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韩愈周郭颐以经典之言

荀子韩愈周郭颐以经典之言摘要:一、引言- 荀子、韩愈、周敦颐的经典之言二、荀子的思想1.性恶论2.教化论3.政治思想三、韩愈的文学主张1.文以载道2.反对骈文3.古文运动四、周敦颐的理学思想1.太极图说2.理学体系3.对后世的影响五、总结- 荀子、韩愈、周敦颐的经典之言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荀子、韩愈、周敦颐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们的经典之言,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这三位大家的思想进行简要梳理,以期从中获得启示。
二、荀子的思想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因此,需要通过教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学会遵守道德规范,克制自己的私欲。
2.教化论荀子强调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们改恶从善。
他认为,教化的方法包括赏罚、礼仪、法度等,通过这些手段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政治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实行严格的法治,使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同时,他还主张君主要善于任人唯贤,选拔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
三、韩愈的文学主张1.文以载道韩愈强调文学应该具有道德教化作用,认为文学是表达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工具。
他的这一主张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反对骈文韩愈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认为骈文过于追求形式美,忽略了文学的实质内容。
他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学应该注重表达思想,反对华丽空洞的表达方式。
3.古文运动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的主张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表达道德观念,关注社会现实,这一运动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周敦颐的理学思想1.太极图说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阐述了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太极分化而来。
这一观点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理学体系周敦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学体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
荀子的主要思想及政治主张

荀子的主要思想及政治主张
荀子(公元前312年-前235年),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古代名著《荀子》的作者。
荀子针对其时代社会问题,提出了“仁政”的理念,
倡导以国利为宗旨的社会政治理论,着重重视法治,努力实现人人平等,反对侵犯人民的权利。
1、仁政理念:荀子的“仁”就是以爱心和知识统治,不使用武力。
他在《荀子·大略》有言:“仁者,所以护民而择仁为道也。
”他强调国家的
治理,应该立足于法律,以公正宽容,精诚仁义来引导人民,以和、仁、义、伦来政治治国。
2、法治思想: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用武力、暴力来实现,而应该
用法律的指导和服从来开展治理,以保证社会的秩序。
在《荀子·日下》中说��“以法治国,此之谓大略。
”他坚持以国家的法律为准绳,维护
国家的仁政,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3、反对封建制度:荀子认为,封建制度是影响国家运行的根本因素。
在《荀子·公孙丑》中他说:“汝聪敏之臣,以封进而殚竊,以殚进而殚竊,夫何以法治国耶?”他反对是用封建制度和贪污掠夺,从而实行仁
政的政治理论。
4、国利傲:荀子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民的安乐,应该是政治理
论的首要任务,而不是为某个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利益而政治。
在《荀
子·礼记》中荀子说“政乃以国为利,反者乱也。
”他坚持以国家的利益为宗旨,而非为某家族或人物的利益而政。
对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看法

