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卤代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烯烃和

cis-1-bromo-2-methylcyclopropane trans-1-bromo-2-methylcyclopropane
H H Br CH3
顺-1-甲基-2-溴环己烷 (1R,2S)-1-甲基-2-溴环己烷
(1S,2R)-1-bromo-2-methylcyclohexane
7
卤代烯烃:
KOH C2H5OH
CH3 CH3CH C(CH3)2 + CH3CH2C
29%
28
CH2
71%
消除反应常和亲核取代反应的互相竞争: 体积大的碱,有利于消除反应。
CH3CHCH3+ C2H5ONa Br
C2H5OH 55 ℃
(CH3)2CHOC2H5+ CH3CH CH2
21% 79%
溶剂:水有利于取代反应,醇有利于消除反应。
30
溶剂乙醚的作用:和生成的有机镁化合物络合,成为稳
定的溶剂化物。
C2H5 O· · C2H5
R Mg X
· ·O
C2H5 C2H5
苯、四氢呋喃、其他醚类也可以也可以作为溶剂。
一卤代烷生成格氏试剂的活性顺序是: RI > RBr > RCl > RF
通常用一溴代烷制备格氏试剂。
31
Grignard试剂的性质:
CH2
CHCHCH2Cl CH3
3-甲基-4-氯-1-丁烯 4-chloro-3-methylbut-1-ene
卤代芳烃:
Cl CH3
邻氯甲苯
2-chlorotoluene 1-chloro-2-methylbenzene
CH CH3
CH2Cl
2-苯基-1-氯丙烷
有机化合物 烃

有机化合物 烃一、烃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饱和烃→烷烃(如:甲烷)脂肪烃(链状)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345、烷烃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 3-CH -CH 2-CH 3 CH 3-CH -CH -CH 3 2-甲基丁烷 2,3-二甲基丁烷 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①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8、烃燃烧通式:1.下列有关乙烯和乙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乙烯是平面分子,乙烷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B.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 n 溶液都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烷C.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 n 溶液都可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D. 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的化学性质活泼2.下列五种烃:正丁烷、异丁烷、丙烷、辛烷、乙烷,按它们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A. B. C. D.3.下列对乙烯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乙烯分子里所有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B.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电子式为C. 乙烯分子中碳氢键之间的夹角约为D. 乙烯分子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4.下列关于甲烷性质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烷能使酸性 n 溶液的紫色褪去B. 甲烷与足量氯气在光照时有机产物只有四氯化碳C.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D. 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乙烷6分别完全燃烧时,甲烷消耗的氧气多5.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通式为n n的有机物一定属于烷烃B. 通式为n n的有机物一定属于烯烃C. 通式为n n的有机物一定属于炔烃D. 通式为n n6的有机物一定属于苯的同系物6.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有机物属于烷烃B. 该有机物的名称是甲基乙基庚烷C. 该有机物与2,二甲基乙基己烷互为同系物D. 该有机物的一氯取代产物共有8种7.下列关于乙烯用途、性质、结构叙述正确的是乙烯通入水中即可转化为乙醇乙烯可作香蕉等水果的催熟剂乙烯容易与溴水发生反应,1mol乙烯加成消耗1mol溴单质,说明乙烯分子含有一个碳碳双键乙烯能够被酸性 n 溶液所氧化,说明乙烯结构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个平面.A. B. C. D.8.图为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大球”表示碳原子,“小球”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1表示的烃叫丙烷B. 图2烃分子的结构简式为C. 图1与图2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D. 图1与图2表示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9.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如下:从它的结构简式可推测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A. 既可燃烧,也可使酸性 n 溶液褪色B. 可与溶液反应放出气体C. 可与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 可与烧碱溶液反应10.