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浅谈黄土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浅谈黄土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以延吴高速公路马鞍子隧道施工为实例,具体介绍了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关键词浅埋偏压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运用或处理不当,经常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坍方,由此带来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工期延误等是无法估量的。
由我单位施工的延吴高速公路马鞍子隧道项目,隧道出口右线30米范围均处于严重浅埋偏压段,且该隧道有效施工时间短,并且要跨越冬季施工,如何保证施工工期成为整个高速公路能否按期实现通车的关键。
1 工程概况马鞍子隧道位于延吴高速公路k106+753-k1083+677段右线(因该段为分离式路基),长1924米,出口端隧道最小埋深仅为7.12米,洞外接长明洞11米。
隧道净宽12.17米。
该隧道出口端边仰坡均高达高达40米,为保证该处施工安全,在施工中进行超前支护、进行短循环进尺开挖,加强初期支护。
隧道横断面布置示意图详见图1。
浅埋段埋深与线间距数据表里程桩号 108+666 108+661 108+656 108+651 108+646108+641 108+636埋深h(m) 9.52 8.35 7.12 8.08 12.6 20.98 29.4图1 马鞍子隧道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m)根据设计文件地质调绘、钻芯取样、物探资料,马鞍子隧道洞口浅埋段围岩地层主要为松散土体类岩土,且所处斜坡土体破碎,开挖后易失稳,应加强支护。
浅埋段过后围岩地层主要为基岩类工程岩土。
(1)、松散土体类岩土主要有:堆积、冲洪积成囡的黄土状土、亚砂土、砂土、卵砾石土、粉质粘性土等松散土类;风积成因黄土类岩土和较松散层状泥岩体类岩土。
堆积、冲洪积成因的松散土体多分布于黄土梁塬沟谷的斜坡和现代河流、阶地上,土体松散,承载力较低,尤其分布于较大河流沟谷区的易形成湿软地基土;风积成因的上更新统黄土具有湿陷性,为湿陷性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较好。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隧道进洞支护技术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固和保护隧道,以克服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
浅埋偏压隧道是指埋深相对较浅、地应力较大的隧道,在隧道进洞时,由于地下水位高,土体存在较大的水压力,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本文将对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进行研究。
1.地质条件分析2.进洞掘进方法选择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进行进洞。
常用的掘进方法包括顶部开挖法、底部开挖法、全断面开挖法等。
在浅埋偏压隧道中,应根据地下水的压力和地应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支护结构设计根据进洞隧道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设计合适的支护结构。
浅埋偏压隧道的支护结构应包括初期支护和永久支护两个阶段。
初期支护包括钻孔桩、喷射混凝土等方法,用于抵抗地下水的压力和土体的裂缝。
永久支护包括钢支撑、喷射混凝土衬砌等方法,用于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水封技术应用由于浅埋偏压隧道存在地下水的压力和水流,需要采用水封技术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和压力。
水封技术包括水封帷幕、水平水封、垂直水封等方法。
水封帷幕是通过在洞口周围钻孔注浆,形成一个密闭的水封帷幕,阻止地下水的进入;水平水封和垂直水封是在洞口周围进行加固,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和压力对隧道的影响。
5.监测和控制在隧道进洞支护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沉降、应力变化等,通过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支护结构,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总结: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支护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施工方法等因素。
