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指痛心

合集下载

啮指痛心故事读后感

啮指痛心故事读后感

啮指痛心故事读后感
我刚读完啮指痛心这个故事,真的是让我心里有好多想法在翻腾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曾参的事儿,他的母亲咬手指,他就能感应到母亲在呼唤自己,然后赶忙回家。

你说神奇不神奇?我读完之后就想啊,这得是多深的母子情才能有这样的感应呢。

在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忙忙碌碌的,有时候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好像都变得很淡很淡。

但是这个故事就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我心上。

我就琢磨着,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讯工具到处都是,可是那种心灵上的紧密联系好像并不是靠这些就能建立起来的。

曾参和他母亲之间的这种情感纽带,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在里面,就是纯粹的亲情。

这真的让我很羡慕啊!我想,是不是我们在追求各种东西的时候,把这种最纯粹的情感给弄丢了呢?
还有啊,这个故事里曾参一感觉到母亲的召唤就立马回家,这反映出他对母亲的孝顺。

孝顺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呢。

现在有好多人啊,嘴上说着孝顺,可是真正能像曾参这样时刻把母亲放在心上的,又有多少呢?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反思,我对自己的家人是不是做到了足够的关心呢?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给我的触动可不小。

你要是也读了这个故事,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有这么多想法呢?我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很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去思考其中蕴含的亲情和孝道的深意。

真的,这故事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看待家人的眼光都有点不一样了呢!你说奇怪不奇怪?。

啮指痛心观后感200字

啮指痛心观后感200字

啮指痛心观后感200字我刚刚观看了电影《啮指痛心》,心情陷入了沉思。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度的情感描绘,深深地触动了我。

电影以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展开,主人公们的生活轨迹交织出一幅饱含悲欢离合的画卷。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动人的配乐,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令人难过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角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十分真实而平凡。

他们都在面对各自的困境和挑战,而这些情节无不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我在角色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影故事的情节紧凑而紧张,引人入胜。

每个角色的内心都有着一股强烈的欲望和挣扎,这种欲望和挣扎在电影的剧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紧张感和张力,让我无法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立体饱满。

他们的性格和情感都有很强的代表性,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欢乐。

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亲情、友情,也有爱情和背叛,这使得故事更为丰富多彩。

同时,电影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也让我深感震撼。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出色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情感的漩涡。

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无比的悲伤、无助和心痛,这种情感在心头回荡久久不散。

总的来说,电影《啮指痛心》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极具震撼力的观影体验。

它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立体,而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珍贵,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看完《啮指痛心》,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电影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电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对生活有不同的领悟。

我相信,《啮指痛心》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心灵。

二十四孝之三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之三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图解之三·啮指心痛“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

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对父母恭敬‎、侍奉父母。

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完全沉浸于‎我们的工作‎中,渐渐与父母‎有了距离,渐渐与父母‎产生了隔阂‎,那么孝从何‎而谈呢?!因此,即使工作再‎忙碌,我们都应该‎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主动填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常怀思念之‎心、用恭敬的心‎孝顺父母、侍奉父母。

今天我们今‎天与大家分‎享《二十四孝文‎》之三啮指痛‎心。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辑‎录而成。

《二十四孝》中第三个故‎事《啮指心痛》,说的是曾参‎对母亲至孝‎之诚的故事‎。

[周]曾参,字子舆。

孔子弟子,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

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注释】薪:烧饭用的柴‎。

无措:没有办法。

啮(niè)其指:咬自己的手‎指。

【意译】周代。

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曾子一次到‎山里去砍柴‎,家里意外来‎了客人。

母亲没有办‎法通知曾子‎回来,于是就咬自‎己的手指。

曾子忽然感‎到心痛,赶紧背上已‎经砍好的柴‎就回来了。

见到母亲就‎跪下来问是‎什么原因。

母亲告诉他‎:“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我咬自己的‎手指使你能‎够知道啊。

”【评说】此则标题“啮指心痛”,也有作“啮指痛心”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参这个孝‎子,服侍母亲的‎孝敬之心达‎到了极点。

现代人一看‎这故事当然‎会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二十四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

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啮指痛心观后感

啮指痛心观后感

啮指痛心观后感
看了啮指痛心这个故事后,我可真是感触不少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曾参的老妈咬手指,他在外面就心疼知道老妈找他的事儿。

