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国学的思想智慧
国学智慧与职业素养精品PPT课件

道家思想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对提升领导素养的启示
第六章 法家智慧与职业素 养
历
史
的
背
影
告
诫
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 子产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乐毅 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 之大成
周易的含义
易传·系辞上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已从则用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的智慧
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第三章 易经智慧与职业素养
周易位居人类文化之巅
(德)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德)莱布尼兹收到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回信 《易经》 《易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 周人 周全 周转 易 简易 变易 恒易
道家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生而大盗起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道法自然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 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相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孙子兵法对世界管理思想的贡献
国学精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国学”这一概念,它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国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重要性。
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修身:个人修养是国学思想的基础。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品德高尚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逊礼让等。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道家认为,家庭和谐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阴阳平衡。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力求实现家庭和睦。
3. 治国:国家治理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儒家认为,治国需要贤能的君主和忠诚的臣子。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平天下:社会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我们要秉持慈悲为怀,关爱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国学智慧: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国学智慧博大精深,其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两大重要思想。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属性。
在学习阴阳五行时,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阴阳五行强调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所致。
(2)变化规律:阴阳五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导。
(3)实用价值:阴阳五行在农业、医学、风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学习国学智慧体会

学习国学智慧体会国学智慧体会国学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经典著作和智慧思想。
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智慧。
一、国学智慧的背景和意义国学智慧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体系,以及《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二、学习国学智慧的方法和途径1. 阅读经典著作:学习国学智慧的首要途径是阅读经典著作。
《论语》中有孔子的言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经》中有老子的哲理,可以引导我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金刚经》中有佛陀的教诲,可以启迪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2. 学习国学名家的思想:除了阅读经典著作,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学名家的思想。
如程颐、朱熹等儒家思想家,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智慧;王阳明、陆九渊等心学家,他们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引导我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3. 参观国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除了书本学习,我们还可以亲身体验国学智慧。
参观国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如孔庙、孔府、岳阳楼等,可以让我们更加贴近国学智慧的源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习国学智慧的益处和应用1. 培养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国学智慧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提升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国学智慧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国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们可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国学智慧18篇

国学智慧18篇《国学智慧18篇》是一本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涵盖了古代各个领域的经典名篇,内容包括了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文献流传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下这18篇文献的主旨。
第一篇:《大学》《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分,讲述的是人的修养和升华之道。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止于至善”的原则。
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和谐。
《中庸》同样是《四书》之一,是中国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它讲述了“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即守本分、持中立之道、达到“中和之至”。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政治制度及人伦道德等方面的经典。
其内容以孔子为中心,记录了孔门弟子之间的言行和智慧,让人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人生境界。
《孟子》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
它强调人的本性有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天命论”和“君道论”等重要的政治思想。
第五篇:《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蕴含哲学、道德、政治、宗教等多重思想的经典之作。
作为道家哲学中的重要著作,它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追求真理、达到内心平静的方式。
《周易》是中国古代六义书之一,是人们解读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变化的一种基础。
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卦辞和爻辞,其中卦辞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爻辞则是人们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事物时应该如何处理的指南。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自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期间的古诗歌。
其内容广泛,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民间、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多重因素。
第八篇:《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叙述了春秋时代的历史和事件,对后世历史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生动图像,展示了春秋时代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引言概述: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是一门研究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学科,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探索中国传统智慧对领导艺术的启示与指导。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一、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历史渊源1.1 国学智慧的起源与发展:国学智慧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2 领导艺术的演变与形成:领导艺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历了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等过程。
1.3 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交融: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形成了独特的领导艺术体系。
二、国学智慧对领导艺术的启示2.1 仁者爱人:国学智慧强调仁爱之道,领导者应以仁心待人,关爱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2.2 君子修身:国学智慧注重个人修养,领导者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3 和而不同:国学智慧强调和谐共处,领导者应尊重员工的差异性,善于协调不同意见,实现团队的和谐发展。
三、国学智慧对领导艺术的指导3.1 以德治人:国学智慧认为道德是领导艺术的核心,领导者应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人,树立权威与信任。
3.2 以智慧引领:国学智慧注重智慧的运用,领导者应具备智慧的眼光和思维,善于解决问题,引领团队前进。
3.3 以仁爱感化:国学智慧认为仁爱是领导艺术的重要方面,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感化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
四、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案例分析4.1 孔子的领导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领导艺术以德治人、以智慧引领、以仁爱感化为核心,对后世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4.2 韩愈的领导艺术: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领导艺术注重道德修养、以仁爱感化员工,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和人际关系处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4.3 王阳明的领导艺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领导艺术注重以智慧引领、以仁爱感化,强调领导者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对现代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国学智慧

