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概述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那么荀子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的行政思想荀子出生于战国时代的赵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荀卿”。
荀子信仰儒学,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辞赋之祖。
代表作品有《荀子》,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是李斯、韩非和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学富五车,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客观来说,时至今日,荀子的行政思想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一是倡导节用节流。
他先后提出了“务本节用则无极”、“节用裕民”、“节用以礼”、“节其流,开其源”等多项节俭持政的主张。
对当时奢侈腐化的皇室贵族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二是倡导忠职敬业。
苟子提出了“从道而不从君”的忠君原则,对于制中、宰爵、司徒、治田、虞师、乡师、工师等身为人臣的忠职也进行了论述和明确。
他提出的君主早朝不能太晚、为臣者敬业守职的精辟见解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享有较高地位,一直沿袭到末期。
三是倡导严于修身。
我们常引用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这句名言就出自荀子。
他提出的正人必先正己,以实际行动替代无谓的说教,彰显的是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
四是倡导亲民爱民。
荀子提出“君也,舟也;庶人也,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其中,“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一句以最浅显的道理建言君主平政爱民,使政权稳定牢固。
五是倡导尚德尚能。
他主张打破贵族垄断的做法,任人唯贤,做到内不阿亲,外不避仇,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尽管,荀子的行政思想带有一定的封建主义色彩,完全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但也应该客观地看到,上述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较大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荀子教育思想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荀子尊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那么你知道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有哪些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介绍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希望能帮助到你。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1: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
荀子的主要思想及政治主张

荀子的主要思想及政治主张
荀子(公元前312年-前235年),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古代名著《荀子》的作者。
荀子针对其时代社会问题,提出了“仁政”的理念,
倡导以国利为宗旨的社会政治理论,着重重视法治,努力实现人人平等,反对侵犯人民的权利。
1、仁政理念:荀子的“仁”就是以爱心和知识统治,不使用武力。
他在《荀子·大略》有言:“仁者,所以护民而择仁为道也。
”他强调国家的
治理,应该立足于法律,以公正宽容,精诚仁义来引导人民,以和、仁、义、伦来政治治国。
2、法治思想: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用武力、暴力来实现,而应该
用法律的指导和服从来开展治理,以保证社会的秩序。
在《荀子·日下》中说��“以法治国,此之谓大略。
”他坚持以国家的法律为准绳,维护
国家的仁政,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3、反对封建制度:荀子认为,封建制度是影响国家运行的根本因素。
在《荀子·公孙丑》中他说:“汝聪敏之臣,以封进而殚竊,以殚进而殚竊,夫何以法治国耶?”他反对是用封建制度和贪污掠夺,从而实行仁
政的政治理论。
4、国利傲:荀子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民的安乐,应该是政治理
论的首要任务,而不是为某个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利益而政治。
在《荀
子·礼记》中荀子说“政乃以国为利,反者乱也。
”他坚持以国家的利益为宗旨,而非为某家族或人物的利益而政。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荀学,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人性观上,并以强调人性恶、重视教化和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
下面将对荀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最本质的特点是邪恶的,人的本性是贪欲无止境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明确教化的方法才能约束和引导人性,使人们追求公正的道德行为。
尽管荀子的人性观点相对悲观,但这一观念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孟子强调人性善的观点提供了对立的对比,促进了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其次,荀子强调“性与教”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得以改变和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恶可教”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但是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人性中的善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倡国家应该实行全面的教育制度,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荀子关于政治的思考和治国理念也非常重要。
他强调政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认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荀子主张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来约束人性的恶,同时通过明君的治理和德政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提倡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做一个以德治国的君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塑造和引导人民的品德。
荀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荀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并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争议。
他的思想过于悲观地判断了人性的本质,并且对教育的重视过于强调威严和权力。
一些学者认为,在荀子的思想中缺乏关于个体的尊重和自由的考虑。
然而,荀子的思想以其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多地被视为儒家传统中重视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的代表。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康),字灵均,后世尊为荀卿,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教育家。
他对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与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仁义论。
首先,荀子的贵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上等人性。
他认为人生而知,拥有良知和道德意识。
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扬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升华。
荀子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荀子坚持性恶论,强调人性的恶劣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贪婪、好斗、自私的,追求利益和权力。
荀子通过世事观察,深刻领悟到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君主严格管理国家,限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再次,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才能和品德,使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变人的恶劣本性,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和能力。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孝悌、忠信、正直、禮義、仁道等美德。
荀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荀子的仁义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荀子认为人类之间存在着互相依附、合作共赢的关系,倡导互助互利、和谐共存。
他主张实行仁政,通过厚德载物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仁是人的养性环境和道德准则,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宽容和友善的相处。
他同时认为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通过恪守义理,来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
总结而言,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和仁义论。
他深入研究人性,既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高尚,又关注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
他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性的升华和完善,主张通过严格管理和道德治理来限制人的私欲和贪婪。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理念。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荀子思想观点的总结和评述。
第一部分: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欲自私、蛮横残忍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引用天道来解释人性的邪恶,并提出了人性三恶的观点:“无不发于性,无不备于道,无不属于义”。
荀子认为人性中的三种邪恶,即无度恶、无厌恶和无道恶,使得人们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紊乱。
荀子还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为了克服人性的恶,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性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性恶可伏”和“教化可改”的理论,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化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来控制和改变。
