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教师版)《高祖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远大的抱负 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 同“债”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同“尝”,曾经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交好,与……友好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向来 看不起,轻视(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 同“屈”,理亏,不安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将尽 用眼睛示意 坚持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生,亲生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整理,提起 道歉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 一同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通过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 悬挂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 同“喜” 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 交付 委托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灭族 处死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 规约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使……明白,知道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犒劳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同“纳”,接纳 逐步 同“拒” 认为……正确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带着,使……跟从 谢罪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解脱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伐”意同“功”,功勋计持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同“佯”,假装 服从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同“麾下” 到……去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选修《〈史记〉选读》名句背诵、常用短语整理

选修《〈史记〉选读》名句背诵、常用短语整理

选修《〈史记〉选读》名句背诵、常用短语整理《太史公自序》1、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P6)2、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P6)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P7)《报任安书》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鲁周公世家》6、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20)《高祖本纪》7、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P44)8、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P48)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49)《李将军列传》10、《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P56)1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P57)《孔子世家》1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P62)1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P63)14、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P66)15、《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P67)《管仲列传》16、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P69)1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P69)18、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P70)《屈原列传》19、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P71)2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文言知识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文言知识
人。《史记·滑稽列传》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客列
传》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 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本纪》
1、愿枉车骑过之 2、公子过谢侯生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访问 经过 错误、过失
1、所以不报谢者
感谢
2、公子过谢侯生
•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假使(连词)
• 则楚易败也
就(承接连词)
• 请今进兵
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表敬副词)
•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你(代词)
• 莫能仰视。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 然今卒困于此
可是(转折连词)
• 然今卒困于此 终于(副词)
• 江东虽小
虽(转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 乃引兵解而东归 向东(名词作状语)
辞别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道歉
1、五霸之伐也 2、其后秦伐赵 3、平伐其功
伐,功业 攻打 炫耀
1、所以不报谢者
报答
2、士不敢弯引而报怨 报仇
3、似报主知
报告
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答复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行过夷门,见侯生
访问 经过
之:
此五霸之伐也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拉 )
③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则幸得脱矣 ③ 而君亦幸赦臣
(宠 幸) (侥 幸) (幸而,幸好)

①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教师《高祖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咼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又与秦军战于监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灭族处死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再说规约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 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计持,功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是迁 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 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项羽之卒可 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 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 产业,不如仲力依恃 经营 勤奋,努力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 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和……一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二《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 副本

高二《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 副本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重点文言知识复习学案《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整理一、解释加点实词: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绐:乃绐.为谒曰田父绐.曰:左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3.(1)因重敬之,引.入坐(2)沛公引.兵西(3)公子引.车入市(4)公子引.侯生坐上坐(5)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7)自引.而起,袖绝。

(8)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9)将军夜引.弓(10)为公子先引.(11)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2)恭疏短引.4.无所诎.5.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6.摄.衣(1)谢.之,延上坐(2)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乃谢.客就车公子过谢.侯生(3)朱亥故不复谢.(4)旧时王谢.堂前燕(5)多谢.后世人7.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8.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9.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则.不可,因而刺杀之10.告谕.之11.(1)非有功伐.此五霸之伐.也(2)不伐.己功平伐.其功(3)齐师伐.我乘危伐.丧12.示.鲁父老项羽头13.楚兵罢.食尽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14.(1)沛公又让.不受(2)小子何敢让.焉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3)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4)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15.(1)诸将鲸布皆属(3)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4)屈平属.草稿未定(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6)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7)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8)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0)冠盖相属.于魏答案:1.责同债2.欺骗3.(1)延请(2)率领(3)调转车头(4)延请(5)延请(6)拉(7)牵,引(8)举,拿(9)拉开弓(10)引导(11)引用(12)一种文体 4.诎同屈,理亏 5.如果 6.整理/(1)道歉(2)辞别(3)感谢(4)建在台上的房屋(5)告诉7.处死 8.约束,规约 9.若,如果。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解析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解析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高祖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同“债”终了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曾经同“尝”高祖常繇咸阳,纵观.交好,与……友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看不起,轻视向来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引领入坐(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同“屈”,理亏,不安趁机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坚持将尽用眼睛示意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生,亲生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道歉整理,提起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一同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示众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通过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归属,归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悬挂疑兵旗帜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同“懈”同“喜”同“掠掳”,抢人财物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宽而薄的丝带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委托交付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处死灭族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规约再说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使……明白,知道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犒劳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如果来,沛公恐不得有此今则.之。

沛公然其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认为……正确同“拒”同“纳”,接纳逐步明告救活,使……活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谢罪项羽带着,使……跟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沛公从..逃脱,解脱归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计持,功勋,何以得主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约!“伐”意同“功”...1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同“麾下”到……去...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是迁也封……为王流放..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使……停下.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营垒.项羽之卒可十万。

《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doc

《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doc

《夏本纪》一、重点字音鲧gǔn殛jí稽qǐ亹亹wěi橇qiāo祗zhī台yí姒sì渐jiān 契xiè二、重点实、虚词1、浩浩怀【义:怀抱,包围】山襄【义:冲上,漫上】陵2、鲧为人负【义:违背】命毁族3、等【义:比较,衡量】之未有贤于【义:比】鲧者4、于是【义:在这时候】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义:代理执行】天子之政5、乃殛【音:jí;义:流放,放逐】鲧于【义:到】羽山以【义:而】死6、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义:正确】。

