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风雨吟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标标准编写的教材,共分为三个学期,本部分为第二学期内容。
该教材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介绍了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雨吟》便是其中之一。
此文本来自唐代王之涣,描述了风雨交加的悲凉景象,表达了作者愁怨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大气和豪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风雨吟》的背景、作者、构词和主旨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古体诗的阅读方法及古汉语的基本解释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风雨吟》中表达的情感及其文学价值。
2.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2.培养爱好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增强对生活的关注和感悟,倡导珍爱生命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帮助学生分析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并且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帮助学生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给学生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2.点评几首古代诗歌,比如《春晓》、《静夜思》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规律。
2.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风雨吟》一文,掌握其整体意思。
2.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3.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及其意境。
2.与学生展开互动,探讨唐诗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4.作业1.阅读与整理相关的材料,在下节课上做报告。
2.背诵并分析一首古代诗歌,展示自己的语言艺术。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学生成绩的评估,来评判教学质量的好坏。
六、教学反思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促使教师在下一次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风雨吟教案 教学详案

教案-陈志奎-《风雨吟》-2019秋季第2周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介绍创作背景,导入课文: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二、作者简介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三、细读感悟诗歌:1、读出节奏。
2、齐读诗歌,体会内涵。
四、分析诗歌:1、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2、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明确: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明确:“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新课标语文《风雨吟》教案

《风雨吟》教案
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在颇有象征意味的“风雨”中,
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
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
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主题归纳:这首诗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
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
“我”面对变故,就像一个缺
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黄子建先生曾满怀热情地评价这首诗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
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
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不是每个人
都会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
与气势都很大。
板书设计。
《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

(封面)《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境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首永恒的歌,是一条岁月的河。
生命如歌,岁月如梭。
是歌,你方唱罢,我即来和;是河,流向远方,永不停歇。
今天,让我们走进五位诗人的诗歌,去品味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哲思。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3.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困境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动荡、不安定,而且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明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的基层单位——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凶险无比。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风雨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中国风雨如晦,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三、文题解读“风雨吟”,即风雨中的吟诵。
标题表明本诗是由现实中的风雨有感而发的一首诗。
四、全文分析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赏析:开篇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暗示这是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卷”“奔"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节写静景,继续表现风雨。
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比作海,将“房舍"比作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极富画面感,形象地写出了郊原和房舍在风雨中的状态,表现了房舍的渺小和飘摇不定,突出了风雨之大、情势之恶劣。
3、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

(封面)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作者简介: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课件一、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重点)3.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难点)二、课堂导入人生之路,常有风雨相伴。
面对风雨,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弃官隐居的张志和写出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倔强旷达的苏轼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
而现代诗人芦荻面对风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一探究竟。
三、作者简介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四、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41年12月。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般的“忧怀”,于是便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五、课文精读1.开头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雨吟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狂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暴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
这画面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2.如何理解开头这两句诗?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一个“卷”字生动地描绘出动荡的、不安定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
这一句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3.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一个个“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
比喻贴切、形象,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
“海”与“舟”之间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等方面的对比),又给人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精选19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精选19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篇1诗歌赏析:一、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