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高考题
高一生物免疫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免疫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B.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答案】D【解析】人体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溶菌酶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较非特异性免疫小,针对性强,故B正确。
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知识,故C正确。
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异常反应,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的原因有()①T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③抗原刺激记忆细胞④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B细胞和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使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也可直接刺激。
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仍产生B细胞,不进行分化。
【考点】考查B细胞的增殖分化。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3.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失调或遭到破坏,将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如艾滋病。
下列疾病中,与免疫相关的是A.巨人症B.过敏性鼻炎C.高度近视D.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BD【解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所以与免疫相关的是过敏性鼻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故选BD。
【考点】免疫调节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免疫失调的理解。
4.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请回答:(1)图中B细胞和C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A] 分化而来的,但这两类细胞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B细胞是在中成熟的。
选择题(17)免疫调节__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

选择题(17)免疫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1.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前体细胞不同,成熟场所也不同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D.DNA疫苗注入机体后不能直接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自愈。
E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其DNA在受感染的细胞内呈线性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或呈环形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B.被感染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会引起效应T细胞的免疫应答C.采用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和借助PCR技术进行EBV的核酸检测都可以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方法D.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口服干扰素对该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3.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通过识别、结合并裂解靶细胞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效应T细胞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人体初次接触抗原不能产生记忆细胞4.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因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即由输血造成的丙型肝炎)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RNA病毒。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丙型肝炎病毒虽然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通过输血引起的对HCV的免疫反应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C.利用抗体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HCV,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的原理D.为获得较多的病毒用于实验,实验室可利用动物血清来体外培养HCV5.向某哺乳动物体内按一定方式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9 免疫调节

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九免疫调节基础考点专练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2021北京海淀区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B.人体内的青霉素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B细胞和T细胞均成熟于骨髓中D.浆细胞可以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分子2.[2021河南名校联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一定由免疫细胞产生B.有T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就是细胞免疫C.有B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就是体液免疫D.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2020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如图是免疫调节过程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类似于物质Ⅰ、Ⅱ的免疫活性物质,仅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B.细胞④可识别病菌,并使其裂解死亡C.细胞③的活化往往需要抗原的刺激和细胞②的协助D.病菌被细胞①特异性识别并摄入后进行处理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4.[2020河南开封一模]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入胞外抗原,运至溶酶体,溶酶体酶使抗原片段化。
用氯化铵和氯喹分别处理吞噬细胞,可影响溶酶体内相关酶活性。
下表是探究两种物质处理对抗原的加工和呈递过程影响的实验结果。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组别检测项目对照组观察结果(%)10 mmol/L氯化铵0.1 mmol/L氯喹观察结果(%) 抑制率(%) 观察结果(%) 抑制率(%)15 13 13 15 0抗原分解29 13 55 14 52 抗原加工前T细胞—吞噬细胞结合70 26 63 30 57抗原加工后T细胞—吞噬细胞结合84 70 17 60 29A.抗原能否被呈递只与抗原的空间结构有关B.两种物质处理对T细胞—吞噬细胞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抗原的分解利于抗原在免疫细胞间的传递D.0.1 mmol/L氯喹处理对抗原的摄取无影响5.[2021安徽合肥调研,10分]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某种动物后,使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动物易患肿瘤,患肿瘤的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该种动物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种病毒。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17 免疫调节(分层训练)(原卷版)