于是舜举【义:选拔】鲧子禹7、女【义:同“汝”,你,第二人称代词】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音: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义:还是】往视尔事矣。

8、禹为人敏给【义:敏捷】克【义:能】勤【义:勤苦,劳苦】9、称【义:称量,权衡】以【义:而】出10、通九道,陂【义:堤防,堤岸,这里用作动词,筑堤防】九泽,度【义:测量,勘测】九山11、禹乃行相【义:察看,考察】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义:交通是否方便】12、于是九州攸【义:就】同【义:同一】,四奥既居,九山刊【义:砍削】旅【义:治理】,九川涤原【义:疏通水源】13、六府【义:藏财货处,仓库】甚修,众土交正【义:同“征”,征收】,致慎财赋,咸则【义:标准,准则】三壤成赋14、东渐【音:jiān;义:流入】于【义:到】海,西被【义:覆盖】于流沙,朔、南暨【音:jì,义:及,达到】:声教讫【义:穷尽,达到】于【义:达到】四海。

于是帝锡【通假:同“赐”】禹玄圭15、禹辞辟【通假:同“避”,躲开】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义:离开】商均而朝禹三、重要句子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翻译:禹于是行进考察各地的物产所宜,规定了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翻译:禹为先父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入。

《史记》文言文知识点

《史记》文言文知识点

《史记》文言文知识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史记》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史记》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在《史记》中,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

2、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需要注意的。

例如,“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则指山东省。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很。

3、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以“信”为例,“信可乐也”中意为“实在”;“愿陛下亲之信之”中意为“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意为“信用”。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中的“续”,意为“后继者”;形容词用作名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交好的人”;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夜”,意为“在夜里”。

二、虚词1、而“而”在文中用法多样。

可表并列,如“劳苦而功高如此”;表转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承接,“拔剑切而啖之”;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2、以“以”有“因为”“凭借”“把”“用”等意思。

如“以其无礼于晋”中是“因为”;“何以战”中是“凭借”;“秦亦不以城予赵”中是“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

3、之“之”可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是“的”,“夫晋,何厌之有”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作动词,“辍耕之垄上”中是“到,去”。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高祖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常有大度......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灭族处死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再说规约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同“麾下”到……去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是迁.也封……为王流放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使……停下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营垒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大约后退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向……展示,给……看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按照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营垒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便利于国家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嫉恨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依恃经营勤奋,努力与……相比,谁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免除赋税徭役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只是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和……一样二.翻译句子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5、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6、不然,籍何以至此。

7、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主约。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李将军列传》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广家世世受.射学习,传授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凭因为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官吏的俸禄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统率,部署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同“阵”排开阵势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如果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适逢,恰巧得李广必生致.之送到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严重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同“佯”斜视霎时趁势汉下.广吏交付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判决应当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何况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不久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重新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就部下专以射为戏,竟.死一直到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因此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稍微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才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坚决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同“幕府”到……去按照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辞别到……去,到达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同“惑”,迷惑,迷失(大将军)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同“漠”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情况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委曲详情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听审受质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到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交付判决《管仲列传》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匡正,纠正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生意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赞扬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给以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轻视,看不起二.翻译句子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5、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3、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李广说:“那些匈奴兵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走,这样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4、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的吩咐,认为李广已老了,运气又不好,不要让他位于单于的正面,怕不会获得所要的胜利。

5、《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别人也会去实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6、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

这谚语虽只是说桃李的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像李广这样忠诚老实、口虽不能道辞而能使大家感动的人。

《屈原列传》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位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制定写作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恨,痛心明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浊”像蝉脱壳那样污浊污浊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同“黜”,罢免官职合纵亲善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终究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快意,心里舒服又因.厚币用事..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凭借掌权骗人的假话..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怀王卒.行终于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竟然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归罪,责怪翼幸..君之一悟同义词,希望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连,跟着太平,稳定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类文辞,指文学被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言语举动适度、得体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到……去及见贾生吊.之悼念死者同.死生,轻.去就把……同等看待把……看得很轻二.翻译句子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道德端正,品德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遭到小人的诬陷,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了。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阐释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安全显现出来。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5.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于是叫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并国并想扭转衰弱的局面,在《离骚》中作了多次的表达。

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枯瘦。

《项羽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又不肯竟.学终了,结束项梁尝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约束梁以此奇.籍认为有奇才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营垒诸将皆从壁上观....依凭营垒观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安营驻守是何楚人之.多也这么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终于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约定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纵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让……为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悬赏征求恩德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同“示”,出示,展示二.翻译句子1.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一只眼睛可能有两个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子。

项羽莫非是舜的后裔吗?不然为什么他兴盛得这么快呢!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秦朝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涌而起,相互争夺,多得数也数不清。

3.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国,驱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背叛自己,就陷入灾难了。

4.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独断专行而不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征服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结果五年就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身死在东城,尚且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太错了。

5.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还坚持“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刺客列传》一.解释加点的词语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刚才合,对盖聂怒而目.之用眼睛瞪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威慑,震慑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不久作人质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坚固防线肥沃原野拥有,据有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欺凌触犯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振奋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放置太子丹受而舍.之使……住下来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消除……的借口愿太傅更.虑之重新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同“媾”,讲和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田光曰:“敬奉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