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高中地理知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研究广泛的课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人们的迁移行为频繁发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更为明显。
本文将从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以及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指的是人口在同一国家内的迁移,而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迁移。
无论是内部迁移还是国际迁移,都有一定的原因促使。
1. 内部迁移:内部迁移主要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的迁移以及城市向农村的迁移等。
其中,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最为普遍的。
这种迁移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同时,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2. 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迁移行为。
它主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贫穷和追求更好生活等因素,都会成为人们选择国际迁移的原因之一。
同时,国际间的劳务需求和技术转移也会促进人口跨境迁移。
二、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迁移人口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2. 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化带来了更好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改善。
这些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3. 社会变革:城市化加速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发生。
迁移人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社会模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城市压力:城市化过程中,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资源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例如,城市的用地、环境、住房等资源都会受到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问题和挑战。
推拉假说的验证

“推-拉”假说的验证作者:李旭亮班级:城规0901学号200917020116指导老师:董力三“推-拉”假说最早是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徙的经济原因而提出的。
伯格认为,人口迁徙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拉”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今的中国正大刀阔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人口迁徙,城市间人群的流进流出空前频繁,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来到异乡生活定居,原因是否符合“推-拉”假说呢?要验证这个假说,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走访那些迁入迁出的人。
这个工作看似浩瀚庞大,实则有规律可循。
首先,“推-拉”假说旨在研究乡村-城市人口迁徙的动因。
平行迁徙,即从农村到农村或者在级别相当的城市迁徙是不列入研究范围的,这些行为本身对城市化的研究也没有太大意义;至于乡村-城市的流动,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现象尚不成气候,所以调查可以限定在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即简化为调查人们“进城”的原因。
其次,从乡村到城市的迁徙群体性很强。
城市化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个案,很多人可能现在从事的职业性质不同,但他们进城的原因却可以归为一类。
对一类人中的某一个体调查,以点带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虑到不同城市拉力大小不同,不同地区推力亦有强有弱,所以验证假说,我认为要选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群调查,方有说服力。
为此,我从熟悉的湖南省和河南省选取调查了共十个案例,从不同侧面来验证假说的可信与否。
案例一受访者简介:李祯源,男,25岁,未婚职业:中石化职工迁徙路径:河南漯河农村-河南洛阳-北京迁徙原因:首先是在洛阳找到工作,而后由于公司调度,落户北京案例二受访者简介:谢恩喜,男,45岁,已婚职业:企业咨询公司经理迁徙路径:广西某村-长沙迁徙原因:长沙自主创业案例三受访者简介:苏阿朋,男,49岁,已婚职业:洁具销售批发迁徙路径:广东潮州-许昌迁徙原因:年幼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很早便“北漂”创业案例四受访者简介:刘燕,女,28岁,已婚职业:经营长沙河西一个家庭旅馆迁徙路径:宁乡-长沙市迁徙原因:城市提供的服务更多案例五受访者简介:孙先生,男,48岁,已婚职业:许昌许继集团经理迁徙路径:东北某地-许昌迁徙原因:国家战略需要案例六受访者简介:马新力,男,37岁,已婚职业:郑州锅炉厂职工迁徙路径:许昌市许昌县-郑州金水区迁徙原因:家里做农活劳动力有剩余,来城市发展案例七受访者简介:潘女士,女,48岁,已婚职业:私营公司会计迁徙路径:许昌市长葛县-许昌市魏都区(主城区)迁徙原因:随丈夫进城做事案例八受访者简介:朱镇江,男,29岁,未婚职业:企业团队助教迁徙路径:湖北枝江某村-新加坡-广州-长沙迁徙原因:职业需要案例九受访者简介:李姓大爷,男,71岁,已婚职业:无迁徙路径:许昌市许昌县-宁夏石嘴山市迁徙原因:参军后定居于此案例十受访者简介:刘美霞,女,36岁,已婚职业:送报纸,其他兼职迁徙路径:许昌市许昌县-许昌市魏都区(主城区)迁徙原因:征地补偿观察案例,我们可以看得出,符合“推-拉”假说的有一、二、三、四、六、八,其中,案例三和六是农村推力的结果,案例一、二、四是城市拉力的结果。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讲解:人口迁移一、知识点讲解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二、跟踪训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地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人口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为()①江西净迁人人口数增加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④贵州人口数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李姓人口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生态环境B.经济C.政治D.社会文化3.近30多年来,我国不少省级行政区人口姓氏越来越复杂,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最典型的是()A.甘肃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江苏省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前言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
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
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
城市简答

㈣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
㈤城市安全问题
安全防安问题;防卫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11、规划实践中,对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概念的解析。
大多数城市CBD发展演变经历“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公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这样一个初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
商业与办公混合:在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城市中,CBD往往是蜕变于传统的商业中心区。
CBD和商业中心分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心区水平尺度逐渐扩大,商务活动沿着有限的道路网络围绕一些分离的节点扩展形成分区,这些分区共同构成一个CBD区域式集中结构。
② 核心和边缘间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主要是核心向更高层次核心的联系和从边缘区得到原料等。后者是核心向边缘提供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7、试分析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①地租是调节城市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方式,是指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它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基础。
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大批劳动力,城市化水平上升,各都市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迅速增长,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但仍是向心聚集的过程。
4.相对分散:中心市人口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向心聚集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推拉假说

