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心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
唯心主义真理观三种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真理观三种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真理观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由个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根据这种观点,真理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认识和经验都不同,所以他们对真理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观点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对于真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客观事实和外部现实的存在。
2. 相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相对唯心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条件而言的。
根据这种观点,真理是由社会和文化的背景所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历史变迁对于真理的影响,但也容易导致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
3. 绝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绝对唯心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由绝对的、超越人类认识能力的意识所决定的。
根据这种观点,真理是超越人类经验和理性的存在,只有某些特定的绝对意识能够达到真理的境界。
这种观点强调了超越人类认识能力的存在,但也容易导致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征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1)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4)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
这是两者相区别之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什么?(1)一切的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理念,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
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
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
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
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
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回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
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
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在这里提到的自在地存在,就涉及到了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对应上面所述的三个阶段。
1、Sein: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的、虚有的或称之为“虚无的有”。
2、Ansichsein:在自然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的或实有的。
3、Ansich und fursich:即精神阶段的那种最高自由的存在,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
自为,即自觉,自己认识到自己。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形式就是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丰富性的普遍性,是从僵死的引力和惯性的单一性到丰富多变的有机形式的具体性。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问题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
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大向题的解决有些什么影响,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等等,都还是研究、探讨得很不够的。
而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是有着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的。
从其理论意义上看,这一问题不仅对哲学来说,即使对心理学来说,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所谓根本性,是因为它涉及对心理、意识的本质的理解;而所谓全局性,则是指的它与心理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其实践意义上看,这一问题涉及如何全面估计和运用影响心理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
这些都决定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深人探讨的重大意义。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
它的实践的意义在于,凡是对于人的工作,其中心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促成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这种发挥又有赖于对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实质、表现及其间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以便于促进它们之间的辩证转化。
因此,凡是对于人的工作无论是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卫生保健工作等等,都可以从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至于它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只要看一看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理论上走向歧途的,就可以明白了。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之所以走向理论上的错误,有其各方面的深刻原因,但从其认识的根源上看却都是与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间的关系有关的。
3.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一提柏拉图,大家马上会想到柏拉图式爱情,那是一种只有精神上的恋爱,没有肉体上的结合的爱情,这种爱情何其美丽,然而美丽的却容易破碎。
这其实也是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一种写照。
只有理念上恋爱也不是什么真爱,只是一种虚幻的爱。
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虚幻一种东西将其作为造物主来解释这个世界,而柏拉图无疑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最典型代表。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第一,“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被称为“理念论”。
那么什么是理念呢?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寻求事物共同的特性出发,把这种共性绝对化、独立化、把存在与个别事物之中的共性当做可以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称之为“理念”,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因。
他认为,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与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中。
他把物质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而把理念世界称为可知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摹本。
例如,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有了一张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造出来的现实的床只是床的原型摹本。
他还认为,可见世界是变易的、易逝的、虚假的,只有可知世界才是不变的、永恒的、真实的。
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不管美的东西怎么变化,“美”这个理念是永远存在的,不变的。
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把共性绝对化了,并当成独立的、决定性的东西,把本来联系的东西割裂了。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物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成为一个等级系统。
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如方、圆、一、二等;再高一级的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级的理念是“善”。
“善”是创造世界的一切力量和源泉,是超乎存在之上的,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它是神的化身。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一、主观唯心主义1.1 理论概述主观唯心主义,这个听上去有点深奥的词,其实说的是“我觉得就是这样”的观点。
