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沉淀池

合集下载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是一个内循环的沉淀池,具有下列特点:
1.污泥量少。

由于没有污泥回流,可大大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从而节省污泥回流的费用。

2.水力停留时间短。

一般为6~8min,所以有效容积大,占地面积少。

3.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只需调节池、混合池内的水位高度和搅拌速度,而无需对二沉池进行改造或采用其他处理设备,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4.占地面积小。

由于二沉池只需较小的空间和面积,因此可以节省占地面积。

5.二沉池处理能力大,效率高。

由于沉淀速度快,因此有效容积大,处理能力大,使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6.出水水质好、稳定。

由于水流经过高效沉淀池后与污泥充分混合接触,产生絮凝作用和泥水分离作用,使出水水质好、稳定。

7.有效容积小,占地少。

由于二沉池所需空间较小,因此有效容积相对较小;同时由于不需要污泥回流和污泥浓缩等处理设施,因此占地面积相对较少。

— 1 —
8.节能降耗明显。

— 2 —。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工作原理
原水投加混凝剂,在混合池内,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
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池内的涡轮搅拌机可
实现多倍循环率的搅拌,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沉淀池由隔板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
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
收集排出。

2高效沉淀池(高密度)与传统高效沉淀池的比较
与传统高效沉淀池比较,高效沉淀池技术优势如下:
1、表面负荷高:利用污泥循环及斜管沉淀,大大高于传统高效沉淀池。

2、污泥浓度高:高效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固率高,不需再设置污泥浓缩池。

3、出水水质好:高效沉淀池因其独特的工艺设计,由于形成的絮体较大,所以更能拦截胶体物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出水更有保障。

3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关键之处—污泥循环和排泥
污泥循环: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通过精确控制污泥循环率
来维持反应筒内均匀絮凝所需的较高污泥浓度,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

排泥:刮泥机的两个刮臂,带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机持续刮除污泥的同时,也
能起到浓缩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4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四大特点
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
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
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
4、设备少、运行维护方便。

(完整word版)高效沉淀池

(完整word版)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

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的无机盐类混凝剂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案例三: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饮用水安全保障、高标准水质要求
详细描述
针对饮用水处理的高标准水质要求,某水处理设施采用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确保饮用水安全。该案例 重点探讨了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处理效果以及与其它水处理工艺的协同作用。
06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CONTENTS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设计与构
造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优点与局
限性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运行与维
护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案例分析
01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密度沉淀池是一种高效、紧凑 的水处理工艺,通过高效的固液 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 质。
维护与保养
设备保养
定期对沉淀池的机械设备进行润 滑、紧固等保养工作,延长设备
使用寿命。
清理与排泥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清理沉淀池内 的淤泥,保持池内清洁,同时根据 泥渣浓度及时排出。
监测与调整
定期对沉淀池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 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行参 数,提高沉淀效果。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出水水质不达标
稳定运行
高密度沉淀池具有稳定的 运行性能,能够保证连续 稳定的出水水质。
局限性
维护难度
高密度沉淀池的结构较为复杂, 维护和检修相对困难。
01
适用范围
02 虽然适用于多种废水处理,但对 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废水,处理效 果可能有限。
投资成本
相较于传统沉淀池,高密度沉淀 池的投资成本较高。 03
操作要求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的需求。
城市污水处理
02
扩大高密度沉淀池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污水
处理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农村污水处理
03
将高密度沉淀池引入农村污水处理领域,解决农村地区污水处
理难题。
研究方向的展望
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高密度沉淀池的原理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
工艺优化
进一步优化高密度沉淀池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提高其处理效 果和稳定性。
运行状态的监测
沉淀效果监测
定期检查沉淀池出水浊 度,评估沉淀效果。
污泥状态监测
观察污泥颜色、气味及 流动性,判断污泥状态

设备运行监测
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如 电机、泵、搅拌器等。
水质指标监测
定期检测进出水水质, 了解水质变化情况。
运行故障的排除
沉淀效果不佳
分析原因,如加药量不足、进 出水流量不稳定等,采取相应
高密度沉淀池适用于处理各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地表 水等,尤其适用于处理悬浮物和杂质含量较高的水质。
限制条件
高密度沉淀池对进水水质的要求较高,应确保进水水质稳定 且符合处理要求;同时,在处理含有大量油类、藻类、微生 物等难以沉降的物质时,可能需要采取预处理措施或调整工 艺参数。
06
高密度沉淀池的未来发展与 研究方向
04
高密度沉淀池的运行管理
运行参数的控制
01
02
03
04
进出水流量控制
保持进出水流量稳定,避免流 量波动过大影响沉淀效果。
加药量控制
根据水质情况,合理控制加药 量,确保药剂与污水充分混合