一开始我就想啊,这曾参老妈也太神了吧,咬个手指儿子就能感应到。

这难道是一种超能力?不过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联系。

在咱们现代生活里,虽然没有这种咬手指传递信号的事儿,但家人之间的那种心灵感应还是存在的。

就像有时候,我爸妈要是在家出了点小状况,我心里就突然有点不安,感觉像是有啥事儿似的。

这也许就是亲情的一种神秘力量,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家人呢。

曾参能这么快就感觉到老妈的召唤,那他肯定是个特别孝顺的人。

他对老妈的那种在意程度,真的是值得咱们学习。

咱们现在好多人啊,忙忙碌碌的,可能都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有时候爸妈打个电话来,还不耐烦呢。

看了这个故事,我就觉得挺惭愧的。

而且啊,这故事也让我明白,孝顺可不是什么等有时间了再去做的事儿。

就像曾参,老妈一有需要,他马上就有反应。

咱们也得对家人时刻保持着关心,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可能都会让家人心里暖暖的。

这孝顺啊,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要一直跑下去呢。

这个古老的啮指痛心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孝顺方面的不足,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啦。

历史上著名的亲情故事50字

历史上著名的亲情故事50字

历史上著名的亲情故事50字
第一篇: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第二篇: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第三篇: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

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

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中国尊老爱幼的故事: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经过考察,又让他继位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

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著作。

4. 百里负米仲由,“字无咎”,孔子弟子(见《论语宪问》)。

仲由“家贫”,喜欢吃羊枣(一种果子,济阳话叫“票枣子”)。

个性极强,为人耿直不阿,直言不讳,“心达而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常与长子一起吃羊枣子时,长子每次只吃小的,而仲由每次只吃大的。

仲由说:“我喜食小的羊枣子”。

长子听了这话大为震惊说:“您不是喜欢吃大的吗?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仲由说:“我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我想让你多吃一些羊枣子呀!”仲由其忠厚耿直可见一斑。

后人还在其家乡建了一个叫“仆枣候”的村子呢!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啮指痛心故事总结

啮指痛心故事总结

啮指痛心故事总结引言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故事,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

然而,有一些故事无论怎样都令人回味无穷,甚至痛心绝对。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明白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本文将总结一些啮指痛心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的分享,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故事一:无法再见的父亲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参加战争。

男孩非常依赖他的父亲,每天都渴望父亲的归来。

然而,命运对他们来说太过残酷。

有一天,男孩收到了来自军方的消息,父亲去世了。

男孩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动力,他变得消沉和孤独。

他想念父亲的拥抱和鼓励,但他再也无法见到他。

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恶果,它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撕碎了无数家庭的幸福。

它让人们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和宝贵。

故事二:被社会遗弃的老人这是一个关于社会冷漠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年老体衰,没有家人照料,经济上也无法自给自足。

他曾经很努力地生活,但是一次严重的疾病让他丧失了生活能力。

老人无助地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出租屋里,没有人理会他的存在。

他每天只能靠养老金勉强糊口,无法支付医药费和基本生活开销。

他曾经赞助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但现在他却被遗弃在社会的边缘。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冷漠和不公平。

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抛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个故事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故事三:离别之痛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离别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女,他们相爱并决定在一起度过余生。

然而,一场悲剧改变了一切。

男主角被诊断出了绝症,他的寿命只剩下几个月。

这无法接受的现实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痛苦。

他们无法想象分离的痛苦,但他们也无法无视现实。

他们决定把短暂的时间都用来珍惜和彼此相伴。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欢笑和泪水,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和痛苦。

即使最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他们也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了无尽的爱和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啮指痛心》带给我的启示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啮指痛心》,讲的是春秋时期曾参的故事。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家都知道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他“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思想流传千古,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其实孔子最欣赏曾参的品质,是他的孝德。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大家不妨来听一下:
曾参年少时家里非常清贫,需要他经常到山里打柴以贴补家用。

这一天,有一位客人到家里访问曾参,而家里没有其他人,古礼:男女授受不亲,不招待又失了待客的礼数,曾参的母亲不知所措,于是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在山里忽然觉得心疼,仿佛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打来的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母亲缘故。

曾参的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这个故事我们现在看来有一点不可思议,甚至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

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了。

其实曾子不仅对他的父母孝顺,对他的老师——孔子也是相当的恭敬孝顺,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弟子们授课,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老师孔子提问,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垂下双手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认为,孝道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无所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包,专业知识只是立足于社会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人格、德行却是做人的必要条件,是为人最内在的品质,孝道是高尚品德最基本的。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只有具备人才、人格、人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