下列实验不能获得成功的是:将水和溴乙烷混合加热制乙醇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来制取乙烯用电石和水制取乙炔苯、浓溴水和铁粉混合,反应后可制得溴苯.A. 只有B. 只有C. 只有D. 只有11.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的戊烷所含的分子数为B. 28g乙烯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C. 现有乙烯、丁烯的混合气体共14g,其原子数为D. 标准状况下,二氯甲烷所含分子数为1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 6 反应生成硝基苯B.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说明苯环中没有碳碳双键C. 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可以用溴水除去D. 医院用酒精杀菌、消毒,是指质量分数13.有关苯的结构和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是同分异构体B. 苯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完全,燃烧时冒浓烟C. 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可以分离出苯,苯是无色无味的液态烃D. 向2mL苯中加入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静置,可观察到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14.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反应常温下不能进行,需要加热B. 反应不发生,但是仍有分层现象,紫色层在下层C. 反应为加成反应,产物是一种烃的衍生物D. 反应能发生,从而证明苯中是单双键交替结构15.苯的结构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苯是无色无味,密度比水大的液体B. 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C. 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D. 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16.有关苯的结构和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是同一种物质,说明苯分子中碳碳双键、碳碳单键交替排列B. 苯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完全,燃烧时冒浓烟,说明苯组成中含碳量较高C. 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可以分离出苯,苯是无色无味的液态烃D. 向2mL苯中加入1mL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振荡后静置,可观察到液体分层,上层呈橙红色17.苯环的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苯不能使酸性 n 溶液褪色;实验测得邻二溴苯仅有一种结构;苯不因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苯分子中6个完全相同.A. B. C. D.18.关于苯及苯的同系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利用甲苯的硝化反应可以制得TNT炸药B. 苯与甲苯互为同系物,可以用 n 酸性溶液进行鉴别C. 苯和溴水振荡后,由于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的水层颜色变浅D. 煤焦油中含有苯和甲苯,用蒸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苯不能使酸性 n 溶液褪色,与甲烷性质相似,因此苯为饱和烃B. 苯的结构中有三个双键,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C. 苯的邻位二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D. 甲苯不能使酸性 n 溶液褪色20. 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请回答:乙烯的结构式是______.若将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的试剂是______ 填序号 水 氢气 溴水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A ,A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其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 填“取代”或“加成” .下列化学反应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填序号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品红溶液和滴有酚酞的NaOH 溶液褪色. 【答案】; ; ; ;加成;21. 下列各组物质之间的加成反应,反应产物一定为纯净物的是A . →B .CH 2=CH -CH 2-CH 3+HCl ∆−−−−→催化剂C .CH 3-CH =CH 2+H 2O −−−−−→催化剂加温加压D .n CH 2=CH 2+n CH 2=CH -CH 3∆−−−−→催化剂22. 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 .丙烷与氯气在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氯丙烷的反应B .乙烯与溴的四氯化溶液生成溴乙烷的反应C .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D .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23. 