污泥回流量控制
合理安排污泥回流量,保持沉 淀池内污泥浓度稳定。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

1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20%,PAM 0.1%~0.3%。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一、高效沉淀池的结构和组成1.池体:池体是高效沉淀池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圆形或长方形结构。

池体一般由混凝剂投加槽、慢速混合区、沉淀区和引流区组成。

2.供液系统:供液系统由供液泵、管道和喷淋装置组成。

供液泵负责将混凝剂从混凝剂投加槽中抽出,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喷淋装置。

3.混合系统:混合系统主要是保证混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并形成沉淀颗粒。

主要包括快速混合器和慢速混合器。

快速混合器采用高速搅拌器将混凝剂和污水迅速混合,慢速混合器则采用低速搅拌器进行慢速混合,使混合后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快速聚集形成较大的沉淀颗粒。

4.收污系统:收污系统主要用于将沉淀的悬浮物从沉淀区底部集中收集。

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式刮泥机,通过刮泥机的转动将沉淀物刮集到池底的泥斗中,然后通过污泥泵输送出来。

5.排放系统:排放系统由出水口和溢流槽组成。

水通过出水口流出,而通过溢流槽将超过上限的水排出,以保持水位稳定。

二、高效沉淀池的工作过程1.混凝阶段:混凝阶段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凝结成较大的颗粒,方便后续的沉淀。

在混凝剂投加槽中,混凝剂由供液泵输送至喷淋装置,在快速混合器和慢速混合器的作用下,混凝剂与污水混合,形成混凝凝块。

2.沉淀阶段:经过混凝后的污水进入到沉淀区,沉淀区的流速缓慢,使得悬浮物可以逐渐沉淀下来。

沉淀后的固体颗粒将沉积在池底,形成污泥层,而清水则向上游方向流动。

沉淀区有一定的深度,以保证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得悬浮物沉淀得更充分。

3.排放阶段:经过沉淀后,清水从沉淀区的水面进入到出水口排出,而超过设定水位的水则通过溢流槽排出,以保持水位的稳定。

而底部的污泥则通过刮泥机刮集到泥斗中,然后通过污泥泵排出,以进行后续的处理。

总结起来,高效沉淀池通过投加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沉淀区的流动进行沉淀,最后清水从出水口排出,而污泥则通过刮泥机收集并排出。

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高效沉淀池 原理

高效沉淀池 原理

高效沉淀池原理高效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处理废水中悬浮物的设备,主要通过重力沉降和絮凝作用,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沉淀到底部,从而实现净化的目的。

其原理如下:1. 重力沉降:废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密度比废水大,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下沉。

沉淀池内的流速较慢,使得悬浮颗粒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逐渐减慢速度,并逐渐沉积在底部。

2. 絮凝作用:为了加快悬浮颗粒物的沉淀速度,往往需要添加化学药剂来起到絮凝作用。

常用的絮凝剂包括铝盐、铁盐等。

这些化学药剂能够与悬浮颗粒表面的带电物质发生反应,中和其表面电荷,使颗粒间发生吸引作用,形成更大的絮凝团。

3. 沉淀区域的设计:为了使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更长,通常采用一个相对较大的沉淀区域。

该区域通常由斜坡状底部或是一系列隔板构成,使得废水在沉淀池中长流程浸没。

这样做可以增加悬浮物沉淀的机会,提高效率。

4. 污泥处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逐渐沉积形成污泥,而污泥需要及时处理。

一种常见的污泥处理方法是通过污泥集中器将污泥从沉淀池底部输送到过滤设备或离心机中进行脱水处理,得到相对干燥的固态污泥。

该固态污泥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或处置。

5. 有效容积和停留时间:沉淀池的有效容积(有效处理量)和废水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是决定沉淀效果的关键因素。

有效容积要足够大,以确保废水中的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停留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废水的进水量、池体尺寸以及处理要求等。

