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看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看雪》。

(2)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看雪》。

2. 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的特点。

2. 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看雪》的幻灯片或课件。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雪景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雪景,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景的观察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雪》。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

5. 欣赏雪景:(1)学生观察雪景图片或视频,感受雪景的美丽。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观察和表达。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收获。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或绘画作品,分享对雪景的感受和想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默写或抽测,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拼写和含义掌握情况。

4. 观察表达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对雪景的观察和表达,评价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材简析】《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大陆与宝岛台湾,隔着海峡,大陆望着宝岛,听着阵阵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

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深深的乡愁。

只是,那里很少有雪。

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盼着到北京来看雪。

北京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有银装素裹的雪景。

在北京不但能看到迷人的雪景,还能看到比雪更迷人的风景。

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

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留下的一个的片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说过,边读边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会提问题的孩子是好样的,如果既能提问题,又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那是最棒的。

我相信我们班最棒的孩子肯定很多。

这堂课老师就要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师:刚才,老师在同学们读书思考期间,我巡视了一下,我们班同学可会提问题啦,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生:老师,“深情”什么意思我不懂。

(大部分同学提的都是些词语方面的问题。

)……生:老师既然已经看过雪了,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看过了”。

而是微笑着点点头。

(师马上给予鼓励)生: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这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呢”!我不懂意思。

生: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们,我在北京见过,而是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说:“在我的故乡”。

是不是有点罗嗦。

(此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备课时,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有点罗嗦吗?我转念一想:不,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马上给予肯定:“你真会提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我们细细地读读书,这个问题肯定能解决的非常好。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怎么办,要不要老师一一答复呢?生(齐声回答):不要,我们自己解决。

《看雪》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看雪》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看雪》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孩子们,你们今天特别有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愿意要吗?(PPT中展示雪景图片,让学生欣赏)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雪。

(板书课题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头的第三笔写法,齐读课题)二、共同研究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

(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2、我们来看看最后两个词中,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屏幕中把这两个字变红,学生说结构,并为它们组词。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

(尤其是“故”字的偏旁为四笔反文)4、我们刚刚学习了指,这个字,谁能到前面为大家指一指台湾到底在哪里?谁能介绍这个地方呢?5、那我们来看看你了解的台湾和老师知道的一样吗?(PPT中出示台湾的图片及资料)你从中发现那里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啊?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温暖,所以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和“在我国台湾省,是看不到雪的。

”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习用词的准确。

)7、既然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小朋友是怎样看雪的`呢?谁来读读一读?(教师板书台湾小朋友看假雪)8、对于雪,台湾的孩子们有一系列的疑问?自读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

9、谁能按顺序读一读你画下来的句子?10、再次自读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试着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11、孩子是怎么问的?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生合作再读这一段)12、孩子又是怎么问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语吗?可以读出惊奇的意思吗?13、孩子还问了什么?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有一个问题,北京到天津要半个小时,北京到台湾要4个多小时,北京远吗?那为何老师说”不算太远呢?14、老师见过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你在读这一段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谁能帮帮它啊?(理解银装和雪毯)学会积累“打雪仗”一类的词语,将它们画下来。

《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

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更定gēng拏ná毳衣cuì雾凇沆砀hàng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更有此人gèng喃喃nán五、整体把握课文1、重点字词释义: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是,这。

《看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雪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2)学会通过观察、体验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四季变化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观察等方式,了解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看雪》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关于雪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看雪》。

(2)收集关于雪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雪的形态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收集到的关于雪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雪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雪花形状?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雪》,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挑选几个生字词,让学生造句,巩固记忆。

4.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了雪的哪些特点?作者对雪有何情感表达?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看雪》。

(2)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雪的描述。

(3)观察并记录下雪天的变化,下节课分享。

2.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看雪》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

(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

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

”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一起(),场面颇为壮观。

()声、()声、和观众的()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

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

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

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

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4)“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

”“介意”能不能换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引导学生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圈画,可按照“读文——找句子——读句子——说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

