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对朔州地区农 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的研究采用遥感 分析和
像解译数据和有关各地类面积相互转化的面积表格 。
33 进 行 朔 州 地 区 景观 格 局 特 征 分 析 .
实地调查 等相结合的方法 。遥感分析选取 E D SI A I E和 R A GN M
Ac I rG S软件系统完成对朔州地区景观解译及数量化分析 ,探讨 朔州地区景观演变 的规律。实地调查采用统计报表法 , 利用政府
个矿 田规模均 为 1 x O 。矿区是 以一年一熟农 田种植业为主 . l t 5
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总会存在一定 偏差 ,采用实地观 察、 测量的方法可 以纠正误差 , 有助于了解真实情况。
3 研 究步 骤
31 选 取信 息 源 .
的农业结构 , 处于一个农 、 、 林 牧结合 的农业生态体系之 中。由于 林业 所 占比重小 , 、 农 林业之 间物质能量转化关 系极不协调 , 导
软件制图 , 形成朔州地 区 3 个时段 的土地利用 、 覆盖遥感 影像 解
释图。根据遥感解译结果 , 对各种专题图件进行校正 , 同时查 阅相
关统计资料和文献 , 对数据进行对 比验证。利用 A c I rGS软件对各 地类属性数据进行提取分析 , 最终 获得 了 3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
2 研究 方法
计好 的调查表格 ,通过居 民自己填写的方式来 了解居 民对 目前
求景 观指数不但要有较强 的纵 向比较能力 ,即相同景观不 同时 期的景观 指数 的比较 , 同时还要求它有较强 的横 向比较 能力 , 即
相同时期不 同景观之间的比较。
朔州地 区建设 的意见 、 想法 以及 当前地 区改造 中存在 的困难 、 急
形图 、 政区划图 、 行 土地利用 图 、 地貌分 区图 、 土壤类型 图 、 系 水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以赣榆宋口村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团队2010年8月31日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以赣榆宋口村为例金鑫,黄家柱,刘忠华,徐祎凡,殷成敏摘要: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当中,通过对原有方法的整合改进以及新研究方法的引入,以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宋口村为研究对象,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模拟。

本文以宋口村2006年ALOS 数据、2008年QuickBird数据以及2009年SPOT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融合、波段组合等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过程,根据人机结合的影像解译方式得到2006、2008以及2009年度宋口村土地利用类型图,并根据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资料得到该村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宋口村2006-2009年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整体上对宋口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进行了数量变化研究,同时利用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五个指标的景观指数对宋口村的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以及新农村建设意见的指导下,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四个微观方面对该村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进江苏沿海新农村建设。

结果表明,2006-2009年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拉开,该村对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整合,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产业生产结构,水域面积不断减小,耕地面积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工矿仓储用地先增大后来趋于稳定,住宅用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的面积则变化较小,且该村此时不存在商业服务用地,其他用地的面积也不断增加;而根据规划图显示,水域将呈现很大幅度减小的趋势,而耕地面积、工矿仓储用地则出现大幅度上升,住宅用地的面积也上升较快,添加了休闲娱乐广场后,公共基础设施的面积也上升,商业服务用地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由于规划图中其他用地的设计为零值。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包括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等方面的改变。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中最为明显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大量农田被城市用地取代,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以及农村人口减少。

城市化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城市建设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为了建设高楼大厦、路网和大型基础设施,大量自然景观被毁坏,原本绿树成荫的村庄和田园风光逐渐消失。

这些变化导致了景观格局的转变,城市的景观由传统的农村风貌转变为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的景象。

农业现代化是另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

传统的农耕方式被机械化取代,大规模农田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引入了大型农机设备和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这种变化也对景观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农田景观逐渐被大规模农机设备所代替,大片农田整齐而规模化的种植模式导致了景观一致性的增加。

原本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被机械农业的魅力所替代,人们时常会感叹农田的单调和丧失了原有的自然美。

工业化是对土地资源利用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种形式。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工业区建设成为常态。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厂和工业园区。

这些工业区通常布局封闭,围墙高大,建筑单一。

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不仅导致了工业区范围内景观的破碎化和单一化,也对周边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和化工厂的污染成为威胁周围环境的重要因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对景观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等形式的变化,都使得传统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机械农业和工业园区的景象。

绵阳市涪城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绵阳市涪城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s e a r c h o f t h e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l a c h ng a e , i n w h i c h t h e t e mp o r l a e v o l u t i o n f o c u l i t v a t e d l nd a h s a d r a w n s p e c i l a a t -
m e c h a n i s m( d r i v i g n f o r c e ) b y u s i n g t h e l nd a u s e d a t a b s a e( 1 9 9 6 , 2 1 3 O O , 2 O 0 5 nd a 2 O O 9 )a nd o h t e r r e l a t e d g e o - r g a p i h c d a t a . T h e r e s l u t i n d i c a t e s ha t t :( 1 )D u r i n g t h e p st a 1 3 y e a r s , t h e e r i s a s h a r p d e c l i n e i n a r a b l e l nd a i n
水平 、 G D P、 起伏度等负向驱动力和灌溉 条件 、 等级公路水平 、 土地整理程度等正 向驱动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 耕地 R S与 G I S 空间格局 文献标志码 : A 时空演变 川西北丘 陵区 中图分类号 : ¥ 2 9 文章编号 : 1 6 7 1 —8 7 5 5 ( 2 0 1 3 ) 0 2— 0 0 1 6— 0 8
第2 8卷
第 3期
西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目的和强度,而景观格局则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首先,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各类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工商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建筑和道路成为了主要的景观元素,大片的绿地和农田被压缩成为小片或者稀疏的存在。

