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含概念 公式 实用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含概念 公式 实用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含概念 公式 实用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

多项式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 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a 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 m)n表示n个a 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n =a 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a m)n=(a 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 n b 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 b n =(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a n=a 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 ÷a n

(a ≠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 0

=1(a ≠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即:1(0)p p a a a -=≠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

(x+a)(x+b)=x 2

+(a+b)x+ab 。

十三、平方差公式 1、(a+b )(a-b)=a

2

-b 2

,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

2

-b 2=(a+b )(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 )?(a-b)的形式,然后看a 2与b 2

是否容易计算。 十四、完全平方公式

1、2

2

2

2

2

2

()2,()2,a b a ab b a b a ab b +=++-=-+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

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2、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掌握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公式:

(1)222222

12()2()2[()()]a b a b ab a b ab a b a b +=+-=-+=++-

(2)22()()4a b a b ab +=-+

(3)22

14

[()()]ab a b a b =+-- 4、完全平方式:我们把形如:2222

2,2,a ab b a ab b ++-+的二次三项式称作完全平方式。 5、当计算较大数的平方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数的运算。

6、完全平方公式可以逆用,即:2

2

2

2

2

2

2(),2().a ab b a b a ab b a b ++=+-+=-

十五、整式的除法

(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根据法则可知,单项式相除与单项式相乘计算方法类似,也是分成系数、相同字母与不相同字母三部分分别进行考虑。

(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 b c m a m b m c m ++÷=÷+÷+÷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注意多项式各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知识点(一)概念应用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单项式有三种:单独的字母(a,-w 等);单独的数字(125,7

3

-,,-14562等); 数字与字母乘积的一般形式(-2s, a 32-

,

π

x

5等)。 2、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数字部分,如abc π23-的系数是π23- (注意系数部分应包含π,因为π是常数);单项式的次数是它所有字母的指数和(记住不包括数字和π的指数),如53256y x π次数是8。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特殊形式:2

b

a +等。

5、 一个多项式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如123

1

2-+y y x 是3次3项式。

6、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知识点(二)公式应用

1 、n m n m a a a +=? (m,n 都是正整数)如523b b b -=?-。

拓展运用n m n m a a a ?=+ 如已知m a =2, n a =8,求n m a +。 解:n m n m a a a ?=+=2×8=16. 2 、mn n m a a =)( (m,n 都是正整数) 如12436243622)()(2a a a a a =-=-?? 拓展应用m n n m mn a a a )()(==。 若2=n a ,则42)(222===n n a a 。 3、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 拓展运用n n n ab b a )(=。 4、n m n m a a a -=÷(a 不为0,m,n 都为正整数,且m 大于n)。

拓展应用n m n m a a a ÷=- 如若9=m a ,3=n a ,则339=÷=÷=-n m n m a a a 。 5、)0(10≠=a a ;0(1≠=

-a a

a p

p ,是正整数)。 如81)2(1)2(33

-=-=-- 6、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a 为相同项,b 为相反项。

如22224)2()2)(2(n m n m n m n m -=--=--+-

7、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2222)(b ab a b a +-=-

逆用:2222222(),2().a ab b a b a ab b a b ++=+-+=- 如22244)2(y xy x y x +-=-

8、应用式:ab b a b a 2)(222-+=+ ab b a b a 2)(222+-=+ ab b a b a 4)()(22+-=+ ab b a b a 4)()(22-+=- 两位数 10a +b 三位数 100a +10b +c 。 9、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a+b+c)=ma+mb+mc 。 10、、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n)(a+b)=ma+mb+na+nb 。

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a b c m a m b m c m ++÷=÷+÷+÷

12、常用变形:221((n n x y x y +--2n 2n+1

)=(y-x), )=-(y-x)

知识点(三)运算:

1、常见误区:

1、5635)53(2)3(52222+---=+---x x x x (10615522--+-x x );

2、22=-a a (a );