通过详细的地质条件分析,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和支护结构,采用水封技术进行地下水的控制,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安全性。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不同,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支护技术,提高隧道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施工技术摘要:本文结合陕北地区黄土隧道施工实例,阐述了浅埋偏压黄土隧道的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总结了在陕北地区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施工地表注浆和超大管棚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施工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 in loess region in northern shaanxi, illustrates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hallow bias tunnel in loes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roject,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shallow bias tunnel construction surface grouting and large pipe shed.key words: shallow; bias; loess tunnel entrance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工程概况:铁家源隧道穿越地区为黄土塬梁峁工程地区的黄土塬地质亚区,隧址分布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黄土状和粉质粘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冲洪积粉质粘土。
隧道左洞长510m,起始里程为zk58+880—zk59+390。
原设计隧道左洞出口明暗交界里程:zk59+325,洞门里程为zk59+390,明洞长65m。
左线出口位于一山坡体黄土梁,地形坡度较陡,围岩以黄土、粉质粘土、粘土为主,洞室埋深较浅,围岩稳定性差。
原设计洞口段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参数为:拱部设置φ108大管棚,管棚采用热轧无缝钢管,l=30m,壁厚6m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2°。
浅埋偏压隧道快速进洞施工技术

性黄土 。
开挖左侧拱部
闭合拱部初支 、 施作超前小导管
明洞暗挖、 进洞 图 1 进 洞 施 工 工 艺 流 程 图
2 工 程 特点及 施工 方案
3 施 工 方法及 工 艺 2 1 工 程 特 点 . 该隧道进 口段地质条件复杂 , 口段 地层为第 四系上 更新 统 3 1 偏 压挡 墙施 工 洞 . 洪、 风积 砂质黄土 , 呈硬 塑状 , 1 2 其 下为第 四系 中更 厚 6m一 0m, 1 首先 对隧 道进 口段右 侧 D 1 8+66 5~D 1 8+69按 ) K2 5. K2 6 新统洪 、 风积粘质黄 土。砂质 黄土具 有湿 陷性 , 程地 质条 件 较 设计开挖 后将 基 底 采 用 三七 灰 土 换 填 05m 工 . 。2 基础 内打 设 ) 差; 黄土 遇水 后易产 生边坡 失稳 。洞 口端 地形 呈左 高右 低 、 左前 2 4根长 6m的 6 5 10钢管桩 , 间距 10m × . 钢管 内灌注 C 5 . 20m, 2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技术控制要点

・184・价值工程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技术控制要点Key Points of Entrance Technology Control for Shallow-buried Bias Tunnel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闫明光YAN Ming-guang(北京华通公路桥梁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24)/Beijing Huatong Highway and Bridge Supervision Consulting Co.,Ltd.,Beijing100024,China)摘要:导致隧道偏压的原因一共有三种即施工、地质和地形偏压,在确定隧道结构地形偏压及地质偏压后,需适当使用合适的施工工序及方法,施工方法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对地形、地质偏压对结构内力的影响,有着十分巨大的现实与工程意义。
文章以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以巴岳山隧道为例,通过对软弱围岩小净距严重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进行分析,以获取了洞口施工顺序,然后,论述了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技术控制要点,以供行业人士参考。