而在农村地区,农田和自然景观则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控和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景观格局也反过来影响了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

景观格局的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和不连贯的特点,而且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将会出现土地浪费和资源损失的情况。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此外,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调整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良好的景观格局也能推动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因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改进。

我们要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

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

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

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

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占用和利用,包括城市建设、农田、森林和草原等。

而景观格局则是研究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成关系。

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大片连续的自然景观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护等。

相比之下,过度城市化和农草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甚至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

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分隔,进而造成物种灭绝或迁徙。

例如,连片的森林和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但如果被大规模砍伐或填埋,将直接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保护和恢复连片自然景观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此外,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也会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产生影响。

大规模城市化和林地开垦导致了土地表面的覆盖与原始状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将导致水的渗透能力下降,水源涵养不足,容易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土壤侵蚀、农草地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科学的景观格局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护自然景观,限制过度城市化和土地开发。

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建设,建立生态连续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应注重开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生产条件下农田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

不同生产条件下农田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
恢 复 , 为 代田制一 改原来 的
漫 撤制 , 在农 田 中起 垄 作 圳 。庄 稼 种 在 垄 下 的 沟 即圳
果也不 同… 。在一定的 自然 条件下 , 田景观格局演 农
变 的驱 动 力主 要 来 自社 会 经 济 因素 , 中最 重 要 的 是 其
中, 第二年垄圳互易 , 地力得到局部 的休整 , j形成新 的种植方式 , 将其他 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 观的农 田。在新 中国成立前 , 该农 田景观在我 国耕地后备 资
在 内 的一 切 生 态 过 程 作 用 于 农 田景 观 的 结 果 。 在 不
相等的小方块 田地。

《 尔雅 ・ 地 》 “田 , 岁 日蕾 , 岁 日新 田 , 释 有 一 二 三 岁 日畲 ”, 示 了 新 垦 农 田景 观 演 变 和 熟 化 的 过 程 。 揭
同时 间和 空 间尺 度 上 , 同农 田生 态 学 过 程 的作 用 结 不
以设 想这 样 一 幅 井 田规 划 的 蓝 图 , 块 方 整 的 田地 , 大 四周 有 矮墙 ( 即在 开 沟启 土 堆成 的小 垣 ) 围绕 着 , 与小 垣平 行 , 有 纵 横 交 错 的 阡 陌 , 田地 划 为 若 干 大 小 又 把
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 , 从而获得的 适合 农 作 物 生 长 的 耕 地 。农 田景 观 格 局 是 包 括 干 扰
图 1 15 96年中捷 友谊农场建场前农 田景观格局
F g 1 L n sa ep t m f h n j gfr a d i 9 6 i. a d cp a e o o gi ml 1 5 t Z e a n n
基金项 目:“ 十一五 ” 国家科技支撑项 目(0 6 A 1 B 6 20B B 50 ) 作者简介 :付梅臣( 96一)男 , 16 , 黑龙江东 宁人 , 教授 , 士 , E— a ) 博 ( m i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

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

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

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

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原始本底的消失正是与Forman的描述相同。

反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则表现为楔入、扩大、连片、本底化等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是农作物生长的立足之本,不同的种植方式必然造成不一样的农田景观,于是农田景观格局与作物种植制度自然地连在一起。

《尔雅·释地》有―田,一岁曰灾,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揭示了新垦农田景观演变和熟化的过程,即―灾‖是生满杂草的―不耕地‖;―新‖是已经撂荒二年,正在复壮的土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耕垦的土地。

西汉中期为了便于地力的恢复,代田制一改原来的漫撤制,在农田中起垄作圳。

庄稼种在垄下的沟即圳中,第二年垄圳互易,地力得到局部的休整[1],形成新的种植方式和农田景观。

在实际垦荒过程中规律是相同的,经过除草及杂物—翻土压草—晒土—新田—部分种植—熟田—全部种植过程,将其他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观的农田,出现撂荒也是人口稀少的关系。

1855年以前的黄河在北到海河、南抵淮河之间的广大华北平原上迁徙、漫流,而华北大平原又是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合力冲积而成的。

大量资料表明,第四纪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速度愈来愈快。

根据张天曾的资料推算[2],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在更新世时为0.15m m/a,全新世时3.03mm/a,近代大致为3.70mm/a,经过长期的沉积,经历滩涂—湿地—苇地—草甸沼泽,形成早期的华北沿海平原。

