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常乃惪和《中国思想小史》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八章

第八章宋元时期思想史料介绍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宋元时期的思想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往往通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的形式。
不仅理学家是这样,非理学的思想家也是这样。
这一时期很少有先秦诸子及汉唐思想家那样的阐述思想学说的长篇宏论,他们的思想,大都散见于对经文的注解和讲学之中。
所以.宋元思想史料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家们的经学著作及解说经书的言论、书信等等。
当然,论述性的著作也未完全绝迹。
但已居于次要的地位。
除上述史料之外,学案体的学术史著作,也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
宋元时期的思想家对各种经书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侧重的。
他们往往根据自己思想体系的需要重点解说某几种经书,而对其它与其思想学说的关系不甚密切的经书则不太重视,往往只作为一般启蒙读物对待,不作精细疏解。
《周易》是宋元时代的思想家、特别是理学家最推崇的一部经书。
宋元著名的思想家,几乎无不谈《易》,这一时期的《易》学著述相当丰富。
比较有影响的有周敦颐《通书》(又称《易通》)、《太极图说》,程颐《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司马光《温公易说》,张载《横渠易说》,游酢《易说》,朱展《汉上易传》,张浚《紫岩易传》,张拭《南轩易说》,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杨简《杨氏易传》,魏了翁《周易要义》,吴澄《易纂言》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易》学著作。
《通书》一卷,又称《易通》,北宋周敦颐著。
周敦颐还著了一部《易说》,逐句解说《周易》,现已佚。
《易通》与《易说》不同,它不是解说《周易》章句,而是借助《周易》的范畴和术语,进行发挥性的通论。
有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闽川黄壮猷修补刻《诸儒鸣道》本,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刻《吉林探源书舫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解说《通书》的有明代曹端《通书述解》、明代舒芬的《通书绎义》。
《太极图说》一卷,北宋周敦颐著。
周敦颐对传自陈抟的《太极图》进行解说,而成此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

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
战国时期的《庄子•天下篇》就是一篇很有特点的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性论著,其中所归纳的道术由统一到多元的发展阶段甚至到20世纪还是被人们所称引。
《庄子》之后,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不绝如缕,名篇迭出。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0世纪初,随着近代西方学术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发现,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像近代西方学术那样明晰,用王国维的话说,还没有达到“自觉”地位。
于是参照近代西方学术,对中国思想史学科进行理论与方法定位,就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主要思潮之一。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20世纪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中主要有:1、哲学诠释的研究方法。
1918年,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导言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做了比较系统的讨论,他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根本功夫”不外两条:一是对材料校勘,二是参照其它哲学资料,把每一部书的内容要旨融会贯串,寻出一个脉胳条理,演成一家有头绪有条理的学说。
也就是说,要找出中国思想学术的条理,首先要在资料的搜集审定和整理上下一番功夫,同时也必须重视西方学术思想的参照作用。
在胡适之后,冯友兰提出,要对中国思想学术史进行贯通,确实需要参考西方的学术,但首先要明确,“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亦不能尽谓为完全错误”。
应首先肯定前人的说法“事出有因”,并努力做出合理的解释,切不可把古代已有的结论都置之脑后,应该注意西方学说理论框架与中国传统学说的某些说法结合。
他试图在重视中国学术传统思想观念的一贯性基础上,找出中国哲学实质的系统。
侯外庐认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确实需要参考西方思想学术,同时也需要尊重中国思想学术自身的特点,他还进一步明确:只有从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与社会意识的高度统一去剖析思想家们思想观念的内部结构和本质特征,才能科学解释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
中国思想史

常乃德《中国文化小史》简评

摘
要 : 乃 德 所 著 《中 国文 化 小 史 》 着 眼 于 文 化 知 识 的 普 及 , 持 用 进 化 的 观 点 研 究 中 常 , 坚
国文 化 发 展 问 题 , 注 民 族 因素 对 于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 “ 族 西 来说 ” 问题 的 研 究 具 有 独 关 对 汉 等
第 2 8卷第 2 期