6. 沉淀池的设计:沉淀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废水的物理性质、处理要求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等。

例如,沉淀池的形状、长度、宽度和深度等参数的选择要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沉淀效率和处理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高效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和絮凝作用来实现废水悬浮颗粒物的沉淀。

通过合理的池体设计和添加化学药剂,可以提高沉淀效率,净化废水。

同时,对于沉积的污泥也需要及时处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操作,高效沉淀池可以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沉淀池
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 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
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
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
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矶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矶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影响因素:
1、进出水水量
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
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
3、加药量
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r 20% PAM 0.1%〜0.3%。

投加量每吨水中分别投加PAC约1kg-3kg , PAM 0.01-0.03kg。

4、斜管沉淀池
根据实践表明,斜管沉淀池倾角越小,则沉淀面积越大,沉淀效率越高,但是会对排泥不利,所以最佳倾斜角定在60度。

斜管设计一般可采用下列数据:管径为25〜35毫米;斜长为1.0米;倾角为60°。

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米;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米。

5、污泥回流
高效沉淀池控制的关键是活性污泥回流至絮凝池,与原始SS相互接触、吸附、沉淀,以达到泥水分离的目的,但回流污泥量如何控制是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污泥,沉淀池出水效果会比较差,如果污泥量过多,就会超出固体负荷的限制,泥床有上升的,澄清区斜管侧可能会有大面积跑泥现象。

回流污泥主要通过调节回流泵流量,依据沉淀池最佳出水,确定最佳污泥回流百分比。

一般污泥百分比在3%〜15沱间。

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120〜180mg/L;
&搅拌机速度控制
搅拌机转速必须确保聚合物搅拌充足和絮凝良好。

如果转速过高,那么絮凝颗粒可能被打碎,如果转速过低,污泥可能会沉淀在反应池底部。

凝聚搅拌强度控制在80〜120 r/m in ,絮凝搅拌强度控制在15〜20r/min。

7、泥位控制
泥床的作用在于为回流污泥提供足够的泥量,并提高污泥浓度。

泥位的稳定性是判断高密池运行状况的一个指标。

通过仪表监测污泥界面并以此为依据对排泥进行控制和调节。

确定高低泥位的界限。

一般沉淀池污泥位控制在 1.0〜1.8m
范围内
六、PAC PAM加药效果影响因素?
1.水温的影响:水温对混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对混凝不利,最适宜的混凝水温为20〜30 C之间。

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缓慢,絮凝颗粒细小,混凝效果较差,水温过高
时,混凝效果也会变差,主要由于水温高时混凝剂水解反应速度过快,形成的絮凝体水合作用增强、松散不易沉降;在污水处理时,产生的污泥体积大,含水量高,不易处理。

2.水的pH值的影响: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很大,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混凝效果。

一方面是水的pH值直接与水中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有关,不同的pH值下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不同,所需要的混凝剂量也不同;另一方面,水的pH值对混凝剂的水解反映有显著影响,不同混凝剂的最佳水解反映所需要的pH值范围不同,因此,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也因混凝剂种类而异。

聚合氯化铝的最佳pH值范围在5〜9之间。

3.水的碱度的影响:由于混凝剂加入原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反应过程中要消耗水的碱度,特别是无机盐类混凝剂,消耗的碱度更多。

当原水中碱度很低时,投入混凝剂因消耗水中的碱度而使水的pH值降低,如果水的pH值超出混凝剂最佳混凝pH值范围,将使混凝效果受到显著影响。

当原水碱度低或混凝剂投量较大时,通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碱性药剂如石灰等来提高混凝效果。

4.水中SS浓度的影响:水中颗粒浓度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杂质颗粒浓度过低时,颗粒间的碰撞几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变差。

5.水力条件的影响:通常快速混合阶段要使投入的混凝剂迅速均匀地分散到原水中,这样混凝剂能均匀地在水中水解聚合并使胶体颗粒脱稳凝集,快速混合要求有快速而剧烈的水力或机械搅拌作用,而且短时间内完成。

絮凝阶段搅拌强度和水流速度应随絮凝体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避免已聚集的絮凝体被打碎而影响混凝沉淀效果。

同时,由于絮凝反应是一个絮凝体逐渐增长的缓慢过程,需要保证一定的絮凝作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