某烃1mol 完全燃烧生成4mol 二氧化碳,相同物质的量的该烃能与2mol 氢气加成,该烃是下列烃中的24.A .CH 3—CH 2—CH=CH 2B .C .CH 2=CH —CH=CH 2D .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有错误的是A .苯是一种无色液体,即使用冰冷却仍为液体B .苯既不能使KMnO 4酸性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C .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所有C 、H 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D .苯环上碳碳间的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独特的键25. 用一种试剂鉴别苯酚、1—己烯、碘化钾溶液、苯四种液体, 应选用A .盐酸B .FeCl 3溶液C .溴水D .四氯化碳 26. 下列关于苯乙烯(结构简式为)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以和溴水反应B .是苯的同系物C .分子中有4个碳碳双键D .1mol 苯乙烯可以和4mol H 2发生加成反应 27. 下列化合物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A .B .C .D .28. 下列有机物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A .CH 2=CH —CNB .CH 2=CH —CH=CH 2C .D .CH 3 CH C CH 3 + Br 2CH 3CH 3 CH CH CH 2CH 3CH 2 C CH CH 2CH 3CHCH 2CH 3CH 3CH 2CHCH2CH CH 2CH 2 C CH CH 2CH 3。
有机化学第8章卤代烃

在SN2反应中
进攻试剂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碳原子的。 进攻试剂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碳原子的。 当Nu与碳原子接近时,C-Nu之间的化学键逐渐形成,而C-X之间的 Nu与碳原子接近时,C Nu之间的化学键逐渐形成,而C 化学键逐渐变弱,三者基本在同一直线上,形成了反应的过渡态,中心 碳由sp 转化为sp 碳由sp3转化为sp2杂化状态, Nu继续接近碳原子并与碳原子完全键合,离去基团完全离去,由过渡状 Nu继续接近碳原子并与碳原子完全键合,离去基团完全离去,由过渡状 态变为产物。
1)被羟基取代 加热 R-X + KOH(NaOH,水溶液) KOH(NaOH,水溶液) 2)被烷氧基取代 R-X + R`ONa R-O-R` +NaX R此反应也称为Wiliamson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 此反应也称为Wiliamson合成反应。 3)被NH3取代 R-X + NH3 R-NH2(胺) + HX 胺是有机碱,它与反应生成的HX成盐 成盐, 胺是有机碱,它与反应生成的HX成盐,RNH3+XR-OH + KX
查依采夫规律
一般叔卤代烷最易消去,而伯卤代烷最难。 一般叔卤代烷最易消去,而伯卤代烷最难。仲或叔卤代烷 氢可以消去,因而产物不同。 有几个β氢可以消去,因而产物不同。 1875年俄国化学家查依采夫根据大量事实指出 年俄国化学家查依采夫根据大量事实指出: 1875年俄国化学家查依采夫根据大量事实指出:在β-消 去反应中主要产物是双键碳原子上烃基最多的烯烃, 去反应中主要产物是双键碳原子上烃基最多的烯烃,即得 到最稳定的烯烃。-- 。--查依采夫规律 到最稳定的烯烃。--查依采夫规律
溴甲烷在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甲醇,反应时OH 溴甲烷在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甲醇,反应时OH-从背面接近中 心碳原子,必须克服三个氢原子的阻力,同时三个C 心碳原子,必须克服三个氢原子的阻力,同时三个C-H键的偏 转使键角发生变化,因而体系的能量升高。达到过渡状态时,能 量也达到最高点。随着溴离子的进一步离去和C 量也达到最高点。随着溴离子的进一步离去和C-O键的进一步 形成,体系的能量逐渐降低,最后形成产物。
烃的结构与性质

第28页/共35页
2、煤的相关知识 (1)煤的组成: 煤是由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煤中主要含有C、H、O、N、S等元素,以C元素为主 (2)燃烧煤的污染 形成酸雨 (3) 煤的综合利用 ①煤的干馏②煤的气化③煤的液化
第29页/共35页
考考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石油中含有C5一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 分馏得到汽油 B.已C18以的烷烃的重油经过催化裂化可以得到 汽油 C.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 D.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以先用干馏后用分馏 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1)、甲烷的存在 沼气、坑气(瓦斯) 、天然气(80%)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密度为0.717g/L(标况) 甲烷是有机物中分子量最小、含氢量最高的物质
第10页/共35页
(3)、甲烷的结构
分子式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示意图
H
H
CH4 H ··C······H H C H H
H
H
H
CH H
第11页/共35页
练习: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 B.甲烷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将甲烷通入氯水中能使氯水褪色 D.甲烷可用作家庭燃料
第12页/共35页
(4)甲烷的化学性质 :由于甲烷分子结构稳定,所以通 常不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系物
