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耍龙灯完整版

合集下载

龙灯

龙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民间娱乐活动高潮迭起的时间。

正月十五舞龙灯,这也是咱们中国的传统。

舞龙,舞狮不仅是人们闹元宵的一种形式,它还有特定的寓意——“送平安,送幸福”。

因此,特别是在农村的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在元宵节开门迎接龙狮队,寄予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

新春舞龙灯,家家祈幸福,这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传统。

也是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最后的高潮。

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什么是我们民族的根本,从2006年开始,已经是连续五年在黄陂孝昌一带看龙灯了。

五年来,虽然陆陆续续地去了好些乡镇和村庄,也不能说已经对当地的玩龙灯的习俗有了深入的了解,越是深入越是感到还有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了解,因为我毕竟只是临时的、表面的、粗略的看到了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真正了解龙灯悠久的历史和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领会的。

而随着时光的流失,这样原生态的民风民俗会越来越远离我们而去,也许过几年,想去也没有去的地方了!在武汉的近郊黄陂和孝感的孝昌一带,“年半大于年”习俗还是深植于当地人民中中,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必定是当地闹元宵的高潮。

本来是计划先在正月十三去黄陂孝感看闹元宵的,可惜一场大雨还是无情地淋去了我们的热情,好在正月十五的天气虽然预报是“小雨转中雨”,但是当天早上的时候,天气还是没有下雨的迹象,于是我们还是按计划出发了。

在预定的集合地点——汉口盘龙城大桥,在预定的集合时间——2月28日上午8时50分,已经集合了28台车,一百多人了。

从盘龙城大桥出发,经过了黄陂县城,折向孝感方向,一路上有车加入,比如一泊他们头天去了大顶山露营,2台车十余人也在杨店加入了我们的车队。

当我们车队刚刚到达杨店镇东边的“天符庙”,把车辆依次停好的时候,第一条龙灯随着一阵阵鞭炮声从镇子的大路上游弋过来了。

不一会,各个村湾里面的龙灯一条一条、一队一队,相继来到“天符庙”前,列队等候了。

杨店的龙灯不同于中国北方的龙灯,北方的龙灯因为龙灯前面有一个绣球在前面逗引;所以龙头是可以上下左右灵活翻飞的;而杨店的龙头是一个“高龙”,体积巨大不便于运动。

恩阳古镇——耍龙灯 烧袱纸 婚礼 丧礼 祝寿等民俗

恩阳古镇——耍龙灯 烧袱纸 婚礼 丧礼 祝寿等民俗

人生礼俗:耍龙灯烧袱纸婚礼丧礼祝寿一、耍龙灯耍龙灯,早在汉代就见之于文字记载。

从此以来就成为人们增添节日气氛,抒发欢乐情操,表达某种愿望,恭喜发财吉祥的一种活动方式。

在偏僻山区,算是形式最优美,规模最宏大的文娱节目,年舞不衰,百看不厌。

那时所见的有水龙、火龙、彩龙三种。

水龙。

是遇上大旱之年以求雨的所舞的一种龙。

它用柳枝和竹片纺织而成,分龙头、龙身、龙尾共九节。

由九名青壮男子擎舞,并由六人组成乐队,两人吹锁呐,四人敲打击乐器。

耍水龙的人三天前要坚持三件事:一要净身;二要戒荤;三戒房事。

耍水龙开始时要先到龙王象前给水龙开光点像,并装一瓶净河水,再组织农民若干,每人手捧信香三柱,就开始在乡村院户或集镇街道舞龙求雨。

农民越聚越多,队伍相当庞大。

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可以惊动龙王,感动上帝,普降喜雨。

实际上这是靠天吃饭的思想自我愚弄而已。

火龙。

有两种造型,一种是用竹片编成,龙头、龙身、龙尾,造型逼真。

彩画眼、角须、鳞,于春节期间夜晚舞动,接受烟花喷烧,万人围观,非常热闹,一种是用柏皮火把组成,于天旱时夜间沿路游行,乞求天降霖雨,点点烧成串,远看蜿蜒一龙。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或九或十一或十三或十五节,耍单不耍双,启舞停舞有俗规。