解密17 免疫调节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2021·成都市郫都区川科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B.免疫系统仅由扁桃体、脾、淋巴结、骨髓免疫器官组成C.接种疫苗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染时,浆细胞只来自记忆细胞的分化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从而死亡的过程由基因决定2.(2021·天津耀华中学高二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②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③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④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⑤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体的能力⑥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能与结核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A.二项B.三项C.四项D.五项3.(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哈九中高二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在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B.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细胞的分泌物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D.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4.(2021·四川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期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浆细胞结合②皮肤黏膜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的在第一道防线③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④排斥移植器官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⑤有T细胞参与的就是细胞免疫⑥淋巴因子可加强吞噬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⑦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产生抗体⑧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物质异常敏感⑨HIV攻击T细胞造成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A.③④⑧⑨B.①②⑤⑥C.②③④⑦D.①⑤⑧⑨5.(2021·天津和平区·高二期末)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免疫调节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3.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C.④是T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4.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击病原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称为()A.抗原B.抗体C.淋巴因子D.溶菌酶5.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指出,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B.艾滋病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增加C.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无关D.发现艾滋病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长期隔离6.2006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会议在我国天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
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染D.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7.H7N9禽流感病毒已经导致多人患病,我国正在加紧研发相应疫苗,接种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8.人类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研制相应疫苗迫在眉睫。
人体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吞噬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浆细胞Ⅰ真题演练1.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高考生物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16 免疫调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16免疫调节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 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2.(2020年某某高考生物试卷·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
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的运用:(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专题26 免疫调节(练)-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练(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26 免疫调节1.(2022·北京市第九中学高二期中)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请问a、b、c、d 四种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a B.b C.c D.d【答案】C【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辅助性T细胞,b表示B细胞,c表示浆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
【详解】抗原侵入机体后,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因此a表示辅助性T细胞,b表示B细胞,c表示浆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022·湖北·鄂州市鄂城区教学研究室高二期中)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辅助性T细胞被HIV侵染与其细胞表面的受体有关B.抑制HIV的逆转录过程可以控制和降低HIV的数量C.艾滋病患者无法分泌抗HIV抗体而丧失免疫防御功能D.日常生活中,对于艾滋病患者要少一份歧视,多一份关爱【答案】C【分析】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A、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被HIV识别,进而被HIV侵染,A正确;B、HIV是一种遗传物质为RNA的逆转录病毒,因此通过抑制它的逆转录可以很好地控制和降低HIV的数量,B正确;C、艾滋病患者也会分泌抗HIV抗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是由于HIV破坏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减少,C错误;D、和艾滋病患者正常握手不会传染,日常生活中,对于艾滋病患者要少一份歧视,多一份关爱,D正确。
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训练16 免疫调节(解析版)

专题16 免疫调节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2.(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
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的运用:(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7年部分免疫调节高考题整理(2010全国新课标卷T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B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而效应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
(2011高考大纲卷T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
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答案】C(2011年新课标卷T30)(10分)回答问题:(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
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
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解析】分泌蛋白先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初步合成,然后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依次进行加工、包装和运输。
这反应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是反应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相互联系的实例。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所以,同一人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具有一整套相同的基因。
但不同的组织细胞被转录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分化了的细胞中,既有相同的mRNA和蛋白质,也有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
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机体受抗原的刺激后,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的作用于抗原;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的再次刺激下,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机体迅速地产生更多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或清除抗原。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T32)(11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经过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使暴露于抗原的表面,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
(2)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⑴吞噬细胞抗原决定簇淋巴因子⑵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很快会被记忆细胞所识别,并发生二次免疫,很快将病毒清除掉,所以不易患病。
【解析】⑴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这样就会使抗原决定簇暴露,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⑵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很快会被记忆细胞所识别,并发生二次免疫,很快将病毒清除掉,所以不易患病。
【试题点评】本题以病毒为背景材料,考查有关免疫、病毒结构和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难度不大,但综合性强。
(2013年新课标Ⅰ卷T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答案】D【解析】对必修3免疫部分的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的要求。
图甲中发生了从RNA到DNA的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是不讲这些的。
而后面的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的知识,坚定不选A的信心。
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的了。
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表的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细胞量,而丁却是HIV病毒的数量。
C、D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
C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
D选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013 新课标Ⅱ卷T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淋巴细胞指B细胞、T细胞,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2014新课标Ⅱ卷T30)(9分)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
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
通常,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1)①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②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③淋巴④B ⑤抗体【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中就表示其特点是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效应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抗体。
(2015新课标Ⅰ卷)40.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回答下列问题:(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以其作为模板,在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
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1)RNA 逆转录酶 DNA(2)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3)T(或T淋巴)(4)监控和清除【解析】(1)提取HIV中的RNA,为了获得目的基因,以RNA作为模板,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获取该目的基因。
(2)抗原注入机体后,会产生抗体,抗体会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HIV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
(3)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B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
(2015新课标Ⅱ卷 T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答案】D(2016年新课标Ⅰ卷T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分泌抗体,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值分化,大量分泌抗体(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2017年新课标Ⅰ卷T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