3、6

3

2

a a a =?(5a ); 4、4

4

4

2b b b =?(8b ); 5、10

5

5

x x x =+(52x );

6、44a a =--(41a

-

); 7、2

226)3(q p pq -=- (229q p ); 8、2

3

6

a a a =÷ (3a ); 9、05

5

=÷a a (1),0)14.3(0

=-π (1);

10、2

22)2)(2(b a b a b a -=-+ (224(b a -);

11、64)8)(8(2

-=-+ab ab ab (6422-b a ); 12、2

2

2

2516)54(y x y x +=+ (22254016y xy x +)。 2 、简便运算:

①公式类2525125)2504.0(252504.02504.0200520052005200520062005=?=??=??=? 11)8125.0(8125.0)2(125.02125.01001001001001003100300100==?=?=?=? ②平方差公式11123123)1123)(1123(1231221241232222=+-=-+-=?- ③完全平方公式998001120001000000)11000(99922=+-=-=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余角

余角补角

补角

角 两线相交 对顶角 同位角 三线八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

尺规作图

一、平行线与相交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二、余角与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 (1)

00001290(180),1390(180),∠+∠=∠+∠=则23∠=∠(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2)0

1290(180),3490(180),∠+∠=∠+∠=且14,∠=∠则23∠=∠(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梁。

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四、垂线及其性质?

1、垂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表示符号“⊥”。符号语言记

作:如图所示:AB ⊥CD ,垂足为O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五、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三线八角)

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4、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5、这三种角只与位置有关,与大小无关,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

六、六类角

1、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六类角都是对两角来说的。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

B

C D

O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八、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具备互逆的特征,其关系如下: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线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

线平行。

几何符号语言:

∵∠3=∠2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

∴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2=180°

∴A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然后写平行。

在应用时要正确区分积极向上的题设和结论。

九、尺规作线段和角

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A B C D E F

1 2 3 4

(1)画线段××=××;

(2)画∠×××=∠×××;

知识点(一)

1、方位问题

①若从A点看B是北偏东20,则从B看A是南偏西20.(南北相对;东西相对,数值不变);

次拐向相同,角互补。

2、光反射问题

如图若光线AO沿OB被镜面反射则

∠AOC=∠BOD ∠AON=∠BON.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

变量的概念

因变量

变量之间的关系表格法

关系式法

变量的表达方法速度时间图象

图象法

路程时间图象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

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

(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

(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

(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

(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

的关系。

三、关系式

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

(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四、图象

1、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特点是非常直观、形象。

2、图象能清楚地反映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4、图象上的点:

(1)对于某个具体图象上的点,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自变量的取值;

(2)过该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相应因变量的值。

(3)由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时,可在横轴上找到表示自变量的值的点,过这个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某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纵轴上垂足所表示的数据即为因变量的相应值。

(4)把以上作垂线的过程过来可由因变量的值求得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5、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某一个点的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

(2)看该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6、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

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5、估计(或者估算)

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优点缺点备注

列表法

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

通过计算,直接把因变量的值找到,

查询时很方便

只能列出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

应值,难以反映变量间的变化全貌,

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

通常自变量表示在表格的上方,因

变量表示在表格的下方

解析法简明扼要,规范准确

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

关系式表示,求对应值也需要逐个

计算,比较麻烦

通常自变量表示在式子的右边,因

变量表示在式子的左边

图象法

形象直观,可以很形象地反映事物变

化的全过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

(因变量的增减性,点的对称,最大值

或最小值)等

图象是近似的,局部的,观察或由图

象确定的因变量的值往往是不准确

通常自变量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

轴)上的点来表示,因变量用竖直

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来表示

五、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六、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

第四章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角平分线

三条重要线段中线

高线

全等图形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SSS

三角形SAS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AAS

HL(适用于RtΔ)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作三角形

一、三角形概念

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

4、∠A、∠B、∠C为ΔABC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1、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a+b>c,a+c>b,b+c>a;a-b

