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走进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课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课蜡烛导学案

3 * 蜡烛【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鞠躬()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学习研讨4、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5、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拓展学习6、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7、课外延伸: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8、拓展阅读: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初二语文导学案-3蜡烛导学案及答案

初二语文导学案-3蜡烛导学案及答案

第 3 课 蜡 烛【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正确书写“拂晓、瓦砾、地窖、鞠躬、匍匐”等词语。

2.能够找出文章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展开的细节描写,并能批注出描写的作用。

3.能体会并写出老妇人强烈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战争的态度。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积累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间.歇( ) 舀.水( )2.细读文本:本文用一根蜡烛寄托着南斯拉夫的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深切的情感。

例:文中多次出现“炮火”,要读出炮火中的那种紧张窒息的气氛,可重读。

再比如说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冷、静,没有其他”突出环境的恶劣,朗读的时候可放低语气,轻声读出这种宁静却恐怖的感觉。

新知探究探究一.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请在文中划记出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探究二.文章最后两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话有何深意?(学法指导:这里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为什么是不会熄灭的?永垂不朽意味着什么呢?)边读边划记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喔!综合提升如果有一场关于这次战争的控诉会,你认为老妇人会声泪俱下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写出来好吗?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⑶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2、预习要点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3、达标练习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⑵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⑶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二、探究案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背诵课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第一课时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背诵《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1. 读准字音。

陋室铭.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2.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资料链接课时要点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重点难点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4.用文中原句填空。

①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②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③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两句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明确: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能有“名”“灵”的性质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与陋室有什么关系?说说你对主旨的理解。

明确: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陋室铭》中的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巩固提升1.作者居“陋室”而不嫌,居“陋室”却生活雅致,可见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2.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并未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写作中也可借鉴这种方法,来表达你的心志和情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自学指导
1、蜡烛象征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为和平而现出的生命;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炮火(11次)黑围巾(5次)蜡烛(6次)跪(3次)爬(3次)
3、行动描写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他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合作探究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7、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的呢?请找出有关片段,并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展现老妇人的形象美的。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奉献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重逢的情谊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
板书设计: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 )晓
揣在怀里()鞠 躬()
2 、理解词语
佛晓:
闪烁:
筋疲力尽:
名副其实:
颤巍巍:
永垂不朽: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半截蜡烛》导学案

《半截蜡烛》导学案

《半截蜡烛》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前预习案】1、熟读课文,划课内字词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书写在下边。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中导学案】一、导入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板书课题)1、请同学们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课内重点词语二、自主学习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三、小组合作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3、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课后复习案】一、写一个最贴切的成语1.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
颤巍巍育乞西契科拉耶夫舀鞠躬
(2)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3)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研读课文,思考分析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1)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分析人物形象
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她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课文以蜡烛为题,试说说烛光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重点语句分析
a、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b、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c、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

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d、齐读最后两句话,并分析其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六、总结写作技巧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

(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

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

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位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