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和围垦,则出现了较早的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没有配套的田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非常低,而且不稳定。

1.2 长期集中连片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景观农田化的改造进一步扩大,零散的农田不利于抵御动植物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也不利于农田设施配套和管理,需要对农田进行集中连片,由星点式或斑块式开发转为大规模连片开发,构造更大尺度的农田斑块或本底。

从我国农业发展史看,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特别是1 949年以后更进一步促进农田的集中连片。

1955年开展蓬勃迅速的合作化运动,并出台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3]。

开垦荒地主要是通过移民和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新的国营农场和扩大现有农业社的耕地面积来实现,消除农田的插入、过远、楔入、插花等现象,尽量做到农田集中连片和外形整齐,这对于促进农田集中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展农业合作社前,农民的私有农田一般面积较小,并且常由一些分布零散的若干小田块和窄条地组成,为了适应生产的要求,必须将农田合并起来。

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方田‖、―条田‖规划和工程实施,对农田进行集中化和规则化,改良土壤,配套建设田间道路、防护林、沟渠等,为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1.3 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为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开展了农田整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农田整理是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沟渠和田间道路。

根据土地资源详查,全国田坎面积0.12×109hm2,沟渠0.05×1 09hm2,分别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的1-2倍。

据典型调查,通过对地块、沟渠的平整、归并,可增加耕地面积5%-10%左右。

各地实践表明,农田整理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能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

整理后的农田全部成为地块平整、沟渠配套的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灌渠已由土质结构改为PVC管材或防渗渠、地下暗管、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农田景观更加集约化,农田设施高标准配套,农田景观的生产功能得到有效保障。

1.4 未来“天地人和”的绿色休闲农田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可持续农业,使中华文明古国长达数千年而不衰。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生产力将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而且农田的替代基质也会不断增多,扩大新的食品来源,农田的历史任务有所改变,保护环境和提供休闲服务的功能将相对提高。

因此,未来农田景观的格局将随之变化,农田斑块的基质得到进一步改良,并以增施有机肥料和农作物品种改良作为增产的主要保障,以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和廊道结构生物防治病虫害,秀丽的农田风光给人陶醉,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田园的―天地合一‖。

当前出现的观光农业的景观,可谓是未来农田景观之早期雏形的体现。

2 现代农田景观演变的过程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

目前,我国农业吸取―石油农业‖的教训,正向知识高度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相继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替代型现代农业。

同时,与之发展相配套的农田景观也悄然向现代农田景观方向演变。

2.1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虽是初见端倪,但已展示其鲜明特征和绚丽前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5]。

农田是农业耕作的场所,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精准‖生产,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6]。

―精准农业‖按照田间每一个操作田块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种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效果,农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7]。

精准农业表现出良种选育精准化、模式栽培精准化、平衡施肥精准化、农业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特点。

农田景观则属于经营景观中的人工经营景观,景观构图的几何化与物种的单纯化是其显著特征。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原有分散和形状不规则的耕作斑块向着线形和规则多边形的方向演变,斑块的大小、密度和均匀性都会发生变化[8],特别是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农田进一步集约化、田面平整化、田块规则化和设施配套化与智能化。

2.2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农业要求农业集约化,可能导致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田块扩大、植被类型减少和农田景观中动植物多样性亟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通过削弱生态系统天敌与害虫间自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9]。

在现代农业景观中,农田景观格局仍然是控制农作物和其他物种时空分布和生态学过程重要的因素,其景观格局变化受自然环境、农作系统、农业耕作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景观格局的变化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景观格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1)农田斑块内部均质性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田面平坦,形状规则精准农业的实施重要条件是作业对象的标准化,在作物品种选择、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栽植密度等环节上,要求同一作业农田斑块的农作物的一致性和田面平整,清除田块内残留的其他斑块和障碍物,田块规则化,利于机具的生产作业。

这些要求已经在机械化作业实施中得到体现和证明,机械化使农业景观趋于一致或相似[10]。

在育种环节上,要求农作物品质适合精准农业的管理要求,进行工厂化精准育种,标准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使农作物田间生长形态均质和分布密度一致。

另外,在田间管理环节上,为实现平衡施肥精准化、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作业的高精度要求,需要对现有农田基质条件不断改造,使农田斑块基质达到均质。

(2)农田廊道结构简单化,各种生态流稳定、畅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中小的或零星的斑块(如林地、防护林、沟渠、草地等)大量地从现代农业景观中消失。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增加,田块边缘带急剧减少,如防护林和沟渠密度在减少(如图1)[11]。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促进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其中变化最大的算是廊道结构。

按照精准农业生产要求,仅灌溉精准化一方面就需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对原有灌溉系统提出挑战,固定的明渠将消失,被地下暗管、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取代。

从适合精准农业作业角度出发,部分为小农具和人畜服务的田间道路会被整理为农田,部分田间道路将拓宽改造适宜大型农机具作业,由较宽廊道围成的农田斑块规模扩大,各种生态流更加稳定和畅通。

3 农田景观演变影响驱动力分析农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是指导致农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驱动力对农田景观演变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逆向的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