结构特点 碳碳单键 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 含有一
呈链状
呈链状 呈链状 个苯环
主要反应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加聚反 取代反应、
应、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
通入溴水 气态烃无现象,
现象
液态烃能萃取
烃的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烃的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烃是有机化合物中最简单的一类,由碳和氢原子组成。
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合物之一,广泛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
烃分子的结构式描述了烃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它反映了烃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它们之间的空间排列。
烃的结构式可以用来表示烷烃、烯烃和炔烃等不同类型的烃化合物。
烷烃是由碳-碳单键连接的碳氢化合物,烯烃是由碳-碳双键连接的碳氢化合物,而炔烃则是由碳-碳三键连接的碳氢化合物。
烃化合物的结构式告诉我们有关分子的重要信息,如分子的分子量、化学键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各原子之间的空间排列。
通过对烃化合物的结构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而推导出它们的应用领域。
烃分子的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烃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例如,通过观察一个烃化合物的结构式,我们可以判断该分子是否具有立体异构体。
立体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空间结构不同的分子。
这种异构体的存在会对烃的性质和反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烃分子的结构是我们理解烃化合物的基础。
总之,烃的结构式是研究和理解烃化合物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烃分子的结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烃的性质和行为,并为研究和应用烃化合物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分章节和主题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烃的结构式及其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文章结构部分即本部分,将详细说明文章的目录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写作意图和目标,即通过对烃的结构式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烃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分为烃的概念和烃的分类两个章节进行详细阐述。
烃的概念章节将介绍烃的基本概念、定义和特点,包括碳氢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化学性质等内容。
有机化学第章烷烃和环烷烃

脂环烃:碳原子之间相互连成环,其性质类似链烃 的碳氢化合物。
脂环烃
饱和脂环烃,又称环烷烃,通式:CnH2n
不饱和脂环烃
环烯烃 环炔烃
单环脂环烃:分子中只有1个碳环。 环丙烷
环丁烷
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环结构的脂环烃称为双环或 多环脂环烃。
两个碳环共用一个碳原子的脂环烃,称为螺环烃(spiro hydrocarbon)。“螺”字表示两个碳环只共用一个碳原子,此 碳原子称为螺原子。
Alkyl group names are obtained by removing the –ane from the alkane name , and replacing it with -yl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甲烷 methane 甲基 methyl 乙烷 ethane 乙基 ethyl 丙烷 propane 丙基 propyl 丁烷 butane 丁基 butyl
2. 编号:从第一桥头(共用碳原子)开始,沿最长桥路到第二桥 头,再沿次长桥路回到第二桥头,然后编最短的桥路。(先编大 桥,再编小桥)。取代基的位置最小。
3.命名: 某基二环[n.m.p]某烷。 n.m.p---指各桥路上碳原子数。
2 1
3
7
4
6
5
8 6
4 5
7 1
2
3
1-甲基二环[4.1.0]庚烷
Homolog
同系物: 同系列中各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同系列差:相邻两个同系物在组成上的不变差数 CH2。
烷烃中的伯、仲、叔、季碳原子。
伯碳原子:只与1个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primary) 也称一级碳原子,以1° 表示。 仲碳原子:只与2 个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secondary) 也称二级碳原子,以2 ° 表示。 叔碳原子:只与3 个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tertiary) 也称三级碳原子,以3 ° 表示。 季碳原子:与4个 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quaternary) 是四级碳原子,以4 ° 表示。
高中烃知识点总结

高中烃知识点总结一、烃的分类1.按照碳原子数目的不同,烃可分为: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等是脂肪烃,它们是开链烷烃。
