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选择,填空,判断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
10.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
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 和象征型; 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文学概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文学概论的定义和意义2.文学的定义和特点3.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二、文学起源和发展1.文学起源的理论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和发展3.文学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流派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评价1.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分类2.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指标3.文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四、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1.文学形式的概念和分类2.文学体裁的定义和特点3.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与分析五、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思想、文化之关系2.文学与社会政治之关系3.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六、文学与心理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3.文学创作与心理表现的关系七、文学与语言1.文学与语言之关系2.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文学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八、文学与艺术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3.文学的创新和实验性表达九、文学与个人1.文学与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文学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3.个人创作体验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十、文学的意义与传统1.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价值2.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3.文学对人类认识的贡献和影响十一、文学的全球视野1.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2.文学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3.文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以上是文学概论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删减或拓展。
每个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文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知识点】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③文学是“人学”;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知识点】①文学形象的涵义;②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③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
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
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
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
(简答题)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3、艺术发现:它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4、艺术构思: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①回忆与沉思②想象与联想③灵感与直觉④理智与感情⑤意识与无意识5、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的环境中,以主观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作家认识和感悟的真实。
6、艺术概括:它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8、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
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9、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作为艺术生产者①必须作为艺术文学创作并创作出了作品的主题。
②必须自由的创作。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作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①文学是由个体进行的,讲求创造的独创性和创作个性。
②个体又不能脱离社会。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7、语境:8、创作动机: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又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
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简答论述题1、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早期的文艺形式同2、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①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②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4、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从总体上分为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言、象、意)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心理蕴涵性、阻拒性等特点。
2、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有如下基本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它又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5、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
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内容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6、分析作品的文学意境审美特征文学的意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它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指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实境的完美描写也能表达出虚境,即“真境逼而神境生”。
3、韵味无穷“韵味”指意境中所蕴涵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构成。
7、文学的构思方式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整体作品的具体方式,包括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综合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是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变形的方法很多,像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等。
陌生化是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8、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①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