第二部分:王道治国荀子的思想观点重视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认为只有国家政权的正当管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他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中心,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秩序、平等和公正。
荀子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君主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他提出了提倡礼乐的控制和约束措施,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他还强调君主的榜样作用,只有君主自身道德高尚,才能影响和感染整个国家。
荀子的王道思想也表现为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
他认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工和地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提出“各得其所”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第三部分:人性向善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也认为人性可以向善转变。
他相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力量可以改善个人的恶习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培养德性和修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荀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克服个人的恶习和欲望。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秦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提出人性恶论的代表人物,强调了道德修养与政治治理的紧密关联。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性,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性恶论”、“天命论”、“治本论”、“教化论”、“权谋论”、“命运论”等。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天性自私、贪婪、凶残,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约束才能改变人的本性,使其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道德规范和教育来约束人的欲望,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维护和稳定。
因此,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力量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荀子提出了“天命论”,即一切事物都受到天命的支配和决定。
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天命的驱使下度过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顺从天命的安排。
他通过这种观点来强调人的无力与人事无功的思想,认为人不应该妄自尊大、妄图逆天而行,而应该尊重天命,遵循人与天地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治本论”,强调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治理政权的关键在于治本,即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造人性、塑造良好的公民德性。
他主张君子治国,通过行政的正直和道德榜样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荀子的“教化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提高人德的最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性恶而善教”、“奋发有为”的口号,主张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品德,使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需要,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权谋论”,他认为政治是一个充满权谋和斗争的领域,政治家必须善于利用手段和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主张政治家应该具备智谋和决断力,善于制定政策和处理矛盾,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思想概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他以孔
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
“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
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
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 ,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
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
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一、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
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
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荀子 ?天论》)。
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
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天论》)。
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
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 故明
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 ?天论》)。
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
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
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
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 ?天论》)。
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
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二、认识论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解蔽》 ),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 (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 (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
“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荀子?解蔽》)。
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
蔽。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 ?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也者,藏也。
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荀子 ?解蔽》)。
如做到了“虚壹而静” ,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
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 ?儒效》)。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
名以指实”(《荀子 ?正名》)的观点。
三、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
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
可事, ,, 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 ?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荀子 ?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 ,“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 ?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
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
“善”
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
者也 ,,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 ?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
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
伪则性不能自美” ,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 ?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
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四、礼论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
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
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荀子 ?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 、“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 (“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
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 ,同时也
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荀子 ?礼论》)
五、教育观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
性论的逻辑延伸。
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 ?劝学》)。
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 ?劝学》)。
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 ?劝学》)。
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 ?劝学》)。
荀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诸经,应劭《风俗通》螳臂当车谓:“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
”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
荀子是先秦非常重
要的儒学家、大学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地位比较高,但自宋代以后,理
学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贬抑荀子,将他从儒家“道统”中排除出来。
但荀子的思想
学说还是具有颇为深广的影响,如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
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