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荀子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荀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荀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荀子的思想总结评述荀子(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30年),姓荀名况,字卿,晋国(今山西)人。

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人性本质两个领域。

他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主张政治应依据道德伦理来决策和管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安定。

他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性之恶是天生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他强调了礼崩乐坏的危害,认为礼制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

荀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他的“性恶论”观点对于人性的分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人的本性固然有恶的一面,但也有善的一面,所以在教育中应加强善的教育,让善的一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使人的行为更加向善。

此外,荀子的强调礼制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

社会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以避免人们的过度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他过于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往往将伦理道德完全归结于政治。

这种倾向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过度扩张和个人利益的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观点相对偏激,将人性中的恶夸大了,忽视了人性中的善和人性的复杂性。

人的本性中既有恶,也有善,只有人性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荀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具有一定的束缚和约束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价值观更为重要,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过度维持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

总体来说,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种重要的观点。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伦理和人性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然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发展。

只有将荀子的思想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真正发现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康),字灵均,后世尊为荀卿,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教育家。

他对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与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仁义论。

首先,荀子的贵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上等人性。

他认为人生而知,拥有良知和道德意识。

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扬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升华。

荀子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荀子坚持性恶论,强调人性的恶劣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贪婪、好斗、自私的,追求利益和权力。

荀子通过世事观察,深刻领悟到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君主严格管理国家,限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再次,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才能和品德,使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变人的恶劣本性,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和能力。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孝悌、忠信、正直、禮義、仁道等美德。

荀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荀子的仁义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荀子认为人类之间存在着互相依附、合作共赢的关系,倡导互助互利、和谐共存。

他主张实行仁政,通过厚德载物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仁是人的养性环境和道德准则,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宽容和友善的相处。

他同时认为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通过恪守义理,来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

总结而言,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和仁义论。

他深入研究人性,既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高尚,又关注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

他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性的升华和完善,主张通过严格管理和道德治理来限制人的私欲和贪婪。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理念。

【课外阅读】《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课外阅读】《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课外阅读】《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荀子各方面的思想均体现其中。

荀子对音乐以及对艺术的作用的一系列观点在他的《乐论》、《礼论》、《天论》、《劝学》中均有所体现,不止在当时代有其独到之处,对后世亦有深刻启示意义。

荀子是从“礼”和“人性”相统一的高度来表述艺术的社会功能的,实际上就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使人成为社会人,从性恶成为“善者伪也”的手段。

那么,“乐”的实践和这两点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的呢?首先,对人性的定位可以说是荀子理论的基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不过是人为的结果。

而“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礼论》),这表明“性”与“伪”是相辅相成的,人要成为美的、善的,必加以后天努力,要学习、教育,而音乐艺术就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和节奏的变化改变恶性,使之成为善良人的重要手段。

换句话说,人生下来只具有生物性而不具有社会性,音乐艺术就是使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荀子的“礼”和“乐”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礼论》)人性是有欲望的,且始终存在,但外界满足这些源源不断的欲望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产生了巨大矛盾,人们为使自己享乐的欲望得以满足,就产生了争夺、算计、阴谋,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动荡和不和谐。

于是塑造人的行为、规范人与人的等级关系的“礼”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礼”和“乐”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制度。

只不过,“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乐论》)音乐使人们和谐一致,礼使人们区分等级差别,“礼”和“乐”的总体管束着人们的思想,使人在社会中和平共处、各安其位。

可见,“乐”是实现其社会理想的途径。

现今人们不再似往常只为生计奔波,精神生活的体验日渐丰富,音乐、艺术也更广泛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1000字荀子(约公元前313年—约公元前238年),姓荀氏,名轲,字文若,山东薛国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荀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分支,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性本恶,教化成性,政治积极,天人合一等,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人性本恶荀子认为,天生人性是不善的,人的本能是贪婪、自私和欲望无止境,是偏离了道德规范的。

他强调“性恶论”,认为人性里包含着斗争、冲突和破坏,人的欲望往往超越了实际的需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荀子之所以认为人性本恶是有根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改变的。

如果人没有教育和约束,便会变得更加的自私和残忍。

他举出了许多人类存在但野蛮状态下的行为、如食人、抢劫、杀戮等等,来证明人性本恶的必要性。

二、教化成性荀子提出的“教化成性”是针对人性本恶所做出的改变。

他认为,教育和礼仪制度是人类文化和道德的基础,通过教育和礼仪制度的进一步熏陶,人们的恶习可以得到有效的克制和消解。

荀子认为教育与礼仪的目的是要塑造好的习惯和品质,促进人的道德进步。

他说,“人性难改,但习惯可以使之改变,畜饲之禽,习养之,为人所驱策,则可为人驱策矣。

”荀子的教化成性思想认为,人在教育模式的约束下,可以有效的克制自己的恶行。

三、政治积极荀子在政治上的思想,把虚、无为的政治思想置之不理。

相反,他提倡积极主义,主张“尽道治翕,纠奸卫权”,强调在政治活动中要有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高尚的品格修养,具有一定控制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能够担任政治领导者。