2、判断三条线段a,b,c能否组成三角形:

(1)当a+b>c,a+c>b,b+c>a同时成立时,能组成三角形;

(2)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

-<<+.

a b c a b

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 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5、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都具有三边关系和三内角之和为1800的性质。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包含一个等式,它是我们列出有关角的方程的重要等量关系。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3、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4、三角形的高线: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

五、全等图形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3、全等图形的面积或周长均相等。

4、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时,形状相同与大小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5、全等图形在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仍然全等。

6、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角和对应线段都分别相等。

六、全等分割

1、把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或几个全等图形叫做把一个图形全等分割。

2、对一个图形全等分割:

(1)首先要观察分析该图形,发现图形的构成特点;

(2)其次要大胆尝试,敢于动手,必要时可采用计算、交流、讨论等方法完成。

七、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边、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4、两个全等三角形,准确判定对应边、对应角,即找准对应顶点是关键。

八、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5、注意以下内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一边及任意两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6、熟练运用以下内容

(1)熟练运用三角形判定条件,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

(2)已知“SS”,可考虑A:第三边,即“SSS”;B:夹角,即“SAS”。

(3)已知“SA”,可考虑A:另一角,即“AAS”或“ASA”;B:夹角的另一边,即“SAS”。

(4)已知“AA”,可考虑A:任意一边,即“AAS”或“ASA”。

7、三角形的稳定性: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九、作三角形

1、作图题的一般步骤:

(1)已知,即将条件具体化;

(2)求作,即具体叙述所作图形应满足的条件;

(3)分析,即寻找作图方法的途径(通常是画出草图);

(4)作法,即根据分析所得的作图方法,作出正式图形,并依次叙述作图过程;

(5)证明,即验证所作图形的正确性(通常省略不写)。

2、熟练以下三种三角形的作法及依据。

(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作三角形。

十、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把较难测量或无法测量的距离转化成已知线段或较容易测量的线段的长度,从而得到被测距离。

2、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应该用哪些几何知道解决;

(2)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结合图形和题意分析已知条件;

(4)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十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2、“HL”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判定条件,对非直角三角形是不成立的;

3、书写时要规范,即在三角形前面必须加上“Rt”字样。

十二、分析-综合法

1、我们在平时解几何题时,采用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两种,综合法与分析法。

2、综合法:从问题的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条件,依据所学知识,逐步探索,直到得出问题的结论。

3、分析法:从问题的结论出发,不断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直至已知条件。

4、在具体解题中,通常是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既运用综合法,又运用分析法。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分类

轴对称

角平分线

轴对称实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的性质

镜面对称的性质

图案设计

轴对称的应用

镶边与剪纸

一、轴对称图形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理解轴对称图形要抓住以下几点:

(1)指一个图形;

(2)存在一条直线(对称轴);

(3)图形被直线分成的两部分互相重合;

(4)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只有一条,有的则存在多条;

(5)线段、角、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三角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轴对称

1、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可以说成: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2、理解轴对称应注意:

(1)有两个图形;

(2)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3)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形,但两个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2、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线段的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五、等腰三角形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

3、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5、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除外),其底边上的高或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6、等腰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不是它的对称轴,它们所在的直线才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7、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8、“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性质,一般三角形不具备这一重要性质。

9、“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指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中线,这三线,并非其他。

1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1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常用的两种方法: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相等,简写为“等角对等边”。

六、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是指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是最特殊的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是底与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具备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3、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七、轴对称的性质

1、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对称点),能够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能够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

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

5、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

(1)轴对称图形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3)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求作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或对应角,并由此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八、图案设计

1、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灵活运用。

2、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的步骤:

(1)首先要确定一个简单平面图形上的几个特殊点;

(2)然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出其相应的对称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3)分别连接其对称点,则可得其对称图形。

3、表达方式(以点M为例):

(1)过点M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A;

(2)延长MA到M’到,使M’A=MA,则点M’就是点M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3)在复杂的作图中,也可以叙述为:作出点M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M’.

