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为何呈V字队形
大雁迁徙的队形和意义作文

大雁迁徙的队形和意义作文
大雁迁徙的壮观景致,一定让你肃然起敬吧?那整齐划一的"V"字队形,不仅赏心悦目,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说实话,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成群结队的大雁飞过,只觉新奇有趣。
直到后来细细体会,才发现它们远非盲目飞行,而是存有深意。
你看那领头的大雁,所承受的气流阻力最大,因此会不时地被其他队员替换,体现出"以群为荣"的精神。
而"V"字型队形,能使后续的雁儿受惠于前方扇动翅膀而形成的上升气流,从而节省体能。
这不正是"团结就是力量"的生动写照吗?
在朋友圈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动人的大雁照片,总会引来一片赞叹。
可大雁迁徙并非纯属自然现象,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智慧。
当气候转冷、食物短缺时,它们就会遵循本能,展开漫长的迁徙之路。
一路上雁儿们互帮互助,彼此照应,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生活哪有绿荫永驻的好事?艰难困苦,时常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不过,只要我们像大雁一样,勇敢而团结,就一定能战胜重重阻力,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V"型的动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鸟类迁徙为何呈V字队形

鸟类迁徙为何呈V字队形鸟类的飞行能力却让人着迷而又感到困惑。
飞行中的秃鹮总是小心地观察其周围同伴的飞行动作——并随时调整自己以利用上升气流——确保在长途迁徙中最大限度地节约体力。
图片来源:Markus Unsold, Waldrappteam“鸟类能摆脱飞行路线的束缚吗?” Bob Dylan问道。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在Dylan 的歌词中,指的是失去的爱情),但这句话对鸟类来说确实没错,这是由于鸟类迁徙的复杂性——从迁徙的航向到群体的动力学——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谜。
猜测众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当然,作为大量趋同进化例子中的一个,昆虫和哺乳动物也进化出了飞行能力。
但鸟类的飞行能力却让人尤为着迷而又感到困惑。
荷马和亚里士多德都对鸟类的迁徙做了详细的记录,但人类对于鸟类飞行能力的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史前人类的神话传说,你就会发现,只要人类能看见鸟儿的地方,就会有关于鸟类如何飞行以及飞行原因的解释。
在当今时代,关于解释鸟类结群飞行及呈V字形飞行、迁徙的理论比比皆是,但最终答案却几乎没有。
随着创新技术的使用,对八哥和秃鹮迁徙飞行的新研究显示,复杂的飞行动力学以及原先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于鸟类身上的基于传感反馈的快速调整能力,是确实存在的。
内置全球定位系统系统?没这么快吧当研究解释了最大的问题之一——鸟类为什么及如何呈V字队形迁徙之后,秃鹮登上了2014年1月16日《自然》杂志的封面。
“近50-60年,关于鸟类如何形成V字队形的纯理论文章大量涌现。
”在伦敦皇家兽医学院(London’s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简称RVC)研究鸟类飞行的Steven Portugal博士说道。
但是最基本的细节却很难获得,而且数据也不完整。
“从前,人们利用照片和视频获得数据,但那些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精确度,如果他们(人和鸟)飞行在同一平面,拍出的照片和视频会使高度失真,还会丢失信息。
天空中的大雁

天空中的大雁天空中,大雁飞翔。
它们以独特的队形,展现出一种壮观的景象。
这些鸟类在迁徙季节里,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团结精神。
大雁的飞行之谜,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探索。
大雁是一种候鸟,它们在冬季迁徙时,形成了独特的“V”字队形。
这种队形不仅令人赞叹,更有其深刻的意义。
大雁之所以选择这种队形,是因为它能够减少空气阻力,让鸟群更加轻松地飞行。
在队形中,领头的大雁承受了最大的阻力,而后面的鸟则能够在其翅膀的气流中获得帮助。
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不禁让人想起人类社会中的合作与团结。