异构体:同一个分子式,但是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分支烷烃:在主链上某个碳上含有一级碳。
环烃:分子中含有环状结构。
脂环烷烃:含有不含极性元素的碳烃环且开链。
芳香烃:分子中含有芳香环。
二、烃的命名1.脂肪烃的命名方法以主链烷烃为基础进行命名;编号时取最小号码顺序;多取碳数少的链为主链;取最小的顺序号。
2.分支烷烃的命名方法识别分支取最小号;用前缀表示分支,后缀表示主链。
3.环烃的命名方法-脂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将脂环烷烃看成开链脂肪烃的环状结构进行命名。
-芳香烃的命名方法取代基的编号尽可能小;当其命名的化合物分子含有两个以上取代基时,将其取代基大写字母顺序。
4.烯烃的命名方法含双键的烃称为烯烃。
结构式如果有两个碳碳的双键则为戊二烯;一个碳碳双键为丙烯。
三、烃的结构式1.结构式的概念用来表示有机化合物化学式的平面或立体图。
2.结构式的画法用来表示有机物的结构和成分的图,表示分子中元素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烃的异构体异构体:同一个分子式,但是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例如,丙烷和异丙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判断分子结构分子内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其键级、碳原子的个数以及碳原子内连接H和取代基的个数。
四、烃的物理性质1.密度密度大小与烃的分子量、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分子量较大的烃比分子量较小的烃密度大。
2.沸点和熔点沸点和熔点的大小与烃的分子量、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有关。
分子量较大的烃沸点和熔点高,分子量较小的烃沸点和熔点低。
3.溶解性烃类化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低。
4.燃烧性烃类化合物是易燃的,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和二氧化碳。
五、烃的化学性质1.烃的氧化反应烃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专题一、烃一、知识框架:二:有机物的结构、分类与命名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总称为有机物。
其中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可以形成四跟键,碳碳之间既能形成单键,又能形成双键和三键,结合总成有机物的元素多种多样,从而决定了有机物种类的繁多。
二、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与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关系3、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1)结构式——完整的表示出有机物分子中每一个原子的成键情况。
(2) 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缩减形式a、结构式中表示单键的“——”可以省略,例如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3b、“C=C”和“C≡C”中的“=”和“≡”不能省略。
例如乙烯的结构简式不能写为:CH2CH2,可是醛基、羧基则可简写为—CHO和—COOHc、准确表示分子中原子的成键情况。
如乙醇的结构简式可写成CH3CH2OH或C2H5OH而不能写成OHCH2CH3(3)键线式——只要求表示出碳碳键和与碳原子相连的基团,一个拐点和终点均表示一个碳原子。
4、同分异构现象有机物中存在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并非仅存在于有机物中,在无机物中也是存在的,如氰酸和异氰酸5、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及肯定方式①碳链异构——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引发的同分异构现象A 首先写出无支链的烷烃碳链,即取得一种异构体的碳架结构。
B 在主链上减一个碳作为一个支链(甲基),连在此碳链上得出含甲基的同分异构体。
C在主链上减两个碳作为一个乙基支链或两个甲基的各类通分异构体。
②官能团位置异构在有机物中,有机物官能团位置的不同也会致使同分异构现象,比如:丙醇就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 3CH 2CH OH 和 CH 3CHCH 3A 先排碳链异构,再排官能团位置B 甲基上的3个H 位置相同C 处于对称位置的H ,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因此当官能团取代这些H 时,有机物具有同一种结构③官能团类别异构: 例如:分子式为C 2H 6O 的有机物可能有乙醇和乙醚 A 碳原子数相同的醇和醚是同分异构体 B 碳原子数相同的羧酸和酯是同分异构体C 碳原子数相同的二烯烃和炔烃是同分异构体D 碳原子数相同的烯烃和环烷烃是同分异构体 ④立体异构A 顺反异构(存在于烯烃中)反式:相同基团在双键对角线位置 顺式:不同基团在双键对角线位置 B 对映异构——存在于手性分子中a 、手性分子——若是一对分子,它们的组成和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但犹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这对分子互称为手性异构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丁基或叔丁基 (tert or t-butyl)
新戊基 (neo)
(3) 次序规则 各种原子或取代基按先后次序排列的规则称为次序规则。
第一条规则:
将各种取代基的连接原子,按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 原子序数大的顺序在前。若为同位素,则质量数高 的顺序在前。
