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十个故事

三字经十个故事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 ”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汇总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汇总《三字经》里的小故事汇总《三字经》是国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富有寓意的小故事。
下面YJBYS文学网小编对《三字经》里的小故事进行了一个汇总,作为参考。
《三字经》故事(一)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二)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三)五子登科: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三字经》故事(四)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故事(五)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三字经小故事

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 “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 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 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 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 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 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
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 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 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
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 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 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 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 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 心得
,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 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 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
,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 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 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 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 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
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 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 “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 精神和
三字经启蒙故事简短一点_三字经6个小故事

三字经启蒙故事简短⼀点_三字经6个⼩故事三字经是优秀的⼉童⽂学读物,是许多⼉童的国学启蒙,⾥⾯除了很多为⼈处世的道理、丰富的天⽂地理知识,还有许多脍炙⼈⼝的⼩故事。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字经启蒙故事简短⼀点,供⼤家参考。
三字经启蒙故事1【原⽂】⾸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 ⼀⽽⼗ ⼗⽽百 百⽽千 千⽽万【注释】⾸:⾸先、最先。孝弟:孝,孝顺⽗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见闻:眼见与⽿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或数字。⽂:⽂学。【语译】⼀个⼈必须懂得做⼈做事的道理,⾸先要孝顺⽗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字,才能够研读古⼈的⽂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开始,⼀到⼗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到百,百到千,千到万,⼀直变化下去,没有⽌尽的时候。
【故事】⼀个⼈⽆论是要完成⼀件事,或是求取更⾼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朋友看了后⾯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从⼩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盼望⾃⼰的⼿艺能象师傅⼀样好,可是⼜不肯从最基本的⼿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年,还是盖不了⼀间房⼦。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星期之内盖好⼀间房⼦。
吴同⼼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偷偷学来的技术⽤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间房⼦。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场暴风⾬,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盖的房⼦就这么,没有了,吴同⼼⾥既懊恼,⼜羞愧,从此,他下定决⼼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的⼯夫学好,不再好⾼骛远了。
三字经启蒙故事2【原⽂】三才者 天地⼈ 三光者 ⽇⽉星 三纲者 君⾂义 ⽗⼦亲 夫妇顺【注释】三才:为天才、地才、⼈才的总称。三光:是⽇光、⽉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争。【语译】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河、草、⽊、鸟、⾍、鱼、兽的⼤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地,使⽣物得以⽣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光、⽉光和星光。
《三字经》小故事汇总

《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汇总国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包含了很多富有寓意的小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小故事汇总,更多三字经相关阅读请关注。
《三字经》故事(一)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二)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三)五子登科: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三字经》故事(四)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故事(五)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
其中的每一句都可以引申出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几句告诉我们,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不同,性情才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就拿战国时期的孟子来说吧。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了好几次家。
起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看到后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旁边。
结果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表演得像模像样。
孟母还是不满意,又搬到了学堂附近。
这回孟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孟母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也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他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溜出去玩。
有一天,他在溪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
李白很好奇,就问老婆婆在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惊讶地问:“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着说:“只要我天天磨,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
”李白听了深受启发,从此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和练武。
但是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岳飞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
渐渐地李白骄傲了。
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
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
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
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
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
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
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