大雁的迁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它们不畏寒冷,不惧风雨,只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
每年秋季,大雁开始南飞,寻找适宜的温暖地带。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如饥饿、寒冷和疲劳。
然而,大雁们并不退缩,而是坚定地前行。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大雁的迁徙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它们通过特定的叫声和翅膀的振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它们保持队形,还能够传递重要的信息,如食物的位置和安全的路线。
这种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使得大雁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人类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应对各种挑战。
大雁的飞行之谜,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他们通过研究大雁的迁徙行为,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
科学家们发现,大雁之所以能够迁徙如此远的距离,是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导航能力和记忆力。
它们能够准确地辨认地标和地形,以找到正确的方向。
此外,大雁还能够记住迁徙的路线,使得下一代能够顺利地完成迁徙。
这种天赋和智慧,让人们对自然界的奇妙之处感到敬畏。
大雁的飞行不仅令人赞叹,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它们的队形、勇气、团结和智慧,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而大雁正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人类社会中的合作精神,以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空中的大雁,不仅是一种鸟类,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启迪故事——大雁高飞

大雁高飞
大雁有一种合作的本能,它们飞行时会排成“V”字形,定期变换领飞者。
为首的雁在前面开路,能帮助排在它身后两边的雁形成上升的气流。
每只大雁展翅高飞时,也同时为后边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
当某只大雁偏离队伍时,它就会立即发现单独飞行的辛苦和阻力,从而及时飞回队伍。
飞行在队伍中的大雁也会时不时发出“呱呱”的叫声,鼓励飞在前面的大雁保持速度,因此,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会掉队。
科学家发现,大雁以这种“V”字形的队形飞行,要比单独飞行平均多飞出12%的距离。
正式因为大雁们“守纪律”地排成“v”字队形,大家一起山东翅膀,天空中的气流才会推动它们向前进,飞行起来才会比较省力。
还有一点,当大雁在空中飞翔时,经常会遇到凶猛的飞禽,大家只有团结起来,排成整齐的队伍一起行动,像老鹰那样的猛禽才不敢欺负它们。
俗话说“团结起来力量大!”大雁们就是因为拥有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才能完成长途飞行的艰巨任务,顺利到达目的地。
启迪:团结协作使大雁能够飞越高山河流,完成几千公里的迁徙过程,这可以说是动物界的奇迹。
但设想,如果是单个的大雁,能否完成这样艰难的旅途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V字形编队”起飞

“V字形编队”起飞摘要:大雁是怎样“建设团队”的?是“V字形编队”。
“V字形编队”不仅为雁群带来了团队精神、沟通和领导能力、明确的分工,还能够使雁群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和兴趣,为着目标而奋斗。
通过对雁群精神的学习和笔者对于中学舞蹈教育的多年经验,通过分析雁群“V字形编队”起飞精神对舞蹈团队建设、舞蹈兴趣的激励、舞蹈想象力的培养和舞蹈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等的启发,促进中学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和内涵,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舞蹈团队;舞蹈教育;团队建设目前,中学已普遍开设音乐和美术,但舞蹈课却开设较少,开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