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unnel bias:construction,geology and terrain bias.After determining the terrain bias and geological bias of the tunnel structure,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used appropriately.The construction method reduc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rrain and geological bias on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structure during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which has a very huge practical and engineering significance.Taking Bayueshan tunnel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small clear distance serious bias tunnel in weak surrounding rock,so as to obtain the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tunnel entran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ntrance technical control points of shallow-buried bias tunnel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dustry.关键词:小净距;偏压;浅埋;隧道进洞施工Key words:small clear distance;biased pressure;shallow buried;tunnel entrance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U455.49文献标识码:A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铜梁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段)(以下简称“本项目”)起于渝遂复线高速小安溪特大桥桥尾,经蒲吕工业园区、石鱼镇、土桥镇、平滩镇,而后在潼南境内与南泸高速交叉并向西延伸至川渝省界,路线全长约48公里。
隧道浅埋偏压方案

浅埋、偏压、冲沟段隧道施工方案1 引言在浅埋、偏压、冲沟段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运用或处理不当,经常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坍方,由此带来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工期延误等是无法估量的。
黄土隧道,施工难度相当大,工期要求也非常紧张,保证隧道按期安全贯通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制定了隧道过浅埋、偏压、冲沟及软弱围岩隧道段专项方案。
2工程概况武家岭隧道位于吕梁山西坡黄土梁茆区,冲沟发育,地形起伏大,高程957~1143.1m之间。
隧道进出口沟底及沟壁见基岩出露,上层覆盖黄土。
隧道进口里程为DK14+715,出口里程为DK18+840,全长为4125m。
隧道最大埋深为156.71m,为单洞双线隧道。
本隧道设计行驶速度120km/h,正线采用60kg/m的钢轨,有砟道床。
以Ⅳ、Ⅴ级围岩为主,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新黄土、老黄土、砂及卵砾石,第三系黏土和粉质黏土、半胶结砾岩,下伏中生界砂岩、页岩、泥岩,地质构造复杂。
武家岭隧道共3处浅埋偏压段,埋深为3~25m,分别是:DK14+727~DK15+080、DK17+110~DK17+460、DK18+450~DK18+832隧道进出口位于土石分界线上施工安全风险高。
3 施工组织因隧道均处于软弱围岩及黄土V级加强围岩段,为保证施工安全,采取早进晚出的进洞方案,即洞门修建应尽量避免对山体的扰动,尽可能减少边仰坡刷坡范围。
洞口处已有部分按路基开挖,且边仰坡较高,不宜再破坏洞口边坡,以采取套拱、超前长管棚等辅助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首先,我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地表测量小组,对所有隧道进行了地表测量,每5-10米一个测点,分别对应相应里程的隧道与地表断面图,由埋深分析该隧道段的浅埋、偏压、冲沟地段的位置与地理情况;再则,我们从数据出发,实地观查了隧道浅埋、偏压、冲沟地段的情况特别是薛家塔1#隧道DK22+060~DK22+130和DK22+430~DK22+490段埋深最浅处距隧道正洞顶仅9m,为明显的冲沟、浅埋地段,测量小组对该段布控了测量观测点从而由隧道外部这方面掌握好隧道开挖过程中山体自稳情况,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将对测量控制点反复量测数据、分析数据,以确保隧道安全施工;隧道内控制开挖遵循“超支护、短进尺、少扰动、勤量测、强支护”的原则。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摘要:本文一成武高速公路上马街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其洞口进行浅埋偏压判断,并听出了洞口施工技术方案,为此类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工程概括马街隧道为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中的一座长隧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境内,为上下分离式隧道,上行线里程桩号yk78+615~yk79+938,下行线里程桩号zk78+610~zk41+716,隧道净宽9.65米,净高5米二次复合式衬砌。