“推——拉”假说的验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
打工村在我国比比皆是,许多村庄剩下满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
为什么数以亿计的务工人员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城市务工。
为证实伯格的“推——拉”理论,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随机调查了十位从农村进城务农的人,探究“推——拉”假说是否成立。
一、“推——拉”假说的内容伯格的“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使城市现代工商业兴起,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收到限制等都属于人口迁移的推力。
李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
二、调查结果总结1、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户籍所在地费婷19 女初中服装导购常德津市徐文革44 男初中商场保安郴州永兴泰维斯亚26 男初中烤羊肉串新疆和田李铎22 男高中个体摊贩益阳桃江王小双23 女初中服装导购株洲醴陵刘鸽22 女初中服装导购株洲醴陵刘丽19 女初中服装导购长沙岳麓李继华29 男高中理发师永州祁阳王为强 27 男 高中 理发师 江西九江李建 26 男 高中 货车司机河南 洛阳2、生活状况有调查问卷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人普遍从事技术水平低的职业,如服装导购等。
下面附月收入统计图三、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的原因进行了统计进城务工拉力示意图进城务工推力示意图由以上两图可以简单了解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的优势,基本就是农村的劣势,这些都可成为他们进城的推力,所以推拉形式是相对存在的。
分析得出,经济差异是引发推拉相应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生活环境。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吸引力的增强,人口迁移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推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这种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人口迁移提供了城市劳动力的充足供应。
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储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
这种劳动力的增加,对于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口迁移改善了城市的人口结构。
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使得城市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口和儿童人口比例相应下降。
这将缓解城市老龄化的问题,促进城市社会结构的良性调整。
第三,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能够聚集大量的人才、资本和技术,形成较高的经济密度,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是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迁移的结果,同时也是人口迁移的推动力。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吸引了外来人口前来寻找就业机会。
人们通过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机会。
其次,城市化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
较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以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三,城市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城市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文化交流平台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聚集于此,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挑战与对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城市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推拉理论是解释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之一,它将人口迁移视为一种“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拉力因素则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新居住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这是吸引人们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也更加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推力大于拉力时,人们倾向于离开原居住地;当拉力大于推力时,人们倾向于迁移到新居住地。
因此,推拉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现象。
然而,推拉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简化了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选择。
推拉理论只关注了人口迁移的起点和终点,而忽略了迁移过程中的适应和融合问题。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中的推力因素与拉力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有限、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都会对农民产生推力,促使他们离开农村。
同时,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这是吸引人们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也更加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推拉理论还强调,人口迁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政策因素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等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人口迁移还会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推拉理论为我们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推拉理论过于简化了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选择。
推拉理论只关注了人口迁移的起点和终点,而忽略了迁移过程中的适应和融合问题。
因此,在应用推拉理论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关注个体差异,关注迁移过程中的适应和融合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人口迁移地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地极其复杂多变地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地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地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地增多,在区域规模上地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地完善, 是城市地经济关系、居民地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地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地过程.发达国家地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
过 , 全世界已有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地比重将超过,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地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地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地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地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地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地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地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地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地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地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地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地循环累积论、赫希曼地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地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地变迁有着重要地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地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地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地学者是英国地雷文斯坦().他在年地《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人口地迁移主要是短距离地,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地城市地;.流动地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地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全国各地地流动都是相似地,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每一次大地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地反向流动;.长距离地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地流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地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地渊源.
系统地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 . ) 于世纪年代末明确提出地.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地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地力相互作用地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地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地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地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地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地“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地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地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地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地因素地同时,也存在“拉”人口地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地快乐、熟悉地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地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地地“推”地力量比“拉”地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
地“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拉”力地主要因素是:较多地就业机会、较高地工资收入、较好地生活水平、较好地受教育地机会、较完善地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地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地“推”地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地家庭分离、陌生地生产生活环境、激烈地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地“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
“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地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地经济发展造成地,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地经济发展而产生.正如世纪英国农民被圈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迁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多地就业机会.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地迅速增长,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地“拉力”作用.
后来美国学者李()发表了一篇名为“移民人口学之理论”地论文,文章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地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地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地结果.
三、推拉理论地现实意义
“推—拉”理论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动因地理论.按照“推—拉”理论地观点,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地过程,简单地说,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地过程.不过,农民工本身既是理性地经济人,也是劳动力资源地物质承担者,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就是农民工同时作为理性地经济人和作为劳动力资源地双重身份在行业和地区间地自由流动,这既是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地过程,也是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地过程.农民工自身地价值选择和劳动力资源地逐利性决定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地方向和数量.从农民工个体来看,他地价值选择过程和流动就业过程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地推力和拉力共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