舞蹈通过肢体动作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是动作与情感的艺术。
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还能在享受美的同时净化灵魂。
发展舞蹈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舞蹈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内涵和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针对目前中学舞蹈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从雁群团队精神中的启发,中学舞蹈团队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1.引用大雁V字的故事大雁团队是自然界中配合最为密切、搭配最为科学、团队效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通过研究大雁精神,可以得到诸多团队建设方面的启示。
如:团队——大雁飞行时的队列呈“V”字形,这比孤雁单飞节省了约71%的飞行能量。
每只大雁振翅高飞的同时,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向上之风”,省力的飞行模式让每只雁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能量。
沟通——当听见大雁的叫声时,不要以为它只是简单地呜叫,那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尤其是在转弯或变换队形的时候。
叫声会很特别,或许是在指挥,或许是在传递信息。
沟通的顺畅保证了大雁团队的协作毫无阻碍。
领导力——在雁阵中,处于“一”字形前端和“人”字形尖端的大雁叫做头雁。
任务最为艰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
是整个雁阵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同时也得到了所有大雁的拥护与支持。
鸟类的V型编队

鸟类的V型编队
一些鸟类为什么总是编队高飞远迁呢?这和空气动力学原理有关。
如果有25只鸟编成"V"型队列作长途迁徙,比起它们各自为政地飞行,要少消耗30%的体力。
当鸟朝下扇动双翅时,会在翼侧产生升力。
编队中的每一只鸟都可利用这种"相邻升力",进行滑翔,以节省体内能量,当然鸟类这样做,并非是懂得什么科学道理,而是根据它们的飞行直觉本能地调整位置的结果。
当鸟群排成水平线飞行时,也能产生"相邻升力",但这种编队方式,处于当中的升力要大于处于边上的鸟。
在"V"型编队中,分布在各处的鸟获得的升力几乎是均等的。
因为领头鸟面临的阻力虽然要大些,但这可由来自两侧的升力得以补偿;而尾鸟获得的升力,虽然仅仅来自一侧,但会聚了前面群鸟产生的升力,所以这升力也相当强。
"V"型编队的另一个优点是,两边可以不必对称,即翼侧鸟的数目可以多于另一侧。
只要每一侧的鸟不少于6只,并且相互保持严格的间距,每只鸟就能获得足够大的升力。
那么,飞机能不能像候鸟一样飞行呢?不能,因为鸟类有肉翅,能靠不断地反复调整,准确地保持双翅形状,以求保持大编队中彼此的间距,并充分利用"相邻升力"。
而飞机的钢铁翅却无法灵活多变。
因此,如果编队的飞机太多,一旦靠得过近,就极易相撞而粉身碎骨。
列举鸟类迁徙飞行的队形

列举鸟类迁徙飞行的队形
鸟类迁徙飞行的队形曾经是人们迷人的观察对象。
鸟类可以有着不同的迁徙飞行队形,比
如V字形队形、V型队形、双V字形、偶队形等。
V字形队形是最古老、最普遍的飞行队形,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在这种形式中,鸟类会组
成两行,一行排列在另一行的前面。
V字形的排列可以节省能量和时间,十分有效,特别
是在远距离的迁徙时。
V型队形也被称为“堆积型”,形状层次分明,紧凑而强力。
它迷人地给人一种极度欢乐
的感觉,只是有某种旋转力成份在里面,使飞行员滑腻而舒适。
双V字形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它构成了两个V字形堆叠在一起,其形状会随着大家的影响
而变化,但是本质上它仍然保持着一般V字形的特点。
偶形队列是由多种鸟类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迁徙队形,也是多种鸟类的迁徙飞行的典型样子。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鸟类都位于队伍的中心,并以平稳流畅的状态飞行,看起来就像一条
连续的线,很容易受到风向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不同的鸟类迁徙飞行队形,还有许多其他的鸟类迁徙飞行队形,它们
在迁徙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起飞行的鸟类也能够互相帮助照料,减轻迁徙的负担。
我们如何观察这些优秀的飞翔者,欣赏它们的迁徙飞行队形,收获一份心旷神怡、安慰心
灵的美景呢?。
大雁队形变化的原因