荀子认为,政治领袖应当具有“德治”和“汉武帝之治”的特点,即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刚强的意志和清醒的理智,是反腐败、反专制和提高公正行政的标志。

四、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宇宙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界中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而人的行为和思维也都围绕着一定的公德和秩序展开。

他提出了天、地、人三者的“三纲五常”和道德方面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荀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荀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荀子的思想主张总结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其思想深受儒家和法家的影响,其主张主要包括:人性恶、性善治学、趋利避害、君臣义务、礼乐教化、道德修养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主张进行总结。

首先,荀子的人性观可概括为人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邪恶的,人们都有自私自利的倾向,并认为如果不通过教育和社会秩序的约束,人们会堕落为恶。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律制度约束,使人们转化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们自身的进步。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善治学的主张。

他认为虽然人性本恶,但人们的天性又驱使他们寻求善良、美好的事物。

因此,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克服自身的恶性,发扬善性,从而培养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品德,使得个人能够在困难和逆境中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

荀子的思想还强调了趋利避害的理念。

他认为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和保护自己安全的,因此,他主张人们在行动上应追求利益,避免危险和困难。

然而,他也提出了必要的限制和约束,认为个人的利益应当在整体利益之下,并且不应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以免破坏社会秩序和伤害他人。

荀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了君臣义务。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当有相互关爱、互相信任的道德义务。

君主应当关心百姓,为百姓谋福利,而百姓也应当效忠君主,忠于国家。

他主张君主应严守尊崇的地位,承担治理国家的责任,而百姓则应遵循君主的命令,为国家的利益而奉献。

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良性互动。

荀子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礼乐的教化可以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使得他们能够遵循社会规范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来培养人的情操、道德品质和思维方法,以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会中做到谦逊、宽容和有节制。

荀子还提倡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个人努力和修养来克服自身的恶行和私心,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强调个人应当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道德的高尚,以达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和教育的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和发展。

荀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类天生就具有贪婪、残忍和自私的倾向。

他认为人性中的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约束和规范。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通过艰苦的自我修养和教育才能实现的。

二、政治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君主制。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有权力的君王来统一治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同时也强调合法的君权必须依靠道德和仁义的原则来约束。

他提出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权威,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三、道德观念:荀子非常重视道德伦理,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人心”与“天道”的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修养自己的品行,并通过教育来培养和规范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教化”和“安民”两个重要的观念,强调社会需要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与安定。

四、教育观念:荀子强调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品性,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他主张推行全面教育,并提倡“劝学”和“笃学”的观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使人能够理解天地之间的道理和原则。

总的来说,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人性恶、道德修养、政治统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

他对人性、政治和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荀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荀子主要思想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

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

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礼论》)3、“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

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荀子最主要的努力使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

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

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

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

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

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

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

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

(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会道德之恶,没有真实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恶性”之间具有人的意识的造作性。

如此将使社会性的“恶行”具有自然存有论根基,以至于“恶”成为了价值的合理性行为。

(3)性恶论使人性的超越幅度丧失殆尽,人完全成为社会宗法等级的奴隶。

性恶论的目的:性恶,或性善,对儒家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价值仅仅在于如此的人性论奠基可以为现实社会的礼乐教化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

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果末年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

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

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

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四、“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转变百姓的性情。

但是荀子认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使天下皆出于治”,这就是儒家的外王学。

不过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识论重组了这种外王学。

1、“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建筑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

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

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组织社会。

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

“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

“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

而“分莫大于礼”。

通过圣人的治礼作乐,将社会分为上下有序的等级,以解决基于物欲的争斗。

“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

]关于分靠什么维系,荀子有两个说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义”。

一是“分莫大于礼”。

显然前一种说法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说法则侧重于礼法制度。

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2、“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隆礼重法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

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

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

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

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

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

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

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

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

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

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

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

(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

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

他把“法治”成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

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

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

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

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3、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荀子在历史观上提出了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所谓“后王”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者。

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非相》)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

他主张“法后王”,又提倡继承“先王之道”,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

荀子批判以复古倒退为目的的“先王”观,指责“俗儒”们的“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效》)。

“法后王,一制度”即是把一切都纳入新兴地主阶级大一统的制度与范围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