[注释]宥坐器:一种易倾覆的器皿,置于座右 作为警戒。
曾参于瓜地锄草,误伤瓜苗,其父暴怒,用木棍打曾参,曾参宁愿 挨打也不跑开(据说挨打后醒来,恐父亲还生气,弹琴为父亲消 气)。孔子听说后生气地说:“舜的父亲也是经常虐待舜,凡事都 要顺从着父亲。后来与继母想害死舜时,舜却跑开了。如果父亲要 打儿子,儿子也要看情况挨打,打得不严重便可以忍受,如果大怒 狠打,若被打死,只陷父亲不义之名,自己还落得个不孝。”
《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 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 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 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 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中,是最根本的所在;和,是 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最通达的道理。如果把“中和” 做到完善,那么天、地、人的 位置就摆正了,万事万物就都 能健康地发育成长。
中庸对大学生的启示
• 修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学习:学而实习,不亦悦乎 • 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 恋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至诚尽性
•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 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 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 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 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 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 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 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而我们一些人误解了中庸之道了!
中庸是 折中? 不讲原则? 墙头草两边倒?
第一,中庸不是老好人。
孔子对老好人,是深恶痛绝的。
大学《国学智慧》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国学智慧》的答案第1章问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答案:公元前551年问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 答案:鲁国问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答案:甲骨文#铜器铭文问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答案:《诗经》#《周易》#《尚书》问题:《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答案:正确问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答案:正确问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答案:正确第2章问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答案:20篇问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答案:107次和24次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答案:《左传》#《国语》#《楚辞》问题: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答案:天跟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问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答案:错误问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答案:仁问题: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答案:《世说新语》问题: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答案: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答案:正确问题:“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
()答案:错误问题: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国学的思想智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勰第一节国学的人生智慧一、修身,齐家,治国——三位一体《礼记·大学》指出:“物格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著名的“修齐治平”理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道德修养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讲的修身有两层含义:一是裕德;二是戒淫上德若谷最高尚的道德犹如川谷,上仗大山之气象,下涌潺潺之流水,兼具刚与柔、重与轻之两脉。
故而有川谷,才有山水,才有天下,才有情操与襟怀。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智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崇山峻岭——崇高感惊涛拍岸——壮美感小桥流水——柔美感帝君戒淫文孽海茫茫,首恶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淫邪。
拔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辱国。
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隳名。
佛教道教均倡导五戒不杀生不饮酒不偷盗不淫色不口是心非戒淫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中叫君骨髓枯。
孔子的女人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无正性,难畜养。
”“女德无极,妇怨无终。
”《左传·僖二十四年》:在《左传》解释中说妇女的品行,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
如果太接近她,对欲望没有克制,对你没有知足感;如远之,就愤怨不已。
唐太宗世民的金玉良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道不同,不相谋——人际交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独学而无友,则孤漏而寡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道不同,不相谋”。
明代学者浚《鸡鸣偶记》: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贻,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结交行》(《说岳全传》第四回)古人结交惟结心,此心堪比石与金。
金石易销心不易,百年契合共于今。
今人结交惟结口,往来欢娱肉与酒。
只因小事失相酬,从此生嗔便分手。
嗟乎大丈夫,贪财忘义非吾徒。
雷管鲍难再得,结交轻薄不如无。
水底鱼,天边雁,高可射兮低可钓。
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
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
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自后无情日,反成大事非。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第二节国学的思维智慧一、天时,地利,人和——立体思维《子·主术训》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这是古人的立体思维。
和谐看作是治国兴邦、和气生财只要务。
三者中,“人和”为贵。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三国演义》诸亮至真书云: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
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
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
嗟尔无学后辈,上逆穹苍;助篡国之反贼,称帝号于;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仓;水陆困乏,人马猖狂;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枪;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望风而遑遑!吾军兵强而马壮,大将虎奋以龙骧;扫川为平壤,荡国作丘荒!二、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思维《易》:“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管子·正世》: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三、刚柔相济,德刑并用——双刃剑孔子把治国方略概括为:“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清人藩撰题武侯祠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之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
四、赏罚分明,宽严有度——非子主:“诚有功,则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子·牧民》)《管子·版法》提出:“治国有三器,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
”第三节国学的政治智慧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局意识《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梁惠王下》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仲淹《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二、德才兼备,知人善任——识人用人唐太宗:“为政之要,惟在使人。
”(《贞观政要》)何谓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王符〈潜夫论·忠贵〉)德才关系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培育“五德”人才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五德”人才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诸亮著名的观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征则的观人六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三、不谄不渎,上下同欲——君子之行《周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庄子·山本》:“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管子·牧民》:“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衣冠不正,则宾客不肃。
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
”《子兵法·谋攻篇》:“上下同欲者,胜。
”四、崇俭拙奢,勤俭建国——生活本性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孔子:“政在节财”。
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子·节用上》)荀子说:“强本(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唐代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七一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正面临着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党的执政面临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就职演说:在新形势下,中共也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中国行政费用得不合理三大开支中央电视台日前爆料,在经济不景的情况下,全国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的“三公”开支:每年——公车消费4000亿左右;公款招待吃喝玩乐2000亿左右;公款出国考察3000亿左右。
总共9000个亿。
公款吃喝开支1989年370亿元,1990年400亿元,1992年800亿元,1994 年1000亿元,2002年2000亿,相当于三峡大坝造价2004年3700亿元,2005年6000亿,是军费开支的三倍。
《人民日报》说,我国公款吃喝还只是一个违纪问题,还没有上升到贪污、定罪的高度。
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
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
五、纵横捭阖,弛有道——官场技术1. 权、术、势老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
又说“无为而无不为”。
有所不为方能有说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
“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
【权术】商鞅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商君书•修权》。
非子说:“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管子•七臣七主》【术】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定法》)。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难三》)非:“术者,藏之於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
《非子难三》【势】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2.帝王术抱一:做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善取:学会控制——将欲歙之,必固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善守:以退为进。
“知止,知足,去甚,去奢,去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3.处世之术身重于物列子“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少私寡欲“治人事天,莫若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不争之德”“人贵有自知之明,要以德抱怨”和光同尘(不锋芒毕露)宗吾《厚黑学》中的厚黑三境界:第一步“厚如城墙,黑如煤炭”。
第二步“厚而硬,黑而亮”。
第三步“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5. 御臣术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6. 治国术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