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炎不同之处
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
(三)辅助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电刺激三叉神经分支并观察眼轮匝肌及咀嚼肌的表面电活动,判
断三叉神经的传入及脑干三叉神经中枢路径的功能,主要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颅底肿瘤、多
发性硬化、脑血管畸形等。
一、三叉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
(二)临床表现 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
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 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严重病
例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即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 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如常人。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根据疼痛发作部位、性质、面部扳机点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
征可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牙痛 鼻窦炎 舌咽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
(五)治疗 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无效时可选择非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为首选,首剂0.1g,2次/日,每日增加0.1g,至疼痛控制,最大剂量不超
过1.0g/d 其他药物选择:苯妥英钠、加巴喷丁、普瑞巴林 非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 ) 亦称为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或贝尔 麻痹(Bell palsy),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 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Thanks
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为三叉 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神经系统疾病大全注解

神经系统疾病⼤全注解神经系统疾病⼤全注解 神经系统 脑⼲症状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海绵样变性||多发性硬化||脑震荡||颅脑损伤||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质营养不良||鞘磷脂沉积病(尼曼.⽪克⽒病)||葡糖脑苷脂沉积病(⾼雪⽒病)||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GM2神经节苷脂病(脑黄斑变性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脑萎缩、⼩脑卒中、⼩脑症状群 亚急性⼩脑变性||脑积⽔||⼤脑各叶症状群||颅内压改变 脑神经胶质瘤||颅内肿瘤||脑膜刺激征 延髓⿇痹(球⿇痹)||流⾏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柱裂||遗传性共济失调||亚急性合并脊髓变性||椎管狭窄性脊髓及神经根病变||脊髓半侧切断综合征||脊髓急性横断 ⾯神经损害||⾯神经炎||⾯肌痉挛(半⾯痉挛)||⾯神经⿇痹(⾯瘫)||周围性⾯神经⿇痹(周围性⾯瘫)||中枢性⾯神经⿇痹(中枢性⾯瘫、核上性⾯瘫)||贝尔⽒⿇痹(贝尔⾯瘫)||新⽣⼉⾯瘫||⼉童⾯瘫||瞬⽬反射(BR)||⾯神经瘤||妊娠与⾯瘫||创伤性⾯瘫||双侧⾯神经⿇痹||中医看⾯瘫 三叉神经痛||臂神经痛||坐⾻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股外侧⽪神经嵌压综合征||股外侧⽪神经炎||臀上⽪神经损伤||腓神经⿇痹||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功能不⾜||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不⾜||听神经损害||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损害||病理反射 肝性脑病||肺性脑病||新⽣⼉缺氧缺⾎性脑病||新⽣⼉颅内出⾎||急性中毒性脑病||脑发育迟缓综合征 脑⾎管病:中医看脑⾎管病||短暂性脑缺⾎发作(TIA)||脑⾎栓形成||脑栓塞||脑动脉硬化症||帕⾦森病(震颤⿇痹)||脑瘤性卒中||脑⾎管性痴呆||脑疝||⾼颅压综合征||偏瘫(半⾝不遂)||失语||失认||失⽤||烟雾病||脑⾎管畸形||硬膜下⾎肿||饮⾷与脑⾎管病||⼼理因素与脑⾎管病||起居与脑⾎管病||脑⽔肿||浅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短暂性全⾯性遗忘症||去⽪层状态(植物⼈)||去脑强直||闭锁综合征||脑⾎流图||脑电图||⾎流变学检查||腰穿检查(腰椎穿刺)||脑⾎管造影||经颅多普勒(TCD)||数字减影⾎管造影(DSA)||中风(急性脑⾎管病)||中风应急救护||脑⾎管病治疗⽅法||肩⼿综合征、脑膜刺激征、急性缺⾎性脑⾎管病、混合性中风、脑⼼综合征、脑出⾎||脑室出⾎||⾼⾎压脑病、内囊出⾎||脑卒中 糖尿病性脑⾎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癫痫:癫痫发作||反射性癫痫||⼉童癫痫||中医看癫痫||抗癫痫药物||⼼理因素与癫痫||饮⾷与癫痫||起居与癫痫||结节性硬化症 眩晕||⽼年眩晕||⼩⼉惊厥 脑瘫||中枢性瘫痪 神经⾎管瘤||共济失调||⾊素失调症||格林-巴利综合征 主观感觉障碍||客观感觉障碍||反射异常||浅反射异常||深反射异常||颅内压降低||第三脑室症状群||第四脑室症状群 不⾃主运动 神经系统⽣化检验||神经系统免疫学检验||神经系统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细菌学检验||神经系统放射学检查||植物神经检查 脑瘤 参考资料: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vegetative neve functional disturbance) 植物神经系统亦称⾃主神经系统。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概述“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
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
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简介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有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
分类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
可能是由于供应血管的硬化并压迫神经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脑膜增厚、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引起疼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此型有别于原发性的特点,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
