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地图的阅读方法。
3. 了解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的天气和气候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内容:1. 天气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气候的概念及其特点。
3. 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业:1. 复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观察并记录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第二章: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地图的阅读方法教学内容:1. 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2. 天气地图的种类及阅读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2.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运用。
3. 教师讲解天气地图的种类及阅读方法。
作业:1. 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2. 阅读天气地图,获取天气信息。
第三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学内容:1.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2.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3.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4. 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5. 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3. 教师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4.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5. 教师介绍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6.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7. 教师介绍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8.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高原气候的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学案

4.1 天气和气候一、学习目标1.明白“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利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术。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阻碍,培育学生熟悉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慢慢树立爱惜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二、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学习方式:图文结合、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对照分析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学习任务(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一、自主学习:阅读讲义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1)对照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以下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 风和日丽 暴风骤雨 四季如春 阴转多云(3)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本地有利的天气仍是气候?学习任务(二)天气预报和经常使用天所符号一、自主学习:(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2)回忆你观看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读图4-2,说一说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3) 记住图4-3中的要紧天气符号,绘制你最喜爱或是最难识别的天气符号。
(4)读图4-5,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预报世界要紧城市的天气状况。
(5)教材p70-图4--4中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不是妥当?学习任务(三)阅读材料 类别时间 稳定性 天气 气候一、自主学习:阅读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总结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人类的哪些活动阻碍了空气的质量?咱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四、总结梳理归纳方式: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综合能力训练。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复习目标:(1)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2)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3)了解降水及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通过阅读绘制降水量分布图、柱状图,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5)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能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6)通过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类型及分布。
通过综合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
复习重点:(1)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日报图,识别不同天气符号。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3)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5)影响气候的纬度、海陆和地形因素。
复习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能力。
(2)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及气温分布规律。
(3)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4)世界气候类型和分布。
(5)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过程:这个单元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影响气温的因素,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及其规律,气温曲线图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创新能力题以搜集某地气候资料绘气温曲线图或气温曲线图变式进行考查。
用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根据某地的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或绘出降水量柱状图,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世界任意一点的气候类型名称及影响的主导因素,一般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给出降水量柱状图、气温变化曲线,判断气候名称及特点和影响因素,此类题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给出某地气候特点,说出影响因素,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1.气温与生活(1)天气的观测①工具:温度计②表示方法:℃,读作“摄氏度”③次数:一天4次(8时、14时、20时、2时)(2)气温的计算①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天气与气候章末复习教案新版粤教版.doc

第4章天气与气候一、复习目标1.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
2.学习气温和降水。
3.了解世界气候的类型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2)常握世界气候的类型。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天气的概念.2.天气的类型3.天气预报的概念4.天气预报的符号5.气温的变化情况6.测定气温的方法7.气温变化的表示方法8.降水的概念及表示方法9.降水量的测定及其表示方法10.气候的概念11.世界气候形成的因素12.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13.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题型、方法纳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例1、下列几句话,描述天气现象的是()A.昆明四季如春B.极地全年严寒C.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析“昆明四季如春”、“极地全年严寒”和“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描述的内容时间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应是气候。
而“夜來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内容时间短,变化快,应是天气。
故选:De例2、一天中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分别是()A.中午12点和夜里0点B.中午12点和日出前后C.午后2点和日出前后D.午后2点和夜里0点解析一天中陆地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两点或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故选:Co例3、有一位外国小刖友的家乡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位小刖友家乡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极地气候D.地屮海气候解析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屮海地区最为典型。
故题干屮的外小册友家乡所在地可能位于地屮海沿岸,故选:Do(四)归纳小结1、天气的概念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态。
2、天气的类型3、天气预报的概念天气预报是气象专家通过对各种途径获収的大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对未来天气所作出的预测,一般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会阅读卫星云图。
2、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4、会阅读和绘制年降水量分布图,会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复习流程一、导入:检查《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题中选择题17、18和综合题的完成效果二、出示复习目标(课件)三、学生独立复习全章内容,概括知识要点。
四、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一:等温线的判读出示经典例题(课件)例1.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21 D.2021米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例3.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 假使A地海拔为2021,气温比B 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学生解答,总结方法,跟踪训练,带出一个知识点: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以及影响要素。
(二)重难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出示经典例题(课件)1、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地区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A、赤道附近的地区B、南北回归线附近C、两极地区D、温带大陆东岸3、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4.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A.1000毫米左右B.2021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5.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6.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降雨B、降雪C、降冰雹D、雾8、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降水量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毫米)(1)该地三个月降水最多,三个月降水最少,降水季节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天气与气候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天⽓与⽓候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新⼈教版第3章天⽓与⽓候章末复习⼀、教学⽬标1.区分“天⽓”和“⽓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
2.识别常⽤的天⽓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图。
3、学会使⽤⽓温资料,并能读出⽓温的变化规律。
4、学会阅读、绘制⽓温变化曲线图。
5、掌握阅读“降⽔量分布图”的正确⽅法,总结出降⽔地区分布规律。
6、能绘制出降⽔量柱状图,并依据这些⽓候资料说出⽓候特点。
7、能运⽤世界⽓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候类型的分布。
8、根据⽓温和降⽔资料,分析⽓候特征。
⼆、教学重难点1.识别常⽤的天⽓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图。
2、学会使⽤⽓温资料,并能读出⽓温的变化规律。
3、掌握阅读“降⽔量分布图”的正确⽅法,总结出降⽔地区分布规律。
4、能运⽤世界⽓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候类型的分布。
5、根据⽓温和降⽔资料,分析⽓候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同学们,第三章学完了。
我们将⼤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个重点内容进⾏有针对性地复习,⼤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家请看⼤屏幕:1.识别常⽤的天⽓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图。
2、学会使⽤⽓温资料,并能读出⽓温的变化规律。
3、掌握阅读“降⽔量分布图”的正确⽅法,总结出降⽔地区分布规律。
4、能运⽤世界⽓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候类型的分布。
5、根据⽓温和降⽔资料,分析⽓候特征。
【考点⼀】天⽓与⽓候的特点及区别师:天⽓就是指⼀个地⽅短时间的⼤⽓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
通常⽤阴晴、风⾬、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
(图⽚展⽰)从⾝边的事情谈起,让学⽣感受地理就在⾝边,学⽣交流发⾔。
师:天⽓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同⼀时刻不同地⽅的天⽓差别很⼤;同⼀地点不同时刻天⽓不同。
⽓候与天⽓恰恰是相反的,⽓候是⼀个地⽅多年的天⽓平均状况,⼀般变化不⼤。
⽣:学⽣描述我们当地的⽓候:我国的温带季风⽓候,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多年都是这样。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天气与气候学案