隧址位于河流侵蚀区的低山丘陵亚区,地面标高1216.0~1380.0m。
山体地形总体略有起伏,呈中间高两侧低形,马街隧道左线洞口进洞口处自然坡度约30°,洞顶覆盖层最薄处只有2.5米,为黄土和块石状的坡脚堆积体。
2工程地质情况进口段25米范围内覆盖层厚度为2.5m~15m。
地质情况为碎石土,褐黄色,中密,土质不均,为松散层,散体结构,土体稳定性极差。
此洞口进洞口处处于山体坡脚堆积层上,从纵横向断面图来看,纵向坡度约为30°,横向坡度约为35°。
3隧道偏压机理3.1隧道偏压原因隧道偏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围岩压力呈明显的不均匀性,从而使支护受偏压荷载的隧道。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施工原因,因施工方法不当引起开挖断面局部坍塌,从而改变了围岩压力的相对稳定性,造成应力集中而引起隧道偏压。
如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正常施工。
(2)地质原因,围岩产状倾斜,节理发育,其间又有软弱结构面或滑动面,自稳能力极差,施工中一旦受到干扰,岩体就会沿层理面出现滑动。
(3)地形原因,隧道傍山,地面显著倾斜,侧压力较大,且隧道埋深较浅。
3.2隧道浅埋偏压判断(1)施工原因引起的偏压,由于开挖不当或支护不及时引起一侧围岩发生局部坍塌,或回填不实造成不稳定土体,人为造成了偏压的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引起的偏压,地质构造常在多裂隙围岩(以ⅲ、ⅳ级较为突出)中引起隧道偏压,其压力分布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控制性裂隙、节理或层理(统称为软弱面)的产状及其与隧道轴线的组合关系:②围岩扰动范围;③控制性软弱面的强度以及作用在软弱面上的法向力大小等;④隧道一侧受2个倾斜的软弱面(倾角为α)及一组节理面所切割时,会形成不稳定块体,当围岩的内摩擦角ø小于弱面倾角α时,岩层将沿弱面滑动并产生偏压。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明挖暗做施工工法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明挖暗做施工工法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明挖暗做施工工法一、前言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的施工是隧道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对施工速度和安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明挖暗做施工工法”的施工方法,它具有一定的工法特点和适应范围,并通过分析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和经济技术分析等方面,对该工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1. 该工法采用明挖暗做的施工方式,即在洞口浅埋段进行明挖施工,而在偏压段进行暗挖施工,使施工工艺更加灵活多样。
2. 该工法对洞口浅埋段进行反压回填施工,以平衡土体压力,保证施工过程的稳定性。
3. 该工法具有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土压力控制好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岩石和土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洞口浅埋段偏压隧道的施工,特别是在土质较软或岩石较脆弱的地质条件下,可以有效保证施工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明挖暗做的施工方式,利用反压回填的方法来平衡土体压力。
在施工中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工艺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衔接,确保工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五、施工工艺1. 明挖施工:首先在洞口浅埋段进行明挖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如钢筋混凝土喷射支护或钢架支护等,保证明挖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2. 暗挖施工:在洞口浅埋段完成明挖后,开始进行偏压段的暗挖施工。
采用需要较为灵活的施工机械和设备,如履带式挖掘机、液压钻机等,以适应偏压段的特殊施工要求。
3. 反压回填:在洞口浅埋段明挖施工完成后,进行反压回填工作,通过回填材料的力学性质,使土体的压力得以平衡,保证施工的稳定性。
六、劳动组织1. 在明挖施工阶段,需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2. 在暗挖施工阶段,需要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七、机具设备1. 明挖施工阶段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喷射支护机、钢架等支护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3偏 压 坡 面加 固 图