简单来说,世界的存在依赖于我的意识。
我想象的东西,才有可能真实存在。
比如,你在梦里看到一个美丽的海滩,那在你的世界里,它就是真的存在。
虽然醒来后,你知道那只是梦,但在梦里的感觉依然真实,没错吧?这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
1.2 生活中的例子想想看,有些人相信“命运”会带给他们某种特别的体验。
他们会觉得,遇到某个特定的人是命中注定。
这个想法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尽管其他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偶然。
这样的信念,正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
你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构建的。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同,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
二、客观唯心主义2.1 理论概述客观唯心主义可不是那么简单。
它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也是由某种精神或理念支配的。
换句话说,虽然有一个独立的现实,但这个现实是被更高的精神力量所主导。
想象一下,宇宙中有一种力量,它在默默影响着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随机的。
2.2 经典例子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个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历史就像一部大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最终都在为一个更大的目标服务。
这种观点让我们感到,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有其意义。
即使是在痛苦的时刻,也能找到某种更深层次的价值。
2.3 现实中的应用再比如,很多人相信“宇宙在冥冥之中安排着一切”。
这种想法让他们感到宽慰,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会认为这是宇宙在给他们的考验。
这种信念在生活中常常能够提供力量,帮助人们找到前进的动力。
看,客观唯心主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主观与客观的交织3.1 二者的相互影响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实际上却如同一对舞者,相互依偎着。
个人的主观体验总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那些看似独立的外部现象,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意识和想象。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 义例子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在哲学的世界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探讨。
先来说说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决定着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比如,有一个人坚信只要他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就能够心想事成。
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能够直接改变外部世界。
这种观点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体现,因为他将自己的主观意志置于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世界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他的内心想法。
再比如,有一位艺术家,他坚信自己的创作灵感是世界上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
他认为,自己脑海中浮现的艺术形象和构思,先于一切物质存在。
只要他能构思出一幅完美的画作,那么这幅画就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了,而将其绘制在画布上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他看来,他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是世界的本原,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有人认为自己的梦境是真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梦境的一种虚幻投影。
他觉得自己在梦中所经历的一切比现实更加真实,因为梦境完全是由他的内心想象和感受构成的。
这种将梦境视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同样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接下来谈谈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的主观精神之外,存在着一种客观的精神力量,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它们是世界的本原,决定着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宗教信仰中,很多人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
他们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和计划来安排的。
在这种观点中,上帝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决定着世界的运行和人类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再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但这些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模仿。
比如,我们看到的具体的马只是“马”这个理念的不完全体现。
“马”的理念是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而现实中的马则是有缺陷、会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
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
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
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也许是过于绝对的说法,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王维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
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美学思想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全文抄录如下: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
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闻。
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
不一一,山中人王维白。
这是一篇情辞俱美的书信体散文,其中欲说还休而终于还是说了的情感波澜尤其感人至深。
明知邀人出游要影响他人温经为何考虑再三还是发出了邀请?为何众多朋友不邀而独邀裴迪一人?从审美的角度看,此中包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的本身。
人的心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
蓝田辋水所以让王维觉得美,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素质,美出了出了个性,“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的特有形式。
神秘的冬夜,烂漫的春日,山林水月,轻鲦倏鸥,其中“深趣”无限,而又正因为诗人“物在灵府”的唯心作用,此山中则更具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
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的特有形式呼唤审美主体以自由创造精神的积极参与。
我们从此文中可看到,诗人
沉浸其中,调动各种感官作细致入微体感的惬意,心灵因得到极大的解放而突破时空之拘限的自由。
王维是被此客观之美所深深打动,他才终于按捺不住被美唤起的激情,冒着可能影响他人之功名前程的大不韪而有此邀。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是深深了解被邀之对方与自己一样都视享受自然山水美为人生最高境界,“只有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
”(费尔巴哈语)
第二,自然山水美如果是物的属性,它必须要以美感作前提。
英国唯心主义美学家休谟说过:“美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②休谟虽是从唯心的角度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但并不等于要否定美的对象的客观性。
从此邀请函里我们可以读出王维极重美感的意思,只有美感的存在而才有感性世界的美的存在。
也就是说,山中之美的客体,如果没有审美者感知美的心理中介,此美便不可能成为美的客观现实。
华子冈的美是有美感者而可感觉到的美。
王维邀请裴迪,是因为他知道裴迪与自己同样具有对于此美的感知条件,也即具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语),用王维的话说,就是裴迪“天机清妙”,可识得是中之“真趣”。
也就是说他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美,享受到人家享受不到的情趣。
使自己的美学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前提的费尔巴哈在强调美感的客观来源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问题,他这样说过:“如果我的灵魂在审美方面低劣不堪,那我怎么能够欣赏一张绝美的绘画呢?”③王维把审美主体的美感条件放在了首位,无疑是把握到了审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