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沉淀池

合集下载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是一个内循环的沉淀池,具有下列特点:
1.污泥量少。

由于没有污泥回流,可大大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从而节省污泥回流的费用。

2.水力停留时间短。

一般为6~8min,所以有效容积大,占地面积少。

3.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只需调节池、混合池内的水位高度和搅拌速度,而无需对二沉池进行改造或采用其他处理设备,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4.占地面积小。

由于二沉池只需较小的空间和面积,因此可以节省占地面积。

5.二沉池处理能力大,效率高。

由于沉淀速度快,因此有效容积大,处理能力大,使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6.出水水质好、稳定。

由于水流经过高效沉淀池后与污泥充分混合接触,产生絮凝作用和泥水分离作用,使出水水质好、稳定。

7.有效容积小,占地少。

由于二沉池所需空间较小,因此有效容积相对较小;同时由于不需要污泥回流和污泥浓缩等处理设施,因此占地面积相对较少。

— 1 —
8.节能降耗明显。

— 2 —。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工作原理
原水投加混凝剂,在混合池内,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
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池内的涡轮搅拌机可
实现多倍循环率的搅拌,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沉淀池由隔板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
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
收集排出。

2高效沉淀池(高密度)与传统高效沉淀池的比较
与传统高效沉淀池比较,高效沉淀池技术优势如下:
1、表面负荷高:利用污泥循环及斜管沉淀,大大高于传统高效沉淀池。

2、污泥浓度高:高效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固率高,不需再设置污泥浓缩池。

3、出水水质好:高效沉淀池因其独特的工艺设计,由于形成的絮体较大,所以更能拦截胶体物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出水更有保障。

3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关键之处—污泥循环和排泥
污泥循环: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通过精确控制污泥循环率
来维持反应筒内均匀絮凝所需的较高污泥浓度,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

排泥:刮泥机的两个刮臂,带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机持续刮除污泥的同时,也
能起到浓缩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4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四大特点
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
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
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
4、设备少、运行维护方便。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 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矶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矶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r 20% PAM 0.1%〜0.3%。

(完整word版)高效沉淀池

(完整word版)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

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的无机盐类混凝剂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案例三: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饮用水安全保障、高标准水质要求
详细描述
针对饮用水处理的高标准水质要求,某水处理设施采用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确保饮用水安全。该案例 重点探讨了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处理效果以及与其它水处理工艺的协同作用。
06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CONTENTS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设计与构
造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优点与局
限性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运行与维
护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案例分析
01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密度沉淀池是一种高效、紧凑 的水处理工艺,通过高效的固液 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 质。
维护与保养
设备保养
定期对沉淀池的机械设备进行润 滑、紧固等保养工作,延长设备
使用寿命。
清理与排泥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清理沉淀池内 的淤泥,保持池内清洁,同时根据 泥渣浓度及时排出。
监测与调整
定期对沉淀池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 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行参 数,提高沉淀效果。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出水水质不达标
稳定运行
高密度沉淀池具有稳定的 运行性能,能够保证连续 稳定的出水水质。
局限性
维护难度
高密度沉淀池的结构较为复杂, 维护和检修相对困难。
01
适用范围
02 虽然适用于多种废水处理,但对 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废水,处理效 果可能有限。
投资成本
相较于传统沉淀池,高密度沉淀 池的投资成本较高。 03
操作要求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的需求。
城市污水处理
02
扩大高密度沉淀池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污水
处理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农村污水处理
03
将高密度沉淀池引入农村污水处理领域,解决农村地区污水处
理难题。
研究方向的展望
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高密度沉淀池的原理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
工艺优化
进一步优化高密度沉淀池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提高其处理效 果和稳定性。
运行状态的监测
沉淀效果监测
定期检查沉淀池出水浊 度,评估沉淀效果。
污泥状态监测
观察污泥颜色、气味及 流动性,判断污泥状态

设备运行监测
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如 电机、泵、搅拌器等。
水质指标监测
定期检测进出水水质, 了解水质变化情况。
运行故障的排除
沉淀效果不佳
分析原因,如加药量不足、进 出水流量不稳定等,采取相应
高密度沉淀池适用于处理各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地表 水等,尤其适用于处理悬浮物和杂质含量较高的水质。
限制条件
高密度沉淀池对进水水质的要求较高,应确保进水水质稳定 且符合处理要求;同时,在处理含有大量油类、藻类、微生 物等难以沉降的物质时,可能需要采取预处理措施或调整工 艺参数。
06
高密度沉淀池的未来发展与 研究方向
04
高密度沉淀池的运行管理
运行参数的控制
01
02
03
04
进出水流量控制
保持进出水流量稳定,避免流 量波动过大影响沉淀效果。
加药量控制
根据水质情况,合理控制加药 量,确保药剂与污水充分混合

