁、义、礼、智)实现人的修养和完善。

孟子强调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主张“养浩然之气”,培养出正直和高尚的品格。

总结并评述儒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儒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儒家主要思想儒家主要思想是一套关于道德伦理、社会政治和教育的理论体系,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主要由孔子所创立,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完善。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敬重,是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品质,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达到仁德境界。

仁德是一个人具备的高尚品质,也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都依赖于仁德行为的实施。

儒家还强调孝道,也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孝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是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也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

儒家思想还关注社会政治的提升和管理。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管理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福祉。

儒家注重道德教育和领导的示范作用,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君主和各级官员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效果。

儒家思想还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和知识的追求。

儒家认为学习是人类的天性,通过学问和知识的追求可以使个人达到人性的完善,也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儒家提倡“三纲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妻三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仁义礼智信五种个人品质的培养。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实践,强调把道德理念转化成具体的实践行动。

儒家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评述儒家主要思想在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影响巨大,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儒家学派及其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行为,为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儒家过分强调对长辈的孝顺和社会等级的维护,容易导致个人的自我牺牲和社会的压抑。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产 生 与 发 展
为什么称儒家呢?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 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 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 中。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 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 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经,去世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 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 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
从教育方法看
核 心 思 想 教 育 主 张 ——
儒家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强调自我修养, 发扬个人内 在的对自身、 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儒 家特别重视教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 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方式方 法不同的教育方式。
影 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 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 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 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 响
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很深,他所传授的《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 想,都给我们打上深深的烙印。 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 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社会伦理道德 等等。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 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ppt课件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ppt课件
路漫漫其悠远
3.强调教化主体身教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域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4.孔子教化思想的终极追求:以培养君子圣贤 为目标,礼乐教化并行,让人具备高尚道 德品格。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路漫漫其悠远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 养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 兼善天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 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 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 体。”《孟子·离娄上》
路漫漫其悠远
? 而在个体成长层面,基于性善论而强调涵 养本心,扩充“四端”,从而达德天下,使人 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仁义 礼智,非由外练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 倍雜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 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 丑上》
路漫漫其悠远
1.董仲舒思想的逻辑
? 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理念,以天道释人道 ,以阴阳释性情,说明人道顺时教化的必 要性。董仲舒所说的“天”是包括天、地、阴 、阳、火、金、木、水、土、人等在内的“ 十端”。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天分为阴阳两 部分,称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性质、功能和 特征。所谓“天之大道者在阴阳。阳为德,阴 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

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

(2)如何做到孝?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

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

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1)“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时还要“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

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

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

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

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天人相分”的思想。

1、“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2、“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

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3、“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4、“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