4、在运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时,就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设计意图;

(2)创意要新颖独特;

(3)设计出的图案要符合要求;

(4)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

5、图案的设计除采用对称的手段外,通常还综合采用旋转、倒置、重复等手段和形式。

6、设计的图案要美观、大方,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特色。

九、镜面对称

1、镜面对称的有关性质:

(1)任何一个平面图形(物体)在镜子中的像与它是可以重合的。因此,一个轴对称图形在镜子中的像

仍是轴对称图形。

(2)若一个平面图形正对镜面,则其左(右)侧在镜中的像是其右(左)侧;

(3)若一个平面图形(物体)垂直于镜面摆放,则靠近镜面的部分,其像也靠近镜面;

2、关于数字0、1、

3、8在镜面中像的两个结论:

(1)如果写数字的纸条垂直于镜面摆放,则纸条上写的0、1、3、8所成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2)如果纸条正对镜面摆放,则纸条上写的0、1、8这三个数字在镜中的像和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对应点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5、由镜中的时间来判断真实时间是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时间的表示有用一般数字表示的,也有直接用钟表来表示的。在判断时,大家要注意灵活利用镜面对称的知识来加以解决。

第六章概率

必然事件

事件不可能事件

不确定事件

概率等可能性游戏的公平性

概率的定义

概率几何概率

设计概率模型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5、三种事件都是相对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说的,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00%,则为必然事件;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0,则为不可能事件;若事件不一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1之间,则为不确定事件。

6、简单地说,必然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是指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7、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用语言叙述可能性的大小。

(2)用图例表示。

(3)用概率表示。

二、等可能性

1、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就是看游戏双方的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1)首先要看游戏所出现的结果的两种情况中有没有必然事件或不可能事件,若有一个必然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则游戏是不公平的;

(2)其次如果两个事件都为不确定事件,则要看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即看双方获胜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只有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游戏才是公平的。

(3)游戏是否公平,并不一定是游戏结果的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只要对游戏双方获胜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即可。

三、概率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5、概率是对“可能性”的定量描述,给人以更直接的感觉。

6、概率并不提供确定无误的结论,这是由不确定现象造成的。

7、概率的计算:

(1)直接数数法:即直接数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总数n,再数出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m,利用概P A 直接得出事件A的概率。

率公式()m

n

(2)对于较复杂的题目,我们可采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

四、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 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 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五、设计概率模型(游戏或事件)

1、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游戏或事件)是对概率计算的逆向运用。

2、设计通常分四步:

(1)首先分析设计应符合什么条件;

(2)其次确定选用什么图形表示更合理;

(3)然后再按一定要求和操作经验来设计模型;

(4)最后再通过计算或其他方法来验证设计的模型是否符合条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一.旋转.平移.轴对称 1.平移.旋转.轴对称都是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也就是说,经过这三种变换的图形在形状和大小上都没有改变. 2.平移是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沿同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平移的基本要素就是方向和距离.方向就是 直线的方向.也就是移动路径的方向.一般我们常见的题目平移方向是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在平移问题中 确定距离是学生们易错的地方.学生总是把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之间的距离就当做了平移的距离.也就是说 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距离当做平移的距离了.其实应该在原图形上找一个关键点,这个点与平移后图形的对 应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原图形上的每一个点与其平移后的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3.旋转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让学生明确“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绕一个点旋转”这一点也就是旋转中心了.在 小学阶段旋转中心一般都在图形自身的一个点上.也就是一直没动的那一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就是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角度对应点与中心点所连线段的夹角. 4.轴对称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成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我们一般 用虚线或点画线来表示.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还有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圆. 5.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 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必考定义、定理、公式、方法梳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必考定义、定理、公式、方法梳理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 (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 (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a.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c.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概念及公式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 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1)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2)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 - b - c = a -c -b 7、除法的性质:(1)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2)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b÷c=a÷c÷b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式与概念知识点归纳