尤其在“说感受”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变换句式,或仿写句子,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三)回归整体,深化情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看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06
补救教学
矫正与补偿
矫正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 误,教师需要及时进行矫正,帮 助学生纠正错误理解和认识,确 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知识。
补偿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和缺陷 ,教师需要提供补偿性的教学, 帮助学生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
个别辅导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 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 做好准备。
05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课
文的理解和参与度。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他们分享对课文的 理解和感受,并互相评
价。
口头反馈
教师口头反馈,对学生 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提出
利用音频设备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 出宁静、祥和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 更好地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
04
教学过程
导入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关于雪的美丽传说或 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 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 美丽和神秘。
提问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与 雪相关的知识,为新课学 习做好铺垫。
课文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台湾的小朋友十分盼望到北京看雪,主要表达了两岸同胞渴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段落解析
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在台湾从未见过 雪;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在台湾小朋友的画中见到了雪;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我 ”向往北京能见到雪。

《看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看雪》,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美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表达。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雪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雪的诗词、故事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进行品词析句。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雪景?作者对这些雪景有什么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看雪》,谁能介绍一下课文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雪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特点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一道写作题:请以“雪”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谁能举例说明?二、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雪景,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通过实践活动,你们觉得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对你们有什么启发?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看雪》有什么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课后作业1.请以“雪”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家长签字确认,下周一带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雪》教学实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吕教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师:“雪”字要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齐读课题。

师:敢于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哪些同学愿意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师: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也有任务,你们是评委呀,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当评委吗?都是很厉害的人当的,你们要认真听他们的朗读,看字音是不是读得正确,句子读得通顺吗?(生轮读课文)师:评委们来说说。

生:我觉得xx 读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字读得不够正确。

师:那你帮帮他(帮读)师:这位评委很好,能先表扬他的优点,再指出不够的地方。

生:xx 读漏了一个字。

师:你听得真仔细,看来,你们在家认真预习了,真好。

师:我们来读读生字词语吧。

(出示词:商店橱窗•…〉(生齐读词语)师:刚才,11 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吕老师也想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大家边听边认真思考,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

(师配乐范读)师:小朋友都听得入神了,吕老师看出你们在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我不知道“升起”是什么意思?生:我不知道什么叫“童年”?生:什么叫“银装”?生:什么是“情景”?生:台湾和北京是很远的,课文为什么说不太远?(生指地图)师:你怎么知道?生:我家有地图,所以我知道。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什么叫“橱窗”?师:课文里的橱窗指什么?就是商店里沿街面展示商品的玻璃柜子。

生:xx 小朋友盼着他们来玩什么意思?生:就是XX小朋友很希望他们来XX玩。

师:盼着就是希望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学课文。

春节,台湾的小朋友在橱窗里见到了谁呢?生读课文: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在过春节的的时候,孩子们在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棉花做成的。

(一生提意见:他读得有感情,但是读得太慢,轻声读成了重声)师:XX是什么地方?生:是XX的一个省。

(认读“省”字)师:台湾在这儿,南宁在这儿,(老师指地图)都在我国的北方,所以那儿像我们这儿一样,很难看到雪的。

这个问题懂了吗?指名再读课文。

师:他丢了一个字,听出来了吗?(生再读)师:台湾小朋友只能在橱窗的看棉花,那他们跟老师说了什么话?我们看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继续当评委)生:他们读得很好。

生:他们读得快了些。

生:XX同学当老师读错了几个字。

师:他有点紧张。

他们对什么感到惊奇?(出示句子: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生:孩子们对雪惊奇。

生:他们不是对雪惊奇,而是很难看到雪,北京能看到雪。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惊奇的语气读出来?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老师在哪儿见过雪呢?师:老师看着地图,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谁来读出他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课文师:你还真有点像老师。

想读的站起来读。

(生读课文)师:接下来我们还是分角色来读(分工朗读)(老师接着就娓娓动听地给同学讲起了玩雪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片,师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得笑呵呵的,台湾小朋友仿佛来到了白雪世界,如果你们来到这儿,你想干什么?生:我想堆雪人。