污泥回流量控制
合理安排污泥回流量,保持沉 淀池内污泥浓度稳定。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

1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20%,PAM 0.1%~0.3%。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一、高效沉淀池的结构和组成1.池体:池体是高效沉淀池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圆形或长方形结构。

池体一般由混凝剂投加槽、慢速混合区、沉淀区和引流区组成。

2.供液系统:供液系统由供液泵、管道和喷淋装置组成。

供液泵负责将混凝剂从混凝剂投加槽中抽出,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喷淋装置。

3.混合系统:混合系统主要是保证混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并形成沉淀颗粒。

主要包括快速混合器和慢速混合器。

快速混合器采用高速搅拌器将混凝剂和污水迅速混合,慢速混合器则采用低速搅拌器进行慢速混合,使混合后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快速聚集形成较大的沉淀颗粒。

4.收污系统:收污系统主要用于将沉淀的悬浮物从沉淀区底部集中收集。

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式刮泥机,通过刮泥机的转动将沉淀物刮集到池底的泥斗中,然后通过污泥泵输送出来。

5.排放系统:排放系统由出水口和溢流槽组成。

水通过出水口流出,而通过溢流槽将超过上限的水排出,以保持水位稳定。

二、高效沉淀池的工作过程1.混凝阶段:混凝阶段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凝结成较大的颗粒,方便后续的沉淀。

在混凝剂投加槽中,混凝剂由供液泵输送至喷淋装置,在快速混合器和慢速混合器的作用下,混凝剂与污水混合,形成混凝凝块。

2.沉淀阶段:经过混凝后的污水进入到沉淀区,沉淀区的流速缓慢,使得悬浮物可以逐渐沉淀下来。

沉淀后的固体颗粒将沉积在池底,形成污泥层,而清水则向上游方向流动。

沉淀区有一定的深度,以保证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得悬浮物沉淀得更充分。

3.排放阶段:经过沉淀后,清水从沉淀区的水面进入到出水口排出,而超过设定水位的水则通过溢流槽排出,以保持水位的稳定。

而底部的污泥则通过刮泥机刮集到泥斗中,然后通过污泥泵排出,以进行后续的处理。

总结起来,高效沉淀池通过投加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沉淀区的流动进行沉淀,最后清水从出水口排出,而污泥则通过刮泥机收集并排出。

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沉淀池工艺
工艺概述:
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
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
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

该工艺特殊的反应区和澄清区设计,尤其适用于中水回
用和各类废水高标准排放领域。

工艺原理:
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

反应区包括混合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澄
清区包括入口预沉区、斜管沉淀区及浓缩区。

在混合反应区内,靠搅拌器的提升混合作用完成泥
渣、药剂、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推
流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


个反应区(混合和推流反应区)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
的矾花,这种高密度的矾花使得污泥在沉淀区的沉降速
度较快,而不影响出水水质。

高效沉淀池工艺结构图
在澄清区,矾花慢速地从预沉区进入到沉淀区使大部分矾花在预沉区沉淀,剩余矾花进入斜管沉
淀区完成剩余矾花沉淀过程。

矾花在沉淀区下部累
积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
斗上部,经泵提升至反应池进水端以循环利用;一
层位于排泥斗下部,由泵排出进入污泥处理系统。

澄清水通过集水槽收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

优点:

絮凝体循环使用提高了絮凝剂的使用效果,节约10%至30%的药剂;

斜管的布置提升了沉淀效果,具有较高的沉淀速度,可达20 m /h-40m /h ;

排放的污泥浓度高:可达30-550克/升。

一体化污泥浓缩避免了后续的浓缩工艺,产
生的污泥可以直接进行脱水处理。


耐冲击负荷:对进水波动不敏感。

处理效率高,单位面积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土建投资低,尤其适用于改扩建工程;
▲应用领域:
◎饮用水:地表水的澄清和(或)软化;
◎工业自来水:工业自来水的制备;
◎城镇污水:初级沉淀和(或)深度除磷;
◎雨水处理:雨水收集处理后回用;
▲配套设备
1、反应区设备
高效沉淀池反应区设备由导流筒及提升式混合搅拌机组成。