对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看法荀子说“人性本恶”,这个“恶”并非“恶行”之“恶”,而是恶劣、邪恶、坏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种恶,他只是将这种恶表现出来罢了。
他主张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用刑罚加以约束,这也是受到了孔孟的影响。
1、荀子主张性恶的观点是对孔孟之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把心看作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荀子的理论也主张心是决定人性善恶的关键。
他们都注重人的内在因素,但两人的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
孔孟重视教育,强调礼乐制度,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而荀子则强调法律,通过外力来进行约束。
荀子与孔孟两人的思想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他们二人所关注的核心都是相同的,即人性中的“恶”。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但在当时社会对荀子的批判却十分严厉,而其主要思想的内容则是虚伪狡诈、礼义廉耻之类的空话,荀子也因此背上了恶名。
而且《荀子》一书的内容和形式有许多糟粕之处,但其主旨是好的。
荀子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进而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将儒家的思想从神秘化变成了平民化,使儒家思想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
2、主张性恶的观点使得荀子思想开始走向反面,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抵触。
但在这部分人中不乏正确之人,如刘向。
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昔者荀卿谓杨朱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杨朱曰:‘圣人不死,君子不止’。
”荀子的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他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荀子在《修身》篇中写道:“天地不生仲尼,万物不生太公,圣人不生孔子,万物不生荀子。
”荀子还说过“仁者无敌”,这样一个例子足以证明他的观点是没有错的。
但有些人仍然坚持他的观点,比如荀子的儿子荀淑,他在《非相》中提出“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也就是说水只会往低处流,火也只能往上飘,云只能随风飘动,这便是他所认为的人性本恶的直接体现。
在他看来,人的天性之间是互不相融的,人们只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动,可谓相得益彰。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的,比如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这也符合当时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质。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观点1.王道政治:荀子主张以王道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保持智慧、明理、审慎和德行,奉行仁义之政,以对国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统治。
2.法治政治:荀子认为君主应实施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激励良善和制止邪恶的目的。
二、伦理观点1.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社会约束,才能使人具备道德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美德,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心性论:荀子提出了心性平等论,认为人们的心性本质相同,都有追求利益和避免危险的本能。
他认为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以利益和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3.小人与君子:荀子区分了小人和君子,他认为小人追求个人私利,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君子则追求公义、仁爱和道德的完善,以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并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教育的方法:荀子主张以规范和纪律来管理学生,通过刻苦钻研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以及通过道德榜样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育的目的: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义之德,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文化观点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荀子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价值,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2.文化的养成: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以及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来培养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3.文化的传承:荀子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秦论》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趣谈《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导语: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下面仅举三例加以说明:(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生活常识分享。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 (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 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
•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
答案 (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
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 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 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
• 1.上述文字中,成语“ ”即源出于 此。 (2 分)
〖参考答案〗
1. 郢书燕说 • 2. 韩非在寓言的结尾发出的感慨:“治则治矣,
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是说当时的 学者为了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依据,同时博得各国 国君的青睐,多曲解古代典籍。 • 作者的感慨,点明了这则寓言意在批评当时学者 牵强附会解释古代典籍的现象。郢人和郢人的书 信,即比喻古代学者和他们的著作;而燕相的形 象,则是比喻当世的学者。 • 韩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对古代典籍中 的许多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学习目标
• 了解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提高文化经典阅读解题能力。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 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 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主张礼 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 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 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 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 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使然,强调想要成大事的 人可以借助于“人性好利”这一本性。
• 2、人性是否可变之异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认为 要改造人性,使之由恶向善,仁义礼智信是可以通过后天 的教化学习得到的。 韩非子不仅认为人性不可变,而 且无须变。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荀子的思想主张生平简介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荀子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荀子塑像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帝王之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后世评论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
荀子简介PPT课件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主张 君主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礼制,通过礼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荀子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荀子虽然强调礼治,但也认识到法治的 重要性,主张礼法并重,以法治保证礼 制的实施。
VS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 本,法是保障。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制 度,以法治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 的正常运转。同时,法律也应符合礼义, 不能违背道德伦理。
荀子的人性论
总结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礼制来改造人性。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生来具有贪婪、自私等不良本性。然而,他也认为人 性可以通过教化和礼制得到改造。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规范,人们可 以逐渐克服自身的恶本性,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荀子的伦理观
总结词
荀子强调道德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即道德行为应该能够带来实际的好 处和利益。同时,他也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即人们应该遵循社会的规 范和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03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理念
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礼制的实施。
荀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荀子强调礼制和法度,提倡“性恶论”, 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荀子的思想也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谦虚、诚实、勤奋等美德,这些思想对于现 代社会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荀子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
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乂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
端而言,儒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乂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
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
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乂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
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
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
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
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
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
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荀子说”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白性也不愿佩带它。
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在劝学中,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圣心备焉。
”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
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
“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史书对荀子的生平经历记述不多。
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的记述只有220字。
在荀子的《儒效》《议兵》《强国》等儿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劝谏齐相、论政于秦,议兵于赵的一些事实。
但都对荀子的祖籍、经历和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
而在后来研究荀子的一些书籍中众说不一。
我在编辑《苍山名人》时,对荀子这个名人进行了认真负责地考证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赵人。
” 1999年版《辞海》记:“荀子,赵国人”。
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属地。
但是人们公认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么县却说法不一。
有的说在今临漪县的,有的说在今安泽县的。
然而,从近年来出版的《临漪县志》和《安泽县志》中,却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新绛县志》人物卷第一节人物传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
传中对荀子的祖籍,作了这样的记述。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
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
但因秦、赵、魏之间连年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
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
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和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
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
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许多传说。
再据1999年版《辞海》记:“螂,古国名。
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此。
在今山西临漪。
春秋时为晋地。
” 乂记:“荀,古国名。
姬姓,春秋时为晋所灭。
在今山西新绛”。
这就充分证明,那国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漪。
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询678 年),晋武公呑并了啷邑,不许那侯的子孙称公孙氏。
于是啷侯的后裔就按宣帝以来的旧传统以“荀氏”行世了。
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荀氏迁徙到距临漪东北约80公里的新绛另立荀国。
春秋后期,荀氏乂在地主阶级的武装割据中失败,被晋所灭,荀邑属绛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员逃离晋国,依附赵氏。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荀邑绛州属魏地,但也曾属赵国。
因此,可以认定,荀子的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较为确切。
至于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说成是赵国邯郸人,则属附会之说。
二、荀子的经历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
但主要有二说。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
”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
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
据史书记载,齐滔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滔王逃到莒城,乂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儿乎到了亡国的地步。
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黃歇的门下。
乂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
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
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
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
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
荀子是在这时山楚返回齐国的。
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
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笫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
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
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
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笫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
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
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
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
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
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文案编辑词条B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Qn d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Qn d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广告文案广告文案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LI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