2 1 年 4月 01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V 1 8 No2 o. 2 . Ap . 2 1 r 0 1
J un l o Jnh n Unv ri o r a f iz o g iest y
常乃德《 中国文化小史》 简评
顾友谷 , 晶晶 黄
( 山 学 院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教 学研 究部 , 南 文 山 6 30 ) 文 云 60 0
到见 解。
关 键 词 : 乃 德 ;中 国 文 化 史 ; 化 视 角 常 文
中图分 类号 : 9 G0 文 献 标 志 k A - q: 文 章 编 号 : 6 3 1 0 ( 0 1 0 —0 2 — 4 17 - 8 8 2 1 )2 0 4 0
常乃 德 (8 8 14 19 — 97年 )原 名 乃瑛 , , 字燕 生 , 笔 名凡 民 、 生 、 之 、 之 等 , 山西 榆次 常 家第 1 平 萍 惠 为 7 世孙 。常 乃 德是 民 国时期 著名 社 会活 动 家 、 史学 历 家、 教育 思想 家 、 哲学 家 。他 的治 学 范 围非常 广泛 ,
特 的视 角研究 中国文化 , 自成一 说 , 颇有新 见 。 文 本
除历史 、 教育 、 哲学之外 , 还包括社会学 、 文学 、 佛学 等领域 , 另外在诗词的写作上也颇有功底。12 年 98 中华书局 出版的常乃德所著《 中国文化小史》是他 , 在 燕 京大 学 任 教期 间 以历 史 课 程讲 义 《 国史 鸟 中 瞰》 的第三编《 经济制度与社会文化之演进》 为基础 撰写而成的。 《 中国文化小史》 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对 中国文化 普及 的重视 。周 积 明在 对 2 纪 中国 0世 文化史研究 回顾时曾指出 : 常乃德《 中国文化小史》 “ 言浅 近 , 眼于 普及 ”这 样 一类 著 作 直 接 回应 语 着 , 了社会 大众对 文化史 的需 求 , 意义显 然重要 。[ 其 】 ¨ (0 2 世纪百年学案 ・ 历史学卷》 中也提到 : 常乃德的 《 中国文化小史》 12 年 )以其通俗性赢得众多的 (9 8 读 者 。[ 0 2O ] 2 对 于 中 国文化 的研 究 , 界一 向有 着 不 同的观 学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
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
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
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
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
那怎么办呢?钱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
这看起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
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
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
无渊源无生命之思想,乃等于小儿学语,不得称之为思想。
”本书例言写于197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钱先生认为正不幸像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也就是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失去了渊源也就失去了生命。
【中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中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挚.爱(zhì)舵.手(duò)栩.栩如生(xǔ)B.游弋.(yì)藻.饰(zǎo)姗.姗来迟(shān)C.翘.首(qiáo)棱.角(líng)前仆.后继(pū)D.豁.亮(huò)映衬.(chèn)耐.人寻味(nài)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的角落也有图画美:阶砌旁栽着几丛书带草,墙上漫延着爬山虎。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胜利横渡长江。
C.石拱桥不但形势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
D.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地分辩大概到了哪个地区。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马识途先生是名副其实....,意蕴深远;他的诗歌题....的大师,他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他的小说别具匠心材广泛,韵味十足;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抑扬顿挫....。
这份功力既来自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A.名副其实B.别具匠心C.抑扬顿挫D.孜孜不倦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日发射的“智慧天网一号”宽带通信卫星,将承担为多个应用领域提供更精准数据。
B.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全球各地不同风情的园林景观,吸引广大市民前往参观的热情。
C.成都市旨在以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目的,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多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D.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成都市教育局大力建设全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
中国思想史(共3卷).doc