大雁队形变化的原因一、引言大雁队形是指一群大雁飞行时呈现的特定排列方式,通常是一个V字形或倒V字形。
这种队形变化十分神奇,而且非常有规律,因此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雁队形变化的原因。
二、生物学角度1. 节约能量大雁队形变化最初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帮助鸟类节约能量。
当大雁飞行时,它们会在空气中创造出一个气流,这个气流可以让后面的鸟类感受到更少的阻力,从而减少它们需要消耗的能量。
此外,在队形中飞行还可以让鸟类轮流领头,从而避免疲劳过度。
2. 提高沟通效率大雁队形变化还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当鸟类需要改变方向或速度时,它们会通过不同的声音和动作来传递信息。
在一个紧密排列的队列中,这种信息传递可以更加迅速和有效地完成。
三、物理学角度1. 空气动力学大雁队形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空气动力学。
当鸟类飞行时,它们会在空气中创造出一种称为涡旋的现象。
这个涡旋会对后面的鸟类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使它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大雁队形会让每只鸟都处于一个最佳位置,以最小化涡旋的影响。
2. 气体动力学除了空气动力学外,气体动力学也是大雁队形变化的原因之一。
当鸟类飞行时,它们会在空气中创造出一种称为压力波的现象。
这个压力波可以传递到后面的鸟类身上,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从而帮助它们节约能量。
四、心理学角度1. 社交需求大雁队形变化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交需求。
当鸟类飞行时,它们需要保持与其它成员紧密联系,并确保整个群体能够协同工作。
通过排列成特定队形,每只鸟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团体,并且其行为对整个群体的成功至关重要。
2. 群体协作除了社交需求外,大雁队形变化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群体协作。
当鸟类飞行时,它们需要相互配合,以确保整个群体能够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排列成特定队形,每只鸟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位置,并且知道如何与其它成员协作以达成共同目标。
五、结论总的来说,大雁队形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类迁徙为何呈V字队形?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2014年10月17日00:32
[导读]鸟类迁徙的航向到群体动力学,长久以来一直是个谜。
原标题:鸟类迁徙为何呈V字队形?
飞行中的秃鹮总是小心地观察其周围同伴的飞行动作,并随时调整自己以利用上升气流,确保在长途迁徙中最大限度地节约体力。
苏格兰格雷纳的八哥鸟群
进入十月,又到了鸟类迁徒的高峰期。
“鸟类能摆脱飞行路线的束缚吗?”美国民谣音乐人鲍勃·迪伦问道。
在迪伦的歌词中,这只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失去的爱情。
但这句话对鸟类来说确实没错。
由于鸟类迁徙的复杂性,从迁徙的航向到群体的动力学,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谜。
猜测众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当然,作为大量趋同进化例子中的一个,昆虫和哺乳动物也进化出了飞行能力。
但鸟类的飞行能力却让人尤为着迷而又感到困惑。
“近五六十年,关于鸟类如何形成V字队形的纯理论文章大量涌现。
”在伦敦皇家兽医学院(London’s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简称RVC)研究鸟类飞行的史蒂文·波图加尔(Steven Portugal)博士说道。
“但是最基本的细节却很难获得,而且数据也不完整。
从前,人们利用照片和视频获得数据,但那些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精确度,如果人和鸟飞行在同一平面,拍出的照片和视频会使高度失真,还会丢失信息。
这种方式仅能提供飞行的截图,而不是动态影像。
”
当研究解释了最大的问题之一——鸟类为什么及如何呈V字队形迁徙之后,秃鹮登上了今年1月16日《自然》杂志的封面。
追踪
内置全球定位系统
荷马和亚里士多德都对鸟类的迁徙做了详细的记录,但人类对于鸟类飞行能力的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史前人类的神话传说,你就会发现,只要人类能看见鸟儿的地方,就会有关于鸟类如何飞行以及飞行原因的解释。