求雨火龙一遇天雨就停耍。

彩龙。

是春节期间白天晚上游行舞的有彩色的龙。

以竹为骨架,糊以纾纷,绘以彩色,姿雄气神,栩栩然如传说之龙,如雕刻绘画之龙,这是“中国龙”的活现,人们都以崇敬的心情争相观看,沐浴吉祥。

耍彩龙的队伍规模很大,一般由前导队,鼓乐队、高跷队、彩台队、彩龙队、彩狮队、彩船队组成。

曾记得有这样一些小调:1、龙灯进店把头抬,保佑今年鸿运来,万事顺遂财源好,一文去了万文来。

2、龙灯进屋把口中张,恭喜老人身健康,要活八百彭祖寿,永如青松立山岗。

龙灯表演,除请雨的水龙和火龙已不流传外,彩龙彩狮至今仍是节日、盛会和旅游点的精彩节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二、烧袱纸烧袱纸,是春节、清明节、月半节由在世子孙给已死祖先焚烧冥币表示孝道的祭祖活动。

元宵舞龙喜庆的动作

元宵舞龙喜庆的动作

元宵舞龙喜庆的动作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项重要表演,舞龙以其精彩的动作和喜庆的氛围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舞龙动作独特、多样,充满灵动和力量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舞龙中常见的几个喜庆的动作。

一、盘龙起舞盘龙起舞是元宵舞龙中最典型的动作之一,也是最具表现力和观赏性的动作。

舞者们手持舞龙,以巧妙的动作将龙身在空中盘旋腾跃,仿佛一条活龙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这个动作要求舞者捶打龙身和扭动身体,让龙形成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奔腾、飘逸的视觉效果。

二、舞动灵巧的龙头龙头是舞龙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标志着舞龙的领头和方向。

在元宵舞龙表演中,舞者们通常通过灵活的手腕和身体扭动来为龙头赋予生命。

他们可以通过上下摇动龙头、左右晃动龙头等动作,展现出龙头栩栩如生的形象,增添戏剧性和表现力。

三、迎春展翅元宵舞龙中的“迎春展翅”动作寓意新春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舞者们举起龙身高高扬起,同时用力摇动龙身,仿佛龙在舞动翅膀。

这个动作要求舞者的力量和协调性,通过展翅的动作展示出龙焕发的活力和神气。

四、龙戏珠“龙戏珠”是舞龙表演中令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动作。

舞者们手持一颗红彤彤的“珠子”,挥舞着舞龙让龙追逐珠子,仿佛龙在嬉戏玩乐。

这个动作通过舞龙追逐珠子的形象,表达出生机勃勃的气息,也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和好运的向往。

五、环绕花球元宵舞龙的环绕花球动作极具表现力,也是舞龙表演的高潮部分之一。

舞者们手持花球,围绕着舞龙旋转,与舞龙形成优美的舞姿。

通过花球的环绕和龙身的旋转,传递出快乐和祝福的氛围,给人们带来温馨而喜庆的感觉。

以上就是元宵舞龙喜庆的动作的介绍。

舞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祝福。

通过这些喜庆的动作,舞龙在元宵节这个特殊时刻焕发出无限的魅力,为人们带来了难忘的视听盛宴。

让我们期待下一次元宵舞龙表演,感受其中的喜庆与欢乐吧!。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

那么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为什么要舞龙灯龙灯,又称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舞蹈,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传统灯彩。

相传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

龙灯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

其形象按颜色不同,种类繁多,每节内能燃烧烛的称"龙灯"。

龙灯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

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

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台湾的春节习俗介绍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元宵节十大习俗

元宵节十大习俗

元宵节十大习俗元宵节十大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大全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家庭的团聚,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中国各个民族的过年的风俗

中国各个民族的过年的风俗

各民族过节习俗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

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Word文档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Word文档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如唐朝杜牧的“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汨(mi)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习俗耍龙灯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习俗:耍龙灯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自牧着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

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

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

(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

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

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

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

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

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