2019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式与概念知识点归 纳 由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提供的六年级数学公式与概念知识点归纳,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的算式并计算。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必考的定义、定理、公式、方法都全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必考的定义、定理、公式、方法都 全了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完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概念和公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概念和公式 四( ) 第一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3、数位顺序表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5、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 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写数时,万级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 7、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加上“万” 或“亿”字就行了。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 2、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3、4、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5、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7、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 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记做1°。 8、量角和画角要做到“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 9、大于0°而小于90°的角叫锐角;大于90°又小于180°的角叫钝角; 直角等于9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1周角=2平角=4直角。10、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乘两位数的十位数,再乘两数的的个位数,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乘整百数,再乘整十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笔算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拿第二个因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 相乘,相乘的结果再相加。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哪个数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一定要和它自己的数位对齐。 3、积的变化规律: A、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N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 也扩大N倍。(N为非0自然数) B、一个因数扩大a倍,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 C、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了N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了N倍,那么它们的积不 变。(N为非0自然数)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1、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2、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画线;二靠尺;三平移; 四画线) 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 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4、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 5、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重要概念和公式汇总,新学期必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和公式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如-3。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分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 3、正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4、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6、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8=80﹪,六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 10 折五=0.65=65﹪。 2、成数: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现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

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总收入× 税率 4、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0、单产量×面积=总产量 总产量÷面积=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面积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

七年级数学下册定义大全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一整式 ㈠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事叫单项式。 ㈡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㈢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㈣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 ㈠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三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㈠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㈡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四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㈠. 五整式的乘法 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

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 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六平方差公式 ㈠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 七完全平方公式 ㈠ ㈡ 八整式的除法 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 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1余角与补角 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㈣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角1与角2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㈠同位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㈡内错角―――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㈢同旁内角――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特征 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第五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㈠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首位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记作“△ABC”) 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㈣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㈤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㈥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㈦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直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上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1、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数,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且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 2、亿以上数的读法:(1)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2)读亿级和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和“万”字。(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亿以上数的写法:(1)从最高级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比较数的大小: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多个数进行比较大小时,要看清楚要求,别丢数。可先把相同位数的数组成一组,然后逐一进行比较。 5、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先分级,去掉万位后面4个0,写上“万”字。 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先分级,去掉亿位后面8个0,写上“亿”字。 6、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如:省略亿位后面尾数要看千万位,

省略万位后面尾数看千位。 7、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等等)……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8、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测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9、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 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 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100公顷 10、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00个边长10米(面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200个50平方米的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公顷。 12、线段的特征: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测量,不可延伸;射线的特征:只有一个端点,不可测量,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的特征:没有端点,不可测量,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一点通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旋转、平移 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17、19 23、29、31、 37、 41、 43、47、53 59、61、67、71、 73、 79、83、89、97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a a a S =??=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大化小除于进率,小化大乘于进率)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 b h h b a =??=V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17.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 ×a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进率 ×进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定义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如果一个问题中出现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它们。 2.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m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 1.2有理数 3.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 因为小数可以化为分数,所以小数归于分数集合。 5.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6.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原点是数轴的“基准点”。

7.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右或上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或下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8.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9.像2和-2,5和-5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这里,a表示任意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当a=1时,-a=-1,1的相反数是-1;同时,-1的相反数是1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0.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的a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这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1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0 - (3)如果a<0,那么a=a 12.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概念和公式大全