在当今时代,关于解释鸟类结群飞行及呈V字形飞行、迁徙的理论比比皆是,但最终答案却几乎没有。
随着创新技术的使用,对八哥和秃鹮迁徙飞行的新研究显示,复杂的飞行动力学以及原先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于鸟类身上的基
于传感反馈的快速调整能力,是确实存在的。
波图加尔的团队和RVC的结构与运动实验室一起制作出了一套全新的飞行记录仪。
这种仪器将频率为300赫兹的加速器与频率为5赫兹的全球定位系统整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它的重量很轻,足以安装在秃鹮身上。
这两种仪器的组合使得研究者能够准确地知道秃鹮飞行的地点,以及在高频振动下测量秃鹮翅膀的运动情况。
发现
调整飞行姿态获得最大上升气流
波图加尔的团队安装在秃鹮身上的特制仪器的重量仅占秃鹮体重的不到百分之五,为的是不影响其正常的行为。
由加速计和全球定位系统组合而成的仪器记录的结果证明V字队形理论是正确的。
该团队将记录仪放置在14只成年秃鹮身上,这些秃鹮被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带回它们以前的居处——德国和奥地利。
这些鸟儿将被训练如何跟在一架小型飞机后面呈一定间距按照它们的迁徙路线飞行。
大多数鸣禽都会本能的按照迁徙路线飞行,较大一些的禽类,比如鹈鹕,仙鹤,鹅以及秃鹮,则需要跟着它们的父母学习飞行路线。
记录仪记录的长达45分钟的飞行数据,显示了一些此前人们确信,但没有得到最终证明的东西:鸟儿通过调整翅膀扇动的速度以及保持与其他鸟儿的相对位置来最大程度的提高飞行效率。
“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它们不仅将自己置于可能是最好的位置以获取上升气流,而且这还是一个主动的动态过程。
每一只鸟儿的飞行轨迹都采取与前一只鸟儿相同的路径,这样他们就能知道何时及如何调整飞行姿态以获得最大的上升气流。
”波图加尔说道。
结群飞行中的奇妙数字“7”
乔治·杨(George Young)博士是一个机械工程师,他仔细考察了八哥以研究它们最理想的群体行为。
不仅是为了解释这些鸟儿为何及如何结群飞行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他对于人工智能的设计工作。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设计集成传感器和机器人,使他们不花费多少代价就能从事复杂和智能的任务。
”杨说道。
八哥可以提供杨所需的答案,因为它们已经解决了如何在嘈杂环境下进行群体交流的问题。
杨称这种工作为“仿生工程”——用自然界的方法解决眼前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八哥结群飞行,每只鸟儿会注意离它最近的七只八哥的情况,但还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做”,在研究报告中,杨和他在普林斯顿的博士生导师以及来自罗马萨皮恩泽尔大学的同事达成共识:七就是“群落中在凝聚力和个体行为之间取得优化平衡”的数字。
“基本上,如果鸟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临近几只鸟儿身上,那它就不能在整个群体中传递信息。
如果它关注太多,它只是多花了更多精力而没有获得更多的信息。
六到七只是鸟在群体中保持交流所需的最少邻居数目。
”杨说道。
目标
研制更聪明的机器人
为了知道这个最佳数字的大小,杨一帧一帧地分析了视频数据。
群体中每一只鸟的位置和速度都被跟踪和测算。
“我们采用了位置数据并用它构建了假想的交互网络,”杨说道。
然后他们很有创意地使用了一些技术。
Matlab是一个在应力分析和流体力学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软件。
作为一个工程师,杨对此很熟悉,但在他对八哥的研究中他用它来模拟生物系统。
“我们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矩阵结构,每一个行和列代表一只鸟儿,但Matlab自带的程序语
言能让我们快速编写大型计算程序,就如同那些种群中成百上千的鸟儿一样。
”杨说道。
通过使用工程软件进行生物分析,奇妙的数字(最佳邻居数——7)被发现了。
杨希望将这个发现用在处理信号和噪音的系统中,正如真正的鸟儿一样。
“当种群大小和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同时,种群密度的为一般大小时,鸟群中的最佳邻居数是一样的,这一事实显示该数目可能是逐渐演化来的。
”杨说道。
一个工程师可以使用软件来研究大自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将研制出更聪明的机器人,还有比这个更完美的例子可以表现人类在进化中的位置吗?
稿件及图片来源: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
作者:斯塔瑞·瓦尔坦(StarreVartan)
翻译: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