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我国某山区,主要为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工程内容包括:土地整治、坡面治理、沟道治理、植被恢复等。

工程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预计施工周期为XX个月。

二、施工目标1. 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2.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三、施工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 突出重点,分期实施。

4. 社会参与,公众监督。

四、施工内容1. 土地整治:包括土地翻耕、平整、排水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2. 坡面治理: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如种植绿化树种、修建梯田、排水沟等,减少坡面水土流失。

3. 沟道治理:清理沟道垃圾,修建沟道护岸、跌水、涵洞等,提高沟道排水能力和防洪能力。

4. 植被恢复: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恢复植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5. 保水保土措施:采用保水剂、保土耕作等技术,提高土壤保水保土能力。

五、施工方法及工艺1. 土地整治:采用机械化翻耕、平整,设置排水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2. 坡面治理: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如种植绿化树种、修建梯田、排水沟等,减少坡面水土流失。

3. 沟道治理:清理沟道垃圾,采用砌筑、混凝土浇筑等方法修建沟道护岸、跌水、涵洞等,提高沟道排水能力和防洪能力。

4. 植被恢复: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采取苗木培育、草籽撒播、植被覆盖等措施,恢复植被。

5. 保水保土措施:采用保水剂、保土耕作等技术,提高土壤保水保土能力。

六、施工组织与管理1. 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确保施工安全。

4. 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把控施工材料、工艺、设备等,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施工水土保持方案

建筑施工水土保持方案

建筑施工水土保持方案建筑施工水土保持方案一、前期准备工作1. 选址与设计:在选择建筑施工地点时,应尽量避开高风险区域,如陡坡、河流、湖泊等。

同时,在设计方案中应考虑水土保持措施的安排,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2. 土地整理与准备:在施工前,对场地进行土地整理和准备,包括清理垃圾、平整地面、清理雨水排放系统等工作,确保施工面积干燥清洁,方便施工水土保持设施的安装。

3. 施工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工作流程和施工时间,保证按照水土保持措施的安装顺序进行施工。

二、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1. 土方工程:根据施工区域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土方工程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挡土槽等,以保护周围土壤不被冲刷。

2. 雨水排放系统: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确保雨水可以顺利排出施工区域,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3. 覆盖材料:在裸露的土面上覆盖保护材料,如草皮、草帘等,以减少水土流失速度,并保护土壤免受风化和冲刷。

4. 防护措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挡土墙、隔离栅栏等,防止施工过程中人工设备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5. 水源防护:对施工现场周围的河流、湖泊等水源进行防护措施,避免施工废水和泥沙污染附近水体。

三、施工后水土保持措施1. 绿化工程:施工完成后,对裸露的土地进行绿化,种植适宜的植被,增加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 围栏设置:在施工完成后,适时设置围栏,防止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区域,保护绿化环境。

3. 河道整治: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河道的泥沙进行整治,恢复河道的流动能力,避免长期影响水体的水质和生态。

4. 保洁工作: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保洁工作,清理垃圾、杂物等,保持施工区域的整洁。

四、事故应急措施1. 监测和报警系统:在施工现场设置水土保持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土壤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联系人、应急处置流程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减少事故损失。

水土保持方案(精选9篇)

水土保持方案(精选9篇)

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精选9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

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土保持方案(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土保持方案篇1一、水土保持方案设计1.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由扰动地貌和破坏植被引发土壤侵蚀加剧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和由弃渣不合理堆放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组成,42团盖孜河防洪工程地点为疏勒县巴合齐乡辖区河段,工程区内水土流失侵蚀类型以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前者危害主要受自身环境因素影响,项目区以西北风为主,春季风速较大,灌区表层土壤干燥,常有沙尘天气,且天然植被无法得到充足的地下水补给,生长缓慢,因此风蚀加剧,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也会增加水土流失量;后者因河道防洪工程多为土堤,抗冲能力差,因此也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根据对主体工程报告的评估,对其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前瞻预测,由于工程建设临时施工道路等原因,项目区原地貌植被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再有,对于施工料场和生活区,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防止出现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主体工程报告,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主体工程布局及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划分水土保持分区,主要分为河道护岸工程区、料场区、临时生产生活区和施工道路区共4个防治类型区。