结构说明:
导流筒由圆筒体、锥体及稳流栅组成。

稳流栅的作用是消除上升流体的旋涡。

提升式混合搅拌机主要由减速机、立轴、搅拌桨叶(轴流式)及电控箱组成。

减速机采用搅拌专用减速机,能同时承受弯矩和扭矩作用;立轴采用管轴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搅拌桨叶采用轴流提升设计,具有低扬程,大流量的特性;电控箱内设变频装置,可通过调节搅拌机的转速,实现最佳的搅拌、混合效果。

主要特点:
①特殊的轴流叶轮设计,提供大循环流量。

②变频调速,适应性强。

③搅拌专用减速机结构简单。

④叶轮与导流筒间隙的合理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原水、絮凝剂和回流污泥的混合。

⑤稳流栅内外双层的特殊设计,完全达到消除漩涡的目的。

2、澄清区设备
高效沉淀池澄清区设备主要由中心传动浓缩刮泥机、出水槽、斜管及支撑板组成。

结构说明:
中心传动浓缩刮泥机主要由传动装置、传动立
轴、刮泥装置、竖向栅条、回流锥等组成。


动装置采用调速减速机,可根据澄清区的污泥
浓度调节刮泥机的运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排
泥效果;同时传动装置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当
电流达到设定的电流值时,立即断电停机;传
动立轴采用管轴,具有足够的刚度;刮泥装置由刮臂和刮板组成,刮臂为对称布置的桁架
结构,下弦安装有刮泥板。

主要特点:
①无级调速,适应性强。

②电流过载保护,灵敏、准确。

③设置回流装置,满足工艺循环污泥的需要。

④出水槽设置纵向分隔板改善水力分布。

订货说明:
1、根据实际工艺条件进行系统工艺、土建、自控设计,并配套相应的设备。

2、
请注明主要部件的材质、表面处理防腐要求。

高效一体化净水装置
用途:
高效一体化净水装置是我公司根据高效沉淀工艺原理设计研发的新型产品。

该装置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项功能于一体,适用于以江河、湖泊、海水等为水源的工业
用水,也可以用于污水的物化处理(即一级半处理)或中水回用。

该产品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的不同需要或水质用途的不同进行适当的组装或拆分。

此外,
该装置集装箱式的结构设计便于运输,使其尤其适用于紧急事故临时供水或无供水管网地
区的独立供水需求。

同时,该设备也可以作为深度处理段来改善污水的出水质以满足高标
准排放要求。

高效一体化净水装置工作流程图
结构、原理:
高效一体化净水装置由快速混合系统、絮凝沉淀系统、加药系统及自控系统组成。

快速混合系统:在混合池的进水管道中加入混凝剂,搅拌机使混凝剂与原水充分混合,混合液由管道从底部进入絮凝池。

絮凝沉淀系统具有絮凝、沉淀及污泥浓缩的功能,是整个装置的核心。

絮凝部分由二段组成:前段为机械搅拌絮凝,内设导流筒,并在导流筒内设置提升搅拌机,通过提升搅
拌机使水在絮凝池中循环流动,助凝剂加注点设在导流筒内,与原水充分混合后进入后段;
后段采用隔板絮凝的形式,污水缓慢经过隔板进入后续沉淀池;沉淀池采用斜管沉淀工艺,
在斜管上方设置隔板,使出水均匀;沉淀池下方是污泥沉淀及浓缩空间,池内的污泥部分
回流至前段与原水混合,部分经污泥泵排出池外进行后续处理。

加药系统:采用计量泵向处理系统中投加混凝剂及助凝剂。

特点: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仅为平流式沉淀池长度的1/4,沉淀效率可提高3-5倍。


安装方便,操作简单。

、管路敷设技术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件中调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试卷技术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

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

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
●基建量小,可有效节省工期、保养及清洗简单。

●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无人值守。

技术参数:
处理量:25m3/h
尺寸:12191×2438×2591mm
重量:≤8t
装机总功率:5kw
应用范围:高效一体化净水装置外形图●紧急状态临时供水。

●无供水管网地区的给水处理。

●军工石油、石化等行业野外供水。

●以江河、湖泊、海水等为水源的小规模工业用水的制备。

●小城镇污水深度处理。

●工业废水提高排放标准改造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