《天气与气候》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三、导学问题1.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___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其突出特点是______.2.空气污染指数越____,说明空气污染越严重.3.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小雨夹雪B.雨热同期C.四季如春D.长夏无冬4.卫星云图上,华北平原是一片绿色,这说明华北平原的天气状况是: ( )A.阴天B.晴C.下雨D.下雪5.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降雪的是:()6.当烟柱随风飘往东南方向时,此时风向为:()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7.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多B.植被破坏,土地裸露 C气温高 D.工厂排放粉尘多8..下面“城市天气预报图”中,杭州天气状况为______、_________℃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生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参考资料材料1 每年秋收以后,许多机场的飞机因附近田地里秸秆焚烧造成空气能见度降低,而被迫停航.材料2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因大雾使家庭和工厂排除的烟气无法扩散,地面中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致使4天中死亡4000人.材料3 美国一炼铜厂排出的含砷废气,使周围牧草受到污染,24千米内的牛、马、羊等家畜中毒,其中中毒的羊达3000多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复习导学案
沂新中学张永丰
一.复习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5.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6.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天气特征;气温的变化;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难点:看懂天气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原因;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导学问题
1.天气及其影响
(1).描述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2).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3).天气对生产、生活、交通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学会举例说明。
(4).天气预报一般从一天中的哪些方面描述?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读图3.4,理解下列概念:降水概率、气温、阴天、晴天、风向、风力以及风级的表示法
(2).读图3.5,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3).读图3.6,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阅读第一段正文: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大,对人体
健康有害。
(2).读图3.9,空气的污染指数为51~100,则空气质量级别是,空气质量状况是
(3).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的影响。
4.气温与我们
(1).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气温对我们生产、生活、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影响
5.气温的变化
(1).读正文及图3.12: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日较差是指。
(2).读正文及图3.13气温年变化是指:,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是指。
(3).回想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本步骤。
6.气温的分布
(1).读图3.15,低温中心是指,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3).阅读正文及图3.16、3.17,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
①、;
②、;
③、;(4).归纳总结: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四.疑点突破(略)
五.归纳梳理(见课件)
六.当堂达标检测题
1.下列说法描述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
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秋高气爽
2.卫星云图上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
3.有关下列天气符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冰雹,②阴,③雷雨,④阵雨B.①冰雹,②阴,③多云,④雷雨
C.①阴,②冰雹,③阵雨,④雷雨D.①冰雹,②雷雨,③阵雨,④阴
4.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5.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南半球出现在()
A.七月B.一月C.八月D.二月
6.右图是同一天内测得的三次气温数值,这一天平均气温是()
A.10℃B.20℃C.15℃D.45℃
7.“预计48小时后将有台风袭击本市,严禁渔民出海捕鱼,请沿海养殖场注意防患。
”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生活B.生产C.交通D.旅游
8.下列有关战争的历史典故,能很好地说明天气对人类影响的是()A.望梅止渴B.诸葛亮借东风C.负荆请罪D.程门立雪
9.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对人类活动最为有利的组合是()
10.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
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12.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 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比B
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