小学六年级数学概念和公式大全 一、分数乘法 1、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一个数×几 几 =具体量)。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 二、分数除法 1、 乘积是1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 2、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3、整数除以分数;就是整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4、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5、单位“1”(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 具体量÷单位“1”(一个数)=几 几 ?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单位“1” (一个数)=具体量÷几 几 三、圆 1、 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 2、 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线段是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 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 的线段是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 表示。r= 2 d d=2 r 3、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 4、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 周率;用字母∏(读p ài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它的近似值∏=3.14。 5、 周长C =πd =2πr ? d= π C =C ÷π ? r = π2C =C ÷2π=C ÷π÷2= C ÷2π 6、 圆面积S =πr 2 =π( 2 d )2 7、 扇形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πr 2 大-πr 2 小=π(r 2 大-r 小2 ) 8、 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在同一个圆内;扇形型的 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四、比和按比例分配 1、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 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 比 前 项 ∶ (比 号) 后项 比值是—种 相除关系。 除法被除数 ÷ (除 号) 除数 商是一种 运算。 分 数 分子 --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是一 种数。 3、比的后项和除数、分母一样不能为0。 4、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一、数学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二、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 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V=abh 5 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 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周长=直径×∏=2×∏×半径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三、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七年级数学课本上的概念

七年级上册数学概念、定义、法则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第一章 有理数 1. 像54,3,1.8%, 22 7这样比0____(填“大”或“小”)的数叫做_________. 2. 像-5,-2,-237,-3.6.-27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_________. 3. 0既不是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 4.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具有相反的意义. 5. 所有正整数组成__________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___________集合. 6. 正整数、0和负整数统称_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_______,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___. 7. 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像这样,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直线叫做数轴. 8. 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9.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______. 10. 只有__________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____.一般地,数a 和_____护卫相反数. 11.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_______(除0外),并且与原点的_____相等. 12.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____________,反之也成立. 13. 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________________叫做数a 的绝对值(这里的a 可以是_____、_____和_____),记_______. 14. 一个______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0的绝对值是_____,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_______. 15. 不论有理数a 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_________(通常也称非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 ,总有0≥a . 16. 绝对值用数学式子表达即:?? ???<=>=0___,0___,0___,a a a a 17. 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有理数从___到___的顺序,即_____的数小于_____的数 . 18. 负数_____0,0_____正数书,负数_____正数.(填“小于”或者“大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____________.用符号语言表示:若,0,0<

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 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速度×时间=路程 v×t=s 路程÷速度=时间 s÷v=t 路程÷时间=速度 s÷t=v 3、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4、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5、单产量×面积=总产量总产量÷面积=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面积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S=a ×a 2、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3、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h=s×2÷a 三角形底=面积×2÷高 a=s×2÷h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b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h s=(a+b)×h÷2 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 一公里=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公 亩 1 公亩=100平方米

七年级数学定理概念公式汇总

一、有理数 (一)有理数 1、有理数的分类: 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按有理数的性质符号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整数零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正分数 正分数有理数0 分数负整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 2、正数和负数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二)数轴 1、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三)相反数 1、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几何定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 做互为相反数。 3、代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四)绝对值 1、定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几何定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3、代数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 是0。 a (a>0), 即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a|=0(a=0) –a(a<0) 4、绝对值的计算规律: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2)若|a|=|b|,则a =b或a =-b. (3)若|a|+|b|=0,则|a|=0,且|b|=0. 相关结论: (1)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2)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3)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4)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6)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它的正数或0,即|a|≥0。 (五)倒数 1、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法:颠倒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 3、a(a≠0)的倒数是1 a. 有理数的运算

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完整版

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 学概念及公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 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 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 变﹢。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及概念汇总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1) 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4.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1)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3)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 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也可以用解方程。 二、分数的混合运算 1.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定律: (1)乘法分配律:c a b a c b a ?+?=+?)( (2)乘法结合律:)(c b a c b a ??=?? (3)乘法交换律:a b b a ?=? 运用运算定律可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 b h h b a =??=V 9.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0.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四、百分数 1.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100 22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2.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再加上百分号。 (2)百分数化小数:去掉百分号,百分号前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