中国思想史(共3卷)-txt免费下载|在线阅读|全集|电子书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07月·ISBN:73090299259787309029925·条形码:9787309029925·版本:第1版·装帧:平装·开本:0开·正文语种:中文·套装数量:3内容简介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
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
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
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常乃和《中国思想小史》葛兆光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常乃(1898~1947)和他的《中国思想小史》。
在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史与思想史中,常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
一方面,他与当时的激进和保守两方不同,把国家和制度的建设放在文化与思想的改变之上;另一方面,他也与当时新旧文化论争中的两派都不同,对古代传统的意义与当代思潮的渊源有自己的判断,他带着这些思考写下了《中国思想小史》。
本文指出,这部《中国思想小史》,既显露了他的思考,也暴露了他的缺陷,这部书虽然不能算是名著,但从学术史角度看,它却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
关键词 常乃 思想史 政治史 激进与保守 这里要讨论的是常乃(1898~1947)和他的《中国思想小史》。
晚年的洪业(煨莲)在一次回忆时,曾经说到他对常乃的印象和抱憾。
大约在1923年前后,燕京大学准备请王桐龄来教中国史,但王桐龄却推荐了常乃,当时,洪业有点儿看不起只有二十五六岁的常乃,“常乃来了,但我对他印象不好,他像个干瘪了的书生,头发乱七八糟,脸也不刮,长年穿一件破烂的蓝布大褂,因为他刚毕业,便聘为讲师,在宿舍分配了房间给他住,他在里面整理讲义,很少出来,我也很少理会他。
我太太和我常请其他教员来吃饭,可我不记得有没有请过他。
教了一年,他大概也觉得没受到赏识,就辞职了。
我也没费力气留他,心里想走了也就算了。
结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
这个人后来成为青年党的台柱,是宪法运动中很重要的人物,又建立了新的历史学派,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而我却错过了他”①。
这个使洪业直到晚年还相当遗憾的常乃,现今,学术史和思想史可能都已经不太关注他了,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他倒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
说他值得重视,一方面是他对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确实有他的特别之处,另一方面是他本人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演出也相当引人注目,两方面都可以列入20世纪中国的学术史与思想史。
一常乃确实是一个很奇特的人②,说他奇特,并不是讲洪业先生所看到的他的邋遢和不拘小节,而是这样一些地方:首先,他成名很早,在“五四”以前的1916年到1917年间,不满20岁的常乃,就和当时大名鼎鼎的教授陈独秀发生过一场争论,令人很惊异的是,年轻的常乃对于传统的18温和思想,与中年的陈独秀对于传统的激烈态度,恰恰相映成趣,倒好像前者是中年,而后者是青年一样。
③其次,还令人称奇的是,他虽然仅仅活了50岁,可在短短的生涯中,一个人竟然写了《社会学要旨》(上海,中华书局,1925)、《中国民族小史》(上海,爱文书局,1925)、《中国史鸟瞰》(北京文化书社代售本,1925)、《中国文化小史》(中华书局, 1928)、《中国思想小史》(上海,中华书局,1928)、《中国财政制度史》(世界书局,1930)、《法兰西大革命史》(中华书局,1930)、《生物史观与社会》(上海,大陆书局,1933)、《西洋文化简史》(中华书局, 1934)、《文艺复兴小史》(中华书局,1934)、《德国发达简史》(中华书局,1934)、《历史哲学论丛》(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商务印书馆,1947)、《蛮人之出现》(上海,中华书局,1937)等等数十种著作,古今中外,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涉及面之广令人吃惊。
再次,让人更加感觉特别的是,他似乎和当时思想和学术界的很多重要人物,立场都不一样,他对于古代的中国历史,似乎总有一些特别的看法,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政治,也有着他自己的立场与观念,这使得他的著作虽然简略,却与众不同,当然,也因此并不被后来过多注目于激进和保守两端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所重视。
最后,他对于学术似乎是半心半意,虽然他相当有才气,也相当有想法,但是,他似乎更热心实际政治。
作为青年党创党的重要人物,他主办过《醒狮周报》和《国论》,参加过国民参政会,访问过延安④,抗战以后又担任过行政院政务委员、国府委员。
他的很多历史与文化研究,显然有他的现实关怀羼杂在里面,这使他的研究的学术性多少打了一些折扣,他的政治立场也使他本人的学术史意义多少受到一些不公平的牵累。
⑤和很多注重思想与文化的新派学者不同,常乃倒和陈铨等所谓“战国策”派声气相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政治,他最重视的一个关键,是中国是否可以成为世界万国中可以站在前列的“国家”。
他并不否认思想与文化的重要性,1935年,常乃写《二十年来中国思想运动的总检讨与我们最后的觉悟》,同意近代是中国两千年来大变局的看法,说中国人从两千年的大梦中醒来,“世界大变了,天也异气了,地也异色了……”所以,他焦虑的也是“中国人将何来何往何去何从”,思想与文化固然要更新,但是,他认为这种思想与文化的更新,需要一个坚实而有序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他以他所谓的“生物史观”来看历史,认为“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则,就是从无组织进化到有组织,从简单组织进化到复杂组织”,而中国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仍然滞留在民族社会阶段,丝毫不曾进步,而来征服我们的,却都是些已经完成近代国家机构的国族社会的先进者”⑥,那些他所谓的“国族社会”,即“在心理方面成立了国族意识,在生理方面也成立了近代国家的机构”。