42团盖孜河防洪工程本身是一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其水土保持方案应在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内,即将主体工程布置设计包括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也视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工程开发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做出防治安排,各分区措施布局如下:①河道护岸工程区。

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针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河道护岸工程,采用单排井柱加格宾石笼防冲顺坝护岸形式,对紊乱的河进行调整道,稳定主槽流路并减少河岸坍塌,进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水土保持工程是指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以及防止土壤侵蚀,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和工程手段,达到保持土地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本工程位于XX市XX县,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主要包括XX地区的山坡地、草地、水库和农田等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制定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工程施工范围本工程涉及的施工范围主要包括山坡地治理、河道整治、草地保护、水库建设和农田防渗等多方面内容。

具体包括:1、山坡地治理:采取植被恢复和植被覆盖等方式,修复因土地开垦和人为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坡面沟蚀等问题。

2、河道整治:开展河岸绿化、坡面改善、水质净化和防洪排涝等工程,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冲刷和沉淤。

3、草地保护:通过植被覆盖、畜牧压制和森林培育等方式,恢复草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牧草地的生态安全性。

4、水库建设:进行水库除淤和水位调控等工程,保持水库的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农田防渗:对农田进行排水排涝和雨水回灌等处理,减少土地流失和提高土壤保水性。

三、工程施工计划1、前期准备:组建施工团队,配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和工程材料,制定详细的工程施工方案,组织开展前期工程勘察和测量,确定工程施工的具体范围和施工难度。

2、施工方案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山坡地治理、河道整治、草地保护、水库建设和农田防渗等具体的施工内容和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和安全防范等措施。

3、施工队伍组建:招募并培训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确保施工人员具备专业技能和施工经验,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施工过程控制: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监督和质量检查,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质量达标。

5、施工验收和后期管理:完成施工任务后,进行工程验收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工程档案和资料,开展后期维护管理和效果评估,确保工程施工的成果能够长期保持和有效发挥作用。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项目本工程水土保持项目主要有施工存料场、弃渣场的处理挡护工程、坡面保护工程和排水工程,施工辅助生产区(如混凝土系统等)、工程枢纽施工区、施工生活营地等所有场地周边的截、排水工程,开挖边坡支护工程、挡护建筑物的排水工程,施工区边坡工程,绿化覆盖、腐土防护等。

本标段对10-19#弃渣场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工程措施和临时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表土剥离与回覆、挡渣墙修筑、截排水沟修筑,植物措施包括栽植加勒比松、栽植三角梅、扶桑、栽植爬山虎、散播狗牙根等。

二、本工程水土保持一般规定(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由于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与临时防护措施,严格控制施工用地,严禁随意扩大占压、扰动面积和损坏地表、植被,保护施工场地周围的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塘、沟、渠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在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雨日进行;土石方作业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弃土弃石就近平整碾压处理,多余渣土运至监理指定地点堆放,不得随意弃置。

(二)水土保持工程“三同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开挖、填筑、占压等活动影响而降低或丧失水土保持功能的土地,切实做到水土保持防护工程与主体工程施工同步进行。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根据施工特点,对施工场地事先采取永久或临时的拦挡、排水等水保措施;在施工区及其周围设置截排水沟,拦截并排走场地内及周边汇水,在排水出口处设置沉沙池滞蓄径流携带的泥沙,并及时对其进行清理,降低降水及地面径流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弃渣前需先做好渣场的拦挡与排水设施,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

(四)确保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各开挖填筑坡面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护和绿化;配合业主对施工区的空地采取植树、种植灌草等绿化措施,改善区内自然环境;实施时所需苗木尽量采用本地乡土树草种,种植过程中科学使用保水剂、长效肥、微量元素等材料和技术,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施工期间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

