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答案。

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

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贯通、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重视分,中国哲学重视生。

天人合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中有天,天中有人。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

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

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

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的。

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

西方哲学不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

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全国版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全国版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全国版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

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

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

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

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

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

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

2023-2024学年沧州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沧州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沧州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04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关系。

庄子的《养生主》不仅牵涉与知识领域、现实实践等相关的思考,还寄寓了庄子对宇宙流行及生命价值的理解,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天人观念的生成是宇宙论乃至人生论的基础,天人关系理论构成了道家学派哲学思辨中的重要部分。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已经体现出相当清晰的天人逻辑关系。

郭象注《庄子》时提出“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这就是说,庄子对“天”这一概念的使用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表明天与客观物质世界紧密相关,是自然事物的总称。

在《养生主》中,庄子充分肯定了天人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应当给予区别:“‘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可见,庄子在此对天与人做出了明确划分,天人相分于是构成了庄子养生学说的逻辑起点。

在庄子看来,天人之分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

不仅如此,天是人的存在根据,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人的因素。

此处,天与人之别集中体现为自然天成与人事造作之别。

“天与”“人与”一句的关键逻辑在于,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将天与人并列而谈,认为二者是两个不同的因素。

回答者则进一步在天与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认为人事与天道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反映于人身的结果其实仍然是天之作用,展现出庄子天人相分的基本观点。

概言之,庄子对天人之间差异性的强调,既是想以此确立起天人相分的基本逻辑,也是为论证天相对于人的优先性做理论上的说明与奠基。

庄子在延续并发展老子生成论的基础之上,在养生思想中进一步确立了“依乎天理”、以人顺天的实践准则。

在《养生主》中,这套实践准则集中体现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

“庖丁解牛”表面上是庄子对解牛技艺的阐述,实则意在触及身处复杂万象中的人调适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

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

《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

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

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4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学校团委举行“文润北疆,赞美家乡”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吧!【花漾北疆】1.宣传组为学校微信公众号拟写了一段宣传语,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

”说到呼和浩特栽培丁香的历史,人们一定会提到将军衙署。

①历经c2ng 桑,表达善意的丁香因耐旱、坚韧、雅致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市花。

②这四株丁香树已经生长了一百七十多年。

③装点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成就了一种鲜明动人的塞上风情。

④将军衙署里的四株丁香树见证了绥远城的荣辱兴衰。

从角落里来,向开阔中去,回报世界以磐香。

在丁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尊与进取,看到了北方的雄浑与磅b6。

在青山下,在黄河边,不负季节之约的丁香,正在和煦的阳光下浓郁发放,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清香。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答案】(1)沧xm礴zhan(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沧桑(cang sang):成语“沧海桑田”的缩用。

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馨香(xin xiang):散播很远的香气;芳香馥郁貌。

磅礴(pangbo):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绽放(zh汕但ng):指花开放。

也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④“将军衙署里的四株丁香树见证了绥远城的荣辱兴衰”紧承“说到呼和浩特栽培丁香的历史,人们一定会提到将军衙署”的地点,为首句;②“这四株丁香树已经生长了一百七十多年”紧承④中“将军衙署里的四株丁香树”,为次句;①“历经cang桑,表达善意的丁香因耐旱、坚韧、雅致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市花”紧承②句“一百七十多年”,说明了丁香成为呼和浩特市花的原因,为第三句;③“装点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成就了一种鲜明动人的塞上风情”,说明了丁香对呼和浩特的重点性,总结全段,表达了丁香的赞美之情,为末句。

翟小宁《道法自然与万法归宗》阅读训练及答案

翟小宁《道法自然与万法归宗》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含义: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丰富多样,唯其丰富多样,方蔚为大观。

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万物各有其性,无不顺天而生,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

万法归宗,内涵深广。

万法,可理解为万千法门,条条门径,径径通达;归宗,可理解为种种法门,如百川归海,终归一宗。

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万法归宗,就教育而言,就是要始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教育生态,丰富多样;教育方式,林林总总;教育方法,千变万化。

但无论何种样式的教育,都要以人的健康、幸福和成长为宗旨;都要直指人心,培养有道德的心灵;都要以舒展生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徳性、健全人格为指归,使人变得更高尚,更幸福,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禀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

只有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才能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教育格局;只有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多样化的教育生态和个性化的教育,必须有宽松的环境,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气,开放的胸襟,形成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不拘一格、纵横开合的办学格局。

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教育应该尊重人的个性。

美国的道尔顿教育计划非常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教育。

道尔顿教育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因人而异的,由此形成了道尔顿教育的知识结构论和学生选课指导依据。

在他们看来,选课必定促进学生的知识构成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形成单核(在一个学科领域有发展潜能)双核和多核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

对于明显的单核或双核知识结构的学生,学术倾向较重,他们未来发展往往是朝着一个或两个领域深化,要注重加强对其核心领域的课程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安排解决。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舍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

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使用水效率和效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
阅读习题及答案
试习题内容: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习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⑶习题。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悬殊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

“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

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

以身心安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赏“道法自然”的智慧。

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毁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片面追求经济开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

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

“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不是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
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

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籍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

正像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所说:“在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出了最深刻而精彩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

”这表明人类更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心角度对待自然界。

“亲近传统,回归自然”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语汇,更是一股不容回避的世界潮流,是社会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历史开展的必然。

我们不但要把“道法自然”的智慧化入个人的修养和生活中,而且要运用到整个社会的开展规划中。

绿色开展对自然法则遵循“服从——认同——内化”之法,从而建立绿色规则,树立绿色信念,成就绿色之道。

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开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对于化解环境危机、促进
可持续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法自然”,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B.“道法自然”中的“道”是一种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必然性普遍法则,而和谐则是符合这一自然法则的结果。

C.“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其实不是让人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并且采取符合天道的措施。

D.“道法自然”的最佳状态即天人和谐,“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

2.下列对《老子》“无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而行的“无不为”。

B.“无为”就是辅助万物自然的“有为”,“无不为”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行的“无妄为”。

C.“无为”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D.“无为”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以身心安康
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B.片面追求经济开展带来沉重的环境灾难,造成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只要我们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C.道家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心角度对待自然。

D.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开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我们要把它运用到整个社会开展规划中去。

试习题答案:
1.D。

2.B。

3.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