地表 锚杆一般采用全 长砂 浆锚 锚杆与 砂浆共同组 成锚 固体_ 即它的锚 固作用是通过锚 杆与砂浆之 间渺 浆与岩 土体 之间的摩擦阻力来 实现的这 可以从加固时的施 工过程和施工完成 后 锚杆与砂浆共 同发挥作用两个阶段来认 识萁 中前者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岩土体的整体强度 和刚度 (、 值) 者 的主要功能 则在于增 强岩 C‘ 启 p 土体 的摩擦 阻力 t 和抑制岩土体 的沉陷滑移进 而达到减少 山体压力的效果。 首先是在 往锚杆孔 中灌注砂浆 时, 由于灌 浆 压力, 会使部分浆液 以一定 的扩散半 径 页 着 岩土体的裂 隙或孔隙渗透扩散, 当锚杆孔间距布 置合理时, 会使各孔 的注浆扩散范围相互搭接 , 形 成网状胶 质结构 体( 见图 5从 而大大地 提高 了岩土体的强度和刚度艘 岩土体的 R 、、 值 bC‘ p
:
C iaNe e h oo i s n r d cs h n w T c n lge d P o u t a
工 程 技 术
洞 口浅埋 偏压 隧道施 工 技术
王维 刚
( 中铁十三局 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沈 阳 10 0 ) 100
摘 要: 本文针 对隧道 洞 口浅埋偏 压段 的施 工, 理论 及施 工过程 中所 采取 的措 施 出发, 可能 发 生的状况提 出具 体 的处理 方法 。 从 对 关键词 : 浅埋偏 压 ; 工技 术 施
表 2 G B 型灰 浆 泵技 术 参数表 U 3
项 目 灰浆注入量 工作压力 电动 机功率 电动机转速 柱塞缸数 捧 浆口胶管内径 进 浆口胶管内径
重 量 K g
单 位 m/ h a K ■
个
性能参 数 3 2 22 . 14 40 l 3 8 6 4
20 5
备
注 外 形尺寸 来自13 X4 4 8 0 0 3 7 ×1 9 长 ×宽×高
地层岩性较 为单 一 , 除在河 谷 、 冲沟底 、 山 坡分布第 四系全新统坡 、 积物 、 土 、 石 、 洪 砂 碎 残 破积物 、 洪积物块石 、 冲、 卵石外 , 其他地段大 部 分基岩裸露 , 基岩主要为太古界花冈片麻岩等。
性。
管 内注 ^ 水泥浆 ,加 固山坡土体 ,注浆管 间距 1 米 梅花形布置 ( 图 3。左线 隧道 出口 10 _ 5 见 ) 0 米长度 内, 在左侧 山坡和右侧距离隧道外 轮廓 4 米 范围 内, 地表钻孔 , 置入 @ 5 7 塑料花管 , 内 管 注水泥浆 , 山坡处 的注浆孔 内 , 在 插入 2 钢筋 2 加强坡体整体性和稳定性 , 形成地表锚杆机 理。 以 2 (米 的间距布置 ,深度根据覆盖层厚度 米) 2 定, 距开挖洞顶 米 。注浆管上 的注浆孔在注 浆管最上端 l 米范围外布设 ,孔径 1 米 ,7 厘 05 . 米 的问距( 图 4 。 见 )
l工程概况
六安 至潜 山高速 公路 位于 皖西南 大别 山 区, 国家重点公路规划 网中的纵五 ~ 是 东营一 香 港公路 的组成部分 ,沿线跨越淮河和长江两大 流域 , 以大别 山主脊 ( 老鸭 岭 ) 为界 , 为淮 河 北部 流域 , 南部为长江流域。 Q 0 标位于岳西县城 Y -5 青天 乡老鸭村 和 来榜 镇枫 树村 内 ,标 段范 围 K 865K 130全 长 2 2k 其 中主要 工 8+5- 9+8 、 . 5m, 7 程为 分离式隧道 1 ( 座 老鸭 岭隧道 ) ,左线 长 2 1m, 65 右线长 20 m 属淮河水系 , 内地表 55 。 标段 水发育 , 主要 有来榜河水 、 马河水 ; 走 沿线地 下 水资源丰富 , 主要为松 散孑 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 L 地下 水埋深 2 1. , 表水对 混凝 土无腐 蚀 ~5m 地 3
有明显提 高。由此也可以认为, 为保证较为理想 的加固效果, 锚杆 的布置 间距 s 应保 证在注浆 i 扩散 半径范 围的两倍之 内。
图4偏压地. 固图 表加
4地表锚杆施工 图 1隧道进 口平面图和断面 图 4 工艺 . 1 左线 隧道 出 口 z 9 + 8 K l 10 K 12 9 + 8 段位 钻子 : Z Z 1o () 风动潜孔钻 机钻 L用 Q ~0FP型 于深沟腰 部的山体内 , 形成左侧低 , 右侧高 的偏 设 8 孔 , 0 深度达 到设计位置 。 设备见表 1 。 压覆土结构 ,左侧覆 土为全 风化围岩 , 厚度 2 — 安装塑料 管 : 0 5 将 7 带有花孑 的塑料管插 L 8, m 即在 2 8 以外 为河流 冲沟 , —m 汇水 面积 大 , 人孑 内。 L 对隧道左 侧土体 长期冲刷 将会 对隧道安 全造成 扫孑 : L用高压风 、 冲洗塑料管 , 水 防止堵塞 。 严 重 威 胁 ;在 中心线 位 置 隧道 埋 深 为 5 9 3— 注浆 : 使用 G B 型灰浆泵 ( U3 泵机主要技术 1 . m; 洞顶 2 29 在 2 m以上为洪冲积物 ,厚达 3 性能见表 2 , 塑料管孑 口安装注浆管头 , — ) 在 L 与注 6, m 长度为 9 m 含水量丰富 , 3, 对洞体影响较 大 , 浆机管路连接好 , 开动注浆机注浆 , 速低 压逐 低 洞门开挖 处显示 为砂土夹杂着孤 石 , 呈堆积体 渐增压 , 0 Mp 。稳定一段时间, 到 . a 8 闭浆。 状, 开挖后出现小股涌水 。 显示此段地 质情况恶 安装锚杆 : 将带有 定位筋的 q 2 b 钢筋人 工 2 劣, 如施工不当 , 极可能引起 滑坡 ( 见图 2。 ) 插入注浆孔 内, 完成锚杆安装 。 4 . 2作用机理
2浅埋段地 段隋况 左线隧道进 口Z 8 + 9 - K 8 7 5 , K 8 6 5 Z 8 + 7 段 右 线左侧路堑边坡 坡面到左 线隧道 右侧 净距离 为 6 -m, 隧道左侧 山体较高 , . 9 左线 9 该段地质 条件 差 , 全一 为 强风化 地层 , 地表 为 冲积物 , 含有 孤 石, 形成浅埋偏压结构( 图 1。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