施工期间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

施工期间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施工期间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一、水土保持方案及措施1. 施工前水土保持方案(1)施工前进行现场勘察,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确定施工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责任区域,并进行标识。

(3)建立合理的施工路线,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种植土壤保持植物,加固施工区域的土壤结构。

2. 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方案(1)在施工现场设置挡土墙,避免土壤流失。

(2)采取防尘措施,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3)进行地面硬化,避免泥浆流入河流和水体。

(4)定期检查施工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时进行修复。

3. 施工后的水土保持方案(1)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排除残留的土壤和材料。

(2)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加强施工区域的生态恢复。

(3)建立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定期巡查和维护施工区域的水土保持设施。

二、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1. 硬件设施方案(1)设置防护网,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石、泥浆等物质流入周边环境。

(2)设置喷淋设备,进行施工区域的湿化处理,减少粉尘的排放。

(3)设置噪音屏障,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2. 排放控制措施(1)对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

(2)安装粉尘收集设备,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排放。

(3)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3. 管理制度及措施(1)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明确施工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环境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进行预防和准备。

(3)定期组织环境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4)强化环境监测,对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

三、施工期间的应急预案1. 防洪预案(1)对施工区域内的河流和水体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2)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巡逻,发现河流水位异常时及时进行疏散和预警。

2. 化学品泄漏预案(1)对施工期间使用的化学品进行清点并登记,确保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乡村地区,总占地面积300亩,土地多为丘陵地形,周围植被覆盖较好,降雨较为集中。

项目旨在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保护土壤资源,防止水土流失,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工程计划1.地形测绘与分析–进行地形地貌的详细测量、取样分析,确定坡度、坡向等关键因素。

–依据地形分析结果确定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2.植被恢复与保护–对疏松土壤进行植被覆盖,采用适量的植物进行植被修复,增加土壤的保持力。

–设立保护区域,禁止破坏现有植被,加强植被保护措施。

3.土石方工程–对易发生坡体塌方的区块进行支护,采用绿化与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利用当地的石材、土方资源,进行坡面整治,增强土壤的保持力。

4.沟渠建设–修建合理的排水沟渠系统,引导降雨水平均分散排放,减少水流冲刷土壤的可能性。

–设立泄洪渠道,防止降雨过大时水土流失导致的灾害。

三、施工方法1.土方开挖与填筑–根据地形要求进行土方的开挖与填筑,保证工程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施工,提高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绿化工程–选用当地适宜的植被进行绿化,提高土壤的保持力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设立合理的绿化区域,保护原有植被,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3.建设排水系统–设立排水沟渠,引导降雨水沿着固定的渠道流入河道,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加强排水管道的设置,确保排水系统畅通,有效排除积水。

四、质量控制1.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更改设计方案。

2.定期组织质量验收,查看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对关键节点进行质量把控,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4.配合监理单位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

五、安全措施1.按照相关安全规范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2.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定期组织安全演练,熟练应对突发安全事故,及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概况本工程为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主要针对地区的土壤侵蚀、坡面塌方、河道冲刷等问题进行改善与修复。

项目总面积为X平方公里,包括X 个河道和X个山坡。

二、施工目标1.减少土壤侵蚀速率,保护土壤资源;2.防止坡面塌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3.减少河道冲刷,维护河道稳定。

三、施工内容及措施1.土壤侵蚀治理1.1坡面覆盖措施:通过植被覆盖、覆盖材料、碎石等方式,对坡面进行有效覆盖,减少土壤直接暴露的面积,提高土壤的抗冲蚀性能。

1.2架设排水设施:在坡面上设置排水管道,改善坡面排水条件,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

1.3林网和防坡梯度:在坡面上架设林网,保护和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

2.坡面稳定工程2.1土方开挖和边坡整理:对坡面进行整理,确保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塌方。