所以,他认为,过去的维新党人,从坚甲利兵派到政治革新派,从政治革新派到“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派,始终没有认识到“国家”这一点的重要性⑦。
也许,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思想界的新认识,不仅仅是常氏,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包括他所引用的马君武《立国精神》和傅斯年《中学军训感言》。
这种观念来自对于现实的感受,而这一感受则贯穿了他的整个论述。
他以这一思想作为尺度,反观现代中国思想界,所以,对于“五四”和《新青年》就有一些批评。
他认为《新青年》派“在消极上对于家族主义制度和理想的攻击,使这障碍国家发展的最后残垒倒了下去,这是《新青年》对于中国唯一的功绩。
然而,不幸他们在积极方面,对于未来中国的建造并没有提供出有力的意见”。
和林毓生所说的,中国人总是习惯从思想与文化方面解决问题不一样,他特别强调的是,要从制度和国家的角度来建设新中国,因此他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派,尽管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思想的中心,但是没有建立更坚实的政治和制度基础。
他认为,所谓民主与科学必须在“一个完备的近代国家组织和意识之下”才能够发生效用。
可是,“五四”以后,家族主义破坏了,传统的文化道德破坏了,原有的国家基础破坏了,新的东西却没有建立。
他追问:“新的可以代替的东西在哪里呢?是胡适的个人主义吗?是陈独秀的阶级主义吗?是周作人、鲁迅的虚无主义吗?”他觉得,正是因为“中国的思想界在“五四”以19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后变成了一片空地”,才产生了个人主义猖獗的时代,才出现了“怀疑、烦闷、混乱”⑧。
乍一看上去,似乎这是逆新文化的历史潮流而动,其实,从接受西方现代文明以改变旧中国和旧文化这一思想系谱来看,在这一系谱中,他恰恰是极其激进的。
1922年他写《反动中的思想界》,激烈批评知识阶层眷恋旧骸骨,接受西洋文明太笼统太调和,甚至指责新思潮并没有改变“根本的态度”,说“根本的态度不变,自然建筑在表面的一切新思想都是靠不住的,目前虽然是轰轰烈烈的思潮,反动力一来,便只有冰消瓦解了”。
那么,为什么根本的态度不能变化呢?他说,是因为“欧洲的思想变动可惜走得太快了些,于中国实在不见得有什么好处,中国人本是从18世纪以前才觉醒的人,一睁眼便看到了19世纪的光华灿烂的世界,还未到下床走路,人家已经揭过一篇又走到20世纪上来了。
恰好新揭开的这一篇又颇有点投合中国人的习惯心理,……结果当然变成了新招牌下的旧货摊了”⑨。
1928年他又写《前期思想运动与后期思想运动》,指出当时代需要我们向前战斗的时候,可是“有的人已经回到国故的坟墓里去了,有的人已经回到爱人的怀抱里去了,有的人已经回到大学教授的书斋里去了”,他说,“五四”的时代似乎结束了,“《新青年》时代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忽而杜威的实验哲学,忽而罗素的新唯实主义,忽而《语丝》派的怀疑思想,忽而共产派的唯物史观,仅仅十年之间,变换了若干种不同的花样”,他指出前期的斗士只是有消极、批评、破坏,但是缺乏建设的新生力,而现在应当从前期盲目的、被动的、不自觉的文化运动,变成有意识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理想的后期文化运动。
⑩但是,究竟什么是他的理想和目标,大概是他所说的新的中国文明、健全的中国国民意识,而基础则是新的国家,而《蛮人之出现》中所说的“蛮人”和“少年中国”的“少年”、“新青年”的“青年”一样,不是垂死的、衰朽的,而是实际的、为他的、乐观和有希望心理的、真实的人,这就是他所期待的新的国民,让这种“蛮人”精神,使衰老的民族返老还童。
1外敌压境,风雨飘摇的时代,使人们普遍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使得人们相信,需要有一个可以得到安全感的基础和依托,这基础和依托,在常氏看来,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1935年7月他在《国论》的《发刊辞》中说:“我们应该明白事实是不可以口舌争的,口号标语的运动是经不住事实的一试的。
没有内容的空话,说了等于不说,甚至比不说还坏。
自己本身还没有自主能力的国民,不配喊打倒帝国主义,领土不能保全的国家,不配讲世界和平,要有抵抗的实力摆在面前,才配说抵抗,要有外交的后盾搁在后面,才配说外交,否则,便一切都是空话。
”12如果我们仔细体会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的处境,就会觉得他把国家组织和制度的建设放在文化与思想之上的观念,好像也有一些道理13。
二让我们先把常乃本人对当时社会与文化的观念放在一旁,先看看他在《中国思想小史》里面是怎么描述中国思想史的。
那个时候,常乃对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思考。
如果我们熟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界,我们就知道那个时候的“学术史”和“思想史”常常缺乏明确的边界,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梁启超那部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4,其实是学术史也是思想史。
然而, 1930年,在刚刚出版的《中国思想小史·导言》中,常乃就首先区分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同”与“不同”,指出学术史(包括哲学史)的内容偏重“学说的内容,师徒传授的门户派别,以个人为中心的学者传记等等”,但是,思想史“注重的乃是一时代思想递嬗的源流大概,及于当时及后世的波动影响”,所以“讲学术史尽可以个人为中心,多少忽略时代与地域背景,讲思想史却完全不能不注意到时代、地域等等交互的影响”。
在他看来,“思想”是“民族精神”结晶的表现,而民族精神“一半是民族血统,一半是地域环境与时代环境所造成”。
15思想史应当在历史与地理中寻找发生的背景与意义的解释。
这种关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看法,似乎至今也还有它的价值。
16在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他对于中国思20江海学刊2004.5想的历程提出了很多尽管不一定正确,但很有意思的想法。