病因和临床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
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
临床特点:骤然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
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持续数秒至1- 2分钟,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经过一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异常紧张,终生难忘,造成极大的痛苦。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至今还不清楚,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以及头部受到重寒袭击。
治疗的目的是止痛。
止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种多样。
可大概分为无创和有创治疗方法。
无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疗法、中药针灸疗法、理疗和头部伽玛刀治疗等。
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较轻的患者。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2、临床表现
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
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 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 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 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 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 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三叉神经痛 5、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2).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阿霉素治疗 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简单、
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可 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内的痛觉纤维,而保留 触觉纤维。其方法是在X线或CT引导下将射 频针电极插入半月神经节内,通电后对靶点 进行射频调节+阿霉素注射。此法适用于因 高龄、不能或拒绝开颅手术、开颅后复发的 患者。而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
三叉神经痛 4、鉴别诊断
肿瘤侵犯颅底 最常见为鼻咽癌,常伴有鼻衄、鼻塞,可侵
犯多数脑神经,颈淋巴结肿大,作鼻咽部检 查检查、活检、颅底X线检查,CT及MRI检 查可确诊。
三叉神经痛 4、鉴别诊断
舌咽神经痛 易于三叉神经第3支痛相混,舌咽神经痛的
部位不同,为软腭、扁桃体、咽舌壁、舌根 及外耳道等处。疼痛由吞咽动作诱发。用 1%可卡因等喷咽区后疼痛可消失。
三叉神经痛 6、预防和日常保养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
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 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 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 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 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同时卧室不受风 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 强体质。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二)疼痛性质: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种。
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三)诱发因素及“扳机点”: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
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麻醉“扳机点”常可使疼痛发作暂时缓解。
因此病人为了减免发作常常不敢洗脸、大声说话,甚至不敢进食。
(四)体征: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故又称痛性抽搐,疼痛发作时病人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再因不敢吃饭、洗脸,不修边幅,病人往往显得消瘦、面容憔悴,蓬头垢面、情绪抑郁。
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神经体征,但有时由于面部皮肤粗糙、增厚或已作过封闭治疗,面部痛觉,触觉可有减退。
三叉神经痛应该如何治疗?(一)药物治疗:①酰胺脒嗪又称卡马西平。
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自小剂量开始,初服100mg,2/d,以后每日增加100mg,直疼至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时为止。
通常有效剂量宜为200mg 3-4/d。
副作用可有嗜睡、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药诊和白细胞减少等。
一般不严重,减量或停药可消除②苯妥英钠。
通常剂量为0.1~0.2g,2-3/d,日总量不宜超过0.6g。
副作用有齿龈增生,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
③维生素B族药物维生素B1、B6各10~20mg,3/d维生素B12 100~200μg,肌注1/d。
④山莨菪碱(654-2) 10mg,肌注,2/d或5~10毫克口服,3/d。
⑤菸酰胺100毫克口服,3/d。
(二)理疗:可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也可用激光疗法,采用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

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极其疼痛的疾病,病人常感到像电击一样的剧痛,
通常不需要治疗就会逝去,但在某些患者中,症状可能会复发。
下面
是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 病史:患者的症状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分钟,而后消失,通常情况下
有一个或多个触发因素,如咀嚼、吞咽、说话、碰触面部或使用牙刷
等等。
患者的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病。