2.2设置土工护坡结构:采用土工材料,如格室护坡、石笼护坡、钢筋混凝土护坡等,加固和保护边坡,防止土体滑动和塌方。

3.河道治理工程3.1河道淤积清淤:对河道进行定期清淤,保持河道的通畅,减少冲刷。

3.2设置河道护坡工程:在河道两岸设置护坡措施,减少河道冲刷土壤,增加河岸的稳定性。

四、施工步骤1.前期准备进行工程现场勘察,确定施工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做好工程规划与设计。

采购所需施工材料和设备。

2.土壤侵蚀治理施工2.1进行坡面覆盖和排水设施的施工,确保土壤暴露面积减少。

2.2架设林网和防坡梯度,保护土壤,减少土壤侵蚀。

3.坡面稳定工程施工3.1进行土方开挖和边坡整理,确保边坡稳定。

3.2设置土工护坡结构,加固边坡,防止塌方。

4.河道治理工程施工4.1进行河道淤积清淤,保持河道的通畅。

4.2设置河道护坡工程,增加河岸稳定。

5.工程验收对施工完成的工程进行验收,检查每个施工环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五、施工风险及对策1.天气因素:在遇到恶劣天气(暴雨、冰雹等)时,应暂停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2.土壤质量:需对施工区域的土壤进行前期检测和分析,据此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案,确保土壤具备较好的抗冲蚀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条款第一部分基本规定1 质量测定1.1 严格执行质量测定的操作规程(1)在每项治理措施的质量测定中,所需测定的面积、座(个)数、部位以及取样数量等,都应分别按照该项措施质量测定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应任意减少。

(2)对每项治理措施的质量测定方法,应按照该项措施质量测定的规定方法执行,不应任意改变。

对各项质量测定结果应及时准确记载,并同时注明测定的方法。

(3)特殊情况下需要改变测定方法时,应论证其改用方法的可靠性,并在记载测定结果时注明改用的方法及其理由。

1.2 质量测定采用的仪器和工具应符合标准(1)测定质量前,应对使用的仪器和工具进行检查,符合标准才能使用。

(2)当仪器有某种误差影响质量测定结果时,应在计算中消除其误差,求得准确结果,然后记载,并注明消除误差的情况。

1.3 质量测定应贯彻到施工与验收的全过程(1)造林种草等植物措施,从总体部署、工程整地、种籽、苗木、栽植,直到完成,各道工序的质量都应及时进行测定,不合要求的及时改正。

前一道工序不合要求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各类工程措施,从总体部署、施工设计到清基、备料、开挖、填筑、砌石直到完成,各道工序的质量都应进行测定,不合要求的及时改正,不应只在竣工后才测定一次,避免工程隐患。

(3)造林种草在施工后1~3年之内,应测定其成活率与保存率。

各类工程措施在竣工后3年之内,应测定其经暴雨、洪水考验的质量。

1.4 结合成果质量,确定治理成果数量(1)各项治理措施成果统计的原则是:质量不合要求的不统计其数量。

质量测定应直接为成果数量统计服务。

(2)在单项治理措施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单位的治理成果进行验收时,一般应测定质量与验收数量同时进行。

梯田、林、草的面积等措施数量还应通过质量测定,在弄清其规格尺寸基础上,才能最后确定数量。

2 措施统计各项治理措施必须符合本《技术条款》第二部分中规定的质量要求,并经用本《技术条款》规定的质量测定方法确认后,才能作为治理成果,统计其数量。

3 计量与支付3.1 各类治理措施的计量与支付应严格按照本《技术条款》的规定执行。

任何项目的计量器具和计量方法应事先经发包人(监理人)的同意。

3.2 小水库(塘坝)、治沟骨干工程的统计、计量与支付,可参照淤地坝(拦沙坝)规定执行。

3.3 道路工程的统计、计量与支付可参照谷坊规定执行。

3.4 封禁治理措施的计量与支付可参照造林、种草有关规定执行。

4 材料质量4.1 苗木质量(1)本项目施工苗木质量执行下述标准(填写标准或规范名称、编号,将不适用的划去):1、国家标准:2、部颁(行业)标准:3、其他标准:(2)苗木质量要求如下表:4.2 种籽质量(1)本项目施工种籽质量执行下述标准(填写标准或规范名称、编号,将不适用的划去):1、国家标准:2、部颁(行业)标准:3、其他标准:(2)具体要求如下表:4.3 水泥、砂、石料、混凝土质量(执行标准,材料规格和材质要求,可列表说明)第二部分施工技术与检查验收1 水土保持造林1.1 说明1.1.1 适用范围本章规定适用于在有水土流失(水蚀)的荒地上及各类建设用地上实施的各类水土保持造林(乔木林和灌木林)工程。

