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3. 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气和气候;2. 常见的天气现象;3. 气候的变化和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分析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入】1.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情况,询问今天的天气如何,是否有风、雨、云等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呢?”3.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和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天气是指某一天或某一时段的气象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而气候是指某个地方长期的气象情况,如四季分明的气候、湿润的气候等。
【呈现】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阳光、风、雨、雪等。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如,雨水让植物生长茁壮,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舒适等。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每个小组可以设置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干燥寒冷的气候等。
学生们需要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模拟天气预报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过去一周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设计一个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学生们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如观察天气图、理解天气现象等。
【总结】1.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展示】1. 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海报、写作文等形式将所学内容进行展示。
2.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竞赛,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展示和分享所学知识。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小学科学教案:天气与气候

小学科学教案:天气与气候一、背景介绍天气和气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联系,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分析天气变化的能力,并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有初步认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2.掌握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3.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影响;4.学会使用图表表示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三、教案详细内容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空,询问并引导他们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气?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2. 概念讲解(10分钟)•使用大纸板或投影仪展示“天气”和“气候”两个词汇,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天气即指某一特定时刻或一天内的气候状况;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内、大范围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
•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典型天气和气候。
3. 天气记录(15分钟)•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记录表格记录天气数据,例如日期、温度、降水量和风力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如何观察并测量这些数据。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在提供的记录表格上填写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近几天的天气数据。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收集到的数据,并引导他们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
4. 天气现象及其影响(15分钟)•导入PPT展示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暴风雨等。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天气现象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例如:晴朗适宜户外运动,雨天可能会导致道路湿滑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自己在这些天气状况下的感受和对应行为。
5. 季节与温度变化(1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四季的概念,并向他们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使用图表或温度计来演示不同季节中的温度变化。
鼓励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差异。
•让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变化图表。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常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猎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柔降水的状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确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确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根据特地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凹凸,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奇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其次节气温柔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消失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消失在7月,南半球消失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消失在1月,南半球消失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消失在8月,南半球消失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的重点。
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课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所教年级为七年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以前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本课知识理解浅显,认知混淆,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
另外,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开展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直观感知,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与生产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差异,认识简单简单的天气符号、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图。
五、教学难点:分析天气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六、教学过程
(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
广州:______________。
长沙:____________。
(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
城市是________。
(3)播报下列海域
的风向风力状况。
A(东海附近海面)
_____________。
B(南海附近海面)
___________。
教师出示内容提纲,学生总结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