2. 体格检查:临床上观察到症状表现的区域是三叉神经感觉分布的区域,这是通过面部感觉神经的激活来体现的。
医生应该进行全面的面
部神经检查,并随时记录病人的疼痛反应。
3. 检查:如果病史和体格检查支持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则患者通常不
需要额外的检查。
但是,如果医生认为需要确认诊断,可以进行影像
学检查(例如核磁共振)或神经传导检查(例如电生理学)。
4. 鉴别诊断:如果病史不够明确或症状不明显,则需要考虑鉴别诊断。
最主要的鉴别诊断是牙髓炎、牙周炎和三叉神经痛。
在这种情况下,
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口腔检查以帮助做出正确诊断。
5. 疼痛评估:疼痛是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之一。
医生应该记录病人疼
痛的程度、持续时间、频率和触发因素。
可以使用数字评分法,最常见的是可视化模拟缩放器(VAS)。
总之,医生应该按照严谨的诊断标准来识别三叉神经痛,这样可以确保正确诊断和最佳治疗方案。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五点二,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临床表现
1、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 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
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
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比较少见。
3、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
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 分钟骤然停止。
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
夜晚疼痛发作减少。
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5、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式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于40岁起病,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可能因三叉神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主诉患者突发性面颊、上下颌及舌部闪电式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诊断1.临床表现表现为历时短暂的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每次常持续数秒,突发突止,通常无预兆,间歇期完全正常。
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
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这些点称为触发点。
通常洗脸、刷牙易诱发第2支三叉神经疼痛,咀嚼、哈欠和讲话诱发第3支三叉神经疼痛发作,以致患者不敢洗脸、进食,表现为面色憔悴和情绪低落。
2.辅助检查(1)颅脑CT、MRI检查:可发现颅脑肿瘤、炎症等。
炎症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在肿瘤中脑桥小脑角肿瘤占多数,其中胆脂肿瘤占首位,炎症是指脑桥小脑角的蛛网膜炎。
(2)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三叉神经病变者BTEP有异常变化,且周围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BTEP表现各异,故可用其作为一种新的可靠的评价三叉神经功能的电生理方法。
治疗要点 1.基本治疗(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否则无法达到根治目的。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对病程短、病情较轻者以药物治疗为主。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镇静剂。
有的学者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癫痫样神经痛,其发作性质与癫痫相似,故在临床上使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酰胺咪嗪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些药物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
药物治疗无效时,则可采用无水乙醇作封闭治疗,本方法适用于各种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一般情况较差或不愿手术者。
经上述治疗无效,发作频繁或复发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0.2~0.6g/d,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炎不同之处
三叉神经痛门户网讯:三叉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炎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疾病。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刀
割样疼痛,剧烈难忍,是常人无法承受的神经性疾病。
三叉神经炎病史较短,疼痛一般是持续性的,此疾可使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过敏或者减退,会伴有运动障碍,在受累的三叉神经分支有很明显的压痛。
三叉神经炎一般容易在感冒或鼻窦炎后发病。
三叉神经痛可以按照病因分为两大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医学上对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确切的论述,一般认为这种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也就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
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之为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它是由于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
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发作时会出现类似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颜面部有疼痛,但其疼痛程度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轻,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有时是持续性痛。
三叉神经炎的发病的原因尚未明确,但经长期研究,得出以下原因:
(1)牙科方面及头颜面部的手术。
(2)假牙的压力。
(3)外伤。
(4)肿瘤。
(5)头颅内部的动脉变异。
(6)其他不明原因。
无论患了三叉神经痛还是三叉神经炎,请各位患者在发现自身疾病后,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同时配合医生治疗,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