包括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和用材林)、经济林与果园。

以农林间作和果粮间作方式种植经果林可参照使用本规定。

1.1.2 引用标准和规范(1)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2)GB/T15773-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1.2 施工1.2.1 施工时间(1)整地工程时间1)应尽可能在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

有利于容蓄雨雪,促进生土熟化。

易风蚀的沙地,应随整地随造林。

2)秋季造林,最迟应在当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迟应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2)造林季节1)春季造林。

春季一般应在苗木萌动前7~10天造林;北方应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抓紧造林。

2)雨季造林。

雨季造林应尽量在雨季开始后的前半期造林,保证新栽植或直播的幼苗在当年有两个月以上的生长期,以利安全越冬。

干旱、半干旱地区尽量在边阴天墒情好时造林。

3)秋季造林。

秋季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和土地封冻前抓紧造林。

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

大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宜在秋越冬季直播造林。

1.2.2 施工质量要求(1)整地工程施工质量要求1)各项整地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变,以保证能容蓄设计的暴雨径流。

2)各项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必须分层夯实(或踩实),干容重达 1.3t/m3以上,保证蓄水后不坍塌或穿洞。

3)各类整地工程施工前,应用手水准测量定线。

带状整地工程(水平阶、水平沟、窄梯田、水平犁沟等,下同)修成后,每5~10m 修一小土垱,高0.2m左右,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2)苗木质量要求1)严格按照本合同规定的苗木规格标准起壮苗、好苗,防止病弱苗、劣苗混入。

2)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尽量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植。

如因故不能及时栽植的,应采取假植措施,做到疏排、深埋、踩实、适量浇水。

如假植时间较长,或大苗长途运送,栽植前应将根系短期浸水复壮。

3)外地远距离、大范围调运苗木,应经过植物检疫。

4)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挑选。

用于造林的树苗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5)同一地块内栽植的树苗,苗龄和苗木生长状况要基本一致。

(3)植苗造林质量要求1)在带状整地工程内,按照设计的株距,挖好植树坑,一般坑径0.3~0.5m,深0.3~0.5m。

根据不同树种和树苗情况,以根系舒展为标准。

2)栽植经济林果、珍贵树种和速生丰产林,需将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拌匀,上覆一层虚土。

3)栽植时应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浅适宜。

4)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

在墒情不好时,要浇灌透水,再覆一层虚土,以利保墒。

(4)直播造林质量要求1)用于直播造林的种籽,应符合本合同规定的标准等级。

直播前应经过精选,测定纯度,并经过发芽试验,按不同树种的要求确定单位面积播种量。

2)穴播。

人工挖穴,穴径0.2~0.3m,深0.15~0.2m。

穴内松土,清除草根、石砾,根据设计播种量均匀播种。

根据树木种子大小,覆土3~8cm,用脚踩实。

如墒情较差,应逐穴浇水。

3)条播。

结合水平犁沟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机械在犁沟底部再松土,根据设计播种量,进行条播。

播后用犁覆土5~10cm,随即踩实。

1.3 管理(1)新造幼林要实行封育,固定专人看护,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长和破坏整地工程的活动。

(2)各类整地工程应保持完好,每年汛后进行检查,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3)松土除草(经济林果)。