I > Br > Cl > F > O > N > C > D > H
CH3CH2OH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式
蛛网式
H HH HH HC C C C C H
HH HHH
结构简式(condensed structural formula)
H3C CH CH2 CH3
CH2
CH3
CH3CHCH2CH2CH3 CH3
(CH3)2CH(CH2)2CH3
键线式 (line-angle formula)
碳架异构体:因碳架不同而引起的异构体; 如:
CH3
C4H10
CH3CH2CH2CH3
CH3CHCH3
位置异构体:由于官能团在碳链或碳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异构体; 如:
OH
C3H8O
CH3CH2CH2OH
CH3CHCH3
官能团异构体:由于分子中官能团不同而产生的异构体; 如:
C2H6O
CH3OCH3
2 支链烷烃的命名
(1)碳原子的级 1oC 2oC 3oC 4oC
CH3
CH3 (伯) (仲) (叔) (季)
H3C C CH2 CH CH3
CH3
与一个碳原子相连的碳为一级碳原子; 与二个碳原子相连的碳为二级碳原子; 与三个碳原子相连的碳为三级碳原子; 与四个碳原子相连的碳为四级碳原子。
(2) 取代基(烷基,alkyl):
1.2 烷烃同分异构
碳架异构体
( 结同 构分 异异 构构 体体 )
构造异构体 位置异构体
官能团异构体
构象异构体 交叉式构象
重叠式构象
立体异构体
几何异构体
构型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
电子互变异构体
* 分子式相同, 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称为同分异构体
构造异构体:因分子中原子的连结次序不同或
者键合性质不同而引起的异构
OH
第二节 烃的命名
一 系统命名法: IUPAC CCS (China Chemical Society) CA
1 直链烷烃的命名: 含10个碳原子以内的直链烷烃, 从1-10依次用
天干名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加上烷来命名; 而含碳原子10个以上的直链烷烃, 用数目加上烷来命名。
3 命 名: 中文名称: 2,3,5-三甲基-4-丙基辛烷
英文名称: 2,3,5-trimethyl-4-n-propyloctane
实
第一节 烃的分类和同分异构
1.1 烃的分类
• 按照不同方式分为不同种类: • 1. 根据不同的骨架分为开链烃和环状烃。 • 按照不同饱和程度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5个碳原子以上); •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芳香烃 • 环状烃:环烷烃(或叫脂环烃)芳香烃
不饱和键;不饱和度
(5) 命名步骤
(A) 确定主链: 链的长短(长的优先),侧链数目(多的优先),
侧链位次大小(小的优先),各侧链碳原子数(多 的优先),侧分支的多少(少的优先)。
(B) 编号:按最低系列原则编号。 最低系列原则:使取代基的位置号码尽可能小。
若有多个取代基,逐个比较,直至比出高底为止。
(C) 按名称基本格式写出全名。
(有多个取代基时,中文按次 +名称 序序规则确定次序,小的在前。(没有官能团不
英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涉及位置号)
iso, neo 参加比较
i(异), n-(正), sec(二级), tert(三级), cis(顺), trans(反), di(二个), tri(三个), tetra(四个)不 参加比较 。
实 1 2 3 4 5 6 2, 4, 5 例 6 5 4 3 2 1 2, 3, 5 一 CH3CHCH2CHCHCH3
CH3 H3C CH3
1 确定主链: 最长链为主链。 2 编 号: 第一行 取代基编号为2, 4, 5;
第二行 取代基编号为2, 3, 5;
3. 命
根据最低系列原则, 用第二行编号。 名: 中文名称:2,3,5-三甲基己烷
英文名称:2,3,5-trimethylhexane
实 例
123 4
5
6
78
876 5
4
3
21
CH3CH2CH2CH CH CH CHCH3
二
CH3 6 CH2 CH3 CH3
7 CH2
8 CH3
1 确定主链: 有两个等长的最长链。
比侧链数: 一长链有四个侧链,另一长链有二个 侧链,多的优先。
2 编 号: 第二行取代基编号2,3,4,5; 第一行取代基编号 4,5,6,7。根据最低系列原则, 选第二行编号
不同原子按原子序数排列
同位素按质量 数由高到低的 顺序排列
4 H
HOCH2 1
第二条规则
3 CH2CH
CH3 CH3
若多原子基团的第一个连接原子相 同,则比较与它相连的其它原子,先 比较原子序数最大的原子,再比较第
CH2CH 2
CH3 二大的,依次类推。若第二层次的原
CH2Cl
子仍相同,则沿取代链依次相比,直 至比出大小为至。
H H
CH H
C CH H
H
第四条规则
当含有官能团时:
1)以含有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的最长 链为主链;
2) 编号时,首先考虑使官能团编号最小,再 考虑取代基。
(4) 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书写格式
构型 + 取代基 + 母体
取代基位置号 + 个数 + 名称 官能团位置号
R, S; Z, E; 顺,反
CH3
甲基
CH3CH2
乙基
CH3CH2CH2
正丙基
H3C
H3C
异丙基
CH3CH2CH2CH2
CH3CH2CH CH3
H3C CH CH2
H3C
正丁基 (n)
二级丁基或仲丁基 (sec or s)
异丁基 (iso)
CH3 CH3CH2C
CH3
H3C
CH3 C CH3
H3C
CH3 C CH2 CH3
三级戊基 (tert or t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H CH
H
1
Cl H CH
H CC H C HH H
H
2
H H
CH H
CC H C HH H
H
3
第三条规则
含不饱和键时排列顺序大小的规则:连有双键或叁 键的原子可以认为连有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
C CH >
CC
CH C
C CC H
CC C
H
CH CH2 >
C H
CH C
C CH H
H
CH(CH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