生:我想打雪仗。

师:能不能把你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9 段。

(指名读第9xx)师:你看,这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多么像雪毯(出示图片)。

师:什么叫银装?生:雪下下来,落在树上,铺在地上,就像给它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雪闪着光,所以“银”字用金字旁。

(指名读句子)教师引读。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第9xx。

(生读)师:你们是不是希望现在就落下雪来呀,台湾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你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也一起来争着说说看。

(争着问)师:那里的小朋友也盼着你们去那儿看雪呢。

师:出示识字三: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师:为什么说不太远?因为我们是一家,虽然相隔遥远,感觉还是很近的。

这一课的生字词语都会了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生读)哪些字难写呀?(打,指,接,做做动作)师:那“接”字怎么写呢?师边写边讲解写字:写字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气功:身正,胸直,臂开,足弯,描一个写一个。

(生写字,轻音乐起)师:这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播放雪景)师:我想小朋友都想去看看雪。

(教师板书:看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请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好,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勾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互相问一问。

生读。

师: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遇到难懂的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了?生:我发现第一排的生字都是前鼻音。

师:你来教教大家。

生教读。

师:小老师真不错,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第二排的生字是后鼻音。

师:你能教教大家读吗?生教读。

师:最后一排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后面一排两个字有韵母师:我还想请一个同学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去掉拼音。

)师:这时候你还能认出生字xx 吗?生教读。

师:谢谢你,真不错。

我还想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个女孩子。

生教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会认了。

雪花•…我们先不出声,只做口型' (飘出雪花,让学生在心里识记,然后读出声来。

)师:现在大家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还能认识它们吗?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

生标自然段。

展示并评讲学生标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哪些小朋友想看雪?生:xx 的小朋友。

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台湾指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指。

师:台湾在祖国的南方,所以那里几乎不下雪。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什么样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棉花做成的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要是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生:我会和小伙伴玩……生:我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师:我们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们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读孩子问老师的,一个同学读老师回答的。

生练读。

师: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孩子们多好奇啊!能再读一读吗?生再读。

师:这一组同学读得非常棒,是个好搭档。

老师再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说的是第二次对话,你再试一试。

生读。

师:非常好,孩子们是怎么在问?生:惊奇地问。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一起来惊奇地问生齐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师:老师说的这段话,你能知道什么呢?生:老家生:老师的旁边有一张地图。

生:……师: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我问过飞行员叔叔,台湾的小朋友乘飞机到北京,只要两个多小时。

现在,(出示)教师引读。

师:小朋友在北京玩雪多么有意思啦,冬天的雪花可美了……(介绍小朋友在北京玩雪的情景)。

同学们,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生读。

师:有感受吗?想不想亲眼看看?(媒体演示雪景)你最喜欢什么?生:我都喜欢。

生:我喜欢雪毯。

师:给雪花、雪毯找到合适的词语。

生找词,进行搭配。

师:他们会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生:堆雪人、打雪仗生:xx 师:好玩吗?生:好玩。

生:还可以在雪地上爬过去爬过来。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生读小朋友在雪地上…•可高兴啦!”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带老师也去看一看?生齐读。

师:现在,我知道听朗读,脑袋中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享受当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景,他们会怎样想?生: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没有真的雪景呢?生:他们看到了用棉花做的雪花,也一定想去玩。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次对话。

(去掉一些词语)引导填词。

(播放xx 风光片)师:其实,台湾的小朋友也欢迎北京的小朋友去台湾玩的师:台湾的小朋友盼着去北京看雪景,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的小朋友来北京看雪景。

(完善板书)台湾的老师盼着和亲人团聚,所以,他才会深情地对大家说一一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呢!”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雪花飘下来啦!出现生字词。

师: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

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

通过读了1、2 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

默读课文3——11 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

(有个别学生出声)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生;还有一句:“ x离这儿很远吧?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读句子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对。

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

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师:谁也想问这一句?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XX离这儿很远吧?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

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

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 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

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

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