主要在整地工程内进行,结合对整地工程进行养护维修,注意防治鼠害。

(4)灌水施肥。

幼林受旱应及时灌水保苗,经济林、果应根据不同树种适时灌水、施肥,保证优质高产。

(5)成活率检查。

每年冬季,对去冬今春新造幼林应逐地块进行成活率检查。

(6)幼林补植。

成活率在 %(80%)以上且分布均匀的,不需要补植;成活率在30%~ %(80%)的进行补植;成活率不到30%的,不计造林面积,重新造林。

1.4 检查验收1.4.1 质量要求(1)总体布局合理,造林位置恰当,不同林种、树种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生长良好,各类树种的造林密度符合设计要求。

(2)工程整地的形式与当地地形适应,其规格尺寸与施工质量都符合设计要求。

(3)当年成活率在80%以上(春季造林,秋后统计;秋季造林,第二年秋后统计),3年后的保存率在70%以上。

1.4.2 质量测定(1)造林总体布局的检查。

对照水土保持造林规划、设计图与完成情况验收图、表,在工程区内全面走看一遍,检查林种、林型、树种是否适合立地条件并符合规划、设计的要求,按小地名或图班号逐片(块)作好记载。

特别注意检查经济林、果园的数量、位置、立地条件是否合适。

(2)整地工程的测定。

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鱼鳞坑等整地工程的断面尺寸,用木尺或钢卷尺量;工程是否水平用手水准量。

在规定的抽样范围内,取一面坡的中轴线,在上部、中部、下部各选一条整地工程,进行测定,取其平均值,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树苗质量的测定。

用钢卷尺测定树苗的高度、根径,检查是否符合设计的树龄要求。

并检查树根是否完好、枝梢是否新鲜,判断其栽植后能否保证成活。

(4)株行距和造林密度的测定。

一般水土保持林取10m×10m样方,果园和造林密度较小的经济林取30m×30m样方,用皮尺量其株行距,同时清点样方内的造林株数,由此推算每公顷的造林株数。

株距在同一水平线上量两树的根部;陡坡行距取水平距离。

(5)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的测定。

造林一年后和三年后,分别测定其成活率和保存率。

不分林种、林型,在规定的抽样范围内,取样方30m×30m,检查造林株数、成活株数与保存株数。

采取成活株数除以造林株数,算得成活率(%),保存株数除以造林株数算得保存率(%)。

1.4.3 措施统计(1)当年完成的造林,统计其开展面积;3年后经过核实统计其保存面积。

历年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应分别累计。

(2)不同的树种(乔木、灌木、经济林、果园等)分别统计。

(3)有工程整地的面积与无工程整地的面积分别统计。

1.5 计量与支付(1)造林工程采用施工图纸结合现场抽样检查的方法进行计量,根据抽样检查确定造林工程面积和数量,并按《工程量清单》所列的单价进行支付。

(2)工程单价中包括苗木假植、栽植、抚育管理等费用。

苗木(种子)费用单独支付。

(3)造林整地工程中的坡面土石方开挖和筑埂的计量和支付,应按不同整地工程规格以及施工图纸所示不同区域分别列项,采用现场量测或施工图纸等方法、以m3为单位进行计量,按《工程量清单》中相应项目的单价进行计量和支付。

2 水土保持种草2.1 说明2.1.1 适用范围(1)本章规定适用于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地上及各类建设用地上实施的水土保持种草工程(不包括种草皮)。

(2)本规定适用于水力侵蚀地区的3~5年以上多年生人工草地。

对保水保土耕作法中草田轮作的种草部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2.1.2 引用标准和规范(1)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2)GB/T15773-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2.2 施工2.2.1 精细整地(1)播种前需进行耕翻,深20cm左右,坡地沿等高线,并按条播的行距,作成水平犁沟,有利于保水保土。

(2)干旱、半干旱地区,翻耕后应及时耙耱保墒。

有条件的可采取与造林相似的工程整地。

前一年先修水平阶(反坡梯田)等工程,秋冬容雨雪,第二年种草。

2.2.2 种籽处理(1)去杂,精选优质种籽。

(2)浸种、消毒、去芒、磨擦(轻度擦破